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万字旗下的第三帝国-第2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在场的将校们基本都了解以上的数据,不过他们哪怕是元首提问这些是什么意思也不会马上表现出来。
“马克里希,你说错了一点。美国人的海军比我们强大,这正是各位将军们所担心的,他们忧虑美国的舰队会马上加入英吉利海峡的运输线争夺战。”
“不排除这个可能……,事实上,我的元首。美国人刚刚通过决议,他们将以出租的方式为英国提供四艘战列舰。按照我们了解的消息,虽然并不全面,英国人无耻地用了丹麦的土地向美国换取了急需的物资。”
噢……,对了,英国的确是那他人的利益慷慨地赠送给了美国,那块地方叫冰岛。正是有了这一连串的举动,原本还有人在抵抗的丹麦彻底沉寂下去,甚至说丹麦人痛恨英国远要比攻陷了他们的德意志第三帝国。
“我的将军们,你们应该将心思全面关注到不列颠战役上面,与美国人扯皮的事情交由外交部的人去干吧。无论任何事情,没有交给职权之内的人更加合适了。你们说呢?”
“明白了,我的元首!”
“不必太过担忧,相对于我们来说,美国人有更加需要他们去注意的国家。”
“我的元首!您说的是日本吗?”
“是吗?我有提到日本吗?或许有吧。在此之前,我最后重申一遍,你们不需要关注除了战场之外的任何事情。我相信你们会做好这点,也必需做到这点!”
“嗨!斯达克!”





第五卷:不列颠战役 第一百一十章:怒其不争,哀其不幸!
 更新时间:2011225 15:17:59 本章字数:3281

一场战争,它无论大小或者战况是否惨烈都是一种有计划的群体行动,任何的部署的方案必然需要经过反复的推演和计划,最后才会被拿出来当做作战计划使用。
德意志第三帝国有与整个世界为敌的勇气,那些顽固的传统军人死硬地认为,德意志的陆军在陆地上没有国家可以抵抗,而似乎战场也如同这些人所讲的那样,一年之内横扫整个欧战的德意志陆军还真没有遇到过像样的抵抗,每次都是极为轻易地击垮对手获得胜利。
在世界上的所有国家当中,德意志第三帝国或许不是最富创造力的国家,但是德意志第三帝国却是最善于包容总结的国家。飞机并不是德意志首先发明创造,坦克也不是德意志发明。事实上最先发明出近现代化飞机的国家是中国,这名发明家姓沈。至于坦克全世界都知道是英国人首先弄出来并在战场上第一次使用,一战时期的德意志陆军就被简陋的坦克驱赶了五十公里,完事后甚至是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知道鬼东西叫坦克。
德意志民族将别人发明的东西总结起来,并作出一套严谨的使用方法,而那些发明者却是对自己发明出来的东西固步自封乃至于视而不见,其中似乎以中国最为顽固,至少是顽固了两千余年。拜依靠篡改和扭曲先人遗作成为政治成本乃至于想出名想疯了的“精英们”,他们说那叫“奇技yin巧”嘛。一个国家民族将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想方设法的阉割掉,这怎么能不落后!怎么能不挨打?!
世界上强大的国家都有一个共同性,那便是包容!只有拥有包容的度量才能借鉴别人的优点发展自己。所谓的“包容”并不是丢弃自己民族的文化,如果文化被遗弃了,那还有什么民族?包容也不是死硬地搬照他人成功的方式来发展自己。
不过,世界上就有这么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和谐了自己的主体民族文化,理由是担心国内的少数民族反感。其实呢,得说一句“反感?反你妹!有空捏造那些莫名其妙的少数民族文化还不如多干点实事去”。说句不好听的话,执政者将主体民族阉割干净了,这个国家离灭亡或者分裂也就不远了,爆发战争的话,上战场的永远是那个主体民族的子弟。一个国家想要强大必然需要一个主体民族,这个如果不被重视,比如少数民族高考加分主体民族没有,比如少数民族一年有多少多少辅助主体民族少乃至于根本没有……,那么这个国家还有所谓的民心吗?或许有!不过那是民心背向……
在处理民族构造上面,失去原有历史轨迹的德意志做得或许不是最好但也不至于糟糕。德意志国内以日耳曼人作为主体,其余如犹太人、吉普赛人、乃至于斯拉夫人,其中以日耳曼人受到政府的照顾最多,其余按照种群贡献排定。没有人对此有所不满,因为日耳曼人在德意志付最多的税,战死在沙场的人最多。既然日耳曼人做出如此多的贡献,那么其他种群有什么资格嫉妒或者怨恨?如果付出最多回报却是最少,想象一下,政府会得到爱戴么,还会有人愿意上战场么。
唔……有的,洗脑呗!一代一代地洗脑下去,传说中的“民可使之,不可使其知之”。看!多么有建设性且有效的统治手段啊!好吧,德意志真的是在一如既往地进行洗脑作业,这一套行政手段还真被学了,只不过又是“学其糟糠,弃之精华”的山寨版,纳罕之极。
“学之精华,弃之糟糠”这一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超越德意志,比如在军事行动的方案推演上面。
德意志第三帝国计划的部署和推演一直以来所采用的依然是从其他国家学来方法,这个方法叫“兰彻斯特的战斗力方程”。
什么是兰彻斯特的战斗力方程?它又被称为兰彻斯特战斗理论或战斗动态理论,是应用数学方法研究敌对双方在战斗中的武器、兵力消灭过程的运筹学分支。1915年,英国工程师F。W。兰彻斯特在《战斗中的飞机》一文中,首先提出用常微分方程组描述敌对双方兵力消灭过程,定性地说明了集中兵力的原理。开始是用于分析交战过程中的双方伤亡比率,后用途逐渐推广。
兰切斯特方程证明,相同战斗力和战斗条件下,1000对2000人作战。几轮战斗下来。多方只要伤亡268人就能全歼1000人的队伍,兰切斯特方程特别适用于现代战争中分散化军队和远程火炮配置发生的战斗,远距离战斗比如炮战、空战、舰队海战很可能出现兰切斯特方程的理想情况。
兰彻斯特的战斗力方程是:战斗力参战单位总数×单位战斗效率。它表明:在数量达到最大饱和的条件下,提高质量才可以增强部队的战斗力,而且是倍增战斗力的最有效方法。在高新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军队的数量、质量与战斗力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质量居于主导地位,数量退居次要地位,质量的优劣举足轻重,质量占绝对优势的军队将取得战争的主动权。一般说来,高技术应用在战场上形成的信息差、空间差、时间差和精度差,是无法以增加普通兵器和军队数量来弥补的;相反,作战部队数量的相对不足,却可以高技术武器装备为基础的质量优势来弥补,即通过提高单位战斗效率来提升战斗力。
战争实践表明,提高质量是部队建设的基本要求,在部队数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质量高者获胜,质量差者失败;倘若不能形成同一质量层次的对抗,处于劣势的一方纵有再多的飞机、坦克、大炮,也可能失去还手之力。假定A的单位战斗力是B的一半,但是数量是B的三倍。假定B有1000人,A有3000人。如果是面对面的战斗,A方损失264人即可消灭掉B方的1000人。现在A需要先接近B在进行面对面的战斗,按兰切斯特线性律,A付出1000人的代价歼灭B500人以后接近,在2000对500的近战中,付出187人的代价歼灭B方500人,总损失1187人对1000人。兰切斯特方程没有考虑战场上的许多要素,并不完全,对局部的战役有参考价值,对整个战争的结局无能为力。兰切斯特方程在战争摸拟的时候会被经常使用,恩格尔曾经使用兰切斯特方程摸拟硫磺岛战役,计算结果与事实非常接近。
即任一方实力和本身战斗单位数量的平方成正比,也称兰切斯特平方律。仍假定蓝军平均单位战斗力是红军的四倍,100名蓝军和400名红军近战后,当蓝军 100人全军覆没时,红军仍有sqrt(400^24*100^2)346人留下(这里sqrt为平方根,^2为平方),即损失54人。这就是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数学依据,而且优势兵力一方的实际损失比劣势兵力的一方还小。
考虑另一个情况:200名蓝军和400名红军交战,双方实力相等(sqrt(400^24*200^2)0)。如果红军通过战术动作或计策使蓝军分成各为100人但互不支援的两半,则红军可以 54人的代价先歼灭蓝军的第一个100人,再用剩余的力量以64人的代价歼灭蓝军的第二个100人,红军总代价为118人,总战果为200人。这就是“各个击破”原则的数学解释,也是兵败如山倒的数学解释,因为兵败的典型特征是各自为战,首尾不顾,在客观上强化了被各个击破的机会。
仍然考虑蓝军100人,红军400人,双方战斗力差距为4:1的情况,但双方距离很远。如果红军付出一半的代价推进到近距离,按4:1的线性律,这时红军还剩200人,蓝军50人,但接下来红军就可以发挥近战优势,以27人的代价消灭蓝军的第二个50人。这就是勇猛突破、近战歼敌以克服敌人远射火力优势的数学解释。
没错,就像现今被德意志第三帝国用在战场上所向睥睨的坦克一样,兰彻斯特的战斗力方程依然是由英国人首先创造,然后被德意志第三帝国拿来狠狠地蹂躏英国。就像……怎么说来着?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被大食人(阿拉伯人)拿去运用,再被欧洲人学去,开着战舰到达亚洲,再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装着炮弹砸在中国人的脑袋上,由此打开了辫子王朝的国门。
……,怒其不争,哀其不幸!
好吧,思绪混乱,这并不是没有理由,尽管纠结与沮丧,在徐阳的同意下,1940年11月5日德意志第三帝国正式展开了与日本帝国的结盟谈判。而今年,入侵中国的日本已经啃咬了大半个中国版图,在此现状下,根据反馈回来的情报,中国内部虽然喊着“统一抗战”的口号,但是各支武装仍然互相咆哮撕咬。如此现状下的中国,日本没有去招惹美国的话,抗战还需要打一百年,这还是在没有将自己咬得灭种的前提下……





第五卷:不列颠战役 第一百一十一章:不宣而战
 更新时间:2011225 15:18:18 本章字数:3286

世界格局即将面临改变,做出必要的调整成了必然的现实,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德意志第三帝国在东方都必需争取到一个盟友,然而能够选择的确是太少。
在1936年以前,德意志所选择的是拥有庞大人口和原材料的中国,在那一段期间的中德合作从未被终止,以军火换资源的合作方式一直十分愉快。哪怕是在日本入侵中国之后,德意志与中国的合作都还在继续,目前还在中央军的几个德械师便是最好的证据。
鉴于战局的发展,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失去了大半领土,德意志开始对中德合作产生动摇,普遍认为合作已经失去了价值,寻找一个失去大半版图的盟友没有利益可言,如此也就将目光转移到占领了中国大半版图的日本身上。
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踏上近现代军事化建设的国家,一直以来表现出的军事实力不可小觑,事实上从1937年开始德意志的很多将领和政客都认为在亚洲寻找盟友,那么亚洲的盟友非日本莫属。日本已经表现出强悍的军事实力,他们的海军更是令人侧目,同时双方也有基本的利益相同点。
战争从来都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所以爆发战争根本没有道义上的任何关系,自从有生灵起始战争就从来没有过停止。战争是强大或者弱小的一方为了掠夺利益所产生的碰撞,所谓的“正义”只不过是为了寻找抵抗的勇气或者侵略的借口。文字的出现除了提供必要的交流之外,它的作用或许就是用来扭曲事实。
德意志第三帝国在东方寻找盟友是出自于以下的考虑:首先是提供一个新的、充足的原材料进口来源,为一直在准备现在已经爆发的战争提供原材料来源;其二,必要的时候为德意志第三帝国分担来自于苏维埃加盟共和国的压力,当德苏战争爆发后与东方的盟友东西合击;第三,鉴于列强在亚洲殖民地的存在,东方的盟友承担起战争时击溃列强获得殖民地控制权的权力,为整个轴心国提供更多更廉价的资源支持。
综合以上的基本点,值得争取的只有日本这个亚洲国家,德意志以前所表现出来的不重视或许有来自元首的感情因素,但是那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小小因素。整个过程更多的是局势未明之前的矜持,事实上德意志第三帝国与日本帝国的军事合作并没有因为这一点不愉快而停止。
所谓的“局势未明”所指的是来自于美国的态度,美国没有停止过向交战双方贩卖军火,这也是德意志第三帝国所需要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