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锦衣风流-第2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月下旬的一日,戴素儿在房中呕吐不已,忠叔请来医生来治病,号脉之后突然拱手恭喜,说戴素儿身怀有孕,这下子宋府上下炸开了锅;陆青璃和叶芳姑和宋楠同房也有两年了,肚子一直没有动静,宋母都不知在观音菩萨面前磕了多少头,许了多少愿,但就是没结果,没想到戴素儿新入宋府门数月,便雀屏中选蓝田有玉,怎不教宋家上下乐开了花。
    宋楠闻讯也甚是欣慰,自己也二十岁了,平日虽耕耘不辍,几个女子的肚子都没动静,确实是件烦心事;宋楠甚至有时候怀疑自己的小蝌蚪有问题,生恐是穿越带来的后遗症;戴素儿有孕,让宋楠心中一颗石头落了地,少了断子绝孙之虞。
    戴素儿喜不自禁,脸上倍有面子,宋府妻妾之间虽然相处融洽,但内心中的争强斗胜之心还是有的,平日里穿着打扮的攀比倒在其次,谁能先给宋楠传后绝对是最在意的事情。宋府有后自然是大家都希望看到的,但最好是那颗种子在自己的肚子里才安心。
    小郡主觉得有些不能忍,将责任归结于宋楠对戴素儿的偏心,说实话,宋楠也确实对戴素儿偏心了点,毕竟几女之中戴素儿相貌最美,身上也带有知书达礼的大家闺秀风范,很符合宋楠长久以来的审美观,留宿在戴素儿房中自然次数稍多;但若以次数论成败,却有些说不过去,无论是小郡主还是陆青璃叶芳姑,在成婚之前便已经无数次臣服于宋楠身下,这回被戴素儿拔得头筹,不得不说是戴素儿的运气好。
    好在这点不愉快很快便消失无踪,当意识到这是宋楠的孩子,自己马上也要升级为长辈之后,取而代之的便是新奇和惊喜。小郡主拿出大妇风范,给戴素儿的房中增派婢女伺候,添置各色物事,从国公府请来了经验丰富的婆子来伺候,阖府上下如临大敌一般的呵护。接着又展开了一轮为未出世的孩儿制作衣服的竞赛,那腹中的孩儿恐怕还是一团无意识的肉团,衣服鞋袜便已林林总总制作了数十件,宋楠得知此事唯有苦笑以对。
    当然,房第之事上,未怀孕的三位女子也丢掉本已不多的矜持,之前宋楠倒要哄着她们办事,如今却是她们主动进攻,把宋楠乐的如在天堂之中。
    平静幸福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六月里,戴素儿的肚子已经微微凸起,宋府上下的热情也逐渐趋于理性平静,但平静的朝堂之上却掀起了波澜。
    六月初七早朝上,兵部奏议需一百五十万两银子赠补边军战马之议,户部尚书顾佐却明确表示无银可给,引发双方争执;次日早朝顾佐抛出重议,以大明两年来的财政收入支出的统计数字为例,列举数年间财政收入的递减和赤字,建议朝廷采取措施增加财政收入,否则将国库净空,借以佐证户部无力承担战马采购之银两。
    数日后早朝上,正德将一项马政改革措施在早朝上提出,与此同时还抛出一项增加财政收入的改革方案让大家讨论施行,顿时成为文武群臣争论的焦点。
    大伙儿都心知肚明,这两份东西既非内阁提出,也非六部提出,皇上自己想出来的可能性不大,最大的可能便是由刘瑾提出的改革方案,刘瑾不甘寂寞,终于还是要出手了。
    对宋楠而言,这两项措施的内容且先不谈,对于刘瑾的动机倒是要考量一番,其实这并不难,刘瑾在国家大事上忽然插手,一来是想通过对朝廷大事的决策显示自己依旧强大的实力和对正德的影响力;二来只要措施能取得成效,未来朝廷大事上正德自然会更加的依赖自己,这是个巨大的政治资本。
    朝政上的重大举措若能成功,其功劳不亚于取得军功上的重大胜利,这一点毋庸置疑。

第三五二章 刘瑾的改革
    第三五二章
    虽知道刘瑾的意图,但宋楠并不打算无端的阻挠其事,为了反对而反对那是愚蠢的行为,如果刘瑾的措施真的能考虑民生的同时又能增加朝廷的收入,就算他是刘瑾提出来的,宋楠也会投上赞成票。
    对宋楠来说,大明朝的马政和屯田制度还需自己好生的了解一番才有发言权,数日之内朝廷上下的争论议论之中,旁听的宋楠也很快弄明白了怎么回事。
    大明开国时百万大军中骑兵占据三成之多,战马战死老死或被侵吞私卖等原因,每年朝廷要在军队须得增补十数万头方可维持数目;太祖爷觉得这项费用实在太大,于是便命民间轮养,于是乎江南江北大明各地,无论适合不适合养马之所,都规定数户共养一马,病责共治,死则均赔,养马成了大明百姓的一项义务。
    初始此法尚有效,但到了成祖时的数次北伐,大明朝的战马损失数十万匹,乃至于数十年内无法恢复,导致边镇骑兵数量少,被迫采取筑城寨据守之策,而从不敢有骑兵大规模对战之例。自弘治年间起,为了加强边军骑兵,朝廷每年都要拿出一百多万两银子单独在国内外采购战马充入军中,今年自然也不例外。户部便是因为这笔银子太过庞大,这才拒绝了兵部今年要的银子。
    大明朝的财政收入实在是不高,每年财政收入不过一千三四百万两上下,偌大一个大明,内外用度何其庞大,况且还有许多钱用到不该用的地方。譬如说前年和去年内廷修建豹房,重修广寒殿以及整饬了琼华岛一项,除了用掉了内承运库的八十万两存银,还从户部弄走了数十万两。当然为了堵住文官们的嘴巴,刘瑾用的是‘暂支’的名义。
    财政的拮据已经成了大明朝最大的难题,处处要用钱,却年年财政收入锐减,固然有天灾之故,更是因破产百姓越来越多,导致流民增多之故。
    而刘瑾的改革措施的核心内容便是重新丈量全国田亩,清退私人侵吞的田地,发放给无地之民耕种,让流民回归土地落户耕种;同时提出边镇屯田军户原本只需提供当地驻军军需之粮,现在也需要交纳赋税,用以增加朝廷收入。
    与此同时,在马政上改弘治时一县二百三十匹的养马定额为一县四百匹。其理由来自于第一项流民归田之后的户数增多,人丁增多的假设,若不足养马之数,则以每匹三十两纹银纳收。
    乍一看,这两项措施对于民间大量私吞田亩带来的流民流离盗跖蜂起的情形看似有怀柔之效,且能杜绝流民以流离之名不愿承担各项义务,包括徭役和养马的义务。看上去很美!但宋楠总感觉哪里不对劲。
    宋楠是知道老百姓的生活的,蔚州时接触的军户之家颇多,军田被边将侵占,御使军户之家耕种之事也是极为寻常,而军户之家名义上有田地在手,实际上已经沦为佃农;军户原本只负责军需之用,这便是军户屯田的初衷,但现在一旦纳入征收赋税的体系之中,沦为佃农的军户们将更无活路。
    而且,笼统的以县域规定养马数量,必然会导致县域官员的大力摊派,以如今的现状来看,县域之类养马数百匹几乎没有可能,除非是富户们肯多出钱来养,但实际上这一切都是平均主义,对大户们而言自然可以承受,对百姓们而言却是绝对难以承受的。
    以弘治年间江北十户轮养一马为例,贫苦之家一年所结余不过三五两银子,一匹马三十两银子,均到一户便要交纳三两银子来补足,这简直就是一笔极大的负担,而对大户而言则是一笔小钱。从公平性上来讲,便是一大失误,看似公平,其实对极贫之民的再次压榨。
    再以还田于民而言,一样是看上去很公平的一项政策,但宋楠却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之所以大明朝百姓破产流离的原因,便是因为大量的土地被私有,勋戚之家屯田动辄上万顷,且都是良田;百姓们手里的少量的劣田无法养活家人,只能租种他人田地,但私人的地租居高不下,他们甚至不得温饱,这才不得不放弃耕种,转而成为流民乞丐甚至盗跖。
    谁都知道,所谓还田于民不过是一个空话,勋戚大户们岂会轻易交出田地?刘瑾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难道刘瑾居然敢铁骨铮铮的站出来从勋贵们腰包里抢劫?除非他是活腻了。
    大明朝开国绵延下来的数以千计的勋贵之家如今关注的重点便是捞实惠,此举无异于找死。
    朝廷上关于这些方面的争论自然是极为激烈,户部尚书顾佐、内阁大学士焦芳、太仆寺专管马政张彩等数十位官员极力附议。内阁杨廷和等人却极力反对,双方争执不下各执一端。
    面对这种僵持不下的情形,刘瑾果断在关键之处做了部分的修改,在还田于民这一条,便注解为所为清退私产是指非法侵吞的私产,而非合理买卖赏赐的私产,这便彻底让勋贵们放了心,谁的田地不是合理的?手里都攥着地契呢。
    另外的一项改动更是让众勋贵们笑歪了嘴巴,规定凡有田不租种甘为流民乞丐之好逸恶劳者,一律依法惩处,决不许有地不耕有田不种。大地主们本就因手中大量田地因租价太高而无人耕种而烦恼,又不能强迫别人耕种,这么一来,便等于硬性规定这些嫌地租太高的百姓们必须绑在土地上,不然就要被惩办,真可谓是天降甘霖。
    于是本来对刘瑾阴沉着脸的两位国公爷和十几名侯爷伯爷们很快便附议,至此强弱胜负已无悬念,反对的人也无可奈何;廷议确定后数日,正德拟旨将此策昭告天下,正德志得圆满,得意洋洋。
    宋楠开始的时候他没弄清楚这中间的弯弯绕,待到感觉此议不妥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连张懋都附议,自己再站出来唱反调显然不妥,国公府的女婿站出来反对国公府,岂非是让人笑掉大牙。
    况且宋楠对于国家的重大政策还处于一种学习摸索的阶段,尚不能迅速自如的判断出各种引起的后果,这也是历练尚浅之故。但即便宋楠早早察觉其中的弊端,却也无力去反对它,因为已经迟了。
    大明正德二年六月十五,朝廷正式颁布新马政和屯田之策,在此议颁布之后,宋楠却总感觉到有一丝不安,总感觉似乎要出什么漏子。
    
    七月流火,京城南八百余里的霸州文安县也是天气热得教人透不过气来。
    文安县衙旁生有一颗大枣树,枣树下两名五短身材的汉子正坐在枣树下凉水撒过的青石板上闲聊;坐在左首的一人满脸虬须,脸上还有一刀红彤彤的疤痕,眼神犀利,顾盼之间让人不敢逼视;右首之人相貌和这疤脸虬须汉子很相像,但却显得文弱一些。
    两人正有一搭没一搭的说话,便听见衙门口传来哒哒哒木屐踏地的声音,一名相貌猥琐的汉子笑容满面的从太阳下奔来,一只手遮阳,一只手提着个沉甸甸的褡裢。
    “六爷,七爷,聊着呐。”猥琐汉子一屁股坐在树下,端起一只水葫芦便喝。
    疤脸汉子懒洋洋的道:“二狗,赏钱拿了么?”
    “拿了拿了,一人二两,七个家伙,共十四两;县太爷问您二位爷干什么不亲自去领赏呢。”
    疤脸汉子哼了一声道:“我刘六看不惯当官的那副嘴脸,他娘的,老子干事他给钱,干什么要见老子?”
    “那是,那是,咱也是这么跟他说的。老东西差点没气歪了鼻子。”猥琐汉子二狗伸手将褡裢送上来,刘六没接,冲坐在一旁的那人道:“老七,你拿着,兄弟们一人一两分了,剩下的买些米盐酒水回家,对了,给妹子扯两尺花布。”
    刘七点头答应,见刘六起身要走,问道:“兄长去哪儿?”
    刘六道:“我随便转转,他娘的心里窝火不痛快,找个地方练拳脚去。”
    刘七轻叹一声,招手叫了二狗,两人溜溜达达的沿着街角的阴凉往县城西街行去;行了不到盏茶时间,来到县城唯一的一处十字街口,二狗猛地一拽刘七的胳膊低声道:“七爷,咱们躲开走,那狗日的来了。”
    刘七也看到街口涌出七八个人来,为首的一个瘦高的汉子,手里攥着两个铁球转来转去,身后几人都敞着肚子横着膀子,路人个个躲得远远的。
    刘七赶紧转身,拉着二狗子往街对面走,那瘦高汉子却眼睛尖的很,高声叫道:“站住,那不是咱们文安县大名鼎鼎的刘七爷么?干什么见到你家梁爷就掉头走啊?看不起你家梁爷么?”

第三五三章 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
    第三五三章(要出门,提前放出。)
    刘七硬着头皮转过身来拱手施礼道:“原来是梁管事,有礼了。”
    老衲姓梁的高瘦汉子嘿嘿一笑,眼睛盯在刘七腰上挂着的鼓鼓囊囊的青色褡裢上,眯着眼道:“又去县衙领赏了?要说你们兄弟两个真有本事,干着这无本生意,每日进账颇丰,可真是令人羡慕。”
    刘七道:“梁管事,若无他事,小人可要告辞了。”
    梁管事伸手道:“慢着,你们兄弟的生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