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蒙山军-第5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1910年起,海军逐年增加派往美国的海军留学人员。根据共和国主要领导出访美国签署的海军秘密协定,一方面派遣大学生留学美国学习舰船专业,另一方面派遣海军现役官兵加入美国海军实习,全面学习美国海军。其三就是在船舶制造上与美国深度合作,购买美国的设备和技术,在广州及上海建立船厂。其四成立了合资的中美太平洋航运公司。同时,兵工总署成立了海军兵器研究院,开始了海军兵器的仿制研发工作。
    美国处于制约日本的目的,对中国海军建设方面给予全面的支持。美国分析评估了中国的海军现状,认为中国绝不会构成对美国的威胁,所以放心大胆地出售、转让海军技术,“热心”为中国几乎是一张白纸的海军建设蓝图添砖加瓦。
    当然,海军还是买了一些舰只的。数年来陆续向美英购买了6艘巡洋舰、7艘驱逐舰及4艘运输舰。淘汰了一批老旧的炮艇,编组了东海及南海两支舰队,为了避免与日本海军发生冲突,海军重点建设了以海南榆林港和福建马尾港为基地南海舰队,加强了海上训练。与满清时期海军的出海训练相比是大幅度提升了,这得益于海军经费的逐年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海军大力发展潜艇。这方面的合作对象不是美国而是德国。中国先后向德国购买了20艘最新的潜艇及全套的潜艇技术,在上海建造了潜艇工厂,开始试制自己的潜艇。使得在山东战役爆发前海军拥有了两个潜艇支队并在战争中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战绩。
    山东战役海军水面舰艇未参战,也未遭到损失。但全力投入战争的20余艘潜艇在取得辉煌战绩的同时,自身损失也极大。战沉7艘,因故障损失2艘,加上因各种故障返回基地不能出战的舰只,几乎将潜艇部队全部损失掉了。
    战后,海军总结了战争中的经验教训,统一了思想,认为潜艇已经展示了其战略遏制的能力,假如中国海军拥有一支远超日本的潜艇部队,将构成对日本海军的重大威胁。于是将发展潜艇置于了最优先地位,提出了海军发展的十年规划,准备打造一支拥有50艘远洋潜艇的强大部队,并具备建造驱逐舰、大型运输舰(3000吨级别)的造舰能力。
    这份规划几经修改,在1916年春的三军编制研讨会上抛出,得到了原则通过。会议决定海军将建设海军航空兵及潜艇为发展重点,适当建造并购买一批水面舰艇,使得十年后(1925)海军水面舰只总吨位达到24万吨的水平。建设北海、东海及南海三支水面舰队,其中北海舰队基地设于青岛,东海舰队基地设于舟山,南海舰队分置马尾及榆林。
    涉及的海军拨款也确定了,按照每年递增10的速度,至1925年,海军经费将超过3。5亿华元。
    但海军将不参与欧战的决策也确定了,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这次主题为陆军编制的会议扩大至陆海空三军编制的确定,会议的最后一项议题是关于中国是否应当加入欧战并选择阵线。这是确定召开本次会议时龙谦给总参谋长司徒均上将布置的。在三军编制问题基本确定后,会议转入了困扰军队多时的欧战问题。参加会议的人数也增加了,邀请了政府及议会的主要首脑共同研究。
    山东之战带来的后果开始显示了,那就是对列强的蔑视。不仅军队开始显示一种超乎自身实力的自信,而且政府方面反对战争主张和平发展经济的呼声也减弱了。令一直抱着和平发展主旨不放的政府总理方声远愈发感到孤立。会议对中国应当主动加入欧战取得了相当一致的意见,但对加入何方,如何加入却争吵不休。如果不解决与谁结盟的问题,如何加入实际也就谈不到了。军方内部的声音也不一致,陆军主张与德国结盟,海军则解决反对,认为即使德国打败法国也无法取得战争的胜利。空军则左右摇摆,一部分人支持陆军,另一部分人支持海军。龙谦看过分组讨论的意见汇总后在3月10日召集了一次秘密会议,谈了他对欧战的基本判断后批评了军队流露的轻敌思想,提醒军方诸将欧战的激烈程度远超中日山东战争,绝不能有任何的自大。龙谦说,目前我们可以确定积极的态度,但不做最后的站队选择。总参谋部和国防部尽快完成这次三军的编制调整、部队换防和军官配备,兵工总署及相关部门抓紧武器及军用物资的生产,至于如何打,跟谁结盟,需要再花几个月时间(龙谦判断为三个月)来观察。正好利用这段时间将部队整编完成,特别是陆军部队的整编调整必须完成。三个月的时间不足以将空军及海航的飞机补充到位,那不要紧,即使参加欧战,靠得主要是陆军。
    不过,高级将领们从最高统帅的发言里听出一个明确的信号,那就是不看好在战争中明显占优的德奥一方,总统的这个判断令海军感到鼓舞,而令陆军气沮。
    会议一直延期至3月11日结束。会后,龙谦留方声远主持中枢政务,自己则带着水利、铁道、民政、交通等部门的官员开始了新一轮的巡视。这样的巡视每年都要进行,这次巡视的重点是交通及水利。r1152
    varwosoadconfig={cid:〃23130〃;aid:〃1036〃};

第六节让步
    中国自3月份后开始的陆军整编调动未能瞒过列强的眼睛。英法俄德日等国都在大力搜集华军整编的详细情报。至4月中旬,华军整编及部队配置调整的情报陆续得到证实,对于西北及东北两大军区兵力的加强引起了俄国和日本的严重不安,俄国通过外交途径询问中国兵力调整的目的究竟为何?外交部的答复是纯属正常的军事调动,无须大惊小怪。俄国人自然对此答复不能满意,他们极为担心华军将对俄远东地区展开进攻,最近一段时间,俄国人相当落后的情报系统不断收到中**方的文件(后来证明是日本人伪造的),那些语言逻辑混乱的“动员令”总是在讲一件事,即俄国人霸占了中国1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中国必须利用这次绝好的机会收回。
    法国人和俄国人一样感到不安。根源是法军在凡尔登战役处于极端被动的境地。自2月21日(中国为22日)德军发动对凡尔登要塞地区的攻击后,法军由于其霞飞总司令的犹豫不决(霞飞总是怀疑凡尔登不过是德军掩盖其真实进攻方向的烟幕弹),法军在墨兹河东岸的阵地几乎全部丧失,连巨大的坚固无比的核心堡垒杜沃蒙堡垒也被德军占领了,这个巨大的起到支撑作用的堡垒被攻占是一个极为离奇的故事,德军将一年半之前攻克比利时堡垒用的巨型榴弹炮搬来轰击也无济于事,因为凡尔登要塞的防御工事在最近的一次修缮中增加了一层额外的水泥和松散的石头、泥土,新的圆屋顶型的工事有着很好的震动吸收能力,任何的炮弹都难以穿透。在经受了德军巨炮的猛烈轰击后,堡垒基本完好,堡垒中的士兵虽然被震得七荤八素,但却没有受伤。
    但离奇的是法军驻守堡垒的兵力却大部撤走了,2月25日,守卫杜沃蒙堡垒的法军士兵只剩下了区区60人,尽可能地龟缩于堡垒的底部,三个分队的德军从三个方向接近了堡垒,并未遭受预料中的打击。他们顺利地进入了堡垒,根本无人拦阻。一名德军士兵甚至找到了一个内部餐厅,吃了几枚煮熟的鸡蛋。最后发现了惊恐万状的法军并将其俘虏。
    杜沃蒙要塞的陷落使得法军指挥官卡斯特劳将军在墨兹河东岸的阵地陷入瓦解,但拉斯特劳还是决定战斗下去,他向霞飞建议贝当指挥的第2集团军立即驰援凡尔登并且固守墨兹河西岸。霞飞同意了。凡尔登的战况开始在法国流传,民众对政府及军队在凡尔登一线的被动极为不满,这导致了法军开始高度重视凡尔登地区,大批的预备队开始增援上去。从2月下旬起,德法两军在凡尔登地区展开了极为残酷的搏杀,逐渐使这个本来籍籍无名的法国小镇名扬天下,成为了欧战西线战场不折不扣的绞肉机。德军总参谋长法金汉将军的战略意图似乎正在实现,凡尔登每时每刻都在放着法国人的鲜血,法金汉好像没有意识到,凡尔登在为法国人放血的同时也在快速放着德国人的血。
    战役进入四月份,英法联军有些撑不住了。凡尔登成为了这样一种东西:它超越了一个要塞应有的地位而变成取胜战争的象征,似乎丢失凡尔登这场决斗就输了,大批的军队调上去,灰头土脸的残兵撤下来整补,然后再调上去打。为了减轻凡尔登方向的压力,英军开始策划另辟战场主动进攻,这个地点选定了索姆河。但英法联军认为,最强的策应应当在东线,现在已经证实,德国人将1915年集中于东线的若干主力部队利用其完善高效的铁路网抽回了西线。德军在东线的兵力处于开战以来的最低谷。如果俄军发动一场猛攻,其效果比索姆河的进攻更好。于是协商俄国人,希望俄国发挥其盟国应有的作用,利用其人力优势发起一场决定性的进攻。
    沙皇尼古拉二世是这样一个人,诚实、懦弱、无能。他对履行盟国义务总是不折不扣到了不顾自身安危困苦的地步。在亲自执掌俄军总司令后也希望发动一场大规模的进攻以改善不利的境地。开战20个月,俄军丢失了大片的领土的同时蒙受了极为惨重的伤亡,彻底暴露了这个老大帝国无法掩饰的虚弱。人力的损失沙皇根本不在乎,他曾在一个非正式的场合说过这样的话,对于俄国,唯一过剩的就是人。土地的被占也不是问题,俄国的领土庞大到一个惊人的地步。再说了,只要赢得这场战争,那些被德国人占领的土地还不是乖乖地回到帝国的怀抱?但物资的短缺就不能不正视了,到了1916年春,俄军的物资短缺达到一个异常严重的地步,不仅军械短缺严重,而且所有军用品都出了问题,加上管理混乱的恶果进一步体现,常常出现甲部队急缺的物资却发给了乙部队的现象。
    由于开战以来极为严重的伤亡,导致大批熟练的工人被征入伍,进一步恶化了生产形势,大批工厂因缺人或缺原料而开工不足,进一步加剧了前线军用物资的短缺。
    仅仅两年不到的时光,俄国已经呈现出崩溃的迹象了。
    俄国是决不能崩溃的。英法决不允许俄国崩溃。
    不让俄国崩溃只能为其输血。但自土耳其加入德奥阵营,从地中海方向援助俄国的水道断绝,英国只能走北冰洋凶险莫测的航线向俄国送去其急需的物资。进入1916年,这种援助正陷入难以为继的境地。一方面是英国自身的问题,法国战线想一个无底洞在消耗着大英帝国的血肉。另一方面则是德国潜艇的肆虐,光是1912年2月份,英国被德国潜艇击沉的商船吨位就高达60万吨!德国人似乎找到了令英国快速失败的路子了,我的公海舰队是打不赢你的大舰队,但我的潜艇却可以不断为你放血。英国这样一个岛国如果失去了殖民地物资的输入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在欧战中越来越承担主导地位的英国迫切需要改变局势,寻找新的外援。
    现在俄国感到了中国的威胁,已经查明,驻扎在满洲及外蒙的华军部队令俄国越来越不安。现在的情况是加强西线力量变得不现实,因为远东方面一直要求充实其兵力来防备中国倒向德奥后对俄国远东地区的攻击。中国人在对日战争中展现了其能力,当年日本狠狠教训了俄国,现在却惨败给了中国。这样一种逻辑关系令俄国深感不安。所以,俄国拒绝了英法提出的对德奥施加压力的要求,转而考虑起了远东的安全问题。
    英国似乎找到了一条取胜的捷径,那就是将财大气粗的美国拉进战争来。美国政府已经对德国在战争中施放毒气屠杀平民的行径越来越反感(这要归功于英国成功的宣传),威尔逊政府已经有加入协约一方的冲动。但美国国内反战情绪依旧浓厚,欧战的血腥残暴和出乎所有人预料的巨大伤亡吓坏了美国人,任何参加欧战的声音都遭到了猛烈抨击。美国民众希望政府出面调停结束欧洲的流血而不是加入战争以战止战。威尔逊必须找到加入欧战的充分理由说服民众,否则就什么也不能做。而1916年这个年份比较特殊,是美国的大选年,威尔逊打出了终止欧战的口号谋求连任,这个时候是不能考虑参战的。
    美国人对英国人提到了中国。虽然中国也是换届年,但中国那位“**者”似乎不存在连任的任何危机,除非他决心放弃权力。根据美国人的了解,认为中国并未决定加入德奥一方,他们在待价而沽,只要协约一方开出足以打动中国的条件,中国完全可能放弃与德国的传统友谊站到协约一方。中国不是日本,中国可以提供对协约实实在在的支援,或者调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