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王-第1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说林昭在钱塘县没有推行青苗法?”听到弟弟吕和卿的说法,吕惠卿当真有些惊讶,旋即心中涌起无限惊喜!

吕和卿在扶灵南归,安葬了哥哥吕升卿之后及时返回了汴京。一来是因为大哥吕惠卿需要帮手,另外一个就是想要尽快谋划个办法,对付林昭,报杀兄血海深仇!

不过回到汴京之后,大兄吕惠卿却变得很谨慎,不让他随便轻举妄动。

吕惠卿深知,贸然动手,不见得能占便宜!

吃一堑长一智,这次要还是不长记性,那可就真有些可悲了。何况王安石已经让其儿子王雱打过招呼,让自己与林昭先行放下恩怨,以大局为重。

这种情况下,吕惠卿有选择吗?他不敢轻举妄动,生怕再次出现赔了兄弟又折兵的状况!

再者,吕惠卿发现,皇帝对他的态度似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越发的冷淡了,这让他很不解,也很是担心。

皇帝的宠信程度直接关系了地位与前程,吕惠卿很是诧异,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会突然间就失宠了呢?并没有得罪官家啊?

对此吕惠卿多有不解的,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利用皇帝的伎俩已经被看透,兀自恍若未闻。殊不知皇帝赵顼早已经了然于心,只是看着他还有价值,还用得着,故而没有为难他罢了!他更不知道实际上是林昭暗地里的算计,尚且一头雾水。

但是这种明显的信号,即便是摸不着原因,也让吕惠卿有些惶恐,故而需要格外的小心翼翼。加之制置三司条例司被裁撤,他这个风光一时的检详文字也瞬间失业了。

虽说他还有很多头衔,比如司农少卿,太子中允,甚至还有崇政殿说书的荣誉。可到底有些今非昔比了。无论是权势,还是自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检详文字虽然职位不高,可变法的条文都是自己一手起草的。起草一个国家的律法,责任是何其重大,地位之高不言而喻。尤其是那种感觉,更是让吕惠卿享受,可是现在。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

所以吕惠卿低调了许多,这段时间一直蛰伏着,虽然恨透了林昭,却并没有贸然出手,而是一直在静静地等待机会。

蛰伏待机,因为此番的变化。吕惠卿学会了一件很重要的特质。在此后的政治生涯之中,这一点对他影响甚大……

吕惠卿变得低调了,很多人并不知道内情,还以为他是因为弟弟去世,尚未走出悲伤的缘故。实际上这厮越发的开始装深沉,越发的让人看不透。

一直到了四五月间,夏收开始之后。谋划制定许久的青苗法开始初见成就。各种好消息传来汴京的时候,吕惠卿才露出久违的笑容。

毕竟这些都是他参与制定的,自豪与兴奋那是应该的。

不过更让人兴奋的消息还在后面,那就是吕和卿从杭州打探而来的消息——林昭竟然没有推行青苗法!

这绝对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吕惠卿得悉之后,顿时兴奋不已!

他是王安石的左膀右臂,平日里也是在中枢之地,天子身边出入。对于皇帝赵顼和王安石的心态都有所了解。

知道他们对林昭寄予厚望,正是因此才让他的报仇之举多有忌惮,不敢贸然。

不过有句话叫做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官家与王相公亲睐有加,寄予厚望是好事。可若是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会让他们更加的失望!

唯有如此。当林昭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下降之后,才有报仇的机会!

原以为林昭会很谨慎,自己要蛰伏等待许久才会有把柄可抓,万万没想到。林昭竟然如此大意。不推行青苗法,林昭的脑袋让驴给踢了吗?吕惠卿一想到这里,就忍不住好笑,似乎遇到了奇葩一般,乐开了花!

皇帝赵顼与王安石如今最在乎的是青苗法,钱塘县更是最早成为推广试验地,去年秋天林昭已经耽误了。那个可以说是因为秋雨灾害和粮食问题造成的,可是今年呢?林昭还是迟迟不见动静。

不管他有什么理由,抑或者有其他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掩饰不了抵制青苗法的事实。没错,不推行就是抵制!

别人不推行,抵制青苗法也就罢了,可是你林昭……

在很多眼中,林昭新法一系中的佼佼者,王安石最看重的人物,是可以拿出来做招牌的。

加之因为林昭搞过那么多惊天动地的事情,满朝文武对其很是熟悉,关注度很高。现在搞出这么一出,算什么?林昭抵制青苗法,难不成是内斗?心腹之人都不支持,让外人怎么能接受呢?

这个表象会被无限放大,成为别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保守官员会以此说事,无疑会给王安石一记响亮的耳光!皇帝赵顼必然也会脸上无光……

这可是触霉头的事情,官家与王相公得知之后会是什么表情?吕惠卿已经预见到龙颜大怒,以及王相公愤怒的咆哮!

林昭啊林昭,这是你自己找死,怪不得别人啊!

吕惠卿清楚地意识到,这是一个绝对的好机会,报仇雪恨的好机会。

此番兴许根本不用自己出手,林昭就会倒霉,怕是在劫难逃。这种绝好的机会,吕惠卿自然不会放过,落井下石是他们这些官员的拿手好戏!

吕惠卿已经决定,找机会推波助澜。这是一件小事,也可以成为大事,一定要让它在大宋朝掀起轩然大波,将林昭真正推上风口浪尖。

让他挣扎去吧,此番即便是死了不,林昭也必然会失去皇帝赵顼和宰相王安石的信任。

没有了这两个强大的后台,小小的林昭又有何惧?为弟弟吕升卿报仇还不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想想这样的结果,吕惠卿就很开心,相当得意!他仿佛已经看到,林昭从杭州被押解入汴京,被罢官甚至入狱的样子,心中忍不住一阵狂笑……

“三哥,这件事情你亲自盯着!”吕惠卿吩咐道:“想办法把这件事扩散出去,记住不可以泄露我们的行迹。其实也不必着急,想必要不了许久,钱塘县的情况汴京就会人尽皆知了。谁让他小子不低调,关注度如此高呢?有时候太出名也是一种拖累!既然他喜欢出风头,这次就让他出个够!”

吕和卿点头道:“大兄放心,此事我会亲自主持的!”这件事本身就是他发现的。何况是为了给二哥吕升卿报仇,他自然很是积极。

要知道吕和卿一直内疚,觉得二哥吕升卿之死自己是有责任的,当然了罪魁祸事始终是林昭。因此在一直派人潜伏在钱塘县,注意着林昭大大小小的举动。

目的就是发现林昭的问题,找寻机会。现在发现了如此重大的问题,吕和卿自然不会放过,一定抓住这个好机会,死缠烂打,整死林昭。

吕惠卿沉吟片刻,又吩咐道:“不,此事还是要谨慎些,不过要加快速度。现在官家与王相公对杭州钱塘县的情况不了解的,趁这个机会将事情闹大,一发不可收,这样我们才能混水摸鱼。

一旦迟疑,等到官家和王相公搞清楚是怎么回事,我们就会有限制。你也是知道的,林昭是什么人,说不定又会有什么意想不到的解释,这次绝对不能给他翻身的机会,所以要一击必中。”

“是,大兄我立即去安排!”吕和卿对此是格外卖力。

“哼哼,林东阳,太自以为是了,这次有你受的!”吕惠卿冷冷一笑,眼神之中满是阴鸷与仇恨!

此时,远在杭州的林昭还不知道,吕惠卿正在算计他!

钱塘县一片宁静,没有出现怨声载道的情景,按理说林昭该高兴才对,可实际上,他一点都高兴不起来……

他在很认真地考虑青苗法的事情,几个月的试行下来,发现的问题着实不少。

而且都是相当严重,甚至致命的问题,如果继续这么畸形扭曲的执行,青苗法的作用将会大打折扣,甚至起反作用!

林昭不希望看到这样的局面,大宋王朝现在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很需要改革。但是从出发点和内容而言,熙宁变法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问题还是出现在了执行的环节,王安石似乎忽略了这一点,林昭觉得自己有义务提醒他一下!

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就此失败岂非可惜?

重生两载,林昭已经深深爱上了宋朝,能为他多尽一份力总是好的。

当然了,光是提醒似乎有些单薄了。林昭在想着后世诸多改革,希望能从中借鉴一二。

可是考虑了半天,始终不曾有一个完成且成熟的想法!

林昭现在才意识到,改革是多么复杂,多么艰难的一件事,哪里能够一蹴而就?

想想就头疼!林昭不禁苦笑着连连摇头!

不想鼻头突然发痒,一连好几个喷嚏,耳朵还忍不住有些发热!

“嘿,这是谁在念叨我?”林昭打趣一句,却不知汴京与杭州,真有人正念叨着他的名字!

第一九一章第一桩命案

念叨林昭的人有很多,有来自汴京的,也有人来自杭州本地的。不过却不是钱塘县,也不是余杭县,而是富阳县。

在林昭的记忆,自己和富阳并没有什么交集,也没有什么瓜葛,谁这么念叨自己呢?

后来才发现,这些念叨来自于一个孩子,准确地说是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女孩!

对,没错,她的名字叫做王朝云。

事情的起因还是与青苗法有着莫大的关联!

夏收已经结束了,上半年的青苗法推行在一片怨声载道之中结束。有的百姓咬牙忍者,总算是先把借款给还了,被强行摊派的那些人虽然愤怒,却也无可奈何。

至于那些做担保的富户,除了在心底里咒骂官府之外,还暗地里清点资财,看看到底损失了多少。

总而言之,大部分人对青苗法没有好感,甚至多有怨言!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地方官府都心中有数,但大都选择视而不见,他们更为在乎的是交给朝廷的那份报告!上面有青苗法推行的各种良好数据,从各个方面凸显出青苗法有多好,为老百姓带来了多大的实惠。当然了,核心就是一句话——政绩突出!

皇帝赵顼和王安石到底是怎么想的,这个根本不得而知。总之,他们似乎看到的都是好的一面,对青苗法取得如此斐然的成绩兴奋不已,对此多有赞赏。

在这个年代,皇帝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官员们心思,以及王朝前行的方向。

赵顼虽然在日益成熟,但是终究还是有些太过稚嫩,他已经忘却,登基之后第一次召见富弼,富相公给他的忠告。

富弼也是三朝老臣,仁宗在位时便担任过宰相,威望犹在韩琦与文彦博之上。早年间还与范仲淹一起参与过庆历新政。

正是因此。赵顼想要改革变法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富弼。

不过此时,这位老大人已经是垂暮之年,乘着皇帝恩赐的小轿子,在儿子的搀扶之下入宫。

几十年的沉浮,富弼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青涩的少年,老成持重的他。并没有带给年轻的皇帝多少惊喜。而是给出了一个忠告:为帝王者,切勿喜恶示臣子!

什么意思?作为皇帝,千万不要让臣子知道你喜欢什么,厌恶什么!

至于这么高深莫测吗?当时赵顼光顾着失望了,加之登基不久,帝王心术也懂得不多。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君心难测,更不理解富相公一片良苦用心!

所以当皇帝表现出变法强烈的,甚至狂热的支持时,会给官员们一种明确的“方向感”。

官家很高兴,并且赞赏嘉许之后,各级地方官自然就兴奋了,推行青苗法的热情也越发的高涨。

于是乎。皇帝赵顼下诏书,从夏季开始,青苗法在大宋朝全境开始推行。

至于先期开始试点青苗法地区,官员们更是迫不及待地开始了第二轮青苗粮的发放。

结果可想而知,比前一次更加不顺利。

上一次,百姓们不明就里,了解不多,参与的人数不少。

可有了一次惨痛的经历之后。哪个还愿意傻不拉几的来第二次呢?

也许真正贫苦之人,确实需要青苗钱来渡过难关,维持生计,渡过艰难。但对于大部分殷实之家,尤其是那些做担保的上等户而言,愈发的避而远之。

一次的实验已经证明,总是有那么一些人。借款之后无力偿还,这些部分都会成为上等户的烂帐。半年下来,他们已经损失惨重,有的已经伤筋动骨。有的已经触动根基。

一家一户早已视青苗法为洪水猛兽,要是再来一次,估计谁也承受不住,听闻官府再次派发青苗钱,一个个都惊恐不已。

没错,绝对是惊恐!

这是皇帝赵顼与王安石所不能预料的,当然了,目前他们根本不知道存在这种情况,即便是知道了,也未必会当回事。

地方官们在乎的只是政绩,在乎给朝廷交上去一份满意的答卷。同时在这个过程之中,他们能够从中获利不少,两全其美的事情,何乐而不为?故而态度十分强硬。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和甜头,这一次他们变得更加胆大妄为。也许之前还有所顾虑,手法还比较隐晦,现在则是完全毫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