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王-第1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柴敏言这才略微羞涩地淡淡一笑。说道:“多谢公主美意……”

“哎呀!”赵福康轻轻一拍脑门,笑着自怨自艾道:“看我这记性,真是的,我竟忘记了,那日在金明池边,你们是一起出现救的我,如此说来。你们是认识的,既然是这样,那么有些事情就是我多虑了,倒是你们自己更直接方便些……”

柴敏言一脸的娇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不说话反而成为最好的解释,只见她遥望着西北。心中暗想:“他不知道走到哪里了?一切都还好吗?”

江南居,后院的阁楼上,是林昭与诸女的住所。

一位医者正在为沐思虹切脉,美人则是一脸的焦急与期盼,等待着大夫的诊断的结果。

这两日不知为什么。晨起有些呕吐的症状,沐思虹顿时紧张起来。随即有些惊喜。呕吐不正是有身孕的反应吗?难不成是天可怜见,这次要有好消息?

沐思虹立即紧张不已,与林昭在一起已经差不多一年了,可是肚子一直没有动静,这让她很是着急。

希望这次能够好梦成真,只是如此好消息却无法第一时间告诉他,当真是遗憾。

“夫人!”医者一句话,将沐思虹的思绪带回了现实世界。

沐思虹急忙问道:“先生,怎么样?”

“夫人最近两日可吃过什么油腻之物?”医者轻声询问。

“油腻之物?”沐思虹嘀咕着,问这个做什么?回忆道:“前几日用过些许油烹的吃食!”

“这就是了!”医者道:“夫人就因为用了这些吃食,引起脾胃不适,才有恶心呕吐的症状。”

“脾胃不适?”沐思虹心里顿时咯噔一下,神情似乎也有些凝滞,呆呆地看着医者,问道:“先生,只是脾胃不适吗?难道不是……不是……”

“只是脾胃不适,些许小事,在下为夫人抓几副药,最近饮食清淡些就好了!”医者只当是沐思虹担心病情会比较严重。

可是一转眼瞧见沐思虹脸上的错愕,以及眼神中难掩的失落,医者立即明白过来,说道:“夫人并非是有了身孕,还请夫人宽心,不要介怀!”

“唉!”沐思虹轻叹一声,又一次失望了。

医者瞧见沐思虹的神情,说道:“夫人,请恕在下多嘴,夫人体质阴寒虚弱,之前可是受伤或者重病过?眼下只怕是不易受孕。”

沐思虹难过是难过,可听医者这么一说,立即有点小兴奋,问道:“先生,那你能治吗?若是能帮助我一二,定当重谢先生。”

那医者却摇头道:“夫人你体质独特,需要长时间调养,调养的药方也需要特别慎重对待。只是在下才疏学浅,怕是帮不了夫人。”

“啊……”沐思虹随即又有点失望。

医者道:“夫人还是找一位名医,好好为你调养吧!”

名医?沐思虹有些犯难了,该去哪里找什么人呢?突然间脑子灵光一闪,想起一个人来。

只是这种事情找她真的合适吗?

同时沐思虹开始有些挂念那远去西北的夫郎!他还好吗?

杭州,秋天到来之后,钱塘县许多村民家里的棉花是丰收了。

答应他们的收购的孟氏商行很诚信,早早地开始设摊收购,同时付给他们约定好的那么多粮食。唯一不同的是,当时居中促成此事的林县令已经不在了。

今年的棉花卖了个好价钱,许多人都期盼着来年还会有同样的机会。棉花种植,他们已经尝到了甜头。

可是新任的钱塘县令却并这么认为,正在不遗余力地推行各种青苗钱与粮食种植。村民得知来年的棉花种植无望,一个个都情绪低落。

同样难受的还有孟若颖,好不容易建立起的棉花基地,看样子是不成了,明年只能另寻他处了。于是乎在额外发给村民一些粮食之后,便将雪白的棉花送进了作坊,在这里进行纺织,接下来再进行进一步的加工。

“若颖姐姐,棉花已经收了,我们何时去汴京呢?”顾月伦似乎有些着急。

孟若颖摇头道:“不着急,棉花虽然已经收了,但还是要有许多事情要做的……待一切都妥当了我们再走吧!思虹已经来了书信,你表哥去西北出使吐蕃了,两三个月才能回来,所以我们暂且不着急……”

“啊,去西北出使?”顾月伦顿时一惊,随即道:“此事千万要瞒着爹爹,不能让他知晓。”

“是!”孟若颖抬头看向西北天空,喃喃道:“你还好吗?

洛阳,天津桥!

邵雍看着秋日的夜空,沉思了许久!

晚宴已经结束了,林昭的表现有些出乎意料,让人很是震惊!

如此气度,身份特点,以及很吻合的发展轨迹,都让邵雍觉得是那么的巧合。而今,林昭一番宏论出口之后,邵雍心里更加坚定了这个想法。

林昭非同一般,身上隐约有些特质,与自己所寻找的那个东南紫气十分相似!

难不成就是他?邵雍惊疑不定了许久,虽然心中有很强烈的预感,却很难做出一个准确的论断。

只好一遍又一遍地看着天空,在某一刻,邵雍猛然发现,东南紫气已经壮大,天际已经有一个微小的星辰作为代表。

而这颗星虽然黯淡弱小,但是隐约之间已经有冲紫薇的趋势了。不过在此之前,西北的天空似乎另有一颗客星来犯,使得东南之星本就黯淡的光芒更加微弱了……

难不成此番西北有……

邵雍看着璀璨的星空,突然轻轻一笑,这倒是个很不错的方法,让老天爷自己验证吧!

第二一二章漫漫西行路

关中古道,一支旗帜清晰的队伍正在缓缓西行。

当先一人,骑乘一匹白马,英姿勃勃,威武十足,赫然正是新任的礼部郎中林昭!

在洛阳只是很短暂的停留,至于那场晚宴,那些“惊世骇俗”的言论已经忘的差不多了的。林昭的目的并非想要著书立说,成为大师或者圣人,只是想要用自己的方式去影响程颐、程颢兄弟,让他们用特殊地位和思想,去间接地影响以后千年的思想潮流。

能否起到效果,林昭并不知道,只是尽力一个尝试罢了!反倒是与司马光的那番谈话,更加有实际意义些!至于其他,则完全被他抛诸脑后了。

想要赶在严冬之前结束吐蕃的任务行程,就必须要加快速度赶路,早些赶到河湟青唐城。

过了洛阳,经过潼关便进入了关中之地。这里是秦汉唐的王都之地,本来也是何其的富足辉煌。

但是经历了唐末战争破坏之后,已经是残破不堪,已经不见当年辉煌。

自从五代开始,中原王朝的都城就移动到了洛阳和汴京一带,八水绕长安的关中已经不是首选。

一来是战争的破坏严重,城池受到很大损伤,人口也锐减不少。二来是黄河中上游破坏严重,关中的生态条件与富饶程度已经不似当年。

再者,也是最为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交通。黄河流域在遭到不断的破坏之后,农业发达程度已经大不如前。粮食产量也随之下降,根本无法养活都城数量庞大的人口。所以不得不依仗江南的粮食。

这一点。是从隋唐就开始的事实。隋炀帝为什么那么执着地要开凿大运河,难道只是为了游玩方便吗?

可惜过于急功近利,最终便宜了李家父子。李唐王朝能够那么的繁荣兴盛,很大程度上也与运河密不可分。江淮与江南,对于北方中原政权的重要性不断增加。

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如何运输成为大问题。沟通南北的运河无意是最为重要的交通大动脉,王朝对于运河水运的依赖性也不断增加。

从长安到洛阳,距离运河越来越近。到后来位于运河沿岸的汴京无疑最为方便的所在。

黄河与漕运河道的地理环境与水情变化,导致船只很难西进洛阳,像唐朝那样直达长安更是困难。

加之宋朝国力不如汉唐,边防线也发生了很大改变。长安所在的关中一带,受到西夏与辽国的威胁,并不是那么安全,并不适合建国都。

所以长安就这么被放弃了。在宋朝的的地位与影响逐步开始下降。

不过长安依旧是西部最大的城池,因为由悠久的历史,矗立在关中大地,渭水之畔。经过宋朝开国百年的休养生息,也已经有所恢复。但是因为长期与西夏作战的关系,整个陕西路的情况并不是那么好。

林昭无暇在这座古城寻找昔年遗迹。感怀历史的沧桑,而是带着使团继续前行。

过了长安,沿着渭水直奔上游的关中门户大散关。

关中素来有四塞之地的说法,大散关实际上就是关中的西部门户,位置十分重要。

在此之前。经过的渭水平原,无论是道路还是安全都不必担心。还是相当舒服的。早前在杭州,苏轼曾经提起担任凤翔签判时的经历,对关中情形多有介绍,林昭多少熟悉一些。

“伯洲,你看渭水沿岸都是大片的农田,八百里秦川天府之国果真不假,当真是物产丰富啊!”林昭瞧着沿途大片已经成熟,正等待收割的农作物,笑着一声感叹,很是欣喜。

出乎意料的是,身边的苏岸却是一脸凝重,脸上没有半分笑容。

林昭立即察觉到其中异样,问道:“怎么了?哪里不对吗?”

“公子,农田丰收固然是好,可是要分地方,此处若全是农田,怕是就有些不妙了!”苏岸说话时间的神情很严肃,似乎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

“怎地?”林昭还是有些疑惑不解的,甚至还有些一头雾水的感觉。

苏岸道:“此处已经接近大散关,再往前便是环庆路,是与西夏对敌的前线。公子应当知道,防御西夏,骑兵十分重要。”

对此林昭完全理解,毕竟他们这次去河湟吐蕃,就是冲着马匹的。

“除了向川滇吐蕃购置战马,朝廷也在各地实行牧马监,开辟牧场饲养马匹。毗邻西夏前线的陕西路该是重点才是,尤其是靠近大散关的地方,理该是饲养战马的牧场才是,何以会是大片的农田呢?”

宋朝为了解决战马缺乏的问题,曾经要求过一些百姓养马,供应马匹需求。但是民间的圈养之法,成本高,难度大,马匹的素质也差了许多。想要供应军队的需求,还是要牧场放养的马匹才是。

但失去了幽云十六州以北的土地,西夏又盘踞西北,宋朝严重缺乏草原养马地。因而骑兵也非常缺乏,在辽国和西夏的战争中,始终处于劣势。

为了改变这个趋势,宋朝在临近前线的北方各地,设立牧马监,专门划出土地开辟为牧场,进行马匹饲养。

比如河北路,以及防御西夏前线的陕西路都专门开辟了马场,专司马匹饲养。

为此在仁宗年间,朝廷还有过争执与讨论,王安石也参与其中了,并且一力支持陕西路转运副使薛向全权处置整个北方的牧马监。

薛向也是不负众望,至少整个陕西路这边的情况很好,开辟了不少的牧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情况也随之出现。

开始是有零星的百姓偷偷开辟牧场耕种。到后来再有管理牧场的官员,从上到下的睁只眼闭只眼。甚至是亲自参与其中,大片的开垦牧场的土地。粮食产量确实提高,但是饲养马匹的数量却在不断减少。

皇帝赵顼也为此大为恼怒,之所以这么重视林昭沟通茶马道的提议,这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唯一的差别可能就是皇帝只是认为马匹数量在下降,却并不知道牧场的土地使用发生了变化。

牧马监林昭是知道的,但是具体的牧场情况却不知晓。但是苏岸就不一样了,在进入禁军之前。苏岸曾经在西军之中待过,对这些事情都十分熟悉。故而一路沿着渭河西行,很快就发现了这些问题。

林昭摇头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啊!”牧马是如此,青苗法亦是如此,其实很多事情本身的初衷或者规定都是很不错的。问题往往就出在后来的执行上,本末倒置。适得其反也正是因此。这个问题要是不能得到解决,那么很多好想法,好政策最终还是无济于事,根本得不到实际应有的效果。

关于牧场的问题,已经是初见端倪,皇帝迟早是要知道的。待回到汴京也完全可以和皇帝略微提起。不过看到身边的苏岸,林昭又觉得自己完全是多此一举。

出了大散关再往西,要经过陇右之地,擦着西夏国的领地过去,然后直达河湟青唐城。

在此之前走过的都富庶安宁之地。一路上还有大宋地方官的照顾,方便又安全。而接下来却要面临许多不可预知的艰难险阻。虽说宋朝与吐蕃关系良好,毕竟经过的大都是荒无人烟,不大太平的境遇,马匪盗贼自然不必说了,光是自然条件都够让受了。

正是因此,林昭才决定在大散关停歇休整两日,一来是添置些用度物品,二来也是让人解解乏,养精蓄锐,闯过稍后的难关。

于是乎大队在大散关停歇下来,做稍微的休整,然后整装待发。

大散关作为一个主要的关口,军事防卫意义十分重大,相对来说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