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王-第2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日这是做什么?汴京的大街上杀人?”

汪东鉴道:“回太皇太后,是因为林昭通敌叛国,触犯死罪,官家下旨在此处斩的。”

抬出皇帝来压太皇太后,靠谱吗?铁了心的老奶奶怎么会怕孙子呢?

“是吗?通敌叛国?果然如此吗?”曹氏沉声质问。

曹建躬身道:“太皇太后。似乎有人有证据,证明林昭清白。可是这两人一意孤行要草菅人命!”

那边折文芯虽然知道太皇太后如何会突然出现,却很清楚这是个难得的好机会,当即扑上去跪地道:“回太皇太后,林昭着实是冤枉的。那两千匹战马并非种家所有,而是我们折家……小女代兄长府州刺史折克行向朝廷自首……”

府州折家?出身将门的曹氏自然是知道的,她也很意外,折家怎么会参与进来?

不过有人出面帮忙营救林昭自然是好的。再看折文芯那炙热的眼神时常瞟向林昭,关心与爱恋很是明显。看来儿子的红颜知己不少啊!曹氏又瞧见一身嫁衣的孟若颖,忍不住轻轻一笑。

“是吗?那就是说此事另有隐情喽?”曹氏佯作询问,不悦道:“那你们还这般轻举妄动,当真是要草菅人命?”

李翰沉声道:“非也,我等以为是他沆瀣一气,私下窜通……何况,官家下旨了,今日午时问斩的,我们也是奉旨行事!”

“亏你还说出口?”曹氏勃然大怒道:“官家秉承祖、父遗风,仁慈宽厚,定是你们这些人矫诏妄为!亏你们还是御史台和刑部的官员,先贤的教导都忘光了?旁的不说,龙图阁学士包拯去世不过数年,他细心公正办案的作风可是仁宗皇帝亲口称赞,让百官学习的,你们都当做耳旁风了吗?”

你们拿现在的小皇帝做挡箭牌,人家直接抬出仁宗皇帝,还有理有据。即便是皇帝赵顼亲自再次,也不敢随口反驳。

李翰与汪东鉴哑口无言,远处的吕惠卿更是一头雾水,太皇太后怎么会出来为林昭说话呢?还是亲自到场,他的面子就这么大吗?

看得出来,今日林昭肯定是死不了了。为什么每次都是差这么一点点呢?再一次报仇无望,让吕惠卿格外恼怒。只是太皇太后都出面了,他们根本插不上手。

“怎么会这样?”吕惠卿有气无力,心力交瘁,失望到了极点。

王雱也是怅然若失,连声叹气,看着曹氏身边的赵福康和柴敏言,说道:“应该是柴敏言求情的,她治好了大长公主的病,太皇太后这是还她一个人情……”

他们并不知道,就在刚刚,柴敏言又治好了曹国舅的沉疴重疾,起死回生。而实际上,柴敏言只是见了曹国舅一面,甚至话都不曾多说,她本人这会也是一头雾水……

不过赵福康嘱咐她了,太皇太后会出面,让她不要多问,不要随便说话。有这个就足够了,只要能营救林昭,怎么样都行……

“现在该怎么办?”曹氏冷冷质问战战兢兢的汪东鉴与李翰。

“臣等也不知晓!”李翰壮着胆子回答道:“不过折文芯所言乃一面之词,御史台和刑部的审理证据确凿,宰相和官家都批复了,所以……”

“所以怎么样?”曹氏沉声道:“既然有问题,有疑惑,就该理清楚,岂可如此草率?至少也该重新审理!”

后宫不得干政,这话在大宋朝是说不通的。仁宗早年,章献刘太后掌控朝政多年,在原本的历史上,宋哲宗即位之后,太皇太后高滔滔也辅政多年。是以,曹氏的话相当有分量,让他们十分忌惮。

饶是如此,李翰依旧道:“如果只是她一面之词,恐怕……除非有更多新的证据!”

“证据我们有!”两个衣衫褴褛,如同乞丐的男子扑了上来。

“你们是何人?”曹氏沉声询问。

“大顺城守将景思立、刘昌祚参见太皇太后!”

“你们……”

“我们要为林昭作证,同时要状告庆州知州李复圭,为一己私利,制造冤狱,残杀大顺城袍泽千余人。求太皇太后,为大顺城枉死的千余英灵做主……”说罢两人伏在地上,泣不成声!

景思立?刘昌祚?

王雱听到这两个人的名字,心里顿时咯噔一下。完了,要坏事,要出大事!

第三二八章美人恩重

景思立和刘昌祚一路从庆州逃到汴京并不容易,起初的时候担心被李复圭追杀,在庆州的群山之中艰难绕行许久。

即便是离开了庆州,也有些许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也不能怪他们,目睹了那样凄惨的场面,身负千余人的血海深仇,使得他们不得不谨慎。

其实他们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李复圭根本不知道他们生还的事实,何况他除了能在庆州一手遮天之外,其他地方还无能为力。躲过了李复圭,却因为些许反常举动,引起了另外的人注意。

蒋雷霆几乎调动了他们在西北的全部力量搜寻证据,营救公子。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有一个人恰好与景思立两人近距离接触,发现两人的些许反常指出。抱着好奇之心偷听了两人的谈话,得悉两人身份之后大为惊讶,立即禀报了蒋雷霆。

得知大顺城两位目睹真相的守将存活在世,蒋雷霆惊喜万分,立即调动一切力量暗中保护两人。

此时的景思立和刘昌祚实际上已经是死人了,没有合法身份,行程必然受阻。蒋雷霆便在途中暗中打点,将两人护送到了汴京。

只是途中难免耽误些许时间,赵顼这边动作又超乎想象的快,以至于出现了如此惊心动魄的紧张局面。

景思立和刘昌祚赶到的时候,恰好看到太皇太后在场,而且一力维护林昭。无论是证明林昭的清白,还是为死去的千余将士伸冤。都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于是乎,他们喊出了足矣石破天惊。在大宋王朝引起轩然大波的一句话……

林昭之所以被判问斩,是因为通敌叛国的大罪,而核心的罪证是两点。

其一是从吐蕃购买的那两千匹战马,完全被视作是私自招兵买马,乃是帝王大忌;其二便是与西夏勾结,梁乙埋的书信是证据,最直接的罪行和罪证则是血洗大顺城。千余将士被残杀,无论是谁。都是不可饶恕的必死之罪。

折文芯的出现,使得战马的去向有了交待,虽说不确定折家到底在做什么,但与种家勾结的罪名不攻自破,完整的证据链开始破裂。

而景思立和刘昌祚的到来,一句哭嚎的惊天之语,更使得这个并不牢固的证据链彻底断裂!

林昭有罪的定论彻底被动摇了!

作为此案主审。李翰和汪东鉴都心知肚明。事到如今,已经不是林昭有罪无罪的问题了,景思立和刘昌祚所言要是属实,意味着什么他们很清楚,惊恐正慢慢浮现在他们心头……

“景思立?刘昌祚?”李翰强自镇定,说道:“你们不是已经阵亡了吗?”

“阵亡?”景思立冷冷道:“我那千余袍泽。没有死在和西夏作战的阵地上,却在睡梦中被李复圭活活烧死……”

“天可怜见,让我们侥幸活下来指正他的罪责,为那千余将士伸冤!”刘昌祚也是悲愤不已,想起惨死在大火中的将士。忍不住虎目流泪。

林昭惊喜不已,他最大的难处就是无法证明当晚的事实。缺乏证人。自己和种师道所言则是一面之词,不会被认可。没想到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景思立和刘昌祚目睹了真相,并且幸存下来。

这可是铁证如山,即便是赵顼有心杀自己维护李复圭和王安石,也得掂量掂量。真相已经曝光在这么多百姓面前,何况还有太皇太后在场维护自己,折家和种家的参与,都在为自己增加砝码。即便是皇帝也必须得有所顾忌,今日脱罪有望了!

铁面宗主听到景思立和刘昌祚的话,也是惊喜不已,随即有瞧见了人群中的蒋雷霆,不由轻轻一笑,一切都迎刃而解。公子的安危是没问题了,脱罪只是时间问题,接下来就等着看好戏了。

一场完美的营救在努力和巧合之下促成,结果比想象的还好要。可以证明公子的清白,那些居心叵测的小人也会因此得到报应,最重要的积蓄到了让人惊喜的力量。

铁面宗主随即下令,本来准备动武的所有人手全部撤离,此刻已经完全不需要了。

“你们果真是大顺城的守将?”曹氏轻声询问,心想着,这大概就是铁面宗主安排的决定性证据吧!如此一来,局面就对林昭十分的有力,自己讲话也就更加有分量,更有底气。

景思立点头道:“是的,西北军中见过我们的将士不少,可随便找人证明,我们并非冒名顶替。”

首先必须要强调身份,因为在官方的奏报之中,他们已经是死人,有可能被说成是冒名顶替。

想要证明这一点并不难,陕西路宣抚使韩绛就在汴京,景思立可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很容易辨认。

一旦身份确定,后果将对李复圭十分不利,远处的王雱手足冰凉。李复圭在军报中已经说明,景思立和刘昌祚是自己的忠实属下,死在大顺城,乃是被林昭所害,并被赞誉为英烈,抚恤其家,朝廷还特意进行了表彰。

如此便可以说明,景思立二人与他李复圭的关系不错,并非林昭同党。此刻活着回来,状告李复圭便不是与林昭窜通一气,并非作伪证。他们的证言,无论是力度还是可信度都很高。尤其是他们是大顺城的守将,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们最清楚不过。

李复圭这是自己给自己挖坑,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今日已经是这般局面了,李复圭是死定了。

残杀一千多自家将士,如此人神共愤的行为,此刻曝光出来,会引发什么后果不言而喻。力挺他的王安石必然受到影响。王雱心里十分清楚,事已至此。一切都无法挽回,只能想法办将损失降到最低。

尤其是要确定一下,王安石与李复圭的行为并无直接关系。只是会这样顺利吗?李复圭那厮能配合吗?他如今还在庆州……庆州……

想到这里,王雱猛地心中一震,想到一个很可怕的后果。李复圭依旧身份在庆州,执掌环庆路边军,消息传过去,他能主动交出兵权。回汴京受死吗?他已经无路可退,万一要是铤而走险,会是什么后果?

想到这里,王雱忍不住身体颤抖,也惊得三魂出窍。不行,必须要做点什么,可是能做什么呢?

有太皇太后在场。又是公开场合,左右此案的结果已经不可能。那么只有阻止李复圭,可是该怎么阻止呢?一向足智多谋的王元泽也突然傻眼了,在寒风中不断的咳嗽,越发的剧烈……

痨病鬼王雱并未引起注意,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刑台之上!

景思立跪倒在地。嚎哭道:“请太皇太后为枉死的将士们做主!”

曹氏已经心中了然,沉声怒道:“如此说来,林昭是冤枉的?庆州一案另有隐情?”

台下的百姓都看出来了,原来是另有隐情,罪大恶极的林昭是冤枉的?那些证据他们搞不明白。但太皇太后的威严和认可足矣说明事实。

一时间各种感叹与质疑不绝于耳,些许围观的太学学子全都难为情地下了头。这些天他们叫嚣不断,制造舆论,不想最后却险些害忠良,一个个都追悔莫及。同时对于李复圭残杀袍泽,制造冤狱的行为愤慨不已,继而直接引发了汴京舆论的瞬间转向……

李翰与汪东鉴没有回答,实际上也默认了这一点,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还能怎么着呢?

“现在该怎么办?”曹氏厉声质问。

李翰支支吾吾,却说不出半句话来!

曹氏今日打定了主意,不仅要保住林昭的性命,还要直接为其脱罪,故而怒道:“传我懿旨,主审此案的官员、中枢的宰相都叫过来,看看他们做的好事?此案今日重新审理,去请官家与我一同旁听,倒是要看看,还有谁敢欺君罔上,陷害忠良?”

太皇太后虽然没有实权,按理说不该敢于司法和政务,可她此刻就在这里发怒了,并且下达了这样的懿旨,谁敢不从呢?即便是皇帝赵顼在此,也不敢轻易说个“不”字。国朝以孝治天下,身份最尊贵的太皇太后占着理呢!

忤逆太皇太后的罪名谁能承担?

曹氏也十分理智,很巧妙地将赵顼摘了出来!说成是下面的臣子欺君罔上,皇帝是没有错的。这是一种策略,唯有如此,赵顼才能乖乖的认错,事情才能够顺利解决。

更为重要的,今日她出现已经十分突兀,如果偏向太过明显,无疑会引起怀疑。林昭的身份现在还不能暴露,故而必须要谨慎。

只是如此一来,一顶欺君罔上的大帽子扣下来,下面的官员就万分紧张了!

谁都看得出来,太皇太后今日是怒了,丝毫不给宰相和大臣们面子。让他们莫名其妙,根本摸不着头脑!

吕惠卿默默地看着,他很清楚,今日大宋朝有许多人都将下不来台。再瞧着身边剧烈咳嗽的王雱,心中默然:又何止是下不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