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王-第3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赵顼沉吟片刻,道:“芒种节之时,朕会亲自祭天祈雨,以求天降甘霖!”

辽国边患压力刚刚让他松了一口气,可旱灾依旧压在心上,当真是艰难!赵顼这心里,依旧是压力沉重,期待着上天能够多帮忙一点。

林昭把一切都看在眼里,心想着也应该加快速度了。当然了,最好还是等赵顼祈雨之后吧,到时候若是不下雨,对他的威望绝对是一大打劫。

不过这个时间一定要拿捏好,围绕可能是百年不遇的干旱,一个巨大的漩涡正在汴京逐渐形成……

只是到目前为止,漩涡中心的人却还毫无察觉……

第五三四章天意

熙宁五年,四月十五!

在礼部大臣与高丽使臣数次见面之后,终于确定下来,大宋将派遣使臣前往高丽,为高丽王王徽贺寿。

想要达成这一点并不难,高丽在彻底亲近辽国的时候,不来大宋朝贡也是常有的事情。今年,既然高丽使臣来了,那能够说明问题。辽国的手伸的太长了,高丽王朝立储都要插手,高丽王心里能痛快吗?

派使臣前来大宋,实际上就是对辽国表示不满和抗议!所以当宋朝表达了想要出使高丽,并且海上通商的时候,使臣立即答应了。大宋使臣前往高丽,无疑使得高丽更有底气,自然是求之不得。

随后出使的人选也公布了,苏辙和蔡京为正副使。

苏辙虽不及兄长苏轼,却也是大宋朝有名的才子;蔡京更是有状元身份在,非同一般。在高丽看来,大宋派出这样两位著名人物出使,是格外重视,故而十分欣喜。

平日里,大宋上下办事效率实在不高,但是这一次却是个例外。不过数日便确定了出使的诸多事宜,并且做好了准备。

不过才四月十八日,使团便已经出发前往登州去了,到时将会从那里直接乘海船前往高丽。

萧禧得到消息,也是一惊,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事情。他也是有见地之人,宋朝和高丽交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显而易见。这是一个很不好的讯号,这应该是宋朝这边对划定边界一事做出的反应。准确说也算是反击!

可是他身为使臣什么都做不了,宋朝和高丽之间的来往是人家自己的事情。辽国根本无从插手。唯有强调关于重新勘定边界的事情,宋朝对此十分爽快,谈,自然是要谈的。

并且已经委派了一位大臣前往蔚州谈判,听说名字叫沈括。萧禧并未放在心上,不过是个宋朝文官而已,故而并不放在眼里。不过不久之后,他将领略到这位沈大人的能耐。

与此同时。萧禧也第一时间向辽国上京做出了报告,宋朝的反应超出了他们的预期。还特意附送太子耶律浚一份书信,提及林侍郎的“回礼”,听说沈括谈判和出使高丽都是林昭的提议。至于打通女真部族的商路,目前是大宋王朝的高级机密,自然不能外泄。

喧嚣一时,引起大宋朝堂动荡的边界问题总算是告一段落了。大宋君臣也终于可以微微松口气了。不过也只是一瞬间而已。

另外一场大风暴,即将来临!

“公子看中苏辙和那个蔡京?”狄青是晚一些才知道林昭此举的。

“苏辙兄弟的名气众所周知,将来有大用;至于那个蔡京,潜力无穷,不可小觑!”林昭淡淡一笑,蔡太师的“丰功伟绩”那可不是盖的。

“也好。趁此机会,公然安插人进去……不过要保证将来可以为我所用。”狄青已经仔细合计过了,辽国这件事必须要阻止。有外患的情况下,内忧的影响会减弱,那么相应的事情效果也会打折扣。

而且在很巧合的情况下。巧妙地安插了三颗棋子,至少算是三个伏笔。这算是意外的收获吧!

“应该会吧!”林昭想起使团临走时,苏辙与蔡京都对自己表达了感谢。这趟出使不同于以往的苦差事,难度小,可以是一帆风顺。而且此行的目的还有很大的油水,可以说是肥差。

不过对苏辙和蔡京而言,他们不在乎钱财,更在乎的还是政治利益。这趟出使的意义和重要性摆在那里,只要顺利完成,归国之后便会有升迁和赏赐,仕途又会有全新的变化。而这一切都归功于林昭,至少他真的把帮忙的事情记在心上,并且付诸现实。

至于苏轼,也并未闲着。借着林昭举荐弟弟的东风,很快也接到任命,出知密州,是与苏辙等人一同出发的。主政一州之地,也算是地方大员了,苏轼对此也颇为满意!

在林昭看来,这样也最好不过。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视他们为自己人了,自然不想他们受到即将到来的风暴影响,如今能够离开汴京找个漩涡,那是最好不过的。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苏轼夫妇临走的时候,王朝云因为身体不适,不便远行,暂时留在了汴京。虽说是住在苏辙府中,可是三天两头总是往威远候府和江南居跑。

林昭有注意到,却全然没有放在心上,眼下他的心思几乎全部放在朝堂上。这是一场博弈,一盘很大的棋。相比之下,赵顼本来占据了大好优势。可而今自己却又一个先手的机会,转机就在当下!

“吕惠卿偷鸡不成蚀把米啊!”狄青冷笑到:“只是这小子还是贼心不死,依旧记恨着公子!”

“吕惠卿,小人也!”林昭笑道:“不过这次也亏他帮忙,否则哪能这样巧妙?”

“什么时候找个机会,好好和他算账!”狄青自然不会讲一个小小的吕惠卿放在眼里,在他看来,这种人就是不知死活。

“狄公勿恼!”林昭到:“吕惠卿留着还有用……”

“你是说?”狄青看着林昭自信的笑容,似乎想到了什么。

林昭沉声道:“翰林学士到参知政事也只是一步之遥,若是没有了王安石,新党群龙无首,总需要有个人来挑大梁才是!”

“吕惠卿乃是新党第二把交椅……”

“没错,如果我们真能扳倒王安石,那么赵顼一定会推他上。”林昭道:“王安石虽然执拗,却也算得上是君子,可吕惠卿不同,这厮就是个小人,一旦掌握了权力,还不知道会怎样呢?小人得志,鸡犬升天,新党必然会搅动朝堂不安,争斗加剧不足为奇。”

“这潭水越混,我们的机会也就越大!”狄青也深知这一目的,只是没有将吕惠卿的分量看的很重。

林昭道:“不过关键还是要看老天爷,他老人家不出面,谁也赶不走王安石!芒种节就要到了,看看上天究竟是帮我,还是帮赵顼吧!”

第五三五章心生不妙

熙宁五年四月二十一,芒种节!

皇帝赵顼亲自祭天祈雨,以求天降甘霖,缓解大宋朝目前严重的旱情。为此赵顼很虔诚,斋戒了三日,又顶着一个多时辰的烈日,完成了所有礼仪。

可惜很遗憾,赵顼的诚心似乎并未感动上天,一直到端午节,依旧没有下雨。如此状况下,夏季的播种又错过了,秋天的绝收和歉收已经是注定的。

从年初开始,汴京等北方主要城池的粮食价格便开始上涨。进入五月之后,粮食价格开始连翻数倍,除了因为供应减少和缺粮的担忧之外,更多的则是商家们囤积居奇。

唯利是图是商人的本性,只是他们发现自己手中的存粮并不多,前段时间似乎有人在不经意之间从他们手中买走了很多粮食。

商人们扼腕叹息的时候,却也无可奈何,旱灾这种事情谁能预料到呢?很快,更糟糕的情况出现了,以孟氏商行为首的一批粮行竟然全都以平价卖粮,而且数量充足,汴京的粮食价格立即开始回落。

商人们在孟氏粮行充足的供应下最终妥协了,如果是寻常商家,可能会被人寻衅滋事,甚至是报复。可是孟氏粮行的背后是威远候府啊,试问谁敢太岁头上动土?

汴京的粮食价格开始回落到了正常水平,比原来略微高一些是必然的,不过至少在百姓可承受的范围以内。

老百姓们对孟氏粮行以及威远候林昭感恩戴德,汴京城里溢美之词不绝于耳。皇帝赵顼对此也颇为赞许。在汴京粮价居高不下的时候,林昭主动提出。自家有存货,愿意低价出售,调节市场。

对于这样贴心的臣子,赵顼自然是十分满意。想要加以赏赐的时候,林昭却已经去了应天府,最近他为疏浚运河的事情忙碌不已。

臣子用命自然是好事,可赵顼心里依旧很难受。天还是没有下雨,难道老天爷当真这么不给自己面子?真心要为难自己吗?

旱灾加剧之后。传言也越发的多了,在信奉天人感应的年代里,旱情已经不只是天灾的事情了。

有人说这是天降异像,必定有更大的灾祸发生。果不其然,伴随着旱灾的加剧,蝗灾也随之产生,北方多地出现的赤地千里的状况。

终于。开始有人指责,这是朝廷执政有失,甚至有人直接表示,这是皇帝无道的表现,因此上天才降下灾祸表示惩戒。

这一套在古代社会是很流行的,赵顼听到之后顿时压力山大。汗流浃背。想要追究责任?根本没有可能,传言已经越来越多,他追究哪一个?这个时候稍有处理不慎,反而会引起更为严重的后果。

赵顼这次是真的有些慌了,即位以来第一次危机出现了。古往今来的帝王都担心旱灾。大旱之年容易生民变,按照这个节奏。大宋朝目前已经有这样的苗头了。如果天不下雨,有的皇帝迫不得已,甚至会下罪己诏什么的,赵顼一时间六神无主,竟不知该如何才好!

很快,开始有言官上书表示,一切都是王安石的错,都是因为王安石变法,倒行逆施,惹得天怒人怨,上天才会降下灾祸。

有第一个人这么说之后,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旧党的官员们立即动作了,这不是打击变法,打击新党的绝好理由吗?

新党坚守常平仓,不愿意开仓救灾的事情也开始为人所诟病,虽说这是赵顼的意思,可是没有人责怪皇帝,全都成为王安石的罪名。

有民间士绅也上书表示,变法执行之后,他们越发的贫苦,生活无以为继。一时间,旱灾笼罩下的大宋王朝掀起了一股反变法,打击王安石的风潮。

规模之大,让赵顼开始有些坐不住了。

这里面固然有旧党推波助澜,抑或是有人主导的因素,可现在终究摆在,这次是众怒了。又有旱灾这样的严重的状况在,情况比想象的要糟糕。

随后开始有人上书,请皇帝罢王安石宰相职,以谢天下!

这些年,为了变法,赵顼可是一直顶着压力,力挺王安石,即便是眼下这种危难的时刻,他依旧没有轻举妄动。

罢相?开什么玩笑!

至少这一刻,赵顼依旧坚持着!

王安石本人倒是淡定,并不认为自己是旱灾的罪魁祸首,他依旧认为自己一身正气,变法乃是利国利民的举动。完全是一副身正不怕影子斜的状态,可以说是泰然自若。

可是他的儿子王雱有些坐不住了,老爹的相位不保,这可是天大的事情。他不可不像王安石那么淡定,那么单纯!

这件事根本不是老爹有没有错的问题,而是皇帝那边耐压能力,以及天象和民心决定的。如果朝堂和民间反对变法的声音继续高涨,皇帝顶不住压力,最终的结果只能只是牺牲老爹了。

对皇帝而言,天子无道和宰相失职相比,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实际上历史上也确实如此,一旦出现日食或者灾祸一类的事情,皇帝一般会采用更改年号,更换宰相的方式来应对。

宰相往往就是皇帝的替罪羊,这也是历史上多奸相而少昏君的缘故!天子岂能轻易犯错?错误那都是宰相的。

王雱很清楚,一切全在赵顼身上。皇帝是父亲最大的支持,只要他坚持,地位才能稳固。

只是赵顼能坚持得住吗?

王雱心中满是担忧,饶是他平日里足智多谋,此刻也是束手无策。毕竟一边是民意,一边是皇帝,他都根本没有插手的可能。

吕惠卿见状安慰道:“元泽莫要担心,官家不会放弃变法,自然会维护令尊的。”嘴上是这么说,可是心底里却另有想法。

赵顼不会放弃变法这是肯定的,只是就一定会维护王安石吗?吕惠卿心中冷冷一笑,对自己而言,这件事或许是个机会。

王雱错误地以为,这位师兄与自家是利益共同体,故而没有丝毫的防备和猜疑。他的心思全部集中在皇宫之中。

当听说有两个尊贵的女人进了福宁殿,王雱顿时心生不妙……

第五三六章再加一把火

福宁殿,皇帝赵顼的寝宫。

此刻太皇太后曹氏和皇太后高滔滔正一把鼻涕一把泪,哭诉王安石变法误国,导致民不聊生,以至于上天降下灾祸。

曹氏出面的原因,是林昭的请托,请嫡母出面帮忙给赵顼施加压力。

至于高滔滔,她本身就对王安石那一套很不看好。在原本的历史上,赵顼死后,高滔滔以太皇太后的身份辅政,便立即启用了司马光,任用旧党人,全面否定新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