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王-第4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是吐蕃那边的,林昭要确认青宜结鬼章是否已经回到青唐城,现在答案是确定的。

他已经回去了,这意味着吐蕃一战必须要应付这个强大的敌人!

当真是麻烦!

踏白城那样精心布局,当真是可惜啊!现在想起临阵脱逃的杨楶,林昭还是满腹怨气,杀了他当真不为过。

也罢!事已至此,无可更改,只能重新来过了。虽然有青宜结鬼章,但是河湟本身动荡不安,想要守住也不是容易事。

有鬼章这样一个对手,打仗才有趣味,这一次一定要让他输的心服口服!

林昭要等的第二个消息则是关于西夏的。

宋朝和吐蕃打的如火如荼,西夏那边怎么可能无动于衷呢?唇亡齿寒的道理西夏人不可能不懂,吐蕃人肯定会向他们求援,西夏人也一定会答应出兵。

西夏若是出兵,那么宋军不免就要同时面对两个敌人了。

提前确定这个消息,早有准备总是好的,否则正当自己全力以赴打吐蕃的时候,西夏在背后捅上一刀,那才是真的麻烦!

这不,西夏的反应比想象的要快。自己的大军尚未深入河湟,西夏便已经动了,大军气势磅礴地赶到了边境,暂时按兵不动。

只是威胁?

林昭轻轻摇头,他相信只要自己大军过了龛谷,西夏便会踏过边境,撕毁之前的停战和约,入侵大宋。

不过没得选择,这一次,大宋王朝必须同时挑战两个强敌。

让林昭意外的是,西夏领兵出征的竟然不是梁乙埋。这个老朋友没有来,反而是西夏国主李秉常亲自率军前来,一个十四岁的国主统帅!

有些出乎意料啊,也有些意外的惊喜!

如果来的是梁乙埋,林昭当真要伤脑筋了。这两年,无论是明月宗,还是西军在兴庆府的探子,送回来的消息都是关于梁乙埋变化的。他已经不是那个冲动莽撞之人了,而是一个沉稳的国相。

如果真是他率军出征,宋军想要对付怕是不轻松,林昭担心的就是这个。可是现在看来,担心似乎是多余了!

李秉常,还是个孩子而已!

倒不是说轻敌,而是各方面的消息显示,西夏国家不稳,李秉常年轻气盛,不足为虑。

林昭总算是松了一口气,相信景思立、种谔、折克行三个人完全可以应付,自己便可以全身心对付青宜结鬼章了!

第五七五章趁火打劫

伴随着纷飞的雪花,时间已经是熙宁五年的年底。

大宋的西北的暂时处于平静状态,宋军在踏白城之战获胜之后,便止步龛谷,不再动作。主帅林昭忙于整顿西军军务,西夏则答应了吐蕃的求援,由国主李秉常亲自率军,采用围魏救赵之策,逼近大宋府、麟、庆三州。

林昭立即做出反应,以陕西路宣抚使的身份,调动府州折克行、知清涧城种谔、熙州通判景思立三位大将防御边境。此战的重点在河湟,所以对西夏之战不求胜利,只求拖住西夏大军即可。对手不是日渐成熟的梁乙埋,而是年轻气盛的李秉常,林昭相信,三位将军肯定不会让人失望的。

不过林昭还是没有立即对河湟发起进攻,毕竟有一个很现实的状况存在,那就是降雪!寒冬腊月,西北苦寒,积雪盈尺,这样的天气根本不利于作战。尤其是大宋士兵,绝对比不上吐蕃士兵耐寒,所以林昭准备稍微缓缓,同时也在考虑另辟蹊径,是否能采用一些辅助战术手段。

相比于西北的平静,大宋的东南边疆却是动荡不安——交趾出现了叛乱。

趁着大宋王朝先为旱灾所害,西北之地又与吐蕃大战的情况下,大宋的藩属交趾开始不安分了。

自从太祖年间,潘美率军灭南汉之后,大宋对东南之地的关注度便有所下降。加之辽国和西夏的威胁,大宋的军队也主要集中在北方,南方的驻军数量以及军队战力相对比较弱。宋朝又采取强干弱枝之法,禁军强大,地方的厢军实在不怎么样。

积贫积弱的现状下。百年下来,大宋南方军事逐渐糜烂。仁宗年间,西南一带的侬智高叛乱,南方数路的大军调动,竟然束手无策。无可奈何,这便是最好的明证。最终还是狄青率领西军南下,昆仑关大捷,才顺利平叛。

凡事有利有弊,侬智高的覆灭代表着叛乱平定,但南方地区的力量平衡也发生了变化。平叛之后。西军北撤,南方的宋军依旧糜烂,力量有些空虚,使得南方的另外一股力量不断崛起壮大,那就是——交趾!

自秦汉一来,交趾要么是作为中原王朝的郡县存在。要么就是有人自立为王,成为中原王朝的藩属国。宋太宗年间,交趾人黎恒建立了黎氏王朝。真宗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交趾景瑞三年,李公蕴期待黎氏成为交趾王,建立李朝,并迁都升龙(河内)。交趾开始进入一个相对比较强盛的时期。

这期间,交趾不断向北侵犯,劫掠大宋,尤其是与之相邻的广源州,深受其害。而这里的侬智高家族,英勇善战,多次抵御交趾人的进犯,一直压制着交趾国向北的发展。

仁宗年间,侬智高叛乱被剿灭了,宋军在东南地区的军事震慑力都不够。交趾失去了压制,势力越发的膨胀,逐渐强大起来。

这种情况下,交趾的统治者已经不愿意再继续做中原王朝的藩属,也不再稀罕宋太祖册封的交趾郡王的封号。他们想要摆脱中原。甚至想要开疆拓土,入侵大宋土地,雄霸南方。

不过交趾虽然蠢蠢欲动,但大宋毕竟是个庞然大物,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交趾也不敢轻举妄动。

直到熙宁五年,他们看到了一个机会!

大宋王朝陷入了空前的旱灾,国内不稳。辽国又趁火打劫,重新划定边界,宋军又在西北与吐蕃开战,西夏也有参战的意思。

这种情况下,宋朝自然无暇顾及南方,交趾人抓住机会出兵了。

交趾辅国太尉李常杰率军十万入侵大宋,目标正是大宋广南西路。李常杰兵分三路,先是攻陷了钦州、三日之后又攻陷了廉州,大宋在南方的两座重镇被交趾攻破。之后残暴的交趾人做出了令人发指的事情,他们屠杀大宋百姓,甚至连僧侣都不放过,惨不忍睹。

随后交趾大军有进逼邕州境内的太平、永平、迁陆、古万四寨,如果攻克,那么交趾大军便会直接威胁大宋广南西路第一大城邕州(南宁)。

身在桂州的广南西路转运使,立即将消息飞报汴京,大宋朝堂顿时惊慌失措。

赵顼长叹一声,熙宁五年注定的流年不利啊,原以为上半年厄运都过去了,下半年能轻松点。林昭在踏白城的胜利刚刚改变了气氛,他才高兴了没几天,南方又出事了。

邕州地处邕江岸边,土地肥沃,是广南西路难得的富庶之地,城中有居民近六万人,在广南路已经算得上数一数二的大城了。除此之外,邕州还控制着如今四十多个羁縻州,其中郁江之源的广源州更是格外富饶,有诸多金矿,号称“地产金一两,直一缣。”

由此可见,邕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若是宋军占领了邕州,广南西路几乎全部丢掉了。交趾获取了如此富饶之地,再加上金矿,实力将会不断扩大,对大宋的威胁将会进一步扩大。南方的半壁江山都在处在不安之中。

大宋的北部边疆已经够乱了,南部绝对不能再出问题,否则大宋王朝将会腹背受敌,国将不国。所以,绝对不能坐视交趾占领邕州。

除了国家安全和战略上的考虑,对百姓的关怀也是至关重要的。交趾人残暴不已,自从入侵大宋以来,便嗜杀成性,钦州和廉州两地屠城罪恶仍历历在目。天知道,他们打下邕州之后会不会再施暴。邕州城里可是有六万大宋百姓,岂能眼睁睁看着他们死在交趾人的屠刀下?

事实上,在历史上,交趾攻陷邕州之后,确是实行了大规模屠城,杀吏卒、土丁、居民五万余人,简直就是惨绝人寰。他们还拆毁了邕州城,将砖石投入江中。妄图堵塞邕江。

交趾人着实可恶!

赵顼猛地将拳头砸在御案上,双目几欲喷火,别提有多恨了!南方弹丸之地的藩属国竟然也敢兴兵造反,入侵上国,大宋已经沦落到这种地步了吗?竟然被交趾这样的跳梁小丑入侵。开什么玩笑,是可忍孰,不可忍!

大宋王朝岂能容忍交趾这样的阿猫阿狗在头上撒尿?征讨,必须要征讨!

夺回广南西路的国土,将交趾人赶出去,并且狠狠的教训。大宋朝堂上很快达成了共识。泱泱大国高高在上的传统已经深入士大夫的骨髓之中,自然见不得如此状况。

只是事与愿违,大宋王朝南方的军队着实在太糜烂了,他们没有吸取当年侬智高叛乱时的教训,军队的装备和战斗力简直就不值一提。甚至有许多的地方官和将领为了吃空饷,竟然需要人数。将士的数量都不够,其中大都是老弱病残,如何与凶残的交趾人相抗衡?

加之最初战略上的一些失误,给了交趾可乘之机。很快邕州附近的太平、永平、迁陆、古万四寨军事要地相继失守,交趾大军包围邕州城,广南西路岌岌可危。

消息传到汴京,除了再一次震惊之外。大宋君臣都在思考一个问题,该怎么办?

在失败面前,他们才真正意识到交趾人的可怕之处,才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依靠南方那些糜烂不堪的军队根本不足以平叛,此时此刻,朝臣们不约而同想到了禁军!

相比与厢军的不堪一击,禁军素来以兵强马壮,战斗力强悍而出名。如果禁军出动,应该能轻松将交趾人打败!就如同当年狄青率领西军平叛一样,轻松搞定了侬智高。

让西军再次南下?

这次恐怕不行了。熙河路正在与吐蕃激战,西夏这边也摆开架势,陈兵边境,虎视眈眈。环庆路、麟州、府州多地告急,这种情况下。西北本身就自顾不暇,哪里能抽调出一兵一卒南下平叛?

大宋禁军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防备西夏的西军、防备辽国的河北军、再者便是驻防汴京的京营禁军。

虽然与辽国之间的边界重新划定了,但辽国依旧是虎视眈眈,无论是赵王耶律乙辛还是太子耶律浚都有心南下。这种情况下,河北路的驻军根本不敢轻易调动。宣抚使文彦博可是说了,河北无险可守,全靠大军枕戈待旦,全力驻守。

西军动不得,河北军动不得,那么唯一能抽调的也只有京营禁军了。

但是谈到这个问题,朝臣们不约而同全都闭嘴了,不敢随便发表意见。这已经不是平叛打交趾的问题了,而是牵涉到大宋王朝都城的安危问题。

大宋立国之前的五代十国,皇帝走马灯一样的更换,武将经常谋反,自立为帝。所以赵宋的统治者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治国之策,重点防备武将,同时还强干弱枝。都城汴京驻扎了全国半数的军队,还都是精锐的禁军。

就是为了保持王朝强盛,地方弱小,不至于出现谋反,危及统治的情况。不管是哪里出现了叛乱,都难以攻克都城汴京。朝廷也有足够的兵力,可以派出来平定叛乱。

这个国策已经执行了百年之久,从未改变!很多时候,地方上出现叛乱,基本上都是抽调西军平叛的,侬智那次便是如此。(原本历史上,打败交趾入侵的主力还是来自于西军)

但是这一次,因为吐蕃和西夏的问题,西军抽调不得。河北军都不敢轻举妄动,唯一能够调动的只有京营禁军。

交趾号称有十万大军,或许有夸大的成分,但至少有八万人是肯定的。想要平叛,大宋至少得出动十万大军。从边境抽调出十万大军出征,意味着汴京的军事防御力量下降了不少。

都城可是封建王朝的核心所在,往往都城出现问题,意味着整个国家的灭亡,故而谁也不敢掉与轻心。

虽说汴京处在大宋中部,北有河北路驻守,西有西军据守西北,都城汴京是不会受到外敌入侵的。唯一的不安定因素只能是来自于内部,能够威胁到汴京的,便只有河北军和西军而已。

两支军队如今分别掌握在文彦博和林昭手中,当然了。朝廷枢密院对各州县的将领都有掌控。一个宣抚使想要完全掌握一支大军很难,似乎不会威胁到汴京。再者,文彦博是三朝元老,林昭是后起之秀,但两者似乎都是忠臣。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不过毕竟事关重大,谁也不敢轻易说什么。枢密院的韩绛也采取谨慎态度,将最终决定权交到了赵顼手中。

赵顼虽然很对交趾的行为很愤怒,但他更要考虑的是汴京的安危,大宋王朝的社稷根基比一个广南西路重要的多。

邕州不是还在坚守吗?南方的军队也不是完全不堪一击,再多调的兵过去。或许就能解除邕州的危机!至于京营禁军,还是暂时不要打主意的。

赵顼装聋作哑,大臣们也不好在多说什么!大家都认定一点,如果大宋能尽快击败吐蕃和西夏,那么天威震慑,交趾一定会害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