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万里随波行-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哈哈,我也不知道,也许就是缘法吧?”滕琰打着哈哈说。
  燕王没笑,盯着滕琰问:“如果有朝一日,本王也想进深山修道,可否?”
  滕琰明白了她一直觉得不对的原因了,不完全是因为她没说实话,而是燕王关心的不对,他一个龙子龙孙,那么关心道观做什么?他问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难道他还想入道观?滕琰不禁想起当初自己怕被迫嫁给不满意的人,曾多次套问姚达外面的情况,甚至在相信陆伯甫后,还直接问他如果她逃出府后应该如何。燕王今天的表现与当初的自己何其相似?
  想到这些,她表面不以为意,其实却话中有话地说:“大道无形,生于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归跟结底,道法自然,一切随缘吧。”
  “公子是在敷衍本王?”燕王的目光很锐利。
  滕琰忍不住心里火起,你们死活把我找来就为了这个?哪里有敢随便收留一个王爷的道观?尤其这个王爷还是皇帝的嫡长孙。
  燕王真的很奇怪,明明是壮志凌云,气吞山河,开疆拓土的皇孙,怎么又问起了入山修道?
  她想起来一个传说。据说,燕王不同意吴皇为他的赐婚,执意要娶他的表妹,为些与吴皇关系弄得很僵。陆军师在路上也说过,燕王这次出征,吴皇万事不管,连辅佐燕王的人都没派一个。
  难道,燕王情深如此,不能与心爱的人双宿双飞,就要出家修道!滕琰不太相信,皇家能出这样的痴情种?
  对于这样的八卦,滕琰不愿深究,但想通过自己打听出家修道的路,做梦!且不说,她口中的道观本就是无中生有,就是真的有,也不能让这个祸害去!
  她带着些戏谑的语气问:“汉帝招贾谊,不问苍生问鬼神,如今燕王招我前来,也是为了问道?”
  燕王有些尴尬,“是本王之误!本王虽是第一次与公子谋面,但已经从公子给先生的书信中知道公子甚多,神交已久,今天见公子风姿卓绝,气度恢宏,又兼才学出众,心生向往,一时间不能自己,请公子见谅!”
  滕琰笑吟吟地站起来答礼,却更坚决地说:“不用说现在,就是大败犬戎,燕地收复后,燕王也不必做此妄想!我刚刚说了,道法自然,逆天改命并不可取。燕王出身皇族,享受尊荣富贵,自当身负重任,败犬戎,平燕地。这只是开始,得江山易,守江山难,治理好燕地,惠泽百姓,这是王爷不可推卸的责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燕王自当不断拼搏、奋斗,不可再言修道。”
  “即如此,滕公子为何还要入山修道?”燕王反问。
  “我自有我的原因,此事军师知道原委,将来定能告知燕王。虽如此,燕地逢此大乱,我不也出来为燕王效命了吗?”滕琰真的辩论起来还是挺利害的,真真假假的理由,就是将来燕王知道事情的真像,也说不出什么来,而且责任也推到军师身上了,本来也是,直接告诉燕王也就是了,何苦让她在这撒谎。
  毕竟是皇族出身的人,一听有隐密,就不再问,要知道天底下隐密最多的地方应该就是皇家了,所以皇家的人自然知道什么时候就不该问了。
  但燕王下一个问题,依旧出乎滕琰的意料,“滕公子是不是还在怪本王没有早些出兵燕地?”
  滕琰一抬头,看见燕王正看着她,刚刚她在内心评价燕王,不免走了点神,就让燕王看出来了。这个问题当初是滕琰质问郑军师的,一定是郑军师说给燕王的。“没有。”她确实没想这些。
  燕王没理她的回答,接着说:“本王原来还觉得出兵时机选的对,那日听了郑军师转述公子的话,又见百姓凄苦,心中甚觉不忍。燕地是皇祖父赐与我的封地,百姓自是我的子民,我自然应早日趋逐犬戎,还百姓一个朗朗乾坤,滕公子责怪得对。如果冬天过了黄河,也许在春耕前能拿下昌平、平阳两郡,那么现在形势就是另外一个样了。”
  燕王早些过黄河,形势会怎么样呢?滕琰在指责过郑军师后,自己也思考过,那时昌平还有余粮,会不会打开城门降了吴国呢?也许不会,要知道在弹尽粮绝的时候,昌平内部还有争议。那么燕王就会在赶走犬戎后攻城,结果是什么样的,她得不出结论,这样的事真的无法假设,所以她早就置之脑后了,没想到燕王还记着呢。
  过去了的事就让它过去吧,再追究有什么意义呢?滕琰从来都是一个向前看的人。所以,她就笑着说:“没有发生的事情,谁能预料到呢?也许,只是也许,当不得真。更何况,以已度人,我若处于燕王的境地,会怎样做也未可知。要知道,过去是不可改变的,未来是不可预计的,最重要的是现在,只盼燕王能善待燕地的百姓,让百姓丰衣足食。”
  看燕王的眼神,滕琰就知道今天她已经全部过关,甚至还得到了燕王的高分评价。
  从大的方面上看,她的见识自然是不错的,从人际沟通上,不只他们年纪相仿,还因为滕琰对燕王用对了方法。燕王就好比前世工作中遇到的劳动模范董事长的儿子之类的空降军,人家天生的命好,出身高贵,用握大权,本人呢,也很有本事。当然也会有些小毛病,比如说不够了解基层情况啊,为人高傲之类的。
  不过呢,这些其实与做为下属的滕琰是一点关系都没有的。对于这样的人,坦诚相待、实话实说,最主要的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了,很容易就过关了。
  最用不着的就是巴结奉承了,当然也千万别想真心结交。
  滕琰对自己的表现也很满意。
  “我预料不错,燕王果然与滕公子相谈甚欢!”郑军师居然没通报就进来了,一脸欣慰地说:“刚才我在帐前见林公公来问传膳否,我就自作主张让他去传了,我陪着燕王为滕公子接风,如何?”
  这样问谁能说不好,果然燕王点了点头说:“听先生安排。”
  随郑军师一声“上来吧。”转眼间,十几个年青内待在一位四十多岁,面白无须,体态略胖的内待的带领下,整齐有序地为每人摆好了案几,菜肴就如流水般地搬了上来。
  滕琰也算是见过市面的人,不至于被这样的场面惊住,不过自从逃难以来,确实没有见过如此奢侈的大餐了,再考虑到在军中这样的环境,可以说够得上奢糜了。几十道菜,均是南方风味,山珍海味俱全,搭配得当,未及举箸,精美的色相,扑鼻的香味已经揭示了做菜的定然不是军中普通的厨师。
  看来燕王出征还带了专用的厨师,后来时间一长,滕琰才知道,专用的厨师算不了什么,燕王的起居,每一样都有专人管,这一干人马就有上百人,还带了一个御医,每天一早定时来请平安脉,真不知燕王带着这一群人是怎么打仗的。
  
                      
作者有话要说:  




☆、第七十二章

  菜已具,却无酒,燕王举起一杯茶说:“本王以茶相代,请公子满饮此杯,预祝我们早日驱逐犬戎,保燕地太平。”
  滕琰自然答愿效犬马之劳之类的,郑军师也勉励了几句,大家就进入正题…………吃饭。既然燕王和郑军师都守着食不言的规距,滕琰也就低头认真吃。菜味道相当不错,这样好的南方风味的菜肴滕琰今世在开国公府也没有尝过。尤其是主食,各色精巧的点心,让几天来只在路上随便吃点的滕琰胃口大开。不过她还是注意到了郑军师吃的很少。
  饭后,燕王和郑军师没有放滕琰回自己的帐篷,直接就进入了工作状态,商议燕都的事。先是攻城,滕琰坐一边旁听,这个她不擅长,只是知道犬戎人在平阳放弃了守城,而是直接出城与燕王交锋,后来败得很惨,这次留在燕都的犬戎人接受了教训,打算死守燕都。燕王先要将京城附近的县收复了,再集中攻打。
  目前大军分成了几个部分,在燕都周围各县交战。不过,犬戎基本放弃了周围的县城,全部收缩到了城里,近期一直就没有什么象样的大仗。燕王和郑军师的心思也不在这上,他们考虑的是拿下京城周围后,如何攻城。听着他们谈了不少用兵的方法,滕琰也觉得真是术业有专攻,燕王和郑军师确实对打仗很有研究。
  后来就是军需的供应了,好象有一位将军曾说过打仗就是在打后勤,后勤供应跟上了,才能打胜仗,这个滕琰懂。吴国对燕王的这支军队的补给还是很丰富的,从刚才的一顿饭就能看出来,原料都是来自吴国。军用物资源源不断地从黄河南岸运过来,因为途经昌平,滕琰也了解一些。不过也不能一直靠吴国那边,燕王可能也是想到这些,因此就分外关心昌平今年的产出。
  滕琰先前已经做了书面报告,如今又详细讲了一下。这时的生产力非常低下的,粮食亩产量也就二三百斤,没有高产的粮食品种,也没有高产的耕种方法,滕琰也不是神仙,她对农业一窍不通,当然变不出什么亩产千斤的东西来。她只是尽着自己的最大努力让昌平郡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面积地耕种。
  昌平本就是燕国主要粮食产地,平常年份所产的粮占燕地的三分之二还多,今年总产量是比最好的年份肯定有所下降,收税的比例也有所下降,但大量官员和勋贵们原来不交税的土地今年都交税了,最后总的计算,交上来的粮食比往年还要多一些。因为怕燕王会置疑她降低税赋的举措,她在汇报工作时还多次强调了这一点。
  这样算起来,昌平今年农业赋税上交的粮食是够燕王的十万大军了,燕王到燕地时带了八万人,又收编了燕地的两万多人马,所以现在是十万大军。不过再多的,就没多少了。如果明年一切太平的话,应该能扩大耕种面积,提高亩产量,今年秋收时,滕琰让各县注意选取一些高产的粮食做种子。
  秋收已经结束,正常情况下,吴国就应在现在停止对燕王大军的供应,滕琰在昌平时已经计算出要供应大军的粮草。新收复的平阳郡需要赈济,现在又多出了即将收复的燕都,燕地的粮食就要吃紧了,毕竟除了昌平,别的郡都不可能有收成。
  那样的话,燕王不会要增加昌平的赋税吧?别看滕琰已经努力降低今年的赋税了,但农人们留下的粮食也只是仅够糊口,以前的赋税太重了,滕琰把这些情况也一一说明了。
  燕王听了滕琰的话,马上明白了她话中的意思,说:“今年是没有办法,待燕地全部平复后,再减一成赋税,让百姓有点余粮。再就是把今年从军粮中拿出来赈济昌平灾民的粮食,归还军中后,昌平剩下的余粮,全部留给燕地赈济灾民。”
  “不过,要给九原、云中、北宁留出一定的份额。”
  燕王这句话的内涵量太大了。
  首先,燕王手下的大军不用燕地供应,那么吴国还会继续给燕王供应粮草?滕琰在心中想着,十万大军的供应不是小数,吴皇能轻易答应吗?
  郑军师看出滕琰的疑问,就主动解释说:“燕王上折子,请皇上再为军队拨一年的粮草,皇上已经答应了。”
  不是说吴皇自燕王到了燕地后,就万事不管吗?怎么还能答应这个要求?十万大军一年的供应,对吴皇来说也不是个小数目吧。
  那是吴皇的事,滕琰不去想,她在计算可以拿出更多的粮食去赈济百姓了。今年冬天,燕地会少饿死多少人!
  燕王又提到粮食要给九原、云中、北宁三郡留一定份额,就说明燕王打算在明年秋天前收复这三郡?
  其实也没什么吃惊的,燕王这几个月一直气势如虹,犬戎则是兵败如山倒。
  燕王虽然年轻,可眼界确实是高,格局确实大,滕琰顿时心生敬仰。这个与她同龄的青年,竟然有这样的雄才大略!
  滕琰很为燕地的百姓庆幸,她以前还没这样忧国忧民,但在昌平工作了这段时间,她已经从内心把自己归入了燕地百姓之中,认定自己得为燕地的百姓争利益,他们太不容易了。
  没想到燕王能为百姓做到这些,也是,如果燕王是个不知体恤民情的,也不会放手同意她在昌平的那些利民的措施了,滕琰从见了丰盛的晚餐后生起的不满也消散了不少。
  出来做事,遇到一个好领导是非常重要的,这在滕琰前世的职业生涯中,通过实践得出的教训。滕琰这次被郑军师逼着来到军营,心中一直最担心的就是燕王这个顶头上司,这下她心里的石头落了地,生活细节、个人习惯这些细支末节都可以将就,只有主流的思想理念无法勉强,如果有着太大的差异很难共事。还好,燕王还是靠谱的,滕琰在心里放松地吁了一口气,站起来认真地说:“燕王请放心,我一定会把这些粮食用好。”
  燕王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