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嫁衣裹剑,博君一笑作者:夏夜鬼话[完结]-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游姑娘已经学得两眼转圈了你没发现吗?
  
  到最后叶星官两人离开的时候,游惜月还是没有学会这道菜。她性子急躁,又不够细心,几乎每次做的时候都会出现大大小小的纰漏,到最后要白书文来收拾残局。
  
  小姑娘本来耐心不多,整坏了几次之后就想放弃了。但是白书文虽然劝说的语气柔软,态度却很坚持。他很懂得如何鼓动游惜月的士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总之就是最大限度地鼓起游惜月对父母的依赖和歉疚,来促使她坚持下去。
  
  对于游惜月的反复和没毅力,叶星官大概围观了一盏茶时间,就觉得无比火大想要用剑柄敲她满头包,游剑卿好一点,大概也坚持了大半个时辰,才憋出一肚子无奈和苦笑,跑出去找叶星官玩耍,留下这两人在租住的院子里继续彼此磋磨。
  
  正好游惜月租住的院子对面就有一家茶楼,游剑卿就跑了过去,果不其然看到叶星官坐在那里喝茶。
  
  而坐在他对面的却是一名名剑山庄的弟子,游剑卿的师弟。
  
  两人正靠着临街的桌子坐着,那位置正好能够看清对面小院中的情形。游剑卿开口问师弟:“我娘让你来的?”
  
  师弟回答道:“师母放心不下小师妹。”
  
  自从知道这次游惜月从南州走到余杭途中的遭遇之后,褚红烟就不怎么能放得下心来了。就算游剑卿跟她说白书文虽然没练过武,但是还算有些能力,褚红烟也没有尽信,这不就一直派了人来偷偷看着。
  
  “而且,”师弟继续说道,“最近因为叶师兄你们的船队到港的原因,南州城出现的外来商人也比较多,多数都是要往余杭那边去的。师母总觉得人多口杂容易出事,所以让我来盯着点。”
  
  游剑卿也注意到了,近来这边城里出现的外来行商确实明显增多,而且多数都是冲着新到港的海货去的。不过这也是每年春秋两季时候的惯例了,他倒并没有如何在意。
  
  三人正聊着天的时候,突然就听到一阵喧哗,然后有个青年书生跑进来,开口就喊道:“山海关大捷!山海关大捷!白将军领军斩杀女真军士三万余人,保我江山数年安宁——大喜啊诸位!”
  
  茶楼之中顿时一片哗然。
  
  说起来这一年朝廷对外的作战,可以说是一桩比一桩令人欢喜。年初叶星官带海军斩杀沿海倭寇,确保了近海内商队的安全,已是引得江南道这边的诸大州城欢喜雀跃过一趟。
  
  而今定北侯杀退女真突袭,斩杀敌兵三万余,至少能保北疆三五年内平安,也难怪所有人都如此欣喜。
  
  因为这个原因,叶星官和游剑卿便决定差不多该返程了——南州这边既然已经有加急捷报传来,那么余杭自然也应该会有。而且那头的捷报只会更加详尽,叶星官正好回去了解一下实际战况。
  
  临走之前,游剑卿发现白书文表情复杂纠结,知道这消息引起了他的思亲之情,却没有多说。
  
  或许是因为这几日白书文和游惜月的所作所为经由在旁边监管两人的师弟之口传到了游信的耳中,又或许是因为定北侯那边的战报取悦了游信,令他也多少有点爱屋及乌,叶星官和游剑卿走后,游信对游惜月的态度倒是稍微软和了一些,至少允许她初一十五的时候回庄吃顿饭的时候可以带白书文进门了,倒是让小姑娘大喜过望。
  
  不过游信却仍旧没有允许女儿回庄,虽然暗地里也让人看着两人不让他们乱走,可是面上还是淡淡的,并不露声色。
  
  回余杭的路上,游剑卿和叶星官是快马加鞭地赶回去的。这一赶,却是真正应验了一句俗语,流言快于急马。等进入余杭边界的时候,关于山海关之战的各种流言故事已经喧嚣尘上了。
  
  偏偏这些故事还说得头头是道有声有色,若不是里面的部分内容太过传奇荒谬,叶星官可能真有几分当真。
  
  不过说的次数多了,叶星官终究还是有些怀疑起来这些故事是不是有几分真实性。
  
  主要是这个故事之中夹杂了一些不太真实的江湖流言。
  
  却是说女真人的王族里面有一位称为国师之人,是个武艺高强的美貌僧人,在乱战之中有三次差点攻上城墙,都是被军中一名出名的小将兼神箭手挽弓逼落。
  
  传言中把女真国师云丹和那小将施汉青的对决渲染得惊天动地,几乎都要成了这一场战役胜负的关键,叶星官听了也只是笑笑。
  
  只因他也是江湖上一流的高手,深知在千军万马之中,一两个高手完全无法决定一场战局的胜负。所谓千军万马之中取敌将项上人头也许并非做不到,但是其中难度绝对不是仅仅依靠一人之力可以克服。
  
  兵法之中有“坐镇中军”一说,便是说一军之将绝不逞匹夫之勇。而那些冲锋在最前线的兵士,如果足够悍勇,或许能绝对局部的战局,却很难影响到整场战争的胜负。
  
  不过随着说类似故事的人多了,叶星官脑子里终究也对这两个人物留下了印象。
  
  这日两人眼看快到红叶山庄,只是因为天气转热而下马进了茶寮打算休憩一会儿,就又听到了于此有关的言论。
  
  不过这次的流言与之前听到的却又有些不同。
  
  说话的是个明显带了北地口音的汉子,开口就说道:“老兄你可别不信,那女真国师云丹可真是极为可怖的人物。他乍看之下貌如女子,但是手段却极为狠辣。据说他修的是欢喜禅,女真人为他抓了不少貌美的小娘子专门供他糟蹋……”
  
  另一个汉子说道:“不是说是和尚吗?怎么还要女人!?”
  
  那人便回答道:“这就是你有所不知了。藏地的和尚与我们这边却是大有不同的……”
  
  却说起了欢喜禅与藏地喇嘛的规矩作风。
  
  两人说着说着,那后一个汉子却突然开口问道:“你说那和尚和施小将武艺高强,比起山上的那两位却是如何?”
  
  那两人说得兴起,也没有注意周围的人,却是直接谈到了叶星官和游剑卿的头上。
  
  江南道,尤其是余杭,说道武艺高强,又指向了城外的山庄,说的除了叶星官和游剑卿还会有谁?
                      
作者有话要说:  

☆、第 24 章

  或许因为在余杭地界,所以大汉聊起这个问题的时候,却是不由得就压低了声音。
  
  因为那一场无论如何都有些荒谬可笑的婚嫁,最近任谁聊起红叶山庄和游剑卿都有几分竦。叶星官对整个江南省来说都算是半个衣食父母,但偏偏红叶山庄的霸道与叶星官的狠戾也是深入人心,而取了同门的师兄为妻子,更是惹来许多非议。
  
  大部分人对两人的这场婚嫁都是不以为然的,这也导致如今有人说起叶星官的事情,好话不肯说,恶言不敢说,所以每每到与之相关的话题,就要么变成窃窃私语,要么直接冷场。
  
  茶寮中的汉子胆子还算比较大的,虽然也放小了声音,却没有直接闭嘴变成蚌子壳,说道:“那两位虽说在江南道这边被捧得高,到底也不过就是未曾及冠的小儿罢了。年纪放在那儿呢,如何能跟那妖人与施小将相比?”
  
  叶星官听了,便哼了一声,站起身来。
  
  那两个汉子被他这一声哼所惊动,回头一看,顿时双双怔住了。叶星官却不理他们,伸手留下茶钱,然后就从两人身边走了出去,翻身上马。
  
  游剑卿却是一脸无奈的笑意,跟了上去。回头与两名壮汉视线相交的时候,还冲他们点头笑了笑。
  
  等两人走之后,众人才开始窃窃私语,讨论起那位走掉的美貌公子是什么人。结果才有人发现,叶星官走过的地方,那一块块石板上面却是都留下了浅浅的鞋印。
  
  鞋印很浅,正好留下清晰痕迹而没有踏碎石面。而叶星官离开的时候,动作却是轻捷而快速的,并没有显出用力的架势。
  
  等两人离开后许久,才有人突然开口叫道:“是叶星官!十七八岁模样,如此俊美又武艺高强,必定是叶星官!”
  
  这一句喊出,旁人便也纷纷附和。有渔娘更是春心萌动,开口与正在休憩的老父亲说道:“原来叶郎君长这般模样,天哪!”
  
  反而是之前在议论两人的大汉心有余悸,冒出了一身劫后余生的冷汗。
  
  等这头游剑卿跟在叶星官身后纵马跑了一段路之后,才开口说道:“不过是两个满嘴跑马的粗人,既不认得你我也不认得那所谓的女真国师和施小将,说出的话不过全是想当然,你何必生气呢?”
  
  叶星官回答道:“并未生气,不过觉得不宜拖延,想要早点知道京中来的详细战报而已。”
  
  他既不肯承认,游剑卿却也没有再纠结这个话题。
  
  等两人回到红叶山庄,叶星官也没来得及梳洗休息,就问京中有没有详细的战报传来。大管家便取了邸报,给他看了。
  
  邸报不是志怪戏说,自然没有路上那些酒客或者说书先生口中那样激荡起伏,夸张精彩。不过邸报中却也确实有提到女真国师云丹擅长训鹰,一度试图依靠猎鹰在城墙上搭起绳梯,被施汉青数次射落的经过。
  
  叶星官看完之后,这才点了点头,觉得是符合情理的功劳。
  
  而之后他发现桌上还放了大管家送过来的另一个信匣。
  
  叶星官翻开了一看,发现是皇帝的手书。
  
  时间倒退回半个月之前的皇城。
  
  叶星官那荒唐婚事的消息刚传来的时候,皇帝是非常暴躁的,暴躁到除了一句反复怒喝的“成何体统”就几乎说不出其他话来。
  
  不过随着吉日过去,知晓了就算这时候再派人前去阻止也已经来不及之后,这位九五之尊反而沉静了下来。
  
  接下来的日子,他除了先后派了两拨使者去往江南之外,其他时候大多都集中精神于政事当中。某一日突然开口问身边的大太监:“如今海贸如此繁盛,你说朕寻个时机南巡一趟,去看看南国胜景如何?”
  
  大太监迟疑片刻,说道:“诸王还在京中,陛下若要南下,万一诸王有什么不安分的举动,陛下可就陷入被动了。”
  
  皇帝听了,却是脸色一沉,没有再说话。
  
  大太监顿时知道自己说错话了,出门就扇了自己一个嘴巴子,心想这等大事自有朝廷里的大人劝谏,你废话个什么劲。
  
  那日之后皇帝倒是并未再提什么南下之事,只是越发励精图治。
  
  话说自从新帝登基以来,朝廷的国策便从内王外圣渐渐向外王内圣转变,到如今也已经有六七个年头。但是对于诸王的管制却从未放松过,甚至于到了严苛的地步。
  
  但是即使如此,诸王也几乎从未真正安分过。
  
  但是平心而论,皇帝其实并没有大太监认为的那样忌讳诸王。他登基已有六年有余,除了目前还没有子嗣这一点比较让人诟病之外,可以说已经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君王。其地位也已经极为稳固。
  
  偏偏子嗣之事,是由不得他着急的。
  
  皇帝没有子嗣,对于整个朝廷来说都是件大事。就连朝臣偶尔也会劝说他广进后宫,可只有内宫的几位大太监知道,皇帝陛下的心根本就不在后宫的女子身上。
  
  不同于先帝,这位年轻的君王似乎更加乐于把夜里的时光花费在阅览奏折和独自习武上面。他去往妃嫔那里的时间并不多,而且往往目的明确,就是为了延续血脉。
  
  偏偏头两位妃嫔生出来的都是公主。
  
  但是皇帝也并没有继续广招秀女的意思。在这一年之中,除了有一位美人因为滑胎而被冷放置之外,皇帝几乎可以说是极为均衡地临幸着宫中目前有名分的十余位妃嫔。谁也不多一日,谁也不少一日。
  
  所以相比民间对于这位圣明新君的爱戴,在宫中的一些寺人看来,这位陛下的神经简直有如冰石一般坚硬而冷酷。
  
  ……令人恐惧。
  
  然而这位坚硬冷酷的陛下,最近闲暇时候却总爱翻看从江南过来的奏折。
  
  翻着翻着,他突然开口问大太监一句:“你说梁昭容和谢修仪这两人的肚子里,这回总该有一胎是男吧?”
  
  大太监知晓他盼子心切,却是开口说道:“自陛下登基以来,吏治清明,百姓安乐,想必上天也是欣慰的,如何能不为陛下送来麟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