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丑女如菊-第4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会生了,兄妹俩同时松了口气,急忙凑上去看奶娃子。
  可是,葫芦、板栗等兄弟姐妹一拥而上,围着杨氏对小娃儿好一番评价,还你一言我一语地帮他取名,这个说叫“青菜”,那个说叫“扁豆”,还有说叫“豇豆”“菜瓜”等,吵闹声差点掀翻了屋顶。
  黄豆大喊道:“眼下大热天,也没旁的青菜哩,就叫小白菜。要是冬天生的,就叫大白菜。”
  众人哄地一声笑了起来,都说男娃叫小白菜太难听了。
  板栗心有余悸地说道:“幸亏咱生的早,不然园子里可没几样瓜果蔬菜好挑了。”
  黄瓜不满地说道:“我生的也不晚,干啥叫黄瓜哩?爹也没好好帮我想想。”他嫌弃自己小名不好听。
  青木瞪眼道:“我是爹,我说叫啥就叫啥。”
  可是,说是这么说,他对着新生的小儿子也发愁:该叫啥名哩?
  这么胖乎乎的一个小子,当然不能叫扁豆或者豇豆。
  曹氏头一回见到这种情形,觉得十分有趣,这才明白张杨为何一定要给儿子取个小名叫南瓜。
  她见青木和菊花都皱眉苦思,忍不住插嘴道:“如今正是六月,荷花盛开时节。莲心尚娇嫩,如初生婴儿,秋来即成青色莲实。我观小侄子外貌像大嫂多些,将来必定是个飘逸俊秀的男儿。大哥不妨为他取名 ‘青莲’,意为青色的莲子。既雅致清新,还好听。”
  青木大喜。觉得这名字合心意,菊花也说好。
  小娃儿们纷纷抗议,说小婶子帮弟弟娶的名字这么雅致,偏他们的名字都土不拉几的。
  菊花和青木都笑道:“将就着用吧。再换也不成了,都叫顺口了哩。”
  说笑着,却见连人带名新诞生的青莲睁着乌溜溜的黑眼珠瞅着大家,也不哭。也不叫,也不像旁的奶娃那样闭眼睡觉。
  众人纳罕,难道又是一个葫芦?
  郑家添了新儿,暂忘了外面的热闹,可是葫芦等小娃儿还是注意的。
  实在是来的人太多了。据张杨说,天下有数的博学宿儒、文人名士几乎来了一半——没来的或在朝为官,或者地处偏远,或有事羁绊——整日谈讲论学,其盛况前所未有,留诗文墨迹以志者不知凡几。
  对此,书生学子们固然欣喜异常,连清南村的小娃儿们也不胜倾慕仰望,自此更加用心读书。此后数年。清南村人才辈出,都谓之曰“人杰地灵”,其实都是文化熏陶之故。
  这中间要数黄豆比旁人更加用心十分,都快赶上大哥葫芦了。
  一来这娃儿要应付二皇子布置的功课,他可是连字还没认全哩,写字也费劲。半年内把《千字文》和《论语》抄十遍可不是个轻省的活计,时间赶得很;二来他因为爹和姑父挨了板子,这事在他心里留了阴影,因而发狠,一边用功上进,一边更小心谨慎行事。
  大靖朝的笑面虎尚书就这么诞生了,人都谓其奸猾天下无出其右。
  再说张家,先前因为住得远,因此少有文人租住过去。如今来的人太多了,好些人张杨都认识,再不就是周夫子的故交,自然礼为上宾,请到家中来住,加上隔日就要迁祖坟,张槐也就忙了起来,也顾不得屁股疼了。
  张杨更是忙得脚不沾地,只抽空了拜见爹娘,然后便周旋其间,又偷空与赵耘商议密事,夤夜方回,直到第三日张家迁坟祭祖,才脱身而出。
  张家的祖坟迁在桃花谷前端山塘旁边的竹林里,也就是那乌龟溶洞的上方。
  周夫子当日看到这地方心里是很震惊的,且不说这山谷地势本就奇特,背山含水,藏风聚气,张家更是在山溪下游挖出了个大山塘,形成如蛟龙入海之势,单说地底下竟然还盘踞如此多的乌龟,就足以证明此地不一般了。
  他将张宅定在西山的山嘴上,祖坟则镇在玄龟巢穴上方,并嘱咐张槐莫要声张此事,只说是老宅烧毁后,因桃花谷有山有水,才选中这里的。
  说是祖坟,也不过是上溯到张大栓的曾祖罢了,他们是前朝动乱时才逃荒到此地落脚的。
  一大早,张大栓便带着张槐、张杨,领着板栗、山芋、南瓜,领人将分散在山野各处的祖坟刨开,将尸骨收拾了,从新用棺木盛殓,再移至新祖坟地,直忙到晌午时分才完。
  石碑都是先雕刻好的。为此,何氏还曾惋惜地说,要是等菊花生了再办这事,不是能在碑上多刻一个孙子的名字么。
  槐子失笑道:“那要是明年菊花又怀了哩,这事不就办不成了?往后在加上去就是了。”
  菊花气道:“我还没生哩,就想着明年的事了,又不是猪。”
  至此,张家这一支算是建立起来了,家中也单独在正房东边设了祠堂,给祖宗供奉香火。十年后,张家又单独在西山建了座两进的宅院,将宗祠移了过去,着专人看管。
  这些事都是男人们在干的,女人们只好干看着。
  忙完这些,不等书院聚会散场,张杨就告别爹娘哥嫂和周夫子,带着曹氏和南瓜,急忙赶回三元去了。
  菊花总觉得他好像有什么事,想起曹氏那天半吐半露地对她说,黄姨娘没了,因她怕老太太听了难过,才没跟她说。
  菊花见她含糊其辞的样子,似乎另有隐情,虽然心中纳罕。但还是没问。若是她愿意说,自然会说的,既然不想明说,肯定有她的理由。
  问槐子。槐子道如今朝中老臣尽去,后进纷争倾轧,杨子和小石头自然不会无动于衷。这些事,一时也难以说清,等以后有机会,再慢慢了解吧。
  菊花点头,她不是一个有野心的人,向来都是凡事尽力而为。
  过了两天,医学院也顺利开张了。
  自此后。清南村来往人众,上至豪门贵族,下至寒门学子,真正改变了这地方人的生活,各种奇人异事不断涌现。
  其中不乏轰动一时的文人论学。更有鲤鱼跃龙门的励志话题,和绝妙诗文诞生的雅事,更有书生村姑的风流韵事,还有偷鸡摸狗的奸情。
  医学院也不负众望,秦枫汇聚杏林人士,果然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八月十五,中秋节,菊花生下一女娃。
  这可真是让人无法说了,连菊花也盼望这一胎生儿子的。她当然不是重男轻女。只是如今这社会就是这样,男丁多的话,方能撑起家族重任,她已经有两个闺女了,心里想再要一个儿子,谁知偏生了个女儿。
  惹得刘云岚笑说要跟她换。
  菊花笑眯眯地摸着小闺女的头发道:“说着玩的。咋能当真哩。就算你是舅母,我是姑姑,也不能把亲生的换着养。”
  槐子呵呵笑道:“不怕。不是还有他小叔么。昨儿才来信,说是弟妹有了。让她多生几个儿子,咱们张家还怕人少?瞧我这几个闺女,将来准比男娃还出息哩。”
  小葱昂首答道:“那是。娘,你瞧好了,没准将来我是咱家最有出息的一个。”
  菊花扑哧一声笑道:“你好好的就成了。我跟你爹又不想要你光宗耀祖。板栗也是一样。”
  板栗看着粉红的小妹妹,稀罕地问道:“给妹妹取啥名儿哩?越挑越少了。要不就叫小白菜吧?”
  菊花猛摇头,这名字虽然朴实,实在不大好听,她也想过了,这回若是生男娃,就叫花生,女娃要不叫青蒜,要不叫香荽。
  听了她的想法,槐子看看小闺女嘴角若有若无的笑意,觉得还是叫香荽好一些,“我瞧她怕是个娇憨灵巧的,就叫香荽吧。要是嫂子再生个爽利秀气的,叫青蒜才对脾气。”
  于是,张家的三小姐就叫香荽了。
  生完孩子,菊花和槐子忙着添加人手,拓展巩固家业,板栗等孩子更是学业繁重,兼要跟着爹学习管理产业,真是忙得不知时光流转,倏忽就到了永平九年春。
  万象更新的季节里,传来了宁王爷谋反的消息,宁王一系全部被铲除,包括济宁候高远。
  宁王爷乃是先皇第四子,差点就当了皇上。这事也在人们的意料之中。
  这事本与张家无关,然此事最先由张杨和赵耘弹劾济宁候高远而引发,说他是永平七年末小青山大火的背后主使者。
  皇上派人去查,竟真的查出这事乃高远的侄女高湘所为。这个高湘即张杨小妾高姨娘的姐姐。
  随后,也不知怎的就牵出了宁王,如同山峦崩塌,大厦倾覆,宁王固然身陷囹圄,济宁候亦是满门抄斩。
  清明时节,一封无名书信被送到周夫子手中,展开看后,皱眉叹息不已。
  又是一桩意料之外吗?
  虽然他和济宁候辅佐不同的人,但是,不可否认,济宁候高远乃是个有大气概的人,非那些心胸狭窄的小人可比。
  当初他不让张杨娶高湘,而是娶了老友之女曹墨竹,并非因为清楚高湘的真正身份而嫌弃——乃是济宁候收养的孤女,而是因为那个女子虽然才名远播,实则孤傲自诩、极端自我。
  果然这女子心性乖张,竟因为这个恨上他了,加上她后来愿意屈身为妾,张杨纵然碍于济宁侯的面子,却挑了其妹,也不要她,越发心中仇恨不甘。
  高远在信中道,他交接张杨本无恶意,不过是为了笼络新进罢了,为的是能结个善缘,高湘之举实属意外,他纵横朝廷三十载,怎会行此可笑之事。他又言道,你这个弟子比你可差远了,不给他人留后路,也就是不给自己留后路,他已经伏下两颗棋子,在地下睁大眼睛看他如何应对。
  看着信尾饱蘸墨汁的“哈哈哈……”几个狂放的大字,周夫子唯有苦笑!
  ******抱歉,更晚了。感谢亲们投出宝贵的粉红票和打赏,若无意外,明日一更就结束了,原野求各种支持!******


☆、第五百七十七章 尘缘已尽(结局)

  ******抱歉,改了两遍,更晚了。最后一章,请大家支持。******
  周夫子一边看着那信燃成灰烬,一边想道,老夫若真有那么厉害,也不会几番起落了。
  埋棋子就埋棋子吧,世事难料,没有济宁侯,也会有别人,无论张杨和赵耘怎么做,都免不了经历斗争和挫折,若是不能应对,死活均系命数。
  再说,将来如何,死去的济宁侯又怎能算得准呢?其中变数,连他这个活着的人也无法预料,何况一个死人。
  想起葫芦和板栗,还有那个黄豆,周夫子微微一笑——张家和郑家那些瓜果蔬菜可是都长大了。
  忽又想起宁王,他忍不住叹了口气,就算没有这事,他跟济宁候也难逃此结局。
  除非他们另有安排。从济宁侯信上看,还真有这个可能。
  菊花是五月份知晓此事的。
  因曹氏快要临盆,张大栓跟何氏也想小儿子了,于是三月初,老两口带着红椒和山芋,去三元县住了两个多月。
  端午节后,槐子亲自去将他们接了回来。
  何氏回来后,跟菊花说高姨娘也病死了,柳姨娘不晓得为啥,整天念佛经,也不大出来见人,就剩下吴姨娘还有些活人气儿,“要不是二媳妇生了花生,我心里头高兴,都不想在那住了。”
  菊花见她一副感叹的模样,显然是不知内情的,一个劲地说要帮杨子多在祖宗跟前烧几炷香,保佑他家宅平安啥的,拉着菊花嘀咕半晌。
  菊花只好细细地安慰了她一番,忆起当初那几个鲜活的女子,也仲怔不已,无从评述。
  此事过后,槐子跟菊花商量,要去北边发展。
  他听秦枫说云州的云雾山也是绵延数百里。那儿也有橡树生长。因此想去那里置办些产业,反正他们做这个是做熟了的。另外,朝廷也下旨,鼓励百姓去云州以北苦寒之地垦荒,地价极为便宜,头三年更是连税也不用交。他觉得这是个机会。
  菊花同意了,她也觉得,将所有的产业都放在明处不大好,该向外拓展了。狡兔还有三窟呢。
  于是,槐子带着黑皮去了云州,家中则交给板栗掌管,张大栓和刘叔在旁帮衬,菊花在身后监督。
  自此后,张家和郑家便一点一点地往外拓展。除了西边没去,北边。南边,东边,几乎都遍布产业。
  北边主要是置荒山种橡树养木耳山菇,并生产橡子面粉;南边主要是置田产种庄稼养鸡鸭和鱼;而东边则是在各大城镇置商铺居多,销售自家出产的东西,逐步发展成靖国首屈一指的粮油肉食大家。
  时光流转,世事沧桑,几番起落挣扎,张家、赵家、郑家终于跻身朝堂。从草根家族晋升为权贵之家,此后权倾朝野一百多年。
  永平二十五年,张杨官至刑部尚书,张郑两家小辈也跟抽穗的稻禾一样,纷纷冒头,遂举家迁往京城。
  十年后,五十二岁的张家老太太不耐烦京城的繁华搅扰,与张老太爷返回小青山祖宅,在桃花谷种菜养鱼。安享晚年。
  同年。宰相张杨告老,为子侄让道。回青山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