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MBA宝典2-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副总理李岚清称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为“不出国也能留学的学校”。欧盟驻华大使魏根深先生盛赞学院是欧盟在中国最成功的项目之一。现任执行院长艾伯特贝内特博士“对学院五年来所取得的杰出成绩,感到非常自豪”。 
新任院长、二000年一月一日起担任执行院长的刘吉先生强调,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未来的发展要更注重时代化、国际化、市场化和中国特色。这位有着广泛社会影响的学者、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充满信心地提出:未来五年的目标和任务就是为进一步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办成世界一流商学院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要在世界范围招收一流的学生、聘请一流的教授,开设最新的与市场发展紧密结合的课程,竭诚为中国、欧洲和世界的企业服务;要充分发挥和发扬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既是国际化的又具中国特色的优势,努力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办成外国企业特别是欧洲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智力纽带、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市场的智力桥梁。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合作承办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和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作为中国唯一一所完全与国际接轨的商学院,她具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吸取发达国家成功商学院的经验,结合中国管理教育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运作,尝试中国管理教育的体制改革。 
学院设立董事会、顾问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成员都是欧洲、美国和中国一流工商学院的代表,他们不断评估学院的课程和研究工作,举荐世界知名教授。名列世界前十位的欧美商学院,均有教授应聘前来学院执教或从事研究,形成了国内最大的、杰出的工商管理学的教授群体。同时,采用优胜劣汰的教授和员工聘用制,使学院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创造最高工作效率。 
最使学生受益的是在国际化的环境中培养全球眼光。学院百分之九十五的教授是外籍学者、专家,他们来自欧美著名商学院,带来最新原版教材和最新教学思想。学院开设的全日制工商管理硕士(MBA)课程,采用全英语教学,使学生在十八个月教学中有三个月到境内外跨国公司、国内大型企业、合资企业实习,一个半月为企业做咨询项目。学院为学生组织全球化教学,与美国、英国、西班牙、日本、荷兰、意大利、加拿大及香港等国家或地区的一流商学院交换学生。充裕的图书资源和不断更新的光盘检索系统等先进教学研究设施形成一流的硬件环境,为学生提供全新的最迅捷的国际信息。 
该学院提供三类主要课程:专为国内外有进取心并有潜力成为优秀管理人员的年轻人而设的为期十八个月的全日制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课程,即MBA;专为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及政府领导部门的高层管理人员而设的为期二年的在职高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课程,即EMBA;专为各类企业管理人员开设的短期培训课程,即EDP。五年来,学院培养了八百余名MBA和EMBA,提供了一万四千多人次的短期培训,大大超出了建院初期的设定目标。 
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指标亦表现不俗。学院的MBA学员入学录取比例是八比一,学员毕业后的平均就业机会是每人四个岗位;MBA毕业生现已进入很多著名国有及外资企业服务;学员就业后年薪在十万及二十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比比皆是;EMBA学员则很多是在政府机关或大企业担任要职。 
学院现已得到四十八家中国及世界著名企业的赞助。 
不久前,这一亚洲最大的商学院搬迁入位于上海浦东金桥出口加工区的新校园。这座国际水准的新校园由世界著名的贝聿铭建筑事务所设计。 
中新社
追踪哈佛MBA
哈佛商学院学生毕业后,不是他们找工作,而是工作找他们 
哈佛商学院毕业生的年薪排在全美商学院之首,每个毕业生平均第一年薪水在8.5万美元以上,10年后平均收入可达50万美元,4万多名校友,大部分是各国各大企业的总裁。
能够进入哈佛商学院的学生,是精英中的精英,而能进入哈佛商学院的中国人,更是出类拔萃。 
哈佛商学院,这个世界企业总裁的摇篮,高等学府王冠上的宝石,每年有多少人梦想进入它的殿堂。在99届800多名毕业生中,有12名中国人,人们对他们成为哈佛MBA的经历十分好奇——
陈剑锋:1991年高中未毕业只身赴美,1995年获美国北卡里罗兰大学工商管理学士,1993—1997年就职美国通用电气金属电服务公司金融分析员,精通英、日、意三国外语。
陈宇华:1992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大二时转学赴美,1995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学士,1995—1997年就职美国科尼尔咨询公司香港分公司。 
黄晶生:1992年毕业于北外,1982—1985年为北广外语系英语教师,1985—1991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硕士、博士候选人;1992—1994年Dataquest公司半导体及商务软件市场分析员;1994—1996年美国通用无线公司创办人之一,任市场部副总裁;1996—1998年任美国顾能集团市场研究业务亚太区总监。 
宦一鸣:1987—1990年上海交大精密仪器专业,转学赴美,1990—1992年美国Calvincollage电机专业学士,1992—1993年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子计算机硕士,获美国国家宇航中心研究奖学金,1994—1997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部电机工程师。 
李雯青:1986—1991年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及工程力学系双学士,1992—1995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土木工程系博士,1995—1997年美国特纳建筑公司。 
邵亦波: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十几次获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及电子工程双学士,以最高荣誉毕业,1995—1997年波士顿咨询公司总部。 
谭海音:上海市高考第三名,1990—1994年上海交大工业外贸及计算机双学士,1994—1997年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上海分公司。
王海蓬:1990—1995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学士,1994—1997年北京华天新技术开发公司经理。 
王烨:1990—1994年上海交大工业管理系学士,1994—1997波士顿咨询公司上海分公司。 
信跃升:1988年天津市高考文科第一名,1988—1992年,北京大学国际经济学士,1992—1995年中国租赁有限公司部门经理,1995—1997年深圳聚友集团负责美国业务发展。
张蔚:1986—1989年中央电视台《我们这一代》主持人,1989—1990年美国读书,1990—1994年美国SotonHillcollege国际企业管理学士,1996年美国旧金山湾区南海电视台节目主持人,1994—1997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金融分析。 
他们每个人都可以在美国找一份收入很高的工作,但他们中的半数,已选择了回国创业,这在历届哈佛商学院毕业生中比例最高。 
99届的12个哈佛MBA中国学生中,有6个已回国。 
陈宇华:回国创业,“华有网”的创办者、总裁。华有网是一个专做图书网上BtoB交易的网站,前景看好。 
宦一鸣:回国创业,易通网创办者,总裁。 
邵亦波:回国创业,易趣网创办者,总裁。 
谭海音:回国创业,易趣网创办者之一,执行总裁。 
王海蓬:在北京创业,“蓬天公司”总裁。这是一家以应用软件开发为基础兼作企业咨询的高科技公司。 
张蔚:回国工作,默多克新闻集团北京代表处高级业务发展经理。 
谈起回国创业的原因,陈宇华说:“如果为了钱,我是不应该冒这个险的,但是我要干自己喜欢的事,我读过的一篇文章上说事业就像体育比赛,钱就是计分牌,事情做好了,钱自然就来了。我自己创业,是因为我不喜欢受人控制,而愿意自己创造,按自己的计划建立起来,是大是小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创造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她认为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在中国的土壤上才能有最好的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社会的主流。 
王海蓬的观念颇具代表性,“我们这些人对东西方两种文化的熟悉最为平衡,作为母语中文听说读写不在话下,这对高级管理人员在中国市场的经营是成功的关键之一,因为对中国文化的熟悉更是用数据难以衡量的。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更新发展,跨国公司在每一个具体国家的成败关键之一最终取决于有没有一批熟悉当地文化和经济、政治的管理人才和市场管理人才。对于文化、政治、经济和美国存在许多区别的中国,这种需求就更为明显。另一方面,这一批中国学生因在美国受高等教育,又拥有在美国公司的工作经验,他们懂得发达国家的商业运行机制、现代企业管理经验。许多中国的学生毕业后立即回国,他们的想法是既然中国是自己的长期发展目标,为什么在美国耽误时间呢?”
有趣的是,回国的6名哈佛MBA中,惟有中学时代就在中央电视台做主持人的张蔚,回国不是“创业”而是“就业”。对此张蔚说:“你看我们6个人,5个都是CEO,都在‘触网’。很多人不理解,我父母也问我为什么‘与众不同’,我觉得人做事一定要有激情,而做传媒,做有创造性的事情,是我多年的梦想,是我的激情所在。我佩服我的同学,他们在努力创造自己的梦想,其实我也在实现梦想,只不过人和人不同罢了。人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事业道路。现有一些人并不适合网络,没有这个行业的经验,只不过认为它很时髦,这将导致一种投机。我不会为了做一个CEO而CEO。”
谈到回国发展的原因,张蔚说:“我已在美国呆了10年,现在中国各方面发展得都很好,有各种机会,而且越来越开放。朱基总理在美国访问时说中国现在急需的是专业管理人才,这让我觉得回来有用武之地。另外还有一个大的原因———我的父母在北京,我是家里惟一的孩子,我非常想念他们。” 
易趣的CEO邵亦波认为,“往往学技术的人可能在国外更能找到机会,而我们这些学管理的,国内更适合我们。中国现在很多技术赶得很快,并不比西方落后,甚至有超越性的创新,但在系统的建立和人的管理方面,却跟不上发展,影响了全局。”另外国内网络发展迅速、魅力难挡。邵亦波说,一生中最怕“年老后,回想往事,发现自己没有做成小时候梦想的大事”。受到美国著名拍卖网站———eBuy的成功启示,他终于找到了“使自己每天早晨都很高兴起床”的工作———创办个人物品交易站。 
两年时间,9万美元花费,哈佛MBA给了他们什么? 
哈佛商学院每年2.5万美元学费,不提供奖学金,加上食宿费用,两年的时间,平均每人支出9万美元。在我们所知的哈佛商学院99届12名中国毕业生中,几乎没有人出身豪门,不少人父母却是知识分子,十分清贫。据哈佛商学院所做的调查,哈佛商学院学生毕业时人均负债6万美元。 
如此昂贵的学费,除了就业时的风光、诱人的年薪之外,哈佛商学院带给了学生们什么? 
张蔚说:“我觉得我学的最重要的是分析方法。哈佛商学院教学法的核心是实例教学和课堂参与,宗旨是“实用性”,上学两年每天都在分析一些真实的商业案例,所以经过成百上千次分析以后,我觉得我能对事物从各个角度来思考,并运用恰当语言表达出来。我在这边的工作之一是看中国有何投资机会,那么如何看一个项目的各方面,比如财务状况、人员体制状况、与政府关系,还有他们的产品能否赚钱等等———这都是哈佛教给我们的。” 
王海蓬说,“实打实的知识理论和培养一种思维的方法,这是哈佛的实例教学给我们的。两年1000多节课,没有一节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是通过具体案例去理解、认识每一个问题,通过学员讨论得出结论。在哈佛最重要的不是学到什么,而是怎样学。” 
哈佛商学院的一位教授总结说,哈佛为其毕业生提供了两大工具,首先是对全局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认清大方向,以后具体细节总能处理,其次是哈佛强大的遍布全球的4万多人的校友网络,在各国、各行业都能提供宝贵的商业信息和优待。对于后者,几位在中国创业的哈佛MBA大概体会最深。他们几位创业,在没有其他背景的情况下,靠的就是哈佛MBA这块金色敲门砖,因为在华尔街、在几大风险投资基金中,对哈佛MBA来说,找到校友,就是找到了信任和信誉,这一点优势,恐怕是其他名校难以望其项背的。 
而12人中的老大哥黄晶生则一语道破哈佛实质:“哈佛给我们最大的就是‘安全感’,是不用担心失业的‘安全感’!” 
5年、10年后,人人都想做与中国有关的事。 
谈起未来,邵亦波说:“在中国我们才能有大的影响,而中国需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