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曾仕强-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认为中国人没有原则,几乎每件事情,都采取个案处理的方式,有不同的答案,令人难以预料
的确,在中国社会,同样一件事情,往往因时、因人、因地而产生不一样的结果。但是,这并不表示中国人没有原则。相反地,中国人一直十分重视原则,而且相当坚持原则。于是,有人说“没有原则就是最好的原则”。这种话似是而非,不足以说明中国人的原则。
中国人有原则,却重视因时、因人、因地、因事而做出合理的调整,既不是一成不变地死守原则,也不是随意乱变地没有原则。中国人有一套“持经达变”的法宝,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做到有原则地应变。可惜现代中国人大多行而不知,却说出许多相反的道理,为外国人徒然提供许多不正确的资讯,使外国人更难了解中国人;也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因受到误导而越来越不明白自己的做法,盲目地跟着曲解自己的原则。
序言前言(3)
(三)认为中国人一味怀念过去的光荣,因此无法积极地求新求变,达成现代化的目标
事实上,中国人把时间划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个阶段,在这三者之中,最重视现在。好汉不提当年勇,意思是过去的光荣事迹已经成为过去,实在没有必要再提起。中国人只有在谈论祖先的事迹时,才会加以金装,说得十分光荣,目的不在夸耀过去,而在激励子孙,不要丢祖先的脸,要好好奋发图强,力争上游。
中国人从小就被父母的善变,教养得喜欢变来变去,根本用不着父母再告诉子女求新求变。中国人不明着说求新求变,实际上却不断地求新求变。至于现代化,中国人的现代化和西方人的现代化毕竟有所不同,不能够以西方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的现代化。(四)认为中国人没有制衡的观念
不错,中国人不喜欢公开地被制衡。因为那样对领导者是一种不信任的表示,一方面使领导者没有面子,一方面也使得制衡的力量用来趁机勒索,变成一种分赃。中国人讲求不公开的制衡,领导者在人事安排、资源分配上,必须将各种势力做妥善的平衡,以免引起不平之鸣,影响到整体的和谐与稳定。但是,由领导者主动考虑这些事情,领导者显得很有面子;被摆平的人士,知道自己和其他势力之间的微妙关系,必须谨慎守分,才能有效互动。若是趁机勒索,可能一下子被削弱。因此在比较合理的情况下,彼此合纵、连横,以求增强自己的势力,在下一次被摆平时获得更大的优势。
一般民众,依附在各种势力之间,以西瓜偎大边的方式,找到对自己最为有利的靠山,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中国社会,以家庭为中心,各种势力牵来扯去,自然获得制衡的功效。用不着公开的制衡,弄得十分难看。
(五)认为中国式的权威是无条件的服从
这实在是天大的误解,因为中国人的服从性,无论如何都不能够和日本人相比,也就是比日本人差得太远。中国人讲求彼此彼此,互相互相,几乎都是互相对待的关系,根本不可能做到无条件的服从。
但是,从表现上看,中国人相当服从,举凡上级的指示,一律说好。实际上说好的同时,心里非常不以为然。只是中国人不喜欢、也不习惯于当时就把心里的感觉说出来,默默地不一定按照上级的指示去做,对中国人而言,并不是欺骗上级,反而是尊敬上级的表示。
不当面顶撞,却暗地里自己去调整,看起来十分服从,实际上有自己的主见,这才是中国人的实际情况。中国人害怕权威,并不敬重权威,当然不可能绝对服从。
(六)认为中国人非常重视形式和仪节
事实上,中国人相当实际,厌恶繁文缛节。从某些角度来看,中国人显得很没有礼貌,因为他们讲求实际的效益,不在乎这些表面上的东西。中国人的形式和仪节,深究起来,都有相当大的用意。例如婚礼,主要目的在于加重这一对新人的责任感,如此隆重,一生只能一次,多了大家都痛苦不堪。对中国人而言,礼仪的实际意义应该重于形式,可惜大部分现代中国人行而不知,弄得外国人也跟着有所误解。
西方学者大多认为西方的父亲用爱来对待子女,中国父亲则以严厉的态度来对待子女,使子女不能感受到父爱。这正可以证明中国人的爱,表现在实际上的关心而不在表面上。
(七)认为中国人永远都是在寻求团体的归属感
如果这种看法是真的,那么中国人十分团结,怎么可能形成一片散沙呢?中国这么大,中国人又有强烈的归属感,恐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畏惧的强国。国家这么大,又十分重视家庭,不可能产生归属感,事实上这也是中国人时常自责的地方。中国人只有前面所说的依附感,没有普遍性的归属感。从依附感产生归属感,是善于领导的成果,但是一旦时过境迁,彼此的互信互赖稍有变化,立即由归属感退回到依附感,这才是中国人随机应变、因时制宜的表现。

序言前言(4)
(八)认为中国人不容许有不同的意见,不喜欢接纳不同的声音和意见
许多在台湾居住很久、对中国人相当熟悉的西方人,都指出中国人缺乏讨论的习惯,不可以彼此说出不同的意见,几乎一讨论就吵架,弄得不欢而散。
实际上,中国人很希望听取不同的意见,认为忠言必然逆耳,不同的意见才能够集思广益,找到更好的方案。只不过中国人不喜欢公开的辩论,或者在讨论的时候出现不一样的主张。中国人比较喜欢在私下单独说出不同的意见,而且还要讲究沟通的技巧,说得让对方听得进去,乐于接受。会前、会后比较容易沟通,开会的时候反而很不容易沟通。
(九)认为中国式管理只能适用于秩序井然、高度稳定的社会,不适用于快速变迁的情境
事实上中国式管理的源头是《易经》,而《易经》原本叫做《变经》,完全在探讨掌握变化的道理。后来由于“变有百分之八十是不好的,只有百分之二十才是良好的”,才把《变经》改名为《易经》,希望大家不要为变而变,一心求变,以免越变越糟。中国人在求新求变之外,找出不易的道理,发展出一套“以不变应万变”的理论。不幸的是,近代中国人大多搞不懂,因而导致了西方人的误解。中国式管理的应变能力,实在不容置疑。
(十)认为中国人把过错推给别人,不喜欢由自己来负责
不错,从表现上看,中国人确实如此。实际上中国人把责任推给别人,只不过是保住自己的面子,表面上抵挡一下。暗地里、私底下自己检讨、好好改进,才是实质上的自我反省。真正的责任,到最后应该谁负责就由谁负责,谁也推不掉。先在表面上推一下,对自己人也比较好交代,至少不公开连累家人,结果如何是以后的事情。这种虚推实反省的做法,也是阴阳互动的易经道理。
怎样帮助西方人明白中国式管理?
1.自己先做比较深入的了解以避免误导
西方人常常透过中国人来了解中国式管理,这原本是正常有效的途径。事实上能够和西方人沟通的中国人,经常以西方人的观点来看中国式管理,形成十分严重的误导。
2.中西双方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必须慎为明辨并妥为运用
西方人常以二分法来思考,习惯二选一的应用。中国人常以三分法来把二看成三,用二合一来代替二选一。最好先搞清楚,再来说明中国式管理。
3.深一层思索中国人的道理才能明白原本的用意
中国人的道理,必须经过深一层的思虑,才有办法知其所以然。一般人只看表面,便直接下断语,实在十分危险,不但害了自己,而且误导外国人。
三、研究具有华人特性管理学的时代意义
中国人相信风水,认为地脉、山势、水流等环境,会决定人们的吉凶祸福。而且风水轮流转,兴盛一段时期之后,就会衰落。然后再经过若干时间,又再度兴旺起来。
依据中国历史记载,大约每隔700年,中华民族就会出现一次大兴盛的繁荣景象,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加宏大。
第一次在公元前8世纪,那时候周朝的天子向外分封很多诸侯。这些诸侯共同拥戴周朝王室,达成了封建的统一。周公摄政7年,建立了很多美好的制度,使周朝成为当时华夏之光的代表,是有史以来首度繁荣的盛世。
第二次在公元前1世纪,汉武帝刘彻,把封建的统一改变为郡县的统一,并且采取强硬的态度,对付时常入侵的匈奴,使大汉声威远播,成为十分强盛的帝国。
第三次在公元7世纪,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曾孙唐玄宗李隆基,造成大唐帝国的盛世,国力雄厚,当时独步亚洲。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更是闻名于世。唐代的律令不但集前代之大成,而且成为东亚诸国法典的根本,当时的非汉族社会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第四次在公元14世纪,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平民,十余年间,推翻元朝蒙古人的统治,恢复中华王朝。其创业之艰难、胜利之快速,在中国历史中,仅有这一次。他以家族道德为中心,再兴汉族,造成汉族的中兴大业。
从以上四度大兴盛的间隔,可以算出每700年一次,也就是风水轮流转,每700年一转,史有明证。
公元14世纪,再加700年,正好是21世纪。当我们听到“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的时候,会不会想起以上的史实,认为是一种统计上的推算呢?

序言前言(5)
中国和西方不同,西方人开始时为希腊人,转而为罗马人,然后为拉丁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各有不同的国家。中国则自周朝以来到现在,一直是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每一波的兴盛,都是依据同一的和平精神和一致的管理大道。
周朝由一个中央的周室制定制度,然后向全国各地的诸侯去推行。如果不能获得诸侯共同的拥戴,哪里能够达成封建的统一?后来西周式微,诸侯不听话,周朝解体,中国就衰落了。
秦朝起而统一,由于偏离了和平精神和修、齐、治、平的管理大道,并没有造成太平盛世。汉朝继起,重振和平精神与修平大道,这才大为兴盛。唐朝和明朝,也都重视和平与修、齐、治、平的管理,振衰为盛。
可见中国式管理,是造成中国兴盛和衰落的主要原因。应用得合理有效,即造成诸如西周、汉朝、唐朝和明代的兴盛;应用得有所偏差或效果不佳,也带来许多时期的衰落。不过起落的周期,相当明显地以700年为区隔,证明应用得是否合理有效,和时势的变化,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21世纪的主要趋势,已经明显地表现出快速的全球化。而且无可置疑的以西方的硬件作为全球化的表征,凡是看得见的部分,几乎已经按照西方的意图,来加以统一。但是,21世纪的另一种主要趋势,则是纷纷兴起的本土化意识。造成一方面要求全球化、另一方面却重视本土化的分歧与矛盾。换句话说,当前全球化的最大阻碍,乃是西方的软件设计,不像硬件部分那样容易为全球所接受。问题出在看不见的部分,使得西方的意图,难以统一全世界。
中国人的阴阳文化,认为有阴即有阳,两者虽属矛盾,却可以化解而不必冲突、对立、分裂。中国人一向明白:没有矛盾,不可能起变化;而没有变化,根本不能够进步。全球化和本土化看似矛盾,却可以同时兼顾并重。全球化是大同,而本土化则是小异。中国式管理以世界大同为目标,实际上尊重各地区的小异。世界大同即为世界大同小异,而非世界完全一同。中国5000年历史,可以说没有完全百分之百的统一过,因为中国人的包容性,表现在尊重并包容少数的小异。
西方人崇拜英雄,采取强势的英雄式领导,却号称为民主。中国人并不崇拜英雄,任何强势的英雄式领导,不久就被推翻而宣告失败,却被界定为不民主的专制。
中国人倡导圣贤式的领导,大家钦仰圣贤的高明、博厚和仁爱,才自动自发地拥戴他。表面上看起来,圣贤高高在上,好像十分具有权威性,实际上圣贤若是不能亲民爱物,群众就会唾弃他,再也得不到大家的拥护。5000年的历史,已经证明中国人用不着西方式的制衡,照样可以改朝换代,把不满意的人推下去。各有不同的生存方式,不必刻意求同。
现代西方人看见中国科技落后,生活穷苦,便以为中国样样不如西方,应该全盘西化,才能实现现代化。但是回想四五百年以前,中国有一段相当久远的时期,科技领先欧洲。难道中国人首先发明火药,只把它做爆竹,供人玩乐是不对的,而欧洲人把它用来制成杀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