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融的逻辑-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至于给人造成致命的危机。“硬”技术创新的贡献即在此。 
 其二是通过个人之间的经济交换、精神交换达到互保、互助、资源共享的效果,以此提
升社会共同的避险能力,使个人能更好地度过经济紧张、精神压抑时期。任何社会中,个人
之间的收入风险特征以及能力都会不同,使他们能通过交换而达到互保、互相配置资源的效
果。在精神生活方面也如此,不同人会在不同时候出现喜怒哀乐,为人际间的感情交换提供
了基础。 
 问题是,如何进行交换?在经济利益方面,金融产品就是让不同人(买方和卖方)实现
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状态之间的物质交换(当然,在未来也许可以有实现不同时间和不同状态
间感情交换的证券)。例如,借贷合同是让贷方今天把钱借给另一方使用,但到期时借方要

还本付息,其效果是贷方把今天的收入转移到未来花,借方则把未来收入转移到今天花。其
它诸如人寿年金、医疗保险、人寿保险、养老基金、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虽然合约的支
付安排不同,但道理都是实现不同人在不同时间、不同状态间的利益交换。可问题是,这些
金融品种直到近代才发展。那么,在古代以及传统社会里,类似这样的金融保险交易和精神
感情交易靠什么方式进行呢?这是一个交易风险或者说契约执行问题,如果大家都担心另一
方会赖账、不履行其交换义务,那么互保互助交易就无法发生。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社会
所推出的文化与制度基本都是为了保证这些交易能顺利进行。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能力低下,靠狩猎、采摘野果谋生,其收成的风险太高,打猎时
可能连续多日一无所获,没有食物供给,生存挑战必然是每天的首要问题。如果那时期生产
和生活都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那么人的生存能力会极低,人类可能很快灭种。所以,原始
部落就成为规避生产风险、规避天灾人祸、提供原始精神消费的基本组织。尽管部落公有制
淹没了个人的空间、也没有独立的家,但在当时生产能力的约束下,原始部落可能是最理想
的经济互助体和社会共同体。那时没有正式金融契约交易,但部落里共享一切,其实就是基
于隐性利益交换的原始社会保险安排。 
 到了农业社会,可以圈养家禽,在固定的地方重复种植粮食,这两类生产技术革新大大
提高人类生产力,使物质供应大增,降低了饥饿的频率。在这种情况下,人类文化也发生变
化,人们没必要再继续部落公有制这种经济互助组织。毕竟,为了支持公有制达到分摊未来
风险的效果,每个人需要牺牲太多的个人空间和个人自由。只要生产力有所突破,让个人的
独立生存能力有实质性提高,人们必然会寻求新的、扩大个人空间的经济组织与社会组织,
一种全新的文化也会应运而生。这就是阿玛塔亚?森所说的“发展就是使个人更自由”,也是
人性所向。 
 
 第50节:金融市场的发展将最终打倒“孔家店”(3) 
 
 在农业社会,外部化的法治没有建立,与陌生人交易的成本还太高,商业特别是金融保
险、借贷、证券业都不发达,还没有市场提供的互保互助交易。所以,在走出部落公有制之
后,还必须找到一种新的保证经济交易、精神交易能顺利进行的安排。这时,家族、宗族就
成为主要的经济互助体和社会共同体,亲情与血缘成为保证互保、互助交易能顺利进行的自
然基础,家族像是一个非正式的内部金融市场。以家庭为基础性存在单元当然没把个人充分
解放出来,不等于个人完全自由了,但“家”可能是那种时代里让个人达到规避未来物质风
险、精神风险的最可靠安排。 
 在任何社会里,家庭有两个主要功能,一个是经济互助,一个是社会功能即精神互助。
其经济功能包括两方面,第一,在家庭内部存在各种隐性金融契约关系,父母在后代身上有
投资,所以后代有隐性“回报”责任;兄弟姐妹之间则你欠我的、我欠他的等等;这个家欠
同族上另一家的,等等,相互间存在许多说不清、也说不完的隐性债务、保险责任。第二,
因血缘关系,“家”能大大减少各成员间利益交换的执行风险,减少交易成本。 
 为了支持“家”的经济互助和精神互助功能,社会就必须有相配的家庭、家族文化,帮
助实现这些错综复杂的隐性金融契约。这就是儒家以及其它源自农业社会的传统文化所要达
到的目的,也是2500年前儒家文化产生的背景。 
 儒家文化的今与昔 
 也就是说,在没有市场提供的各类保险、借贷、股票、投资基金、养老基金等金融品种
的前提下,成家生儿育女,而且最好是生儿子,就成了规避未来物质风险和精神风险的具体
手段,即所谓“养子防老”。生儿女既是父母对未来的投资,又是为未来买的保险,儿女是
人格化了的金融品种。父母也许爱子女,也许不爱,这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儿女长大后要

“孝”,这是保证父母投资有所回报的关键。“养子防老”是保险和投资的概念,而“孝”则
是儿女履行隐形“契约”的概念。以“孝”和“义务”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是孔孟为了降低这
些隐形利益交易的不确定性、增加交易安全而设计的。正如谢幼伟先生在《孝与中国文化》
一书中所说,“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谓‘孝的文化’。孝在中国文化作用之大,地位之
高,谈中国文化而忽视孝,即非于中国文化真有所知”。 
 于是,由“三纲”、“五伦”建立并延伸出来的家秩序、社会秩序就很关键了,臣必须服
从于君,子必须服从于父,妇必须服从于夫,弟必须服从于兄。这些服从关系是无条件的,
也不管有理还是无理。按照梁漱溟先生的说法 ,“就是把社会中的人各就其关系,排定其彼
此名分地位,而指明相互间应有之情与义,要他们时时顾名思义。…… 伦理关系即表示一
种义务关系,一个人似不为自己而存在,乃仿佛互为他人而存在者”。儒家文化的核心是按
照天然的长幼以及男女将每个人编入一个等级组织中,然后,根据出生位置给他课以一辈子
不变的责任与义务;不管是成年之前,还是之后,甚至儿女、弟弟都六七十岁了,每个人在
这个层次秩序中的地位不变,永远是在长者说话时幼者只有听话的分,只能低一等或几等,
永远没有自我。从儿女出生开始,通过《三字经》等经典将他们嵌入“孔家店”,扣上“三
纲”包袱,让他们任何时候都会因不服长者的意愿而内疚得无地自容。这个“孔家店”只有
一个目的:保证父母、兄长以及其他长者的投资有回报。 
 
 第51节:金融市场的发展将最终打倒“孔家店”(4) 
 
 人出生之前是无法选择家庭和出生顺序的,所以,以长幼定名分、责任所实现的利益交
易是非自愿的交易。而强制性的交易有悖于个人权利。 
 不以个人权利但以名分界定的等级结构,的确让中国社会在2500年中基本不变(改朝
换代除外),但这种文化也阉割了中国人的个性,阉割了我们的创造力。阉割了个性的结构
或许稳定,可代价是中国长期处于温饱和饥饿之间。就以这些年的留美学生为例,我们这些
学生以及毕业后留美工作的人,虽然专业水平较高,但跟美国人、印度人、欧洲人相比,儒
家文化让中国人往往缺乏个性,习惯于听话,但不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利益。“顺从”、“听话”
的习惯当然让我们只适合打工。 
 国粹派喜欢说西方文明是物质文明,而中华文明则是更高境界的精神文明,其根据似乎
是西方近代工业科技发达,物质生活丰富,而中国却到近年才解决温饱。——这种逻辑值得
商榷,原因很简单,西方物质生产比东方发达并不必然意味他们的精神文明就落后,而东方
的物质生产落后也并不必然意味我们的精神文明就先进。会不会是东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
明都落后呢? 
 我们可以从三方面看这个问题。第一,精神生活丰富的前提是精神食粮供给丰富,学术
和文学艺术又是其主要源泉。中国的学术两千多年围绕儒、法、墨、道家打圈圈,佛教在汉
代逐步进入中国后,曾推动过唐宋时期文学、诗词等领域的发展,也出现过宋明理学的发展,
但总体上没离开对早前经典的解读和再解读,并且这些哲学与文学发展基本限于士大夫的小
社会内,对绝大多数人为文盲的社会的精神生活影响有限。正如著名的新儒学代表人物张君
劢在20世纪30年代所感言的:“然秦后两千年来,其政体为君主专制,养成大多奴颜婢膝
之国民。子弟受大家族之庇荫,依赖父母,久成习惯。学术上既受文字束缚之苦,又标‘受
用’‘默识’之旨,故缺少论理学之训练,而理智极不发达。此乃吾族之受病处。”(张君劢:
《明日之中国文化》第84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并没像西方那样有系统组织的宗教,规范人们日常行为的儒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宗
教。在这种缺乏正式的理性与非理性生命观的社会里,大众的精神世界只好由“牛鬼蛇神”
迷信来支配,看不出这种精神文明高级在哪里。反倒是汉代进入中国的佛教、明代进入的天

主教以及其它基督教派扩展了我们的精神资源。退一步讲,“中庸之道”扼杀的不只是物质
文明上的创新能力,而且也激发人们不要在精神资源上有“出众”的创新突破。 
 第二,或许有没有以宗教或者理性学术支撑的精神文明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把生活
重点放在精神追求上,而不是过分追求物质生活。中国人追求的精神生活或许不是宗教性的,
而是家庭温暖和亲情。但是,人之间的友情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事情,每个人有不同偏好、
不同性格,即使是同父母的兄弟姐妹,性格与喜好也难以相同,他们除了知道彼此是兄弟姐
妹而“应该”有亲人关系外,不一定有心灵深处的相通,不一定有出于“自愿”的友情。家
庭成员间会因为名分以及相应责任而彼此相依赖、相交往,可是这不等于他们的关系能超出
原始情感而达到更高的心灵沟通境界,就像包办婚姻中夫妻知道彼此有责任、是夫妻,但他
们之间可能没有“爱”的体验。难以想象在人的个性与自由空间都被压抑的社会里,情感与
心理世界能够天马行空,飞翔到朴素感情之外。 
 
 第52节:金融市场的发展将最终打倒“孔家店”(5) 
 
 第三,中国文化的核心重点在于维护“家”的经济功能,轻视其社交与情感功能,这必
然抑制中国文化的精神文明内涵。从某种意义讲,连温饱问题都没完全解决的农业社会里,
“家”的第一功能当然应该是实现家庭成员间的经济利益交换,所以儒家文化里“孝”、“顺
从”、“听话”排在第一,这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也在这里,一旦经济利益交换是“家”的
最主要功能,人们容易先看到利益,后才是亲情,或者只看到经济利益。经济利益夹在“家”
中,你搞不清亲戚对你好是真好,还是出于利益。在现实生活里,笔者在湖南家乡看到更多
的是因为利益大打出手的儒家家庭,而不是突出亲情、突出情感关系的温情脉脉的儒家世界。
那种理想化了的儒家世界在中国还没实现过,从内在逻辑上可能也很难实现。说到底,在儒
家文化抑制物质文明发展的情况下,传统中国始终没完全走出温饱的挑战;在那种境况下,
说精神情感世界里能达到文明顶峰,那只能是奢望。 
 传统学问对中国社会的研究太多停留在研读经典上,好像研读经典就是了解真实的中
国。显然,《四书五经》讲的是“应然”,但“实然”可能是另一码事,就好像不能说基督教
《圣经》里的世界就是西方社会一样。书本里的儒家伦理社会当然温情脉脉,充满诗情画意。
而真实的中国传统社会里,虽然不“言利”,但实际连“家”里也以利益当头。从经济学的
角度讲,儒家“刚性”的“孝”可能反而迫使家庭关系以利益交换为主。 
 我们可以从今天的中国来看到这一点。中国今天实际上包含了许多不同亚文化的社会。
2005年,杜俊林同学协助笔者对北京、丹东、徐水县以及三个河南村——九连城、牛庄、
宋庄作过一次调查,各地随机抽样300多人,这些地方的收入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当然是北
京最高,丹东市次之,徐水县第三,九连城、牛庄、宋庄最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