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岐晖的楼观派抢到了第一炷香,上清派的王远知便赶紧去抢了第二炷。所以,有唐以来三百年,楼观派和上清派辉煌无比。这位王远知道长和魏征先生一样,也是中途换的宝。他刚开始是和隋炀帝套近乎,隋炀帝一度“亲执弟子礼”。不过,王远知是个聪明人,不像儒家的笨蛋那么死忠。后来,他发现情况越来越不妙,赶紧跑去向李渊“预告受命之符”,获得了李渊的金缕冠、紫丝霞帔 ,还封了一个朝散大夫的官儿。道士和和尚不同,一般朝廷封了什么官,道士们都心安理得地笑纳。和尚则大多不识抬举。十三棍僧救唐王那一次,除了昙宗和尚一人被封为“大将军僧”以外,其他人都不愿受封赏,每人赐了紫罗袈裟一件了事。
 王远知道长是个不世的奇人,眼光如炬。搞定了李渊之后,他并不满足,眼睛继续不停地搜索。紧接着,他发现了下一个目标——秦王李世民。这一点比较了不起,因为当时李世民只是一个王爵,太子是李建成。王远知亲自跑到李世民的府上,恭维他是“圣人”,将成为“太平天子”。结果李世民一登基,王远知立刻深受器重。
 相比之下,和尚们在干什么呢?李世民和李建成争夺皇位的时候,著名的和尚法琳,坚决地站在了李建成的那一边!
 同样是这个法琳和尚,当李世民下旨崇道抑佛的时候,居然还敢纠集众人,上表坚决抗议!世间不知趣的人,莫过于此。还好唐太宗是个仁慈的明君,一次又一次放过了他。但天下的道士们可咽不下这口气!贞观十三年,道士秦世英控告法琳毁谤皇宗老君。唐太宗派人严行勘问,将其流放益州。走到一半,这位不识时务的法琳和尚,便魂归西天了。
 
 除了严惩法琳等人,替佛教徒出口恶气之外,唐朝的天子们还明确地下诏书,确定了道教的地位。李渊首先颁布诏书:“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令老先、孔次、末后释。”,居然把道教放在 儒家之上。儒生们怕丢官,一个个没有吭声。到了李世民,再一次下诏强调:“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和尚们不服,李世民便流放的流放,打屁股的打屁股。
 除此之外,唐高宗李治下令,尊老子李耳先生为“太上玄元皇帝”。规定以《老子》为上经,不仅王公贵族们要加强学习,还列为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到了那位半截圣明半截昏庸的唐玄宗,更是把道教推崇得不得了!他也不嫌辛苦,天宝二年,尊老子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天宝八载,又尊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天宝十三载,再次尊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
 高宗皇帝不是说要考《道德经》么?咱不能输给前人呀!天宝二十九年正月,玄宗皇帝下旨:各地 设置崇玄馆,规定道举制度,以“四子真经”开科取士,并设置玄学博士。何谓“四子真经”呢?《老子》、《庄子》、《列子》、《文子》。后人考证,除了前两本之外,《列子》和《文子》都很有伪书的嫌疑。但皇上喜欢,有什么办法? 你想的当官呀,还是不得不硬着头皮去读!
 至于那些大做法事,大修道观,大封道士之类的事就不胜枚举了。唐太宗甚至组织创作道教歌曲,以壮道教的声势。他对臣下的音乐才华很不满意,还亲自操刀谱了一曲,这就是天下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上有好焉,下必趋焉”。中国历代都是这样,皇上喜欢玩斗鸡,天下每家每户都一片鸡飞狗跳!皇上喜欢玩蟋蟀,大家晚上就提着灯笼,到墓地里、墙角边乱翻砖头。唐朝的皇帝喜欢道教,臣下们不赶赶这个时髦,如何说得过去?
 杨贵妃曾经被度为女道士,奸相李林甫上书请求把自己的住宅舍为道观,著名诗人,太子宾客贺知章干脆出家为道士。就连千古闻名的大诗人李白,也正式地加入过道教。说起来比较有趣,唐代三大诗人,李、杜、白,正好分别身属道、儒、佛。
 顺便多说一句,当这三人还在的时候,当时的人们对他们的诗作评价如何?
 最幸运的是白居易,当时的诗名不仅传遍全国,而且还享誉整个东北亚。最倒霉的是杜甫,当时的人们对他的诗歌正眼都不瞧一瞧。不好不坏的是李白,杜甫说他“白也诗无敌”,天下之人也都认为他的诗非常厉害!——不过好像还不是顶尖的,推荐他的那个道士吴筠,才是真正的诗坛“猛人”!
 这也是当时的崇道风气所致,大家都沉迷于道士们的神仙故事之中,一个个云里雾里,向往不已。当然喜欢诗风飘逸,谈玄论理的道家诗。杜甫一生的目标是“致君尧舜上”,人长得一副苦瓜脸,写的诗也是一挤就往外冒苦水,谁没事干愿意去遭这份洋罪呀?
(三十八)

 唐玄宗这个人,在唐朝的皇帝中比较另类。他不像太宗皇帝李世民那样,从头到尾,一直老老实实地英明神武;也不像后期的大多数皇帝一样,从头到尾,始终兢兢业业地昏庸无道。他是前半期英明神武,后半期昏庸无道。大唐帝国在他的手中,达到了光辉的顶点。杜甫回忆往事,一开口便是“忆昔开元全盛日”。但由于他的后半期的昏庸无道,唐朝又一下子从顶峰跌到谷底!
 所以后人提到玄宗,往往会想到两个词:开元盛世——天宝遗恨。
 在对待宗教的问题上,唐玄宗和唐太宗表面上都是崇道抑佛,其实骨子里却很不一致。唐太宗那是真的精明,他敏感地意识到,当时门阀制度遗风甚浓,饶是你贵为皇帝,没有一个过得硬的祖宗,还是会被那些“王谢世家”们暗地里瞧不起。所以,道教的神仙祖师爷李耳先生的亲,还是要攀的。但攀了之后到底信,还是不信,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贞观元年,他私下对侍臣们说:“神仙事本虛幻,空有其名。”接着,他的老婆,著名的长孙皇后在贞观八年揭露:“道,释异端之国,蠹国病民,皆上素所不为。”可见,如果不是想要利用道士们的那张嘴,他才懒得去给太上老君烧什么香呢!

 唐玄宗就不同了,他是真的相信。他当皇帝44年,一共用过三个年号:先天、开元和天宝。其中,“先天”只用了1年,“开元”用了28年,“天宝”用了14年。千百年来的中国人,都多么希望他当时,能永远地把“开元”这个年号用下去啊!
 造成他改元天宝的直接责任人,是一个叫田同秀的低阶官员。此人当时只是一个参军,抱着某一种很明显的目的,他上表给玄宗皇帝:有天他早上去上班的时候,发现玄元皇帝(即老子先生),突然降临在丹凤门的大街之上。老子告诉田参军,他送给玄宗皇帝一道灵符,埋在楼观道的祖师爷尹喜的故宅之下。赶快去挖,迟了就没有了。
 尹喜(总算找到一个姓尹的了,咱也学着来攀一回亲!),又称“关尹喜”,老子最后一次在人间出现时,他担任函谷关的关长。就是因为他的热情要求和款待,老子才留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经》。所以,楼观道把他奉为祖师爷。
 唐玄宗听到有这个好消息,不敢怠慢。赶快派人到陕西函谷关去挖,当然真的挖到了,田参军虽然是个骗子,但毕竟不是傻瓜。玄宗皇帝大喜,赶紧找个地方,修了个玄元庙供起来。太上老君居于兜率天之上,此灵符自然是天降之宝,所以,玄宗皇帝在这一年,正式改元“天宝”。
 这种太上老君降临的事件,在历史上曾经多次重复上演。老实说,当时一般人都已经有点麻木了。但皇帝就是相信,大家也拿他没有办法。不过,皇帝这一相信,麻烦事立刻就找上门来了:皇宫之外,门庭若市,挤满了声称遇到过太上老君的人!那人山人海的盛况,比现在宣称遇到过外星人的家伙,怕是只多不少。玄宗皇帝很是尴尬,干脆躲在深宫里和杨贵妃鬼混不敢出来。看守宫门的铁甲卫士最后被烦得没有办法,当众宣称:以后再有声称遇到太上老君的家伙,见一个打一个!

 史书上没有记载共有多少遇仙的幸运儿被胖揍过。唐玄宗本人也懒得去追究此事,他现在很忙,正忙着接待专业的、活生生的站在面前的神仙呢!
 这位神仙就是大名鼎鼎的八仙之一,倒骑毛驴的张果老先生。
 据说,历史上还真有这么一号人物,但是否真有这么神奇,就要打一个问号了。如果要坚信史书上的记载,你会发现,中国古代简直是神仙遍野,用扫帚都扫不完。但,历史越往前发展,神仙们却随着人类的进步,慢慢地减少,最后完全销声匿迹。只剩下一些法力不甚高强的大师、高人、异士、神算、特异功能者,或者干脆是“外星人”。 

 张果老先生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我也不用在此罗嗦。但此人(或此仙)的出现,给后世留下了一个绝佳的典型 。

 人为什么要出家修道呢?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这一首《山中问答》,写出了历来真正的修道之人的理想。出世修道,是因为厌倦了世间的纷扰,追求一种置身事外的闲适。既然有了这一份真意,又何必对人间恋恋不舍呢?
 我们来看张果老先生这样的人,身为修道之人,却心系两端。明明是一个世外的道士,却偏偏要挤进宫廷。一身的幻术,把皇帝弄得神魂颠倒,却无一丝利国利民之举,也无半句劝谏之言。最后,皇帝服了!封官给他,不受;嫁公主给他,装死。最后不了了之,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要出来这么一趟,仿佛只是为了简单地卖弄一回。
 所以,相比较这些故弄玄虚的“神仙”们,龙虎山上的张天师们此时的低调与诚笃,反倒更容易让人尊敬些。

 唐玄宗并没有忘记在躲在龙虎山上,一声不吭的张天师。这时,天师道已经不知不觉地传到了第十五代张高。从内心说,张高不是很喜欢唐玄宗。因为在玄宗皇帝不知情的情况下,他已经和张高先生发生了一点小冲突。
 张高,字士隆,后来没有办法,改为士龙。为什么呢,新皇上登基了,大号李隆基。饶是你一个驱神役鬼的天师,遇到这种倒霉时候,也只得乖乖地改名字。不过,张高先生也没有什么值得埋怨的。就是贵为观世音菩萨,因为唐太宗叫李世民,所以也不得不省一个字叫“观音菩萨”。

 天师道是个很有趣的宗教教派,它的教规不像佛教那么死板,又不准娶老婆,又不准喝酒吃肉。所以当道士要比当和尚惬意得多。张高先生更是一个有趣的宗教掌门人。他带头饮酒。不仅饮了,而且还饮得非常多,“好酒纵饮,一石不醉”!道士们丝毫没有责怪他的意思,反而夸他“姿宇超旷”!这让人不禁想起了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的那位崔宗之:“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唐玄宗听见了,很是佩服。连忙派人请下山来,亲自召见。见面之后,立刻请他上坛讲学。并赐以金帛,免了龙虎山的租税。金帛那是小事,免了租税倒的确是个好消息。
 不过更大的好消息还在后面:唐玄宗正式册封张高“汉祖天师”号!
 中国古代就是这样,不管你多牛,总是牛不过皇帝!就算你已经是公认神仙、圣哲、高僧、天师,统统都要经过某一个皇帝册封过,这才算是有了注册商标。以前人们一天到晚喊“张天师”都喊惯了,闹了半天,是不算数的!——试问,哪个皇帝允许你这样喊了?
 所以这一次唐玄宗的对天师道算是做了大功德一件,大家以后喊起“天师”来,才可以喊得理直气壮。如果遇到不识抬举的家伙,也学着称自己为“天师”,我们大可以走上前给他两个嘴巴,质问他:是哪个皇帝允许你这么叫的?
(三十九)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中国古代,纵情痛饮美酒,不是一种过失,而是一种难得的美德。李白一句“长安市上酒家眠”,令无数后人羡慕仰慕其旷达。当时的长安酒家,可以媲美后来巴黎的小咖啡馆。无数的逸闻故事,夹杂着浓郁的酒香,在这里一次次地发生。

 张高先生一向避居江西龙虎山,因为皇帝征召,好不容易到长安一趟。面见皇帝这个任务,对他来说,只是小事一桩。但长安市上,美酒飘香。这满街的酒肆,如果轻易地放过,那就简直是终生的遗憾了。
 皇帝要封,便由他去封;皇帝愿赏,便由他去赏。张高先生人在君前,一颗心早已盘旋在酒肆之上了。张恒先生当年蒙唐高宗召见时,还敷衍了一句:“能无为则天下治矣。”现在轮到了张高先生,好像连这样的一句敷衍,都给他省了。
 退朝之后,张高先生直奔长安酒家。遇没有遇到李白就不知道了,如果遇到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