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切归于平静。风雨消散,阳光重新普照大地,一道美丽的彩虹,在盐池边升起。百里盐池,水面是一片玫瑰红似的平静。在无边红色之中,一道长长的黑影,分外引人注目。大家看得分明:这是一条巨大的蛟龙尸体,在池水中载沉载浮。
 张继先天师站起身来,道袍中残留的雨水哗啦一声流了一地。他看了看手中的杯子,里面早已是满满的一杯了。
 “扑通”一声,他顺手把杯子丢进池中,然后一抹脸上的水珠,略略歪了歪脑袋,说:
 “回京!”

 汴梁城中,金銮殿上,一片歌舞升平。宋徽宗是个艺术家,本身就精通音律、美术、书法。宫廷里面的文工团的水平,可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今天皇帝的心情格外高兴,索性把压箱底的节目都搬了出来,看起来更是花团锦簇一般,让人目不暇接,恨不得多生一双眼睛。
 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给少年天师张继先先生庆功。这一仗,赢得简直是太顺利了。一想到今后那些失而复得,白花花入账的银子,宋徽宗便笑得合不拢嘴。他满意地朝坐在身旁,略显瘦削的张继先望过去。此时,张先生正目不转睛地观赏着歌舞。——请大家不要误会,他不是在贪看美女。而是仔细地听着曲调,一板一眼地打着拍子。
 张继先也是一位颇有造诣的词人,不少著作流传后世。对于诗词音乐,他一点都不外行。例如 下面这两阕《忆江南》:

 秋夜事,月里竹亭亭。清籁与谁喧池水,微风遣我下檐楹。圆缺若为情。
 终南道,累寄笑歌声。丹阙夜凉通马去,黄河天晓照舟横。联辔去还成。

 可惜的是,他的很多诗词都太过“专业化”了,动不动就提起道家的修行、升仙之事。一般的读者,多读两首便觉得兴味索然。

 宋徽宗亲切地问:“张爱卿啊!那条蛟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怎么四千年都没有出现过,偏偏在俺们大宋朝出现了呢?”
 张继先先生把眼光从美女身上收了回来,恭恭敬敬地回答:“哦!您是说那条蛟龙啊?那话可就长了,它不是别人,正是千百年前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蚩尤”
 …… ……

 蚩尤怎么会在解州这个小地方出现了呢?原来,解州一带,正是黄帝斩首蚩尤的地方。蚩尤这家伙,出身经历极为复杂,死起来也是相当的麻烦。轩辕黄帝对他是又恨又怕,为了防止日后成精,在解州斩首之后,黄帝下令,把蚩尤的头葬在山东东平,身体葬在山东巨野,身上带着的粘血的枷锁扔到了大荒之中的宋山(估计是在今河北境内)。
 黄帝果然有先见之明!后来在蚩尤墓一带,常常出现血色彩霞,当地人称作“蚩尤旗”;大荒宋山长出了无数叶子鲜红的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枫树,据说是蚩尤的鲜血所染。最厉害的解州地区,涌出了大量红色的卤水,不用说,这当然是蚩尤的鲜血所化。
 令后人感到奇怪的是,这种荒诞不经的事情,时间上却扣得相当准。解州的盐池据说开采的历史有四千多年,屈指一算,正好是蚩尤被砍头的时候。

 整件事情还得怪倒霉的宋真宗。他先前说的有关祖宗的谎话,一不小心说过了头:赵家的祖宗赵玄朗先生,第一次投生,成为了九位人王之一;第二次投生,就成了轩辕黄帝。这轩辕黄帝是谁?不正是蚩尤先生最大的仇家吗?
 所以到了宋代,蚩尤那一点不散的魂魄,听人到处传说:当今的天子赵官家,闹了半天,原来是轩辕黄帝的子孙啊!蚩尤一听气坏了:噢,我躲在这盐池子下面喝咸水,你的子孙倒高踞宫中吃香喝辣呀?一股怨气不散,便化成了那条蛟龙,存心想和轩辕黄帝的“子孙”闹闹别扭。

 很多年以前,东方朔曾经给汉武帝解释一种奇怪的虫子,名叫“怪哉”,怨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没有了。看来借酒消愁这一说,是很有道理的。要怪就怪解州那水塘子是盐池,如果是酒泉,保管没有悲剧发生。另外,“怪哉”是秦朝老百姓的怨气所化,所以只能是一条无害的虫子。而蚩尤的怨气就没有这么温柔了,因为他是大人物,一化就成了可以吃人的蛟龙!
 由此可见,如果你很遗憾地不是大人物,只是一般的老百姓,就算你生再大的气,别人还是把你当作是条小虫子。古人说,万事宽心,莫生闲气,这句话真是太有道理了!蚩尤和“怪哉”的故事再一次告诉我们:作为老百姓,还是少去生那些闲气吧!自己的身体要紧。
(五十一)

 宋徽宗心中感慨万千:这世界真是公平啊!祖宗打下的江山,后世子孙可以惬意地继承;祖宗吹牛皮闯下的祸事,后世子孙也得老老实实地扛着。还好自己治下能人不少,比如这位张继先天师,小小年纪神通就如此了得,长大后,岂不是大宋江山的栋梁之材?
 这位道君皇帝,本身就是个痴迷的道教狂人。除了对当皇帝这个本职工作不努力之外,其它干什么事都很努力,其中最努力的要数学道成仙。——如果自己也可以像张天师一样,随便烧一张纸,就能请一个金甲神将下凡,那该多好!宋徽宗心想,那可以省下多少国防预算啊!——修十个八个艮岳规模的游乐园都够了!
 他心里好奇得直痒痒,但当着众大臣的面,总不好意思说:天师小哥,俺拜您为师学法术怎么样?不如这样吧,您先教俺怎样请神仙下凡——尤其是仙女下凡!

 这话在肚子里犹豫着绕了几个弯,从嘴巴里出来时变成了这个样子:“张爱卿啊!您说咱们道家这龙虎大丹,究竟是怎么炼才有效呢?”
 张继先天师轻咳一声,一本正经地说:“此野人之事,非人主所宜嗜,但清净无为,便可同符尧舜。”
 ——得了吧您!想骗俺说出张家的看门绝招,门都没有!

 这是有良心的道士们用来对付皇帝的标准答案。大方,得体,又显得义正辞严。如果真的会什么炼丹术,可以保护秘密不外传;如果实际上自己也不会,这样做,可以冠冕堂皇地找个躲闪的台阶。
 ——换成是那些没良心的邪门妖道,肯定鸡啄米似的点头不已:会!会!那简直是,会得不能再会了嘛!——不过炼丹的花费实在是太大了,这么办吧,您先拨个万把两银子充当前期费用如何?

 宋徽宗失望到了极点!木着脸干笑不已。想找个借口打这小子一顿吧,又怕他再请那个神将下来。——对了!宋徽宗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张爱卿呀,你那天请的那个神将着实厉害,他到底是何方神圣呢?”
 张继先天师简单地说:“汉将关羽!”

 这一句话石破天惊!从此,中国民间最受人景仰的武圣关羽,开始正式登上了神圣的祭坛。

 这里顺便谈一谈关羽关云长。
 关羽是个生前运气很差,死后运气极好的传奇性人物。除了战绩比较一般,为人刚愎自用,骄傲自大,缺乏战略眼光,用人不当,不团结革命同志,曾经投降过、被俘虏过、被砍头过之外,他几乎是个十全十美的武将了:长得相貌堂堂,至少不像张飞等一般武将那么粗糙;穿着别具特色,像个书生似的批件青袍;一身行头极为标致,跨下赤兔马,手中青龙刀;武而能文,忙时上阵杀人,闲时加强学习,读的呢恰好又是儒家的经典《春秋》;为人“忠”,就是投降也是降汉不降曹;为人“义”,就算千里走单骑,也要投奔旧主子大耳贼刘备;为人好色不淫,虽然有向曹操讨美女的嫌疑,但和刘备的老婆以及众丫鬟呆了这么久,却连手指头都没碰一下……
 对于这般讲究忠义的人物,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各式各样的大哥级人物,提起关羽就打心眼里喜欢:谁不希望手下的小弟,个个都像关羽一般,对自己忠心不二呢?
 所以后来对关羽的崇拜,几乎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县县有文庙,村村有武庙”,拜关公的规模,甚至超过拜孔夫子!明代的王世贞曾经惊呼:“故前将军汉寿亭侯关公祠庙遍天下,祠庙几与学宫、浮屠等。”到了清代, 有人大概算了算,清代全国的关公庙宇可能多达三十余万座,是孔子文庙数量的一百倍!

 其实,最先 “发现”关公的,不是道教,而是道教的“死对头”佛教。早在隋朝时期,佛教天台宗的智者(不是泛指,而是这个和尚的法号)大师,便把关公封为护教迦蓝神。从此,使关公摆脱了长期以来的厉鬼形象,正式成为一个下级神仙。不得不说的是,这些和尚怕真的有所谓的“慧眼”,一眼就看出了关羽的潜在价值。
 可惜的是,佛教掌握了这票具有巨大增值潜力的期货后,却没有怎么用心去经营。最多只是像民间打发秦叔宝一样,让他看个门,护个院什么的。关公之所以有后来显赫的地位,还得感谢我们这位年纪轻轻的张继先天师。是他,第一个把关公介绍给了皇帝。如前文如说的,不管你是何方神圣,没有一个皇帝给你加盖注册商标,你永远只会是一个被人看不起的孤魂野鬼!

 不过,第一个给关公注册商标的宋徽宗,却是一个叶公好龙的角色。他一听张继先说是汉将关羽,好奇心立刻被提到了嗓子眼上面,兴致勃勃地对张继先说:“这么办吧,张爱卿啊!你可不可以把关羽再招来一次呢?一则俺可以感谢他为大宋朝立了这么大的功劳,二则给寡人开开眼界,岂不是一件妙事?”
 说来惭愧!宋徽宗信了一辈子的神仙,到现在为止,见到的都是林灵素之类的水货,真正意义上的神仙,他半个都没有见着!
 张继先天师沉吟半晌,然后点点头,说:“既然如此,让小道再试试看吧!——请问陛下,宫中有没有僻静之处呢?”
 “有啊!俺知道有条通往外面的地道最僻……不不不,我看咱们还是找个偏殿吧!”

 宋徽宗和张继先先生拐了几道弯,来到一个平时少有人至的冷宫。这里高殿大梁,空旷阴森。院中梧桐,阶下草色,偶尔只有一两只黄鹂,在茂密的树叶深处,婉转地鸣叫。正是一个会见神仙的好地方。
 徽宗皇帝斥退左右,独自一人,和张继先天师来到大殿的左侧。四周空空荡荡的 ,青砖的地面一尘不染。殿里连一把椅子都没有,两人只好站着。
 在他们面前不远,一张宽大的纱幕,轻轻地悬挂在屋角。此刻,夜色初降,纱幕正随着傍晚的清风,不经意地飘来荡去。






(七十八)

二更里,上蒲团
思念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常发现
採取先天补后天,三关运转至泥丸
华池神水频吞咽,水火相交暖下田
偃月炉中至宝现,三回九转把丹炼
 ——张三丰。《五更道情》

 张三丰是个武当内家拳高手,这是确定无疑的。他在清修方面的主张有两点,一是摈弃人欲的“修真炼性”。这是全真道的传统主张。全真道士们认为,人的一生之中,最美好的阶段是婴儿时期。那个时候既没有私念,也没有七情六欲,更没有乱七八糟的名利观念。张三丰声称,如果能通过后天的修炼,回返到婴儿阶段的纯真,那基本上就可以了道登仙了。

 具体怎么个修炼法呢?张三丰的第二个主张是练习“内丹功法”。上面引用的那首《五更道情》,就是一个简单的内丹修炼过程。大家如果有空,不妨先去查一查里面涉及的术语名词,然后在半夜三更起来练习一番。坚持不懈的话,说不定几十年后也会成为一个内家高手。张三丰先生乐观地告诉我们,炼成内丹后的境界将是这样的:
 至宝收在丹田里,养就灵根与天齐。
 阳神妙体同太虚,黍珠一粒包天地!

 据说后来江湖上神乎其神的气功,就是这么来的。那些炼内丹的人没有成功地登仙,却一不小心练成了武林高手。张三丰因此被奉为内家拳的祖师爷,早在清朝康熙年间,就有“拳勇之技,少林为外家,武当张三丰为内家”的说法。著名的武当派一开始的时候,被称为“三丰派”,又叫“邋遢派”。后一个名字很是不雅,这一点都怪张三丰先生太不讲卫生。当时的人都叫他“张邋遢”。一个人能因为不讲卫生而弄得天下有名,张先生是古今中外的第一人。

 不过,张三丰先生在明朝的名声这么响,并不是他发明了太极拳,更不是他不讲卫生,而是由于他那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作派。在明成祖朱棣之前,洪武爷朱元璋也找过他,那时洪武爷眼看着快不行了。自己心里很着急,他信不过龙虎山张天师的本事,赶紧派人去找张三丰先生。很遗憾,最后还是没有找着。这件事充分说明了张三丰是个很聪明的人,如果他高高兴兴地被人找到,高高兴兴地被送到京城去给垂死的皇帝看病。最终的结局,不外乎是高高兴兴地成功“兵解飞升”罢了!

 张三丰先生另有一个旁人所不及的地方:他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