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孙正义--挑战世界首富的网络巨子-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国际性(它是双语电脑,除了是日语个人电脑外,也可使用英文软件)。

中原便指出:“AX个人电脑在基本硬件方面,与IBM的个人电脑完全相同,因此可直接使用在海外大量生产的扩张机板。与NEC的98系列相较,最大优势在于它的扩张性。”

凭借这些优势,AX阵营以抢占30%的市场占有率为目标。

“我们都有一个强烈的信念,那就是促成符合国际标准的日语个人电脑在日本普及。后来当我担任AX协议会会长的时候,将AX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为30%,几乎成为我的口头样。”

AX阵营一度戏称是“弱者联盟”,因为就算真的达成30%的市场占有率目标,10家厂商平均每家厂商只得3%的占有率,的确只能说是弱者。

有鉴于此,中原在他所著的《AX个人电脑的挑战》一书中说:“AX集团必须拥有50%的市场占有率,会员公司的AX个人电脑事业才能算是步上正轨。但是,当前的市场环境,是否能够让与PC/AT及日语软件相容的AX达成上述目标,还是个问题。”中原的看法,也是当时所有加入AX阵营厂商的想法。事实上,别说是30%,即使在1989的巅峰时期,AX个人电脑的市场占有率也只有十几个百分点而已。

率先取得海外软件的软件银行

对AX个人电脑的出现,孙正义的看法如何呢?软件业界又如何看待这件事呢?日本个人电脑软件协会专务理事清水洋三指出:“截至目前为止,欢迎标准化的基本立场并没有改变。无论是软件流通的孙先生还是软件厂商,也都站在这个立场,工作平台一旦标准化,一种软件便可适用于多种个人电脑,等于是将软件市场扩大好几倍,因此我们相当乐见AX的出现。”

从理论来看,清水说的没错,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软件厂商都支持AX,有些厂商仍相当迟疑。

纯浦便指出:“有些软件供应商反对由微软主导与推动AX,他们对于AX是否能够普及,也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再加上无法从中取得金钱上的好处,因此,只有少数供应商从一开始便参与AX协议会,AX个人电脑用软件也一直未见明显增加。”

当时,除了稳居龙头宝座的NEC之外,所有厂商为了能将某些软件应用到自己制造的个人电脑上,必须支付软件厂商一定的费用。这时,AX阵营引进美国式的相容机,并决定移植软件无须支付费用,软件供应商因此“无法从中取得金钱上的好处。”

纯浦接着说:“如果只考虑到眼前的利润,最好的方法就是研发NEC电脑用的软件,然后以收费的方式移植到富士通的电脑上。因为移植到AX个人电脑上,无法取得金钱上的报酬,因此,最初软件供应商的反应相当冷淡。”

软件厂商尽管满怀不安与不满,对提供各家个人电脑厂商OS的微软所提倡的AX个人电脑构想,也不能无视于它的存在。虽然起步稍晚,后来还是有许多软件厂商陆续加入AX协议会。

一样身在软件业界,对于AX个人电脑的出现,软件流通业者与软件厂商的观点就不同。

在“AX会议88”上,继古川之后演讲的孙正义说:“AX机器最大的特征,在于它能以非常快的速度与简单的程序,便将美国软件应用到日本的电脑上。它的好处是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美国最新的软件或日本畅销的新版软件移植过来。

“目前在日本视窗98用的软件约有6000至8000种,在美则有四五万种,不久之后,许多软件都会出现在汇流排上。通过AX机器,便可以取得与使用比日本多好几倍的软件。

“日本软件银行已经在美国设立一家美国软件银行公司,与美国最大的软件流通公司Micro建立独家合作关系,希望能通过美国公司的运作,直接进口美国的软件。”

从这番话就可以看出孙正义的眼光独到之处。

他又接着说:“已经有硬件厂商、软件厂商、周边机器厂商等297家公司参与AX协议会。其中先是软件厂商,营业额便占日本国内软件营业额的95%以上。虽然有人认为AX用的软件还不够多,但是从95%这个数字来看,AX协议会的成员几乎已经涵盖日本所有软件厂商。其他的5%,可以用数以万计的美国软件来填补而绰绰有余。”

利用AX建构扩大市场的策略

1987年10月,只有19家公司联合成立的AX协议会,在一年后,即1988年10月底,已经增加至297家。两年后的1990年12月底,更一口气增加至563家。

从加入企业的数量来看,古川享所推动的AX个人电脑构想似乎相当成功。但是我们不要忘了,AX个人电脑的市场占有率较当初预期的还低,最高时也只有十几个百分点。从这个结果来看,AX个人电脑应该算是失败收场。

纯浦指出:“从AX到DOS/V,再到视窗95才能相互衔接。因此,从历史的角度来看,AX是形成这个趋势的不可免的步骤之一。换言之,AX个人电脑虽然无法标准化,却因为有AX这步棋,后来微软才能完成标准化并取得最后胜利。今天的个人电脑市场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中原也指出:“回顾AX个人电脑的发展史,结果是演变成以DOS/V的机器一直发展到现在。我认为当时合作推动AX的人士,对日本个人电脑标准化可说都有相当大的贡献。虽然在AX协议会成立三年后出现了DOS/V,但是AX协议会在这三年内的成绩,给DOS/V极大的影响。

“目前,日本的个人电脑市场规模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如果这些年来日本还是沿袭1986年以前的惯例,由个人电脑厂商自行开发不同规格的电脑,电脑不会像现在这么普及。如果当时大家没有合作推动AX构想,日本的个人电脑产业就不会达到今天这样的规模。”








孙正义挑战世界首富的网络巨子第十一章 席卷市场的DOS VNEC的路线变更






第十一章 席卷市场的DOS VNEC的路线变更

NEC的路线变更

早几年,日本的个人电脑市场简直就是NEC98系列的天下,市场占有高达60%,几乎独占整个日本电脑市场。然而这项纪录已经成为历史,DOS/V个人电脑已经取代“98系列”的地位,席卷整个市场。

DOS/V是通过IBM的“PC/AT”及其相容机种,在没有附加特别硬件的情况下,就可以日语来使用的磁碟作业系统(DOS,DiskOperationSystem)。这款由日本IBM以英语版“PCDOS40’为基础所开发出来的软件,是在1990年秋天问世。

当时,以NEC98系列为首的日本国产个人电脑,均搭载一款硬件,可从惟读记忆体(ROM)读取适应于汉字输入的汉字字体,并以画面显示出来。由于各家公司所生产的这个硬件款式互导,导致虽然都是日语个人电脑,彼此不相容:而在日语处理的障碍下,日本国产电脑与海外的电脑当然也相容。

日本IBM所研发出来的DOS/V,借着以软件来处理日语,一举消除障碍相容性的硬件限制。

DOS/V的“V”意味着PC/AT相容机的标准影像图形阵列(VG,VideoGmphicsArray,通过640x480图点,来显示26万种颜色中的16种颜色)。也就是说,只要是搭载VGA的PC /AT相容机,便可以摆脱日本机种或国外机种的限制进行日语处理。

1991年3月,日本IBM设置“PC开放结构推进协议会”(OAD,penArchitectureDevelopersGrou)企图推动DOS/V的普及化。OADG事务局局长田中芳夫说明OADG成立的背景。

“当时,个人电脑的年销售量约为200万台,其中NEC的市场占有率便高达70%到80%。而IBM只有10万台左右,占4%到5%,富士通也差不多;三菱与日立的销售量则更少。

“想要提升电脑厂商的业绩,就必须扩大个人电脑市场,只要将200万台的市场扩大至500万台,尽管占有率只有4%,保守估计,销售量也可以较过去增加2.5倍。而DOS/V 与OADG正是厂商检讨如何扩大个人电脑市场的产物。”

在实质世界标准的PC/AT规格下,只要改善市场环境,让国内外厂商自由竞争,通过健全的市场竞争,逐步降低硬件与软件的售价,最终将有助于个人电脑的普及。

田中事务局长指出:“当时除了NEC外,其他个人电脑厂商都是事先支付软件厂商费用,让厂商研发软件;或是保证购买1万套的软件,才能说服软件厂商进行软件开发。

“厂商除了必须负担这些成本之外,个人电脑的销售数量每年不过增加10万台左右,软件销售数量更是有限,因而导致软件的售价偏高。为去除这种恶性循环,个人电脑厂商一致同意必须采取因应对策,最后产生了OADG。”

OADG刚成立时,会员公司只有以IBM为首的13家个人电脑厂商。这13家厂商经过一番讨论,决定以PC/AT技术为基础,来订定OADG规格。

1991年10月,集合约300家左右的软件厂商与周边机器厂商所召开的第一届OADG会议,正式发表OADG规格,并从1992年开始推动。经过四五年,OADG规格的个人电脑(DOS /V机种)整体出货数,已经高占市场的60%。

DOS/V机种的发展可谓相当成功,但是就个人电脑历史的大潮流而言,DOS/V所扮演的角色,不过是技术过渡时期的配角罢了。

身为个人电脑发展史的见证人,文教大学资讯学院教授安田寿明说:“为了消除日语输入的结构差异,而出了AX与OADG,这都是过渡时期充充场面的技术罢了!”

ASKI总经理西和彦也有相同的看法。“无论是AX或OADG,只获得短期与局部性的成功;从长期与大格局观点来看,在这些东西上花费时间,简直太浪费了。”那么符合长期与大格局条件的技术究竟是什么呢?安田教授与西和彦异口同声地说:“视窗3.0日语版。”

迈向“开国”时期的市场

1982年秋天在美国举行的世界最大电脑相关产品展示会DEX上,美国个人软件公司(Pe——alSoffor)发表了一款可由视窗显示的划时代软件产品“Vision”。当时,身为微软副总经理的西和彦与比尔·盖茨两人,曾经在该公司的摊位上研究了好几个小时,企图从模拟操作中找出作假的情形,但是他们的努力徒劳无功,因为个人软件公司的这套软件是如假包换的真货。

从展示会回公司的路上,两人顺路到全录实验室(PARC),企图说服一名GUI环境软件开发工程师跳槽到微软。

1983年,新软件研发专案小组“界面经理”在微软公司内部诞生,这个小组专门从事视窗的研发工作。1985年11月,微软对外发表视窗l.0,较当初预定计划晚了~年半左右。1987年12月,又发表了2.0的升级版。直到1990年5月微软发表3。0升级版,并创下销售佳绩后,才确立32位元个人电脑OS的实质世界标准地位。

受到3.0升级版登场的影响,欧美的个人电脑利用环境更加开放与扩大,但是,在日本的个人电脑市场上,日语版视窗3.0违反微软一贯的做法,完全不对同业公开它的程序。

尽管视窗30的相容性还高于MS-DOS,但在厂商擅自修改之下,不仅损及应用软件的相容性,假名与汉字的变换方式以及印表机驱动程式(周边机器的控制软件)也产生差异。

为了不重蹈覆辙,微软在发表日语版视窗3.l时就特别小心。为采取万全的对策,直到1993年5月日语版的视窗王玉才正式问世,整整晚了欧美一年以上。

西和彦回忆道:“最初,我们一直重复尝试错误,直到视窗3。1,才算是出现一个适当的软件。因此,我向比尔表示,能够研发出一套畅销的软件,实在太棒了。虽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但从个人电脑的进展历程来看,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3.l的登场,可以说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

通过DOS/V的开发,出现了日语个人电脑的PC/AT相容机;而视窗31.却进一步确保了应用软件的相容,迈向更开放的世界。

将突破口语障碍的硬件与软件这两大实质世界标准结合,一直处于销国状态,独自发展的日本个人电脑终于迈向“开国”时期,逐步成为开放市场。一直被称为“弱者联盟”的各家电脑厂商,掌握这次复生机会,展开了一波新的攻势。

康柏引发低价竞争

美国排名第三的个人电脑厂商康柏电脑,在日本的法人康柏股份有限公司似下简称康柏KK),在1992年10月1日,以128万日元的售价推出一款IBM相容机种——搭载英特尔32位元中央处理器386SX的桌上型个人电脑“ProUnea”。这个价格只有同级日制电脑产品的一半,相当具冲击性。

根据康柏KK的说法,欧美地区的“PmLinea”定价为899美元(用当时的汇率换算约为11万日元)日本的“ProLinea”是以这个定价为基准,加上在日本的行销成本等费用后,决定定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