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辛亥革命爆发
1911 年10 月10 日晚,武汉城内新军第八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发难,打死反动军官,占领楚望台军械局,然后控制了武昌城,起义取得胜。11 日晚和12 日晨,驻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也获得胜利,武汉三镇完全为革命党人控制。
10 月11 日,革命党人同立宪派聚会湖北咨议局,决议成立湖北军政府,共推新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定国号为中华民国,废除清朝皇帝年号,因为这是农历辛亥年,所以又称辛亥革命。
11 月下旬,全国已经有15 个省先后宣布独立。但是有些省的政权成立后,很快为立宪派代表或旧官僚所控制,旧的统治秩序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虽然在当时起到了号召四方,汇成革命洪流,促使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的作用,但是也给革命留下了隐患。
▲二、中华民国成立
(1)临时政府成立
1912 年1 月1 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为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改用公元纪年,黎元洪为副总统,各省代表会议通过了国务员名单,组成了临时政府,孙中山直接任命了各部的次长、局长等,1 月28 日,由各省都督府组成了临时参议院,作为立法机关。
(2)《临时约法》
A 政治方面 宣布各族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公权,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等私权;通令保护华侨,禁止贩卖华工,禁止蓄奴,革除历代官场“大人”“老爷”等称呼,男女一律剪除发辫,禁止缠足、赌博,严禁种植鸦片
B 经济方面 奖励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部,各省设立实业公司,废除清朝的苛捐杂税。
C 文化教育方面 改学堂为学校,监督、堂长一律改为校长,禁用清政府的教科书,可以为女子设立中学和职业学校。
▲三、辛亥革命的意义
辛亥革命是20 世纪中国所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它的意义在于:
1、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近代工业获得了显著增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也随着扩大,为革命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 辛亥革命使帝国主义以清王朝为工具长期控制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企图破产
4、世界意义 辛亥革命客观上冲击了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殖民体系,对整个亚洲和世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列宁把辛亥革命看成“亚洲的觉醒”。
思考题 :1、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该如何评价?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参考文献:1、列宁:《落后的欧洲和先进的亚洲》《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见《列
宁选集》第二卷
2、孙中山:《民报》发刊词《军政府宣言》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辛亥革命的成功和中华民国的建立,引起了帝国主义的仇视,他们积极寻找新的代理人颠覆革命。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以拥护共和骗取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信任和妥协,窃去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位,以北京为首都建立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为了反对袁世凯破坏共和、复辟帝制以及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孙中山及其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先后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但是因为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和资产阶级本身的弱点,这些革命斗争都失败了。证明以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到了尽头,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代旧民主主义革命具有历史必然性。
一、共和制蜕变为封建军阀专制
1、过程
1912 年3 月10 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只得把希望寄托在用法律限制袁世凯上面,11 日,孙中山在南京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为限制袁世凯权力和保障民主共和制度的根本大法,临时约法规定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在国家机构上采取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的命令须
国务委员附署才能发生效力,这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3 月30 日,由袁世凯的亲信,唐绍仪组织的内阁宣告完成,4 月1 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4 月5 日,临时参议院决定,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迁设北京,辛亥革命失败。
辛亥革命赶跑了皇帝,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以同大地主、大买办的代表—北洋军阀的妥协而告终,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辛亥革命不是通过反动势力的武力镇压而失败,而是通过假共和的手段实现了权力转移。所以说是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
客观原因: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勾结,扼杀这场革命;
主观原因:
(1)没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中国民族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但是革命党人不仅不敢触动帝国主义在华特权,而且还幻想得到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同情和支持,对于封建势力,革命党人虽然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却没有触动封建土地制度和彻底摧毁旧的国家机器。
(2)没有群众基础 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农民,只依靠少数人的孤军奋战。
(3)没有统一的领导核心 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组织松懈,内部派系纷杂,在革命胜利发展时就已经四分五裂。
(4)没有自己的革命武装 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真正建立和掌握自己的革命武装,缺乏勇气和决心通过长期的武装斗争去夺取政权,只能靠联络和发动会党、新军,依靠军阀的军队。因此虽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不能巩固。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开始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为了反抗袁世凯的反动统治、维护共和制度,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又先后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但均以失败而告终。
1、二次革命
原因:宋教仁案
结果:失败
宋教仁遇刺使孙中山从迷雾中清醒,认为“非去袁不可”,但是大多数革命党人对武装讨袁缺乏信心,主张以国会力量“法律讨袁”。5 月,袁世凯指责国民党人破坏共和,6 月,袁世凯先发制人,在同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签订了条件苛刻的善后大借款合同,筹备了内战经费后,找借口派兵南下,进入江西,发动反革命政变,革命党人节节败退,7 月初,孙中山在上海召开国民会议,决定“二次革命”,但是由于他们一开始没有统一的行动纲领,没有领导核心,人心涣散,南方各省的国民党军队被袁世凯各个击败,反对袁世凯独裁,捍卫民主制度的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黄兴等被通缉,逃亡海外。
2、护国运动
原因:袁世凯称帝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加紧了独裁的步骤。
1913 年10 月,袁世凯以军警包围国会,胁迫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10 日,就任正式大总统;
1915 年12 月,袁世凯称帝,宣布改年号为中华帝国。
结果:袁世凯垮台
护国运动失败
1915 年,蔡锷在云南率先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发动护国战争,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在全国上下一片讨袁声中,袁世凯被迫于1916 年3 月22 日取消帝制,仍任总统,但反袁斗争仍在继续,甚至他的亲信和心腹也举起反袁大旗,袁世凯在6 月忧惧而死。
反袁斗争的果实被大小军阀所窃取,重新恢复的共和制徒具形式。
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支持军阀的各派系作为自己的代理人,因而形成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北京政府仍由北洋军阀控制。
3、护法运动
原因:军阀割据
结果:失败
1917 年7 月,孙中山揭露段祺瑞“以假共和之面孔,行真专制之手段”,提出了“拥护约法,恢复国会”的主张,举起“护法”旗帜。同时西南军阀为了抵制段祺瑞的武力统一,也想借护法之名达到自己的目的。
8 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议决成立军政府。
9 月1 日,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西南军阀唐继尧、陆荣廷为元帅,孙中山以大元帅名义下令讨伐段祺瑞,以西南军阀的军队为主组成护法军,护法运动开始。但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自己的武装,主要依靠西南军阀的军队,而西南军阀并不是真正维护民主共和,只是想利用孙中山的护法旗帜去抵制段祺瑞的武力吞并政策,因此在革命形势稍有进展时候就通电主和,致使形势逆转,与此同时西南军阀开始排斥孙中山,孙中山于5月辞去大元帅职务,为了“竟辛亥革命之功”,挽救民主共和制度,反对军阀专制独裁的护法运动失败。
护法运动失败的原因有:第一,孙中山没有革命的武装,依靠西南军阀,而西南军阀只是想利用孙中山护法的旗帜,并不是真心拥护共和,通过护法运动,孙中山对军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得出了“南北军阀如一丘之貉”的结论;第二,孙中山没有坚强的革命组织,护法的革命口号也落后于形势的发展和群众的需要,不可能唤起群众。失败也就难以避免了。护法运动后,孙中山继续总结革命失败的经验,努力探索继续前进的道路。
为什么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呢?
(1)民族资本主义基础薄弱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制度的产生需要与之相应的经济基础,而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产生之日起,就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难以正常发展,中国没有实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经济基础。
(2)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软弱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其软弱性主要表现在他们对外不敢提出彻底的反帝纲领,对内不敢提出打倒封建土地制度,因此他们不能抓住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也就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3)缺乏群众基础 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自始至终都没有获得广大民众特别是农民的支持。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性决定他们不敢放手发动群众,特别是革命派没有提出明确的土地纲领,解决农民对土地的迫切需要,因此他们发动的斗争都未曾得到占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民的
响应和支持。
(4)当时中国缺乏建立民主政治的有利环境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局限在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圈子中,一般的民众没有经过近代的思想启蒙,没有形成民主共和观念。
经过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窃取,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的失败,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走向绝境,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为国家和民族寻找一条新的道路。
思考题:
1、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教训。
参考文献:
1、列宁:《落后的欧洲和先进的亚洲》、《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见《列宁选集》第二卷
2、孙中山:《民报》发刊词《军政府宣言》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教学目的:1、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命运的伟大意义
2、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工农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明确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制定正确的革命纲领,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革命指明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教学重点: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2.怎样说明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3.中国共产党产生后,中国革命展现了哪些新面貌?
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特点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
教学时间: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北洋军阀的统治
1912 年3 月10 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算起,到1928 年12 月,张学良宣布“改旗易帜”归附国民党政府为止,共计十六年。大致分以下四个阶段:
1912-1916 年,是袁世凯统治时期;
1916-1920 年,皖系军阀控制北京政权时期;
1920-1924 年,是直系军阀控制北京政权时期;
1924-1928 年,奉系军阀控制北京政权时期。
1.民国初年的社会危机
军阀是一种封建势力,但又有着异常的特点:
一是在军阀手里,本是国家统治工具的武装、军队变成了私有之物;
二是私有的武装、军队又分割地方,形成了私有的地盘,没有无军队和地盘的军阀。军阀统治的实质是实力之下的武治。它比寻常的封建统治带有更多的黑暗性和动乱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