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性突破
(一)邓小平南方谈话
(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二、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
(二)真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三)精神文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一)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经受风险考验中前进
(三)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第四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行动纲领的制定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三、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第五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一、成就
(一)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前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
(三)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六)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
(七)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
1997 年7 月1 日和1999 年12 月20 日,中国政府先后恢复了对香港和澳门的主权,这是实现祖国统一迈出的历史性步伐,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
1、毛泽东时期为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所作的努力;
2、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3、用一国两制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
4、反对分裂主张,维护国家统一。
(八)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新步伐。
(九)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
(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二、面临的新考验和新问题
(一)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二)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严重
(三)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
(四)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五)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 FAYE THE QUEEN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详细内容资料
 FAYE EDITION 
(字体较小,150%视图下阅读。若要打印;建议改为宋体)
绪论
教学目的:使学生总体上把握本课程的结构、主线和主题,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本课的主线和主题,介绍本课的学习目的和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明确本课的意义,产生学习兴趣
教学时间:1 学时
主要内容:
这门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不是历史学科的专业课,是要求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内在规律,在正确了解国史、国情的前提下,确立并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把自己锻造成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一、 中国近现代史简介
▲时间:1840 年~21 世纪初
中国近代史:1840 年~1949 年
中国现代史:1949 年~至今
▲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各族人民为求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进行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是中国人民经过艰苦探索,终于掌握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真理,从而取得了辉煌胜利的历史;它是研究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可以分为三大时期:
1. 1840~1919。5。4: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救亡图存)
2. 1919。5。4~1949。10。1:天翻地覆的三十年(走向解放)
3. 1949。10。1~21 世纪初:走向辉煌的五十年(奔向富强)
▲主题和主线:
1、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完成两大历史任务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面对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个任务是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前提。”江泽民的讲话深刻揭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即为两大历史任务的实现而斗争。
2、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线:
第一、中国近现代史是一代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
第二、中国近现代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
第三、中国近现代史是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把一个极度贫穷落后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因此,本门课程将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通过对本课程的教学和学习。帮助同学了解我国的国情和国史,理解历史和人民的三个“选择”1 中国怎样选择了马列主义2 中国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3 中国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教学目标:使学生从总体上了解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明确近代中国的阶级状况,主要矛盾和面临的历史任务,从而对本编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教学重点: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主要特点和阶级状况
教学难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特点
教学时间:2 学时
主要内容: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长时间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灿烂的古代文明对世界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至今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二) 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清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从19 世纪中叶开始,清朝统治危机四伏,逐渐走向衰落。
衰落的表现:
1、政治上的黑暗腐败
2、经济上落后
3、军事上军备废弛,国防力量虚弱
4、思想文化上的专制主义
5、阶级矛盾尖锐,人民反抗不断。
(三) 鸦片战争前的西方
1、一批欲称霸世界的西方列强的出现
正当清朝国势日趋衰微之时,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却非常迅速,
(1)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
A、英国率先确立资产阶级专政
B、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
C、英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军(海上霸权)
D、19 世纪初,号称“日不落帝国”
(2)法国是当时仅次于英国第二号资本主义强国
(3)沙皇俄国有“欧洲宪兵”之称。
(4)美国是资本主义的后起之秀。
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
鸦片战争前夕,世界资本主义已有较大发展。资本主义愈发展,其内部的原料、市场就越不能满足需要,就需要向外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因此,马克思说:“掠夺是一切资产阶级生存的原则”,“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世界经济的漩涡中,它就不能存在和发展”。经济技术落后、国力衰微、国防空虚而又地大物博的中国便成为他们侵略的对象。
二、西方列强入侵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一)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战争起因:英国的殖民扩张;英国为了保护罪恶的鸦片贸易。
2、战争过程:1840 年6 月~1842 年8 月
3、条约及内容:
(1)1842 年8 月,中英《南京条约》;1843 年7 月和10 月,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2)1844 年7 月3 日,中美《望厦条约》;
(3)1844 年10 月24 日,中法《黄埔条约》。
4、后果:
政治上,战前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国家,在自己的领土上行使全部主权。战后中国的领土被割裂,英国割占了香港,葡萄牙于1849 年强占了澳门,中国的主权的独立也遭到严重的破坏: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领事裁判权的确立和租界的形成使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允许外国兵船在中国各港口“巡查贸易”使中国的领海主权也遭到了破坏,中国成为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国家;
经济上,战前中国是一个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国家,战后,外国的大量商品涌入中国,中国的自然经济遭到了猛烈的冲击,东南沿海一带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开始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成为经济上的半封建国家;
(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1、何谓半殖民地半封建
半殖民地:相对殖民地而言,表面上保持形式上的独立,宗主国未设置殖民机构、派驻总督,而是通过保留没有实权的封建政府,实行间接统治,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销售市场、投资场所以及廉价劳动力供应地,他们也获得了驻军权。
半封建:封建皇权制遭到来自外部和内部力量的冲击;自然经济日益走向解体,封建统治的根基——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思想文化上,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入,动摇和破坏了传统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统治,推动了近代中国启蒙运动的发展,但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有广泛深刻的社会基础,严重阻碍着中国社会的进步。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教材P11~12)
(三)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1、旧阶级的变化:
(1)地主阶级:军阀、资本家、地主
(2)农民阶级:自耕农、贫、雇农(流入城市)
2、新阶级的产生
(1)无产阶级:
A.组成:通商口岸的码头工人;外国轮船雇用的中国海员,外面资本家在中国设厂,兴建各种建筑工程的雇佣工人;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中的工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办的近代企业中的工人。
B.形成过程:(a)19 世纪40~50 年代,第一批产业工人产生;(b)19 世纪60~70 年代,第二批产业工人产生;(c)一战期间,第三批产业工人产生。
C.特点:(a)分布集中;(b)产生较早(比资产阶级早30 年),人数少;(c)与农民有天然联系;(d )所收压迫世界罕见。
(2)资产阶级:买办、商人、地主、官僚、华侨等等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成,依据来源不同,中国资产阶级可分为两个部分:
A.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是和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买办的封建的垄断资产阶级,集封建性、剥削性、买办性、寄生性、垄断性于一身。
B.民族资产阶级:(a)由投资于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及商办企业的官僚、地主、买办商人转化而来的;(b)机器生产的手工工场场主转变而来。
特点:(a)革命性:它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具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束缚的革命要求;
(b)妥协性、软弱性、动摇性:它与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身的力量又很薄弱,因而缺乏反侵略和反封建的坚决性。这种两重性对后来的革命运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1、主要矛盾
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民族矛盾),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阶级矛盾)。其中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有两大历史任务,反帝反封建革命和实现近代化
(1)反帝反封建革命 反帝反封建革命是为了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从根本上说是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实现近代化 实现近代化是为了改变中国经济文化的落后地位,实现国家富强,从根本上说是解决生产力的问题(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
(1)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没有民族独立,就不能实现近代化,所以只有革命才能为中国的近代化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