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心理控制术-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德尔·约翰逊博士是我撰写本书第一版时全美关于口吃问题研究的最权威人士。他认为,家长的这种看法恰恰是孩子口吃的根源。他发现,不口吃的孩子的家长通常采用描述性词汇(“他没有说话”),而口吃孩子的家长则倾向于使用判断性语言(“他不会说话”)。约翰逊博士曾在《周六晚报》中撰文说:“慢慢地,我们开始理解一个数百年来一直被忽视的关键点。一例接一例病例经过诊断,被那些不了解语言正常发展过程、过分焦急的人确认为口吃。最需要理解、最需要指导的人似乎是家长而不是孩子,是倾听者而不是说话者。”

奈特·邓莱普博士对习惯、习惯的形成与戒除以及习惯与认知的联系进行了长达20年的研究。他发现,同样的原则几乎适用于所有“坏习惯”,包括坏的情绪习惯。他说,如果病人想治好自己的病,就必须学会停止对习惯自责、自谴和感到懊悔。他发现,病人由于过去做过或正在做某些事而得出的“我完了”或“我真没用”等结论尤其有害。

所以,请记住:你制造了错误,但错误并没有造就你——你丝毫没有改变!

你应该牢记自己是谁或者应该做什么!

你身上的缺点不是你的错。

谁想成为牡蛎?

我想就阻止和消除感情伤害再说最后几句。要想活得充实、有创造性,我们必须具有让自己稍显脆弱的意愿。若有必要,为了创造性地生活,我们应该心甘情愿地受点伤害。许多人都需要有一层比现在更厚实、更坚固的皮肤。相信别人、爱别人、敞开心扉与别人交流情感,就要冒被伤害的风险。如果我们曾经受伤过,那么就可以做以下两件事情之一。我们可以构建一具厚实的保护壳或疤痕组织,防止自己再受伤害,像牡蛎那样生活,不再受伤。

我们也可以“转过另一边脸颊让人打”,始终保持脆弱的本性,并继续充实地生活。

牡蛎从不受伤。它有一层厚实的壳,保护它免受外界一切危险的侵袭。它与世隔绝地活着。牡蛎是安全的,但没有创造性。它不能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而必须等待向往的东西向它靠近。牡蛎对于与环境进行情感沟通带来的伤害一无所知,但它同样不知道什么是快乐。

情感整容使你的容貌和心态更年轻

写本书该版的时候,所谓的“婴儿潮”一代人正在迈入50岁门槛,比之前的任何一代人都受到时间的困扰,希望留住光阴,甚至希望让时光倒流。他们把钱花在整容手术、吸脂术、进行健身锻炼、个人培训、采用润肤膏或吃药、注射生长激素,以及其他类似的方面。

我有一剂不同的处方!你可以试着为自己进行一次精神整容。这并不是耍文字游戏。进行这样的手术能使你的人生更充实、更有活力,而这些是构成年轻的必备要素。你将感到更加年轻,你将看上去更加青春。我多次看到某位先生或女士在去掉多年的情感伤疤后,外表看上去明显要比实际年龄年轻5~10岁。不妨环顾四周。你所认识的40岁以上的人谁看上去不显老?是脾气坏的人吗?是充满怨恨的人吗?还是悲观主义者?抑或那些愤世嫉俗的人?或者是那些快乐、乐观、和蔼的人?

不要忘了,我是一位医学博士、一个外科医生。当我告诉你“通过情感手术,通过用心理控制技巧强化自我意象,我们的面貌和风度都可以表现得年轻若干年、在健康状况和活力上觉得年轻若干年”时,我的态度绝对是认真的、真诚的。

如果对某个人、对人生心怀怨恨,这种心态能让老年人直不起腰,就像双肩扛了一个笨重物体所起的效果一样。带有情感伤疤、怨恨心理以及类似情绪的人只能生活在过去,而这是老年人的特点。年轻的态度、青春的灵魂能够从人的心灵和脸庞上抹去皱纹,能使人的目光炯炯有神甚至能够洞察未来,能让人对今后的前途怀有更大的期望。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给自己来一次整容呢?你的自助式“套餐”由以下内容组成:释放消极的压力以阻止伤疤形成,通过有疗效的原谅移除过去的旧伤疤,使自己有一副坚实(但不坚硬)的外表皮而不是一具硬壳,创造性地生活,愿意自己有稍许脆弱,憧憬未来而不是怀念过去。

心理控制训练

至此,本书所提议的最有挑战性、最有益的练习,便是文中介绍的与原谅有关的建议。选一两个你对过去的一些小摩擦早就对其耿耿于怀的人,从内心找一种办法真正地、完全地原谅他们(原谅要彻底,不要藕断丝连),最后通过你的行动实现原谅。此外,想出你由于过去的某个错误或造成的某种情势而恨自己。找出这样的错误或事情,原谅自己,最终也毅然决然地把它们从你的思想中彻底摒弃。这也许需要你充分运用想象力去做大量的工作。每天腾出30分钟,连续坚持21天,用于静静地反省。但练习时要独自一人。

采取心理控制技巧,运用自助式情感手术去除自我意象中的伤疤的要点

第十一章|释放你真正的个性

◆个性是个既有魅力又神秘的东西,容易辨认但很难界定。与其说它是从外界获得,倒不如说是从内心释放。

◆你明天在别人的心中名声如何,要由你今天的表现来决定。你要无愧于今天,正如一句格言所说:“一次只能过一天”。

要想不受到批评,就什么也别做、什么也别说、什么也不是。

——艾尔伯特·哈伯德

个性是个既有魅力又神秘的东西,容易辨认但很难界定。与其说它是从外界获得,倒不如说是从内心释放。

我们所称的“个性”其实是一种外部证据,证明我们是在上帝心目中创造的独一无二的个体自我,是我们内心神性的绽放,或者是我们所称的“对你的真我进行自由而充分的表达”。

每个人身上的这种真我都具有吸引力。它像磁石一样。它对身边的其他人的确有着强大的冲击和影响。我们觉得自己与某种真实的、根本的东西相联,而它也在冥冥之中左右着我们。从另一方面讲,虚伪的个性则到处让人厌恶和憎恨。

为什么每个人都喜欢婴儿?当然不是因为婴儿能够做什么、知道什么或有什么,而只是由于他们的样子和本性。初生婴儿有“正个性”,他身上没有浅薄、没有虚假、没有伪善。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多数由哭声或“咕咕”叫组成)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他们“说自己想说的话”。从感情上讲,婴儿是诚实的,没有诡计。这恰恰从很深的程度上证实了那句心理学格言,“做真实的自己”。他们对于自我表达没有半点不安和疑虑,他们一点也不内向。

婴儿证明,一切抑制都是自我意象学来的,而非天生就存在于自我形象之中。

每个人都有一种活泼的个性锁在内心

每个人都有我们称之为个性的那种神秘的东西。

说某人有“好个性”的时候,我们其实在说,他们释放了内心的创造性潜力,能够自如地表达他们的“真我”。

“坏个性”和“内向的个性”是一回事。“个性坏”的人无法展现内心具有创新能力的自我。他们把它拦住、拷上、锁起来,再把钥匙扔掉。“抑制”这个词字面意思就是指停止、阻止、禁止、制止。具有内向个性的人为真我的展示施加了一种限制。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这种人害怕展示自我、害怕成为真我,于是把自己的真我锁在内心的牢笼里。抑制的表现五花八门,如害羞、胆怯、难为情、敌视、过度愧疚感、失眠、紧张、烦躁、无法与人相处等等。

挫折实际上是每个领域共有的特征,也是个性受到抑制的行为表现。真正的、基本的挫折是无法成为“我们自己”的,也无法恰当地展示自我。但是,这种最基本的挫折很可能会影响和超越我们所做的一切。

过度负反馈等于抑制

控制科学使我们对于内向的个性有了新的见解,为我们指明了通往抑制解除和自由的方向,以及怎样将我们的灵魂从自己强加的牢笼中解放出来。

伺服机制中的负反馈等同于批评。负反馈的意思其实是说:“你错了,你离开了正确的道路,你需要采取矫正措施,再回到正确的轨道上。”

然而,负反馈的目的在于调整反应、改变前进的道路,而不是整个儿停下来。

如果负反馈在恰当地起作用,那么导弹或鱼雷就会对上述“批评”作出适度反应,其结果足以纠正前进路线,使自己始终朝着正确的目标飞去。正如我们之前解释过的那样,这条路线是一连串“之”字形曲线的组合。

然而,如果伺服机构(在控制科学中叫“伺服机制”——译者注)对于负反馈过于敏感,那么它就会反应过度。它不是朝着目标靶前进,而是沿着侧身被放大

的“之”字形前进,或者完全停止向前的趋势。

我们内置的伺服机制也以同样的方式工作。我们必须先有负反馈,才能有目的地行动,才能向着目标的方向前进,或者在引导下攻击目标。

实际上,负反馈总是在说:“停止你正在做的事或做事的方式,做点别的。”其目的在于调整反应或改变前进行为的度,而不是把一切行动停止下来。负反馈并不在说“停——嘘!”它说的是“你现在做的事是错误的”,而不是说“你干什么都错”。

不过,一旦负反馈过度或者我们的伺服机制对于负反馈过于敏感,其结果就不是对反应进行调整——而是完全抑制了反应。

抑制和过度负反馈是一回事。当我们对负反馈或批评反应过度时,就很可能得出结论认为,不仅我们当前的路线有些偏离正确航向或者错误,甚至连我们向前进展一点也是不对的。

徒步旅行者或猎人通常在汽车停放点附近选择某个明显的标志物,如一棵从数英里之外就能看到的特别高的大树,通过看见这棵树找到汽车。准备驾车返回时,旅行者会寻找那棵大树(即“靶子”)并开始朝它走去。途中,这棵树也许不在他的视线范围内,但是行进路线已经通过将行者的方向与树的位置进行对比来检验过了。如果路线在树的左侧15度,那么旅行者所做的“前进行为”就是“错误的”。他要立即纠正路线,然后再次直接朝着树走去。然而,他并不认为他不应该朝前走。

可是,我们许多人却经常得出如此愚蠢的结论。当有迹象显示我们的表达方式偏离正确路线、找不到标志物或者“错了”的时候,我们便错误地下结论,认为自我表达本身就是错误的,或者认为成功对我们来说(到达目标树)是错误的。

过度负反馈具有干扰或完全中止正确反应的效果,这一点需要我们牢记在心。

口吃是抑制的例证

口吃很好地证明了过度负反馈是怎样造成抑制并妨碍正确反应的。

可能多数人都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事实:说话时,我们是通过用双耳聆听或“监视”我们自己的声调,来接收负反馈数据的。这就是全聋的人几乎都说不好话的原因,因为他们无从得知自己的声音发出时是尖叫、大喊还是莫名其妙的咕哝。这也能解释天生耳朵就聋的人为什么在没有专业人士辅导的情况下根本学不会说话。在因为患感冒而遭受暂时性致聋或部分致聋时,如果你想唱歌,也许会惊奇地发现无法和着键盘演奏出的节拍唱,或者无法与别人合唱。

因此,负反馈本身并不是说话的障碍或阻碍。恰恰相反,它使我们能够说话、正确地说话。发音老师建议我们用磁带把自己的声音录下来,然后认真听,作为一种提高发音、吐字等技巧的方法。这样做我们便能发现说话时有哪些错误,而这些错误以前我们从未注意。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我们做“错”了什么,从而能够进行纠正和克服。

然而,要想负反馈有效地帮助我们更好地说话,就必须:(1)多少具有自动性或潜意识性;(2)负反馈应该自发地发生,或者当我们说话时自动发生;(3)对反馈的反应不应敏感到产生抑制作用。

如果我们有意识地苛求自己的说话,或者事先就过于在乎避免发音中的错误而不是自发地作出反应,那么结果很可能就会口吃。

如果口吃者的过度反馈能够减缓一些,或者这些反应可以自发产生而不是预先便料想好,那么语言技能很快便能提高。

录像带为致力于改善交流效果的人提供了一种特别宝贵的反馈手段。脊柱推拿治疗者和牙科医生通过视频向病人介绍他们在治疗中扮演的角色,让咨询人员扮演不相信治疗效果的病人,然后再重放视频并研究。专业推销人士也这样做。演讲家、讲座主持人、政治家以及他们的发言指导者都采用同样的方法。通过用录像录下高尔夫球员的挥杆动作并做进一步分析,可以对高尔夫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