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通史-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雅典的许多贵族对伯里克利建立的民主制度越来越不能容忍,他们十分羡慕斯巴达城邦实行的军事贵族独裁统治。有个大贵族叫西门,专门和伯里克利作对。凡是伯里克利主张的,他都反对;凡是伯里克利反对的,他都支持。他是雅典统治集团中坚决拥护斯巴达政策的代表人物。最后,雅典公民经过投票把他放逐到国外。另一个和伯里克利唱对台戏的大贵族,是福克奇利斯。他反对伯里克利建设雅典城的计划,后来也被雅典公民赶下台了。
  重建公元前480年被波斯军队放火烧毁的雅典城,是伯里克利在当权时期,做的一件大事。
  在伯里克利的亲自主持下,雅典被一些优秀的雕塑家、建筑师和工艺家装饰得十分雄伟、壮丽。许多闻名世界的建筑出现了。规模宏大的露天剧场,可以容纳观众14000人,经常演出一些著名的剧作家创作的悲剧和喜剧。每逢演出,有许多人从很远的地方赶来观看。不少剧作对后来欧洲的戏剧产生了很大影响。还有专供诗歌演唱和比赛用的音乐堂,整个厅堂经过精心设计,具有十分良好的音响效果。
  最出色的建筑是位于雅典中心的卫城。它建在150多米高的陡峭山巅上,是一个全部用大理石修建起来的建筑群。城中心有世界闻名的帕提侬神殿,从公元前447到公元前431年,花了16年才建成。整个神殿是长方形的,长约76米,宽约33米。大理石的石柱,东西各有16根、南北各8根,柱高约11米多。神殿分为前殿、正殿和后殿,由白色大理石砌成92堵殿墙隔开。墙上雕刻着各种神像和神禽神兽。东西两面的人字墙上,装饰着以希腊神话为题材的大理石浮雕。有座浮雕刻划了雅典娜从宙斯脑袋中诞生的故事。
  卫城里还有一座雅典娜神像,高12米,形象优美威严:身穿黄金战袍,头戴黄金盔,胸前有护身甲,上面嵌有女妖美杜莎的头。左手持长戈,右手托着胜利女神尼刻的小雕像,身边放着一个有一条巨蛇盘在上面的圆形女神盾。神像的脸、臂、脚都是用象牙雕成的。这是伯里克利的朋友菲狄亚斯的杰作。菲狄亚斯是个了不起的大雕刻家,除了雅典娜神像,还雕刻了被称为世界古代奇观之一的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像。神像高20米,是用金子和象牙作装饰的。据说,公元5世纪的时候,这个神像在君士坦丁堡(当时的东罗马帝国首都)被大火烧毁了。
  菲狄亚斯的伟大艺术成就,并没有得到希腊人应有的对待,因为他在雅典娜神像旁边的盾牌上刻了他本人和他朋友伯里克利的像作为装饰。两人的像刻得十分小,一般人不会去注意它。可是雅典人认为,在女神的神物上刻上凡人的像,是对女神的冒犯,后来竟然把他关进监狱。一代艺术大师,就这样死在狱中。雅典娜神像在公元146年被罗马帝国皇帝安敦尼·庇乌搬走,一直下落不明。帕提侬神殿现在也只剩下一些断柱残垣了。
  伯里克利建设和装饰雅典,不光为了赏心悦目,也为了吸引外邦的游客、商人。当时,一些有学问的人,都把文化气息浓厚的雅典当作他们进行研究创作的地方,欧洲许多大学者和大艺术家都集中到了那里。
  雅典城内还聚集了许多从外地来的能工巧匠,他们都想在雅典显一显身手,好得到比较丰厚的报酬。他们虽然享受不到雅典的公民权,但是可以过上比较安定舒适的生活。
  在雅典城以南的派里犹斯港,樯帆林立,船只往来如梭。每天进出的船只超过了1000艘,是爱琴海和黑海周围最热闹、最活跃的商港。
  伯里克利为希腊的黄金时代出了力,可他本人晚年遭到了挫败。他的雅典第一主义和对邻邦的压榨,引起了其他城邦的不满,使他在和斯巴达争霸的战斗中处在不利的地位。反对他的人乘机攻击他。公元前430年,他落了一个使用公款不当的罪名,被撤职了。可是,雅典人很快就感觉到,没有伯里克利,雅典就像群龙无首一样,于是又把他请了回来,选他当大将军。
  但是另一个打击又降临到了伯里克利头上。他的两个儿子先后死于鼠疫,他自己在公元前429年重新掌权以后不久,也染上鼠疫死了。他临终留下的一句遗言是;我对雅典是问心无愧的。
  他去世以后不到25年,雅典被斯巴达打败了。
  19。尚武的斯巴达
  古代希腊最强大的城邦,除了雅典,就要数斯巴达了。
  斯巴达位于希腊半岛南部的拉哥尼亚平原。这里土质肥沃,农业比较发达。斯巴达原来的意思就是可以耕种的平原。人们对斯巴达早期的历史还不十分清楚。据说,它是多利安人侵入拉哥尼亚平原,把原来住在那里的居民变为奴隶以后建立起来的。
  斯巴达全国有二十五六万人,大致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斯巴达人,都是奴隶主,人口不到3万。他们是国家的统治阶级,过着集团性的军事生活,不从事任何生产劳动。
  第二部分是庇里阿西人,人口3万。他们大部分住在城市周围,一般从事手工业和商业。他们是半自由民,就是说,有人身自由,但是没有公民权,不能参加政治活动,必须给斯巴达人纳税、服役。
  第三部分是希洛人。他们原来是平原上的居民,被征服后大部分成了奴隶,最初大约有20万人。后来,斯巴达人把其他被征服部落的人变为奴隶,也归入希洛人,人数就大大增加了。希洛人是斯巴达的国有奴隶,不归奴隶主私人所有。奴隶主个人不能随便杀害奴隶,但是可以用国家的名义集体屠杀。奴隶被固定在土地上,从事艰苦的农业劳动,每年得把收获物的一半上缴给奴隶主;自己只能过着半饥半饱、牛马不如的悲惨生活。由于剥削太重,斯巴达的农业非常落后,产量总也提不高。斯巴达诗人特尔太厄曾经这样描写希洛人的生活:
  像驴子似地背着无可忍受的负担,
  他们受着暴力的压迫:
  从勤苦耕作中得来的果实,
  一半要送进主人的仓屋。
  每当发生战争,希洛人还得服兵役,而且往往被送去打头阵,用自己的生命去探明敌方的虚实,消耗敌方的兵力。
  希洛人在数量上比斯巴达人多得多。斯巴达人对于希洛人反抗情绪的不断增长,非常害怕,就用种种残酷办法来迫害、消灭他们。最通常的一种方式叫做克里普提,就是秘密行动的意思。每年,都要由斯巴达青年组织成别动队,身藏短剑,白天埋伏在希洛人村庄附近,夜里突然出来袭击那些体魄强健、富有反抗精神的希洛人,将他们秘密处死。
  有些希洛人希望通过在战争中立功来赎身,就拚死替斯巴达人作战。在斯巴达和雅典的一次战争中,2000希洛人立下战功。斯巴达奴隶主给他们戴上花冠,答应给他们自由。然后,希洛人被带到一个大庙中去向神谢恩。这时候,奴隶主早已设下了埋伏。等他们从庙中出来时,迎接他们的不是自由,而是一场残酷的大屠杀。手无寸铁的2000名无辜的希洛人,就这样被全部杀死了。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希洛人忍受不了斯巴达人残酷的剥削和野蛮的暴行,曾经多次进行武装起义。公元前464年的一次起义,特别出名。当时,希洛人利用剧烈地震造成混乱的机会,举行大规模的暴动。起义大军直逼斯巴达城。斯巴达人控制不了局势,不得不要求雅典奴隶主出兵支援。这次起义一直延续了10年。
  尖锐的阶级矛盾和原始社会遗留的习俗,使斯巴达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政治制度,整个社会过着军事化的生活。
  斯巴达实行二王制。两个国王只有在打仗的时候才拥有无限的权力,平时,一切重大问题都要由30个人组成的长老会议决定。有五个执政官协助国王处理政务。有时候,也召开公民大会,所有斯巴达成年公民都能参加。会上,只宣布一下长老会议的决定,公民高声叫喊同意或者反对,不进行讨论。这些,实际上是原始社会部落生活的制度,因为适应斯巴达人军事集团生活的需要,被保留下来了。
  为了实行严格的军事集团生活,培养崇尚武力的精神,斯巴达人还作了许多带强制性的规定:
  在斯巴达,刚生下来的婴儿要经过严格的体格检查。长得不壮实的、有疾病的,就扔到山谷里,让他们死掉。
  男孩子长到7岁,得离开父母,到少年团队里去接受军事训练。首先要训练对首领的绝对服从,再就是要增强勇气、体力和残忍性。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训练也越来越严格。受训者经常举行演习和表演,国王还亲自到场观看。有一种演习是分成两队进行搏斗。在搏斗的前一天晚上,孩子们要用小狗来祭神,据说是因为狗又机灵、又勇猛。祭完神,还要同公猪搏斗一次。第二天,开始正式的搏斗。双方赤手空拳,没有护身的披挂。搏斗的时候,可以拳打、脚踢、用嘴咬,甚至允许挖对方的眼睛。经过残酷的搏斗,打倒了对方的孩子就能获得荣誉。
  少年团队也进行语文方面的教育,教队员读书和写字。但是,在全部教育过程中,这只占次要的地位。斯巴达人要求他们的子弟语言简明,直截了当,从小就养成沉默寡言的习惯。有一次,斯巴达国王的儿子听到雅典一位演说家说斯巴达人没有学问,就回答说,先生,你说得对,在希腊人中,只有我们一点也没有学到你那些坏品质。又有一次,一个国王给斯巴达国王写恐吓信,要斯巴达听从他的命令,不然的话,就要把斯巴达变成废墟。斯巴达王是怎样回答的呢?他只用了一个字:请!后来,人们把这种简练的回答叫做斯巴达式的回答。英语里精练的这个形容词(laconic)就是从斯巴达人居住的拉哥尼亚这个地名转化而来的。
  在少年团队里,队员从7岁到20岁的10多年中,每年要受鞭打一次。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犯了什么过错,只是一种训练。挨打的人,自始至终要面不改色、一声不吭。不少人因为受不住鞭打而死去。严冬里,队员还要脱光衣服或者只穿单衣到野外去,不准打哆嗦,甚至不允许表现出畏缩的样子。
  在团队里,不让队员吃饱,却鼓励他们到外面偷东西吃,主要是去偷庇里阿西人的。偷着了算是光荣。如果被人发现,回来要挨重打,因为他偷的本领不高明。传说有一个少年,偷了一只狐狸藏在胸前。为了不让人发现,狐狸在衣服里面咬他,他也不动声色,直到被狐狸咬死。
  斯巴达人到了20岁,开始军营生活,受正规的军事训练。斯巴达的战术是方阵。这种战术不仅要求每个战士能勇敢作战,而且更重要的是依靠组织和纪律的严密。为了保证方阵在战斗中进退熟练,接应机敏,长期操练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从20岁到30岁,每个青年都要接受这种训练。过了30岁,斯巴达人才能结婚成家。但是,集体的军事生活还得继续下去。他们必须参加一种叫做斐迪提亚的公民社团,每团15人,平时一起聚餐,一起扎营,在战时就是一个作战的小队。他们还必须每天出操,直到60岁。
  斯巴达的妇女,也和男子一样,要进行体格锻炼,练习赛跑、格斗、掷标枪等。斯巴达人认为,只有健壮刚强的母亲,才能为斯巴达生育出勇猛强健的战士。
  斯巴达的独特的军事社会制度和尚武精神,使它拥有希腊其他城邦无法相比的军事优势。它曾经称霸南希腊,打败雅典。但是,它除了军事力量强大以外,在经济、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都没有什么成就和发展。比如,它的工商业就很不发达,这从他们使用的货币就可以看出来。斯巴达的钱币,做得又粗糙又笨重,数目稍微大一点,就得用车子来装。总的说来,斯巴达的野蛮统治,对当时希腊的进步力量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20。伯罗奔尼撒战争
  雅典和斯巴达,这两个希腊最强大的城邦都想打败对方,称霸希腊。雅典成为海上强国以后,一直威胁着斯巴达。它企图控制从东方到西方所有的贸易通路,还想把盛产粮食的西西里岛夺到手。斯巴达也不肯让步,早就把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大多数城邦组成同盟,要和雅典见个高低。雅典的民主派憎恨斯巴达的军事贵族独裁统治,支持斯巴达国内反抗贵族的势力。斯巴达的贵族讨厌雅典的民主制度,也帮助雅典贵族派进行反对民主派的斗争。这样,两个城邦的冲突越来越厉害,一场争夺希腊霸权的战争终于爆发了。这场战争从公元前431年开始,到公元前404年结束,打了27年。因为是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首先进攻,这场战争被称为伯罗奔尼撒战争。
  交战的头十来年,双方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