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成功没有榜样-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取你。”
  进入美术学院的梦想破灭后,罗丹找到了一份做建筑物缀饰的活儿,维持自己的生计。不久又因二姐的病逝而痛不欲生,住进了修道院,决心当一个修道士打发余生。但是仅过了一年,罗丹发现自己根本无法忘记雕塑,于是又重新回到了勒考克的工作室。
  历经磨难的罗丹下定决心:今后不管遇到什么挫折,一定要追求成功,再也不犹豫动摇。后来,罗丹相继完成了《思想者》、《吻》、《巴尔扎克》等传世的雕塑作品,成为一流的雕塑艺术大师。
  罗丹功成名就之后,一位名叫斯蒂芬·茨威格的奥地利诗人前去拜访他。这位诗人当时很年轻,但已出版了两部诗集,好评如潮。但在茨威格的内心深处,他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一次,在朋友的介绍下,茨威格在巴黎结识了罗丹,罗丹邀请他去看看自己最近的作品。茨威格欣然前往,他非常希望了解罗丹是如何完成那些堪称完美的雕塑作品的。
  茨威格到达罗丹工作室的时候,罗丹正在雕塑一尊女子半身像。在茨威格看来,这应该是一部已经完成的杰作。两人简单寒暄了几句,罗丹的目光就落在了这尊雕像上。他审视了一会儿,喃喃自语说:“那肩膀上的线条仍嫌太硬……”他向茨威格说了声“对不起”,就拿起了自己的雕刻刀,在塑像上轻轻拂过,人体顿时发出更细腻的光泽。茨威格看到罗丹眼里放着光芒,手指也活泼了起来。“还有这里,这里……”罗丹又做了几处修改,然后后退一步,头部左右上下地移动,细细观察,有时微笑,有时皱眉,有时加上一点泥,有时又去掉一些,嘴里仍旧不停地喃喃自语。显然,罗丹沉浸于自己的创作中,已经忽略了茨威格的存在。
  直到罗丹丢下雕刻刀,才想起茨威格来,赶忙道歉:“对不起,先生,我忘了您在这儿了……”茨威格却紧握着大师的手,感激得说不出话来。
  与罗丹的那次会面,令茨威格永生不忘,他在自己的一篇隽永小品《成功的秘决》里记述了这件事。他回忆道:“如此持续了半小时,一小时,罗丹没对我说过一句话。除了创造他完美的塑像之外,他把一切都忘记了。似乎天地间只存在这个活儿,如同上帝创世的第一天那样……一个人居然可以彻底忘记整个世界的存在,这使我得到前所未有的感动。在这一小时里,我把握住了一切艺术、一切事业成功的奥秘——专注;把我们容易分散的意志贯注于一个小点,集中所有的力量完成它,无论它是大是小……”
  这次颇具教育意义的会面,对茨威格的事业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当然,他没有像罗丹一样拿起雕刻刀,而是拿起自己的笔,专心致志地从事小说和传记文学的创作。最终,茨威格写下了《象棋的故事》、《心灵的焦灼》、《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等名著,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
  罗丹有句名言:拙劣的艺术家永远戴着别人的眼镜。在迈向成功的道路上,你不要管别人在说什么,在做什么,或者得到了什么,你只需专注于自己的目标,持之以恒,就一定有水到渠成的一天。
  

5。5一步步向高处走(1)
人类是怎么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最佳答案是:朝着心中的那个目的地——峰顶,然后一步步走(爬)上去的。如果把人生比作登山,那么在达到成功的顶点之前,我们也必须不间断地迈出自己的每一步。
  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先生说得好: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
  比利时有一出基督受难的舞台剧,演员辛齐格扮演受难的耶稣,他高超的演技常常让观众产生错觉,似乎真的看到了重生的耶稣。一天,演出结束之后,一对夫妇来到后台,与辛齐格合影留念。合完影,丈夫对辛齐格的道具——一根巨大的木头十字架产生了兴趣,于是嘱咐妻子给自己拍一张背负十字架的照片。丈夫走过去,准备把十字架背起来,但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十字架仍纹丝不动。原来,那个十字架是用橡木做成的,十分沉重。那位先生最后无奈地放弃了拍照的打算,他站起身,好奇地对辛齐格说:“道具不都是假的吗,为什么你每天都扛着这么沉的十字架演出呢?”辛齐格说:“因为沉重的十字架,能让我更出色地演好这个角色。我的职业就是在舞台上扮演耶稣,和道具没有关系。”
  辛齐格在舞台上的每一步,竟然都如此有分量,浸透着自己的心血。在我们看来,辛齐格的做法确实匪夷所思。或许在一些人看来,他这是自讨苦吃。但优秀演员和一般演员的差异,就根源于此。
  在华人演艺圈中,也有这样一位凭借勤奋不断向上的人物。他是影、视、歌坛的天皇巨星,同时还集词作家、编剧于一身;他用二十余年的时间,在华人演艺圈内创造了一个不朽的奇迹。如今,他虽已年届中年,但所到之处所引起的轰动,仍令其他明星望尘莫及。
  这个人,就是刘德华。
  天王的奋斗史
  有人说,“在香港不知道刘德华的人只有两种人:一种是不懂事的孩童,一种是白痴。”而且,刘德华不像有些明星一样,只是昙花一现般地“火”一次,他是持续地“火”,一直“火”了二十多年,而且仍不见衰退的迹象,把这称之为奇迹,应该是不为过的。
  刘德华达到今天的高度,完全是一步一个脚印闯出来的。
  刘德华早年入香港无线艺员培训班学习,毕业后任无线电视台演员。尽管他长相英俊,工作勤奋,但入行后却被批演技差,长期遭到冷落。20世纪80年代,香港古惑仔片风行,刘德华在戏中常扮演一个小混混之流,属于跑“龙套”的角色。虽然在剧组中尝尽了人情冷暖,但他毫不气馁,怀着对成功的渴望不断努力。
  入行两年后,刘德华终于受影坛大哥周润发的推荐,主演了电影《投奔怒海》,从此他时来运转,拥有了众多的“粉丝”,开始了自己的演艺明星之路。
  但是,很快刘德华就意识到,很多影迷只是迷恋他“有型”的外表,把他视为偶像,而对他的演技不太留意。刘德华没有满足于只当“偶像”,他认为,如果想在演艺圈有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具备高超的演技。而提升演技的方法,在他看来,就只有多拍戏。
  1986年以后的十年,是刘德华最多产的十年。其中,从1988年到1992年,他每年拍片都达到10部以上,1989年更是创纪录地拍了16部,其中多数是当时流行香港的江湖片。那几年里,他的生活里除了拍片还是拍片,甚至有过22天不上床的纪录!在演艺圈,“刘铁人”的外号也不胫而走。。 最好的txt下载网

5。5一步步向高处走(2)
当被问到为什么要拼命拍那么多影片时,刘德华答道:“我也不知道,我觉得我一定要继续在演艺圈活下去,才可以让大家有机会知道我的演技。”
  刘德华当初的戏路并不宽,他最早出演了一些言情片,觉得难以发挥自己的特色,因此决定在江湖片里一显身手,为自己“打”出一片天地来。当时,成龙、洪金宝、元彪等武星早已称雄江湖,刘德华深知自己的“三脚猫”功夫,在这几位武林大哥面前,不过是“小巫见大巫”。但他相信如果自己努力提高演技,一定能够弥补动作的不足,直到与这些巨星们分庭抗礼。
  他开始虚心学习成龙等人的长处,尤其学习他们如何在镜头前打出漂亮的招式。为了闯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演艺之路,刘德华着实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伤,经历了拍摄江湖片的种种凶险,但刘德华没有退缩,他决心将这条路走下去。为此他练武功、学骑马,拍片需要掌握的一切技巧,他统统都学。功夫不负有心人,拍摄了多部江湖片以后,刘德华的演技日臻成熟,以潇洒、飘逸而又不失幽默的戏风,形成了不同于成龙等人的独特风格。
  刘德华在影坛拼搏的同时,又于1986年进入歌坛。初入歌坛的刘德华,同样被批唱歌不行,甚至很多人说他“五音不全”,根本不适合唱歌。他没有气馁,而是努力学习音乐知识,练习唱功,到了九十年代初,他凭借《如果你是我的传说》等流行歌曲,开始在歌坛占有一席之地。此后,他的《一起走过的日子》、《真永远》等专辑相继热卖,最终登上香港“四大天王”的宝座。这对于唱歌天赋不佳的刘德华来说,更像是意外的收获。其实,这更是他勤奋的结晶。
  自出道以来,刘德华已主演了上百部电影,主演或参演了20余部电视剧,出版了40多张唱片。此外,他还是多部影视剧的编剧,多首经典歌曲的词作者,还出版了《我的成长故事》等散文集。至于世界范围内拿到的奖项,更是难以尽数。
  回首自己走过的路,刘德华曾有如下一番真挚的感悟:
  “我认为生命就是每一天一步一步向前,人总不可以停留在某地方不动吧?这样太浪费生命,也很闷吧?既然难得来世间一转,便应让自己快快乐乐、精精彩彩过日子。勤奋并不需要有推动力,只要你能欣赏人生……”
  舞台上、银幕上的刘德华星光四射,仿佛是神的宠儿,但谁能真正了解其奋斗的艰辛。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绝非虚言,正如俄国著名文学家果戈理所说:艺术家的一切的自由和轻快的东西,都是用过分的压迫而得到,也就是伟大的努力的结果。
  如果你对待你的事业,也有辛齐格、刘德华一样的精神,找准目标,一步一步地向高处走,那么成功一定会在前方等着你!
  

5。6勇敢表现自己(1)
1823年,在维也纳的一家音乐厅内,12 岁的匈牙利少年李斯特走上舞台,宣告自己的钢琴演奏会拉开了序幕。当少年一眼瞅到台下第一排坐着的一位听众时,不由得大吃一惊。原来,那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他所崇拜的音乐大师——贝多芬。他兴奋地满脸通红,一颗心怦怦直跳。李斯特不愧是音乐神童,当他坐到钢琴前时,狂跳的心立刻就平静下来。那一天,李斯特的演奏极为出色。奏完最后一曲,他从钢琴旁站起来,向贝多芬鞠躬致敬。贝多芬也激动地站起来,走上台去,亲吻李斯特的额头……
  贝多芬当时已经聋了,而且已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为何一个12 岁孩子的演奏会,竟能让他大驾光临呢?
  在贝多芬决定为李斯特捧场之前,他或许回忆起了自己17岁时在维也纳拜访莫扎特的情景。当贝多芬满怀信心,在自己的偶像面前演奏了完美的一曲之后,莫扎特只是礼貌而冷淡地表示了赞许。在莫扎特看来,这不过是一个憋足了劲要在自己面前卖弄技艺的少年,而这样的情形他经常遇到。贝多芬很生气,他请求莫扎特给他一个主题,让他即兴弹奏。这一次,莫扎特被这个少年的音乐才华深深震撼了。他当场向参加聚会的朋友大声宣布:“正如世界曾经注意过我一样,现在也请注意这个年轻人,有一天全世界都会听到他!”
  果然,贝多芬很快就让全世界都听到了他的声音。
  世纪之交,我们也听到了一个年轻人稚嫩而骄傲的声音,而且越往后他的声音越大,而且也越尖锐,以至于让很多人都觉得刺耳,但他还是持续不断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他,就是韩寒。
  不愿沉默的少年
  2000年,一部名为《三重门》的长篇小说出版。小说通过主人公“我”初三和高一的学习生活,反映了中国教育的严重弊端,其语言幽默诙谐,有独到的思想性,北大中文系教授曹文轩欣然为该书作序。
  其实,早在《三重门》出版之前,这本书和他的作者韩寒就早已名声在外。2000年之前的韩寒是个什么样的人?人们有不少的评说。或许,网络上盛传的一份韩寒本人写的时间表,足以视为最佳的答案。
  韩寒自写时间表:
  1995年 初中 不快乐地混日子  发表文章
  1999年 高中 进入市重点 体育加分
  1999年 浮出海面 获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
  1999年 顽主 写《三重门》一年
  1999年 看上去很美 成绩单挂灯七盏 留级
  1999年 过把瘾就死 在《新民晚报》上抨击教育制度
  2000年 活着 老子还没死 老子跨世纪
  2000年 动物凶猛 一部分无聊的讨论文章和讨论者
  2000年 猪骡鸡公园 喧哗的平庸者们说偏科不可取
  2000年 一地鸡毛 讨论盛况
  2000年 一个都不能少 还是七门功课红灯照亮我的前程
  2000年 千万别把我当人 我成为现象 思想品德不及格总比没思想好
  200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