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带女儿走不一样的路-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精美。

    村里有很多像我们这样的背包客走过,一些学生在河边支起画架写生,老人和孩子坐在屋前,好奇地看着我们。

    我们在一家门口有一大片油菜花的溪边小筑住了下来,胡老板很热情,用摩托车带了我和非非去村外的河东村买东西。那是一个不用买门票的村庄,有古老的廊蓬,惊鸿一瞥,令我倾心。

    舒舒服服地洗了一个澡,我带着非非来到河边洗衣,很多村妇在河里洗菜远处炊烟升起,暮色渐渐降临,一些老牛悠闲地走在回家的路上。非非开心地玩着清冽的河水,恍然间,我真的感觉自己也是一名理坑人。

    乡村的夜是那样的安静,一夜无梦。

    清早起来,是蒙蒙的阴天,远山近水,尽在迷离之中。

    我们走在理坑的街巷中,天飘起了小雨,青石板的路上泛着幽幽的光,每一条巷子都望不到尽头我们在里面穿行,如入迷宫。看着高低错落的马头墙,长满青苔的墙壁,希翼此刻迎面能飘来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
第12页 :岭脚——官坑,最经典的徒步路线
    岭脚——官坑,最经典的徒步路线

    回首再看一眼雨中的小巷,我们和理坑挥手告别。

    汽车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破,我们到达了虹关。去看那棵古意盎然的千年古樟,我们十几个人拉着手才把这棵大树围了起来,非非说这是“大树爷爷”,看着虽经雷劈却依然枝繁叶茂的古树,我们不禁感慨生命的坚韧和神奇。

    用完午餐,走出村口,我们开始了传说中婺源最经典的徒步旅程。

    从岭脚到官坑,山不是很高,大约五六百米,路却是很长。当地人告诉我们,上七里,下八里,一色的青石板路,当年的徽商就是挑着茶叶,挑着山货,走出这里,走出一条富裕的路。

    队友帮我背起了背包,我拉着非非的小手轻装上阵,领队排好了轮流抱非非的计划。↙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一切却都出乎我们的意料,非非一路都没有要我们抱的意思。她卖力地向上爬,热了就脱掉一件衣服,或者停下来喝点水,让我帮她擦擦汗,并不时地摇动一下两手,一边说着:“放松一下。”

    天又下起了雨,我们在山间的凉亭里歇脚,极目远眺,只见座座古村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如一副最美的水墨长卷,呼吸一下空气,感觉是清甜的,沁人心脾。

    队友们穿上了冲锋衣,非非没有任何的装备,穿了一双有些大了的休闲皮鞋,一件长长的雨衣拖到了脚面,风雨里她用自己稚嫩的双脚,丈量着这条最古老的驿道。

    对面不时有背包客过来,当他们知道非非自己爬了上来时,都伸出了大姆指啧啧赞叹。一名背着竹笋的村妇赶上了我们,极力要求帮我抱着非非走,我们婉拒了她的好意。吃着她硬塞在我们手里的山芋干,我感觉婺源美的,不仅是那山,那水,那村庄,更是那纯朴的人。

    下山的路更滑了,我征求非非的意见:“让叔叔们抱你下山吧!”

    这时我的脚下一滑,差点摔倒,我笑着说幸好有非非拉着妈妈,要不妈妈就摔跤了。这下,我小小的女儿,好像顿时有了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她坚持要拉着我自己走下山,我的心里尽是无言的感动。此刻,我和我两岁多的女儿,不仅是母女,更是同经风雨互相扶持的挚友。

    三个半小时后,我们终于走完了这段八公里的山路,到达了官坑,听着女儿给爸爸打电话说:“我很乖的,我不要抱的,都是自己走,我拉着妈妈,照顾好妈妈的!”在女儿自豪的声音里,我转过头去,有泪落下。

    庆源--传说中最美的乡村

    到达官坑,天下起了暴雨,我们不得不放弃了坐船去庆源的计划,包了两辆农用车重新上路。

    汽车在盘山公路上剧烈地颠簸,土坑里积满了泥水,我抱着非非坐在车里最好的位置,男队友全部坐在后面的车厢里,顶风冒雨。这一路上,俱乐部的所有成员都给了我和非非最好的照顾,我非常感动。

    汽车到达高山平湖的时候,前面一辆汽车轮胎陷到了泥地里,我们只好原地等待。在窗口看向高山平湖,它宛如一面明镜镶嵌在群山怀抱之中,仿佛置身于画中,美得让人感觉有些不太真实。

    天快黑的时候,终于远远地望见了一座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的村庄,庆源到了。

    由于大雨,我们住的客栈停了电,一些客人在烛光下用着晚餐,给乡村的夜晚平添了几分浪漫的色彩。

    住在庆源的夜晚,听着窗外的雨声,忽然间不知身在何处,很晚不能睡去。

    天亮起床,雨已经停了,和非非在阳台上看晨曦中的庆源,看着眼前如诗如画,恬淡宜人的田园风光,心里涌起那首很早以前读过的诗: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诗中描绘的就是庆源这一带的景色,那么多年过去了,山如旧,水如旧,人如旧

    饭后在村里随意闲走,一条清溪穿村而过,一些石桥铺陈水面,岸边一树树的梨花怒放,一夜风雨,树下积了很多洁白的花瓣,让人不忍涉足。

    顺着溪流走出村口,有一座雄伟的古石拱桥,苍郁的古藤缠绕树身,桥下溪水跌落,成为一个天然的小瀑布。一些村民在远处的田间劳作,耳边鸡犬相闻,仿佛置身于桃源仙镜,想留下来,就在这个传说中最美的乡村住下,每日泡一壶清茶,想一段尘封的往事,就这样静下去。
第13页 :下一站,寻找记忆里的童年
    下一站,寻找记忆里的童年

    我牵着女儿的小手走过绍兴最老的街,也许她现在还不是很懂,但是当她以后读到鲁迅先生的文字时,那把折扇,会是她记忆中永恒的书签。

    非非:“妈妈,我们这次要去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妈妈:“宝贝,我们要去一个很老很老的地方,那里有小小的乌篷船,弯弯的石拱桥,还有好吃的茴香豆!”

    非非:“妈妈,那个地方离我们很远吗?”

    妈妈:“不远,宝贝,你在后座乖乖地睡吧,一觉醒来,我们就到啦!”

    安昌--据说是年味最浓的地方

    知道安昌这个地方非常偶然,我是无意中看到一个人的博客里说是想去安昌买点年货。于是我好奇地在网上搜了一下,然后发了一条短信给杭州姑娘妙妙:“妙,你知道安昌吗?好像就在你的老家萧山附近。”一分钟后,妙妙的短信来了:“姐,我不知道啊。”≈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我大喜。一直以来,我都比较喜欢不太出名的地方,所以我马上决定,我们也在年前去逛逛安昌。

    三天以后,我和非非走在了安昌的老街上。那是一条我感觉并不陌生的街,和所有的水乡古镇一样,有窄窄的街道,长长的石板路,两边错落有致的翻轩骑楼,一条小河沿着两岸的人家蜿蜒而过。

    妈妈:“你看,船!”非非指着河面上不时经过的乌篷船兴奋地大叫,只见船上的艄公手掌舵,脚踏桨,小船如同水中的鱼儿,穿过座座拱桥,渐行渐远。

    非非追着乌篷船跑了一程,又爱上了一座座的石拱桥。她不停地沿着石阶爬上爬下,还用手摸摸桥头的石狮子说:“妈妈,你看,小狮子在吃泡泡糖呢!”我摸着狮子口中的石珠大笑。

    安昌的老街很长,斑驳的廊蓬上挂满了各色干货,很有过年的景象。一位戴眼镜的老先生坐在家门口包粽子,非非好奇地凑到跟前,看老爷爷手脚麻利地包裹,扎线。旁边纳着鞋底的老奶奶见了,拿手在围裙上擦了擦,从老伴包粽子的碗里抓起一把红枣就往非非的手里塞,丫头连连摆手,跑得老远,奶奶还在追着问:“宝宝,你们今天不回去吧?明天和妈妈来吃粽子哦!”

    我们笑着和老人道别,一路悠闲地往前走,临街的补鞋摊、竹木坊、算命铺等,都让非非感到新鲜有趣。她像一只小兔子在街上窜来窜去,不停地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我一一向她讲解,在我像她这样的年纪,这些店铺在江南水乡随处可见。我好似穿行在时光的隧道里,眼前那个蹦蹦跳跳的孩子,仿佛就是很多年前的自己。

    走过一家挂着明黄色的酒旗的“宝麟酒家”,我们被一位身穿长衫,头戴乌毡帽,胡须飘然的老人吸引住了,我忽然想到了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三个字,不禁笑了起来。这位老人原来就是店里的掌柜,他热情地引我们到店内入座,并指着店里张贴的几张发黄的报纸让我看,原来他的名字就叫“宝麟”。下岗以后,他和老伴一起开了这家酒家,由于坚持古装迎客,居然成了安昌的形象大使。

    这位演过绍兴师爷的掌柜热情地向我们推荐“最古老的绍兴菜”。这大概是我到过的最小的酒家,店内挂着的各种腊肉让店堂看起来更为狭小。菜都写在墙上的黑板上,我点完特色菜,又要了一壶安昌米酒。

    菜很快就端了上来,我喝了一口清冽的米酒,和这位颇有古风的掌柜聊着安昌,真是人间乐事。掌柜自豪地告诉我说:“每年的腊月风情节才是安昌最热闹的时候,届时会有唱社戏,水上迎亲,搡年糕,扯白糖等民俗表演,这些都是“最古老的绍兴民俗。”

    饭后继续和非非在老街上游走。我们不时地停下来看看卖着各种针头线脑的小店,有一家桥下的小店门口的黑板上,居然写有中英日三国对照的文字,看来沉睡千年的古镇安昌,也正渐渐地和国际“接轨”了。

    走得有点累了,我在一家叫做“福安居”的茶馆门口的竹椅上坐了下来。非非跑到一旁饶有兴致地看几个妇女在大幅的红布上绣着珠花,一位年轻的媳妇在河边的竹竿上晾衣服,两位大妈在街上遇见了,一个手里拿着刚买的“财神到”,一个拿着两只酱鸭,她们热络地说着绍兴话,拉着家常。茶馆里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大都戴着乌毡帽,让我想起了“闰土”,他们三三两两地坐着,一杯热茶,便可以打发一个闲适的午后时光。

    我悠然地看着这一切场景,感觉熟悉而又陌生。童年的我,常常跟着爷爷,去街上兼做“书场”的茶馆听书,嗑着瓜子,听着评弹,那是我假期最愉快的午后。而如今家乡的“书场”早就改成了棋牌室,老人们少了一个聚会的场所,该是多么的寂寞啊。

    而就在离我们不远的安昌,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幻,小镇的人依然平静安详地地过着他们的平淡日子。我忽然希望,但愿少一些的人知道这里,就让古老的安昌,少一些粉饰,多留一些本色,就让小镇的人,继续过他们的太平日子吧!
第14页 :鲁迅故里--在课本里行走
    鲁迅故里--在课本里行走

    绍兴,是一座小小的城,却是一座底蕴深厚的城。

    如果说距离她不远的苏州是小家碧玉,杭州则是大家闺秀,那么绍兴便是一名饱读诗书的千古才女。从王羲之到陆游到徐渭到近代的鲁迅,那一个个灿若星辰的名字,令这一座古城,千年来都洋溢着书香墨息。

    空气里应该还飘散着酒香,所以当妙妙从杭州赶来和我们会合时,我们在一家小酒馆里,悠然地品起了鉴湖水酿就的“古越龙山”。

    酒是香甜的,入口醇厚,又带着绵长的回味。仿佛窗外的这一座城,有小桥流水的亲切,亦有卧薪尝胆的刚烈。

    在绍兴的两天,我始终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她。直到那天离开,路口巨大的广告牌上书有“和谐绍兴”四个大字,我才如获至宝。对了,就是和谐两个字,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人文与地理,是如此和谐地交融,俨然已成为天地间的一幅水墨画卷。~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最早知道绍兴,该是鲁迅先生的缘故吧,所以当我们穿行在鲁迅故里的旧时宅门,仿佛回到了儿时的课本中。

    对于庭院深深的老台门,非非是没有多大的兴致的。在一个叫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