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故园情-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点儿个人看法,现在写点儿出来,请各位高明的观众加以指教吧。
    看电视咱先不去研究寓教育于娱乐,还是寓娱乐于教育一类大问
题,可是每天午晚两次新闻,为了了解国家大事、社会动态,总是列为
必看节目的。
    中午播映时间,只有缩短一小时,我们不去说它,可是晚间新闻气
象时间,三家电视台都挤在七点半到八点半个小时里报告。虽然说新
闻报道三台大同小异,看哪家还不是一样,可是细研究起来,三家电



台,哪家都偶或有独家新闻。三家同一时间播报就难免顾此失彼,把
自己要看的新闻失之交臂了。更何况同样是一条新闻,各家对现场镜
头选择,事件重点的叙述也不尽相同呢。
    例如气象报告,咱一定要转到中视去听,因为他家气象报告,不但
生动细腻,毫不公式化,而且有些言人所欲闻的气象消息=我想凡是
注意气象方面消息的朋友们,一定会具有同感的。
    八点到十点是各电视台的黄金时间,自然应当由各电视台自行安
排臻于边际效用的节目,增裕财源。可是六点半到七点,七点到七点
半,连同原来的七点半到八点,一共是一个半小时,在这个时间里,正
是晚饭当口,三家电视台都认为是黄金外时间。如果大家能够开诚布
公,把新闻气象在这个时间里分别轮流调配,岔开播放,咱想并不是一
桩顶困难的事情吧。
    电视节目最吸引人的是电视剧,最受人批评的也是电视剧。照咱
的看法,一切往求真求实上去做,则一些诟病就可能澄清化解了。
    譬如说,有些台语电视剧演员,国语实在太差劲,不但怪腔怪调,
甚至于“支吃”不分。偏偏在国语电视剧里,要他(或她)成本大套地去
说国语,反之演国语电视剧的演员,台语说得生硬难懂,也硬要挤在台
语剧里插一脚凑热闹。自己虽然懵然不觉甚且沾沾自喜,可是电视机
前的现众可就坐不住啦。如果制作人能在一个电视剧派角之前,慎重
加以考虑,电视机前观众可就大大有福,不会听了之后,浑身起鸡皮疙
瘩啦。
    现在电视剧,真正让人最觉得别扭的是布景、道具、服装跟剧中时

代不能配合,民初的戏有清代服装,一会儿又有现代服饰,最显眼的是
发型。谁都知道民初的军人,从大帅到兵卒,不是大光头,就是平头、
小分头,留大背头的,除了察哈尔主席刘翼飞有几名侍从,大家背后叫
他们兔儿兵外,军队里找几位留大背头的,那就不太容易啦。
    前些时有个电视剧,大帅是张长腿韩青天型的大帅,从正面看,两
鬓长长的,从后面看,雄冠佩剑,金带黄绶,脖子上拖着蓬松的头发,所
有副官马弁,也是长发垂肩,让人看着不顺眼事小,使得整个戏的气
氛,都让这几位男性长头发给破坏了。如果戏剧负责人临场有求真求
实的意念,任何人不把头发剪到合乎当时的程度,不准上戏,严格执
行,咱认为这出戏就不会让人觉得马马虎虎儿戏一场啦。
    凡是演清代戏的男演员十之八九都要留一条辫子,照当年实际情
形来说,年轻人的辫子上额都要剃成月亮门,青年人还要留一圈孩儿
发。甚至于小女孩也不例外,要到十五六岁才把前额留满不剃,叫作
留头,无形中说小姑娘渐渐变成大姑娘了。至于中老年人,虽然没有
一圈孩儿发,可是剃头打辫子的时候,前额也还是要剃成月亮闩型的。
    现在电视剧里可好,不论老少前额都一律粘得四鬓刀裁的整齐,
甚至有些少年朋友,从顶门心,就辫起辫花儿一直辫到把根,再跟油松
大辫子汇总一辫。这种辫子,可以说古所未有,今却见之,这都是不求
真实的现象。希望负责化装的朋友,能研究研究把它改过来,不要再
错下去了。
    电视京剧在台北的观众来说虽不算稀奇,可是对台北以外各县市
爱好京剧的观众来说,大家对这个节目都特别珍视,尤其每周六孙元



坡的国剧介绍,不但功能启迪后学,甚至于西皮二黄不分的年轻朋友,
听了几次国戏介绍之后,不但上瘾,而且对京剧发生莫大兴趣,甚至有
人想立刻拜师学戏呢。咱想如果真正打算振兴国剧,像这类节目应当
多多提倡,才是振兴国剧根本之途呢。
    不过有一点令人觉得遗憾的是,这个节目的讲解全用口语,并且
还掺点儿少数北平土语才能带神。可是字幕上打出的字句,音同字讹
的地方实在不在少数,也不知道是写字幕的先生写不出来,或认为无
所谓。如果是因为土话字句写不出来,不妨费点儿时间请教一下对国
剧有研究的高明之士,切不可将错就错,一直错下去。当年梨园行抄
戏本的朋友,把狠毒的“狠”字多加了一点变成“狼毒”,一直“狼毒”了
几十年,不知费了多少劲才改过来,前车之鉴,不可不慎。
    以上几点都是咱看电视后想说而没说的话,不知各位观众以为如
何,是否也具有同感?

北平的素菜馆
    北平人除了笃信佛教、一年到头吃长斋的外,有的人每月初一、十
五持斋;有的人每月逢三逢八持斋叫吃三灾八难;有的人每月初一、初
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都持斋,叫
作准提斋,又叫花斋;二月、六月、九月每个月的十九都持斋叫吃观音
斋;每年九月初一到初九持斋叫吃九皇斋。还有一种持斋的,只有每
年正月初一,茹素永日,说那天是诸神下界,如果那天持斋,被过往神
灵看见,交值日功曹登录在积善之家名册内,上天就会降福。因此北
平住家户儿,正月初一持斋的特别多。
    当初北平没有专卖素食的饭馆,要吃素讲究是“三寺一庵”。三寺
是法源寺、拈花寺、广济寺(又叫花之寺);一庵是三圣庵。它们都是戒
律严谨的数百年古刹,所做素菜绝对是净素,五蕴七香,食唯菘菹。这



些寺庙跟王公府邸、殷商巨宅多有往还,每逢佛日年节,就让铺派(庙
里杂役叫铺派)挑着圆笼到有往来人家致送素点素菜,说是敬佛余俊,
吃了可以添福添寿。少不得各家施主回奉香敬,比素菜所值要高出若
干倍,一般寺庙也把这项香敬列为主要收入之一。正是这个缘故,所
以早年北平的素菜馆极为罕见。
    谈到吃素,还有一个吃素的小故事,据说睿王府当年有位太福晋
精研禅理,长年茹素,经年累月不近荤腥,自然胃口欠佳,时常因为饮
食不遂心,影响情绪。睿王奉亲至孝,于是成立小厨房专给太福晋做
素菜,可是所雇厨师,做不了多久,就因为不合太福晋口味而被辞退。
老福晋戒律严谨,小厨房里不但葱蒜韭菜不能进入,就是锅勺碗盏,也
有专人检查。后来经人推荐一位厨师来,干净利落,炒出来的菜,更是
媲美元修,堪称上味,从此太福晋胃口大开,三餐怡曼。久而久之,大
家对于这位厨师的菜这样鲜美,起了疑心,可能做菜时耍了什么花样。
由于府里监厨搜检严格,毫无破绽,后来经过多时观察,发现他每天早
晨进府上班,肩膀上总是搭着一条白粗布条巾,一到厨房先把那条条
巾大煮一番,随后炒菜里或多或少都要加点煮条巾的水。日久天长被
人发现,敢情那块条巾是用极浓鸡汁煨过晒干带进府来的。这个穆密
一宣扬出去,那些持斋念佛吃净素的人,个个都怀有戒心,逢到斋期,
等闲不敢在亲友家用餐。
    后来有笃信佛法的庄居士,在隆福寺路北开了一家宏极轩素菜
馆,宣称他家的菜蔬绝对净素。每天一清早,他就大马金刀地坐在柜
台前,等灶上派的人到市上买菜回来,他必得亲自仔细盘查搜检一番,


不但荤腥不准进门,连葱蒜韭菜也在禁止之列。因为葱蒜之类含有浊
混浊之气,念佛的人如果吃了含有浊气的菜蔬,天人就不来说法了。
他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风雨无阻严格执行。这个风声一传开来,凡
是正心诚意吃素的人,全都不约而同纷纷到宏极轩吃纯粹的净素来
了。至于一些官宦人家的内眷们,当年风气未开,固然不便随意下小
馆,可是到了持斋的日子,总要派人到宏极轩去叫。所以他家买卖越
做越发旺,可是他们只卖门市不应外烩,说是一做外烩,跟人家大厨房
一搅和,就没法保证净素了。这种硬派作风,使得一般善男信女,更死
心塌地相信宏极轩的素菜是真正净素啦。
    自从香厂万明路一带开辟为新社区之后,有一位脑筋动得快的朋
友,立刻在万明路小吃素人鞋店对面,开了一家六味斋素菜馆,布置得
清新华贵,秀逸脱俗,璇阶复式登降,几席俨雅,杯箸超俗。登楼迎面
巨额由元忍老和尚草书“南无阿弥陀佛”径尺大字,雄奇壮丽,更让人
产生渊懿庄敬的感觉。六味斋的主厨据说是在江苏常州天宁寺做过
火工道人,重金礼聘而来,再加上名报人濮一乘(做过北洋时代财政部
印刷局局长),他当年在天宁寺就尝过这个火工道人的手艺,的确不同
凡响。这一宣传不要紧,.立刻就把六味斋捧起来了。可是人家穴味斋
做出来的菜,的确跟北平各寺庙做的素菜不一样,就拿炒菜用油来说,
北方厨师炒菜都用香油,甚至炒菜起锅还要加上一勺浮油,所以炒出
来的菜,都有很浓重的香油味。六味斋的掌厨出身江南,炒菜习惯使
用花生油,油又煸得透,各式菜蔬既无油性味,入口香润而不濡腻,自
然吃者大悦。同时对门开了一家小吃素人鞋店,是从上海分来,所做



便鞋,除了款式玲珑,又能服帖合脚,大家闺秀、北里名花都是小吃素
人主顾。就是一般殷商阔少、名伶大亨,夏天穿的各式纱葛便鞋,也都
是小吃素人杰作,由于小吃素人鞋店的名字吸引人,也给六味斋带来
不少生意。当时六味斋普通素席,是八元一桌,奉送草籽念珠一挂。
十元素席菩提子一挂,十五元以上就奉送星月菩提子念珠了。这样一
来,宏极轩除了东北城老主顾外,西南城的主顾,几乎全让六味斋抢
去了。
    六味斋最拿手的菜,是“太极两仪”,把青豆(毛豆)舂碎,加水加调
味料煮烂,用芡粉勾成糊状,嫩粟米也用同样方法勾成糊状;用紫铜片
弯成S形,由边部涂上热花生油,趁热一边倒上青豆糊,一边倒上粟米
糊,把紫铜片提起,就成了太极图形。青豆羹上滴一点粟米羹,粟米羹
上滴一点青豆羹,黄绿相间,不但好看而且好吃。
    还有一样拿手菜叫豆腐松,老豆腐三四块放在清水里,煮上三四
小时去净卤水,用纱布缝袋把老豆腐挤干,在热油锅里翻炒研碎,加酱
姜酱瓜炒至入味,稍加白糖腐乳汁,滴少许麻油起锅。这个菜黄花翠
翘,入口融酥,既能下饭,又宜佐粥。到六味斋来的客人,不管是小酌
大宴,都要来个炒豆腐松,因此豆腐用得多,所以豆腐都是到豆腐坊订
做特别老的。加上火力用得恰当,他家昀炒豆腐松,不管怎么学,也炒
不出六味斋松爽适口味道来。后来因为新世界城南游艺园先后关闭,
大森里的名花又都迂回八大胡同重张艳帜,香厂一带由繁弦急管笙歌
达旦而趋于消沉黯淡,六味斋也就在白云苍狗中收歇了。
    过了没两年,在西四牌楼丁字街开了一家香积园,小楼一角,布置

得清丽静穆。虽然格局小了一点儿,可是几案陈设,都经过高明人士
指点,出尘高雅,苍浑脱俗。掌灶的大师傅是什么出身,虽然不得而
知,可是脾气特别地嘎古,只供小酌,不办筵席。据说这位大师傅是位
虔诚佛弟子,他说灵肴珍馔,罗列满前,已经有乖天和,明明是素菜,愣
要起个荤菜名字,都是什么鸡鸭鱼翅的,实在太罪过了。他有几盘素
菜做得非常够味,一个是冬菇扒发菜,别的素菜馆给这道菜取名佛法
蒲团,他说那简直是冒渎佛祖。这道菜只用冬菇和发菜,先把冬菇发
菜分别用滚水泡约两小时,拣去发菜里的杂质,冬菇去蒂洗净,用油下
锅一炒,随即加入发菜,泡冬菇的水、细盐、姜片,用小火慢炖约三十分
钟,汁汤将近收干也入味了,再加酱油、绍酒、麻油,略滚起锅。这道菜
说起来很容易,可是做起来能否入味就全看个人的手艺火候了。香积
园的冬菇扒发菜确实做得味醇质烂,滑而不糜,别家素菜馆是无法企
及的。还有他家的冲菜也是一绝,有位素食专家庄惕生说:“他家的冲
菜,选料认真,完全用的是芥菜之心,风干的时候是在楼上平台上晒,
竹篾子上还要盖冷布,胼以特别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