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赵匡胤传奇-第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没有发生过的一样。原来人们所作的郭威篡位这一类的猜测,看来都是子虚乌有。这样一来,就是刘信,慕容彦超等皇亲国戚,也都各守其职,不敢妄议妄动了。

  河东节度使,太原留守刘崇,始初听得朝廷杀了杨邠,史弘肇等一批大臣,大为震惊。接着,又听说郭威领着十余万兵马入汴‘清君侧’。接着,听说皇帝也死了,又杀了李业,刘铢,苏逢吉等一批皇亲国戚大臣,更是忐忑不安。许州的刘信,徐州的刘赟送来的消息都是含含糊糊,不清不楚的,他们的手下也都只有那么一两千号人马,也不敢入京。当时也有将领闹着要他“提师入京以安社稷”。但刘崇本来就胆小,也从来就没带兵打过什么仗,再加上整个晋阳只不过三两万兵马,即使全师入汴,也难与郭威的十余万大军抗衡。因此,朝廷*以来,一直都忧心忡忡,彷徨无计。如今见了太后两道文诰,算是连日来压在心头的哪块大石落到地上了:太后临朝听政了!立自己的儿子做皇帝了!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值得高兴的呢?于是,大集群僚,置酒庆贺。但由于众议纷纭,暗下里未免还是放心不下,于是派差使进京时,叮嘱打探郭威口风。

  那郭威是何等精明之人,“闻弦歌而知雅意”,一眼看穿来使的意图,指着脖子上的刺青笑对来使说:“老夫出身行伍,少时刺了一只雀儿在脖子上,所以人称老夫郭雀儿。汝回去问问王爷,千古以来,有刺青之人做天子的么?”

  原来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刺青起原于对罪犯的惩罚,故又被认为是卑下的玩意儿,不是高贵的人应有的。如今郭威如此自贬,看来果真没有要当皇帝的意思了,因此,更是一千个放心,一万个放心了。

  太原尹李骧原来就曾建议发兵南下,联合皇室宗亲之力以胁制郭威的。今见刘崇竟是如此轻信,竟至如此得意忘形,不禁又惊又气,离席泣谏道:“明公万勿轻信郭威,他挟阖门家口灭绝之仇,驱十万虎狼之师搜掠京师,弑皇上,戮宗室,今日岂会拱手把权柄交还刘家?他目前言行,乃掩耳盗铃,缓兵之计耳,卑职仍请明公以祝贺为名,火速引兵逾太行,屯据孟津,以胁制郭威,必待徐州殿下即位之后方始回师还镇,方可免受其骗……”

  那刘崇正计算着儿子当了皇帝,自己就是太上皇了。比起刘知远父子坐朝之时,更要风光百倍,因此一团高兴,已经喝了个*分酒意,不堤防被这李骧一哭一嚷,十分败兴,大怒道:“如今太后已颁诰令,我儿入继大统,正是普天同庆之时,尔却一而再,再而三怂恿我引兵入汴,岂不是要我与朝廷作对,陷我父子于水火吗?”

  李骧抗辩道:“郭威大军屯京,太后与皇室目前正是陷于水火之中。明公若领兵南下,联合各州宗亲之力;示军威以挟制郭威;方可解太后与公子悬卵之危。否则太后危矣!公子危矣!社稷危矣!”

  刘崇听了,更如火上加油,拍案怒道:“腐儒妄语,蛊惑人心,不杀何用!”说罢,喝令左右押了下去。

  李骧高呼道:“我负济世之才,辅高祖皇帝创立汉室江山,不想今日死于愚夫之手。”刘崇听了,更是怒不可遏,喝令立即把李骧推出斩首。

  回头再说那冯道奉着诰命,领着王度,赵上交等一行使臣,走了数日,来至徐州。节度使刘赟把他们接至官衙,得知是太后诰令,前来迎接自己前往汴京嗣位为帝,当时合衙上下,欣喜若狂,奔走相告。徐州衙内大排筵席,款待来自汴京的使臣。刘赟更派人把喜信传送太原……

  不料正在全国上下举首翘望嗣主入京,重振汉室之时,忽有镇州,邢州二处守将派人来报:“辽王兀欲,趁我丧乱之机,亲率大军进犯,现已攻陷封邱,饶阳等地,来势凶猛,大有进犯邺都之意,请即速派大军救援。”

  郭威得报,迅即入禀太后,太后大惊,急招朝臣商议;朝中大臣有几个敢说话的?还不是王峻;王殷;范质这几个说了算;在他们几个的建议下;太后只好令郭威立即统领大军北征,以解邺都之危。又议定朝廷国事暂交王峻,窦贞固,苏如珪。军事交与王殷。随即又把翰林学士范质升任枢密副使,掌管机要。这样一来,郭威的亲信心腹,共同掌管了朝政军国大权,他就可以安心出征了。

  当有司天监选定,选定大利征伐的吉日。郭威便领着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出发离京,往北而去。

  次日晨,大军正渡黄河,忽有后军来报,说是:“徐州方面来使前来犒劳三军,命将士稍息以待。”

  此时,先头部队经已过河,郭威正与几位将佐在一处高地观察后续渡河人马。见军士报道徐州派人前来犒劳,将士们听了,俱露不屑之色,三五成群,议论纷纷。都说:“徐州刘赟算个甚么东西?用得着你来犒赏?俺这里十万大军,你犒赏得几个?”

  也有说:“我等攻陷京师,他刘家的皇帝因此致死,徐州刘赟,哪里是有真心来犒赏咱们的,这分明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更多说的是:“要是刘家的人当了皇帝,咱们别想有活路。咱们要想有好日子过,除非是咱们郭帅当皇帝……”

  郭威听了,只当是没听到。更不想这个时候,在这个地方,一下子把问题闹大了。便命人往后面传话,告诉徐州来使,就说:“主帅已下军令:军情紧迫,火速渡河,刻不容缓,大军不得延缓,违令者斩。来使可回徐州,无须犒军了。”

  来使听了,无可如何,只得带着犒赏之物,依旧回徐州去了。

  大军过了黄河,逶迤向北而行。刚好这一连几日,都是天气晴朗,冬日融融,自然是张永德,郭从义,赵匡胤等一大群将领,前呼后拥,簇拥郭帅在进行途中,一路之上不免三三两两,窃窃私语。

  有人说看见太阳周边一轮红晕……

  有人说看见郭帅头上也有一轮红晕……

  也有人看见郭帅有红光罩体……

  口口相传,不但是郭帅身前身后的将士都说看见了红晕红光,就是数里内外十万大军也都说是看到了。正是:一人道好,千人传实。原来的窃窃私语,渐渐成了高谈阔论了,全军上下都说:“郭帅要当皇帝了……这是天意……”

  这一日,傍晚时分来到澶州,据报北方却又并无传来辽兵入侵的消息,大军可在此暂住一宿。次日早晨,吃过早餐,正要下令继续前进,忽然外面传来一片喧哗,声震屋瓦。郭帅即令郭崇义,赵匡胤二人出去,看是何事。

  不一会,二人回报道:“外面将士群情汹涌,都要来见元帅。他们都说:‘……我们与刘家已成仇敌,再不能立刘氏子弟当皇帝了,我们如今不去北征了,要回汴京立郭帅当皇帝’……现在,他们正要进来见你……”

  郭威听了,忙道:“不可造次……不可造次……”忙命关上大门。哪里关得住,四边围墙外,早有将士逾墙而进,依旧打开中门,无数将士一涌而入,围住郭帅,又不知是谁;先已有准备;取出一件黄袍,不由分说;披到郭帅身上,众人罗跪在地,竞呼万岁。

  郭威见状,看来已是众意难违了,便宣言道;“尔等莫再喧哗,且听我说:如若要我回汴京,须得依我三件事。”

  众人齐道:“我等愿听指挥,莫说是三件,就是三百件也依得,请郭帅快快道来。”

  郭威道:“进城之后,第一:不得劫掠百姓。第二:敬奉刘氏宗庙灵寝,不得损毁。第三:敬奉太后与百官,不得侵凌。尔等若不依从,本帅今日宁死不回汴京。”

  众人听了,一时欢声动地,齐道:“愿从尊命!就请郭帅立即摆驾回京!”也不待郭威下令,将领们七手八脚,把郭帅簇拥上马,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回京而去。

  因为恐怕徐州那边的刘赟动程回京。又恐许州那边的刘信得知将士拥立郭帅而有变。张永德与众将领作了一番商议后,就由郭从义领五千人马,往东路迎去,堵住刘赟一行,莫让他们进京。又由赵匡胤领“十兄弟”等一千亲兵火速前往许州,监视刘信。莫让他妄动。同时,又命人先行回京,把将士拥立之事告知王峻,王殷,范质等人。

  王峻,王殷,范质三人本是郭威心腹,一见澶州兵变信报,知道郭威回来当皇帝了,便立即下令京师*,派将士紧守九门,禁止通行,封锁内外消息;静候郭帅归来。又与窦贞固,苏禹珪商议出迎郭威礼仪事项。

  那窦,苏二人性本懦弱,且又是曾经*余生保住了富贵的,如今不管外边再有什么动荡,也不管是谁当皇帝,那里还敢乱说乱动?都只有唯唯诺诺,俯首听命就是了。因此,郭威回来那天,绝早就领着满朝文武百官,到城外列队恭候,一俟驾到,便俯伏在地,三呼万岁。

  那郭威见了,自是满心欢喜,下马与众人相见,一一存问,稍叙寒喧,诸大臣俱议及入朝继位之事,窦贞固,苏禹珪等就将一篇早就写好了的,朝廷百官一齐署名的劝进表呈上。并请郭威立即上朝登极。

  郭威见了,心中当然十分高兴,但口中还是十分谦逊,只说道:“当日大军北征,曾奉太后诰令。如今未得太后诰敇,不便擅行入京,须得太后明示方好。”于是,下令三军就驻在城外皋门村,暂不入城。

  众人听了,自然领会,几个领班宰辅当即上朝入禀太后,太后听了,惊得当时昏厥倒地,众人也顾不得她是死是活,是哭是笑,乐意与否,就由范质写就一道诰文,内监加盖玺印,就令郭威监国。诰文全文如下:

  枢密使侍中郭威,以英武之才,兼内外之任。翦除祸乱,弘济艰难,功望盖天,人望冠世。今则军民爱戴,朝野推崇,宜总万机以允群议,可即监国,中外庶事,并取监国处分,特此通告。

  次日一个清早,众官赍着诰文,来至皋门村大营,当众宣读。这样一来,天下皆知,如今大汉的皇太后下了诰令,把监国大权交给郭威了,郭威如今已经是合情,合理,合法的天下之主了。

  如今是年残岁末,既然是自立皇朝,破旧立新,自应等到“三阳开泰,万象更新”,待新春之时登位岂不更好?因此,郭威并不急于马上登基。急甚么呢?反正现在已经是皇帝了,可以称孤道寡了,可以号令天下了,还急甚么急?

  于是,就令范质撰写了一道谕旨,把自己从当兵到当皇帝的前因后果昭告天下:

  寡人出自军旅,并无德望。因缘际会,叨窃宠信。高祖皇帝甫在经纶,待以心腹:洎登大位,寻付重权。当顾命之时,受忍死之寄:与诸勋旧,辅立嗣君。旋因三叛连衡,四郊多垒,更承朝命,委以专征,兼守重藩俾当劲敌,岂敢不奋身戮力,竭尽忠心?冀肃靖疆场,以保安社稷。叵料奸邪构乱,将相连诛:偶脱锋芒,克平患难。志安刘氏,顺报汉恩。唯择长君以绍丕业。遂奏太后,请立徐州相公。奉迎之使已在道途,法驾行旌未至都下,寻以北方告变,寇骑入侵:遂率师徒,径往掩袭。行次近镇,已渡洪河。十二月二十日,将登澶州,军情急变,旌旗倒指,喊叫连天,引袂牵襟,迫请为主。环绕而逃避无所,纷纭而逼胁越坚。顷刻之间,安危不保。事不由己,须至徇从。于是马步诸军拥至京阙,今奉太后诰旨,以时运艰危,机务难旷。传令监国,逊避无由。黾勉遵承,夙夜忧愧。所

  望内外文武百官,共鉴微忱,匡予不逮,则寡人有深幸焉!布告四方,咸使闻知。

  接着,一连两日又下了两道诰旨,一道是太后的诰文,一道是新君的圣旨。以太后名义下的诰文是:“刘汉的太后下令要郭威监国。”新天子的圣旨是以郭威名义下的;说道:“好的!既然太后下了诰命要我当皇帝;哪我就来当皇帝,管理这个国家吧。”

  这样一来,他把两个朝代的一交一接,描述得天衣无缝,合情合理,文质彬彬,充满了温,良,恭,俭,让。他在告诉天下人,这是两个政权的和平过渡。

  看来天下事已大定了。

  别看郭威没进过学堂,没文化,但他很有内涵,有谋略,很会识别人才。事变乍起,仓卒之间,他除了利用王峻,王殷等武夫替他控制好部队外,还提拔了范质当他的笔杆子。这范质也确实不负所托,大笔一挥,几篇文章,就把两朝交替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描写得那么美伦美奂。尽管在中国的历史上,这样的故事已经演出过很多次了,也不管天下间有几个人会相信,但他却麻痹了郭威的政敌,分化瓦解了对手的集团,争取了时间,利于后来各个击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