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赵匡胤传奇-第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间有几个人会相信,但他却麻痹了郭威的政敌,分化瓦解了对手的集团,争取了时间,利于后来各个击破。

  所以,郭威是成功的。因为这样一来,天下人都知道,是太后把刘家的皇位让给郭威的。既然是让位了,哪原来立的嗣君就应该废了。于是,还是范质代笔,也不管太后同意不同意,又写了一份诰文:

  比者,枢密使郭威,志安社稷,议立长君,以徐州节度使赟为高祖近亲,立为汉嗣。爰自藩镇征赴京师。虽诰命寻行而军心不附。天道在北,人心靡东。适取改卜之初,俾赝分土之命。赟可即降授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上柱国,封湘阴公。食邑三千户,食实封五百户。钦哉唯命。

  几道诰旨一颁布,天下人都知道:原来立的刘赟为嗣君如今废掉了!贬为湘阴公。郭威马上要登基当皇帝了! 

  新皇帝要上台,首先要扫除障碍。此时刘赟已动身来京,被郭从义堵在宋州路上。王峻立即派人前往宋州,嘱咐郭从义除掉刘赟。那冯道一听消息,看到形势险恶,也不管刘赟死活,脱身连夜跑回汴京去了。

  王殷又派人往许州,嘱咐赵匡胤除掉刘信。那刘信原来就是个庸人,凭着兄弟刘知远当皇帝才做的官。原来看见杨邠,史弘肇,郭威等人位高权重,早就忿忿不平,后来刘承祐杀了杨,史等人,他高兴得要命,拍手称庆,置酒庆贺。及后听说郭威领兵入京,承祐被杀,又吓得惶惶不可终日,躲在衙内不敢出来。及后听得太后有旨立刘赟为嗣,才又敢出来活动活动。如今见赵匡胤领兵入驻许州,又听说郭威监国,废了刘赟,知道大事不好,在劫难逃,便自缢死了,倒省得赵匡胤他们动手了。

  这两人死了,驻守在兖州的慕容彦超势单力薄了,没敢去招惹郭威。郭威那边也正忙乱着呢,只要你承认这个君臣名分,不来招惹,我也犯不着激化矛盾,妄动干戈。

  这时,拥立郭威的将领们(当然也包括原来的朝廷百官)都急于郭威早正大位。于是,选定了正月初五日吉时,王竣,王殷亲率窦贞固,苏禹珪等文武百官到皋门迎接郭威进城,就是那位历朝*,太师冯道,也及时从宋州赶回,参加了这一迎驾大典。

  崇元殿上,早就陈列了从后宫搬出来的国宝御玺,范质也替太后写好了郭威的即位诰文,由窦贞固,苏禹珪,冯道等率领一班廷臣,前往送与郭威。诰文上面写道:

  自古以来,历代兴替,传诸百王,系不一姓,顺天者则兴,违天者则废,比比皆然,莫不如是,昭然往事,皆存典籍。近至我朝,时逢否运,奸邪构乱,朋党横行,以致大臣无辜以被诛,少主仓猝而及祸,人作之孽,天道宁论?

  监国威深念汉恩,切安刘氏,即平*,复正颓纲。恩固护于大局,择继嗣于宗室,而讼狱尽归于西伯,讴歌不在于丹朱,六师竭推戴之诚,万国仰钦明之德。鼎革斯启,图箓有归。予作佳宾,固以为幸。今奉符宝以授监国,可即皇帝位。

  吁戏!天禄在躬,神器自至,允集天命,永绥兆民,敬之哉!

  郭威接了太后诰命,在王峻,王殷,张永德,郭崇义,赵匡胤等将领簇拥下,领着大军由皋门进城,一路上浩浩荡荡,秋毫无犯,直奔大内崇元殿。

  此前自有窦贞固,冯道,范质等人未雨绸缪,做好规划,待得那郭威一入大殿,即便替他戴上平天冠,穿起衮龙袍,升殿接受文武百官朝贺,那窦贞固,冯道等率领一班文臣,王峻王殷等率领一班武将,扬尘拜舞,三呼万岁。

  乾祐之变,自乾祐三年(庚戌)十一月中旬刘承祐下旨杀杨邠,史弘肇等大臣起,到今日(辛亥年正月初五)郭威称帝止,历时四十余天,如今可算是尘埃落定了。

  后来郭威死后,谥号太祖文孝皇帝,故史书称后周太租。

  正是:残唐零替第五朝,干戈历乱未曾消。欲待四海升平日,且待他年看陈桥。

  郭威得国,其过程做得有条不紊,合情合理合法,更成为后来者的模楷,黄袍加身赵匡胤就是向他学来的,依样画葫芦,照样使用他的方法,夺取了他的大周王朝,这可是郭威现在万万料想不到的了。。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六十四回:周太祖立国施新政  北汉主衔恨犯晋州
郭威登殿接受朝贺毕,向百官降谕道:“朕之先祖,原来本是歧山姬氏虢叔之后裔,源自文王之根苗,如今立国,寻祖归根,应以大周为号才是。”

  便问范质,冯道二人:“昨日二卿考究皇脉源流,如今可曾得出结果?”

  二臣早已得到嘱咐,是已有准备的,当即奏称:“据臣等考究,皇帝一脉本源自周代,姬氏之远裔,虢叔后人。继因春秋战国之世,虢叔之后有国者封虢公,因‘虢’‘郭’同音,后遂以郭为姓。故如今皇上立国,正应以周为号。”

  郭威遂降旨准奏,国号大周,便命二臣拟诏,昭告天下。

  那冯道是个圆滑透顶之人,知道范质圣眷方殷,此前各种诰命,一切均由他一手包办的,自己不过因人成事,作个陪衬而以,遂把拟诏一事也尽委范质包办。

  范质明知上意属己,也就毫不推辞,就在殿前即席挥毫,不到半个时辰,写成诏书曰:

  自古受命之君,兴邦建统,莫不上符天意,下顺人心。是以夏德既衰,爰启有商之祚:炎风不竞,肇开黄帝之基。

  朕早事前朝,久居重位。受遗辅政,敢忘伊霍之忠?仗钺临戎,复委韩彭之任。鞠躬尽瘁,焦思劳心。讨叛逆于河潼,张声援于歧雁。竟平大憝,粗立微劳。才旋师于关西,寻统兵于河朔。训齐师旅,固护边陲。只将身许国家,不以贼遗君父。叵料外忧少息,内患俄生,群小联谋,大臣遇害。栋梁既毁,社稷将倾。

  朕方在藩维,亦遭谗构。逃一生于万死,径赴阙廷:枭四恶于九衢,幸安区宇。将延汉祚,择立刘宗,征命已行,军情忽变,

  朕以众庶所迫,逃避无由,扶拥至京,尊戴为主。重以中外劝进,方岳推崇,黾勉虽顺于众心,临御实惭于凉德。

  改元建号,只率旧章。革故鼎新,宜覃世泽。

  朕本姬氏之远裔,虢叔之后昆,积庆累功,格天光表。盛德既延于百世,大命复集于朕躬。今建国宜以大周为号,可改汉乾祐四年为周广顺元年……

  凭着范质这支生花妙笔,把大周立国刻画得合情合理,顺天顺人。细看起来,残唐五代兴替的前四代立国程式,确实都显得匆忙草率,还是以本朝做得有条有理,丝丝入扣,最为规范。

  宣诏立国后,郭威就是大周的开国皇帝了。临朝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首先是为已死的汉帝刘承祐举哀发丧。一切礼仪就由冯道操办,先由有司选定丧期,周帝郭威亲率百官至西宫成服,祭奠举哀,辍朝七日,禁止坊市音乐,追谥刘承祐为汉隐帝。

  第二件事是追封郭家上五代考妣,统统都追封为皇为后。

  至于元配柴氏夫人,二房杨氏夫人,三房张氏夫人,由于此前郭威出镇邺都,她们留居京师,惨遭杀害,现追封柴氏为皇后。杨氏为淑妃。张氏为贵妃。儿子青哥,意哥。侄儿守筠,奉超,定哥。孙儿宜哥,喜哥,三哥及几位女儿孙女,同时被诛杀殆尽,现均一一追封各种爵位。

  各位同时遭难的朝臣,也同时得到追封:杨邠追封为恒农郡王。史弘肇为郑王。王章为琅琊郡王。三人的家眷也俱有封谥。

  至于一些拥立有功的官员及前朝故旧文武,也都一体加以封赏。王峻封马步军都指挥使,加同平章事职衔,统领天下兵马。王殷加同平章事,兼任禁军统领,出任邺都留守。前朝太师冯道为中书令,弘文馆大学士,司徒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前朝宰相窦贞固为侍中兼修国史。苏禹珪为司空同平章事。范质为中书令同平章事。高行周仍旧齐王之爵,加封尚书令。安审琦封南阳王,符彦卿及其他有功之臣,各各均有封赏,不再一一细述。

  皇子郭荣得知邺都转由王殷留守,便上表奏请上京入觐。周太祖览表,传语来使道:“如今皇朝新立,万事方兴,外面的事情更多,皇儿暂时还是不要入京为好。”

  复又令使臣赍旨前往邺都告知郭荣曰:“皇子荣暂且不必来朝,朕今调授汝为澶州节度使兼检校太尉,封太原郡侯。邺,澶二州,乃我大周北方门户,为防辽人入侵,故应重兵镇守。吾儿守澶,更是为了防晋阳来犯。若一但晋,潞二州有事,不必入禀,可即率兵前往救援。”

  又接得郭从义来报:徐州守将巩廷美,杨温二人拥立刘赟之妻董妃为主,闭城自守,不纳皇命。慕容彦超逃归兖州之后亦踞城自守,据知已派人前往暗通南唐,如何处置,请皇上定夺。

  周太祖皇帝传谕道:“徐州兵微将寡,且巩,杨二人素不知兵,不足为患,宜先下之。”便令严州节度使赵匡胤率三千御林军及本部人马,前往劝喻徐州归降,如若不从劝喻,即可攻伐。又下旨郭从义移师巨野牵制慕容彦超,待匡胤攻克徐州后,即可合力击兖州了。

  赵匡胤领了皇命,便回家辞别家人。

  那赵匡胤的家在哪里呢?原来自从石重贵被掳,晋亡,刘知远立汉之后。江汉一带州府大多奉表拥戴,归顺汉家。赵弘殷自然也在归顺之列。此前不久,汉隐帝刘承祐曾下旨召令弘殷晋京述职,另行升赏的。偏偏这个时候朝廷就发生了那场京师大屠杀,赵弘殷本已在进京途中的,一闻此讯,便吓得连忙返回岳州,再探消息。及后探知郭帅率师入京靖难,时局已趋平静,又得知匡胤就在郭荣麾下带兵,又更安心了,便带同家小,一齐返京。

  这一家老少,包括赵弘殷老爷和杜氏老夫人。赵匡胤的妻子贺氏夫人。赵匡胤的二弟匡义,三弟匡美。赵匡胤的大儿子德昭,二儿子德芳及一群丫环,婢女,家院杂役等人。一家子也全赖着赵匡胤先行随郭帅入京,佔回了自己的房子,所以赵弘殷带着一家老少回来,也就回到原来的旧居住下。如今说到赵匡胤回家辞別家人,就是如今全家返回汴京的这个家了。

  这赵弘殷,虽是在岳州干了多年的团练使,由于远离京师,朝廷多变,自己始终都不得升迁,但儿子匡胤跟随郭荣不过数月,已领了个严州节度使的职衔了。家人得知匡胤又要奔赴军前,免不了自有一番叮咛嘱咐,此时乃郭威立国之始,史家称为“后周太祖广顺元年”,此年赵匡胤廿五岁,他的二弟赵匡义只有十三岁。

  原来今日适逢赵匡义的生日。回顾三年前,赵匡胤因为皇城跑泥马惹祸,被押解去大名府充军,接着老爸被逐离京,赵匡义也随着家人返回岳州去了。如今朝廷易主,一家重返京师,哥哥却成了领着节度使职衔的大官,皇子身边的将军,进进出出皆有扈从簇拥,好不威风,令人羡煞。匡义今天刚多喝了几杯酒,未免任性起来,便嚷着要跟随大哥前往军前效力,也捞个将军当当。

  杜氏老夫人说道:“你还小着呢,那里就能军前效力当将军?”

  赵匡义说:“古人说的:‘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呢。我这年纪也不算小了,人家像我这年纪的都可以当皇帝了呢,我要当将军算个啥。”

  赵弘殷怒喝道:“胡说八道!这话可是可以乱说的吗?这可是要砍头的!”

  赵匡义争辩道:“人家老子有本事当了皇帝的,他的儿子像我这年纪不也可以当皇帝么?不过老爸你没这个本事罢了,如果老爸你有这个本事当皇帝,我做儿子的怎么当不得皇帝?谁敢来砍我的头?”

  赵弘殷听了,又惊又恼,压低嗓门斥道:“你这畜生,越说越不是话了,如此胡言乱语,难道你非得要惹个满门抄斩不成……”

  赵匡胤见了,忙劝道:“罢了,罢了。二弟酒后胡言乱语,爹爹别跟他计较。”又向匡义说:“今日是家庭闲话,说错几句不打紧,去到外边可不能乱说话,让旁人听了哪可是惹祸的……”

  赵匡义道:“大哥说的话也是不老实话,打量着我就不知道?那些戏文俺都听他们说过了呢,谁不知道你也过当皇帝来着……”

  他这一嚷,全家都慌了神,老俩口更是忙的又恐又吓的喝止着。谁知这赵匡义越说越发得势,高声大叫道:“老爸没这个本事;当不了皇帝,哪没说的。大哥你将来当了皇帝,可得也让我当当……”

  赵匡胤见他醉成这个田地,已是无法理喻的了,只得低声依着他道:“好的,好的,他日大哥当了皇帝也就让你当皇帝就是了……”

  一家人拉拉扯扯,把赵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