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刘禹锡传-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陪伴父亲一些时光,刘禹锡是对的。父亲在埇桥之后,又到扬州为官,毕竟年事高了,仅仅四年后便在扬州遇疾不治……

  贞元十年春上,刘禹锡离开埇桥,在洛阳又陪伴母亲一些时日,再次西上长安。

  这次不像以往,要到京师赶考,时间比较充裕,心情比较宽展,经过华州,特地去看望时任华州刺史的表舅舅卢徵。

  在华州小住,刘禹锡做了一阕《华山歌》寄托情怀——

  洪炉作高山,元气鼓其橐。俄然神功就,峻拔在寥廓。隐隐约约,现出灵异飘渺的形影和骨气凛然的棱角。在这样的高峰之上,庸常的树木不敢生长,惟有神仙可以前来依托啊。

  天资帝王宅,以我为关钥。能令下国人,一见换神骨。天下岭峦太多太多,无可尽数,然而惟此方可称为山岳。其如男子丈夫,若无高尚的品德和出众的才干,纵然做上了高官显贵,也仍然属于碌碌之辈,无可圈点。

  华山是雄伟的,气概非凡的,刘禹锡期冀自己的品格与抱负,跟华山一样,既高入云天,又洁美不凡,希望自己的未来不是一般人眼中的荣华富贵,而是为朝廷、为社稷、为天下百姓,干一番事业,谋一份平安和幸福。

刘禹锡传 八 声实之辩A
八 声实之辩A

  回到长安,在预备吏部铨试的日子里,刘禹锡一边用功读书,较以前一样孜孜矻矻,毫不懈怠,一边写诗作文,以之会友——

  学道深山许老人,留名万代不关身。劝君多买长安酒,南陌东城占取春。

  权德舆的妻弟崔懿伯当然是刘禹锡优先交游的吏友。而文人雅士送归吟别的灞桥也在刘禹锡的笔下另出滋味——

  前时送君去,挥手青门桥。路转不相见,犹闻马萧萧。今得出关书,行尘日已遥。春还迟君至,共结芳兰苕。

  长安风物也常常给刘禹锡这位连试告捷的青年诗人以不同的感受,写来轻灵有趣——

  白鹭儿,最高格。毛衣新成雪不敌,众禽喧呼独凝寂。孤眠芊芊草,久立潺潺石。前山正无云,飞去入遥碧。

  径尺千余朵,人间有此花。今朝见颜色,更不向诸家……

  京师长安,文豪众多,但徒有虚名的文场混混也不算少,高下人等,把个诗文界搅得倒是热闹。刘禹锡是新科进士,自然属于阶层高卓的少数大家,相聚相乐的圈子也与众不同。

  学识渊博的刘禹锡,笔下的诗文十分优美,不惟在京师士人中有极高的声誉,在坊间巷里,也赢得了知民生,唱民声的美名。

  刘禹锡跟柳宗元、李绛诸友,时常会晤,不仅在书斋内纵横议论,谈笑达旦,还出行郊外,到枝叶扶疏的林木中赏析诗文,弹琴吟啸,切磋学问和娱乐心身两不误事。

  在贞元十一年春天的吏部铨试中,刘禹锡果然拔得胜筹,踏上仕途,被授于太子校书。

  太子校书是东宫所属的官吏之一,日常事务是编辑校勘崇文馆的书籍,是个有职无权的闲散位子,空旷名衔。但刘禹锡不是别人,他抓住难得的大好机会,如饥似渴地扑进崇文馆的书籍海洋中。

  做太子校书,自然多有机会接近太子李诵。经常陪着太子围棋的有个叫王叔文的人,出身低微,寒门庶族,然而政治才识颇不平俗,同在东宫,接触多了,相互了解多了,便建立了友谊。

  崇文馆也进一步成全了刘禹锡,使他知识逐日进,才华随年长,在京师的声名愈加卓著。

  不幸的是,刘绪于贞元十二年秋季卧病扬州,终至不治。刘禹锡匆匆离开长安,赶往扬州,料理父亲的丧事,扶着棺柩,把父亲请回河南。由于洛阳北邙山的刘氏家族墓地使用年载太多变得窄狭,无法再进,便把父亲安葬在荥阳檀山原上的新墓地。

  安葬父亲之后,依照礼俗,刘禹锡开始了丁忧居丧的日子,在洛阳旧宅陪伴母亲。

  父亲过世,好似家中的一座山倾倒了。从小到大,领受慈父的谆谆教诲,刘禹锡痛感失去父亲的悲哀和孤单,而今惟有细心地奉尊母亲,不敢有半点大意和闪失。

  作为一个富有爱民之心的臣子,尽管在丁忧期间,刘禹锡仍然未敢忘记自己的责任,除了诗作之外,他写了若干篇时论,引事有实,立论有据,堪称千钧美文。

  其如《讯甿》,鉴药、叹牛、儆舟、原力、说骥、述病等社稷七论之一,便是刘禹锡多次亲自访问逃荒在外忽然大群回归原籍的农民,而后认真写成的。

  扶父亲灵柩由江淮回河南的路上,刘禹锡就看到了大批的流民扶老携幼,背着行李,扛着农具,满途奔走。询问仆夫,仆夫去打听一下回来禀告说,这些都是宋州、梁州、亳州、颖州外出逃荒的人,现在他们是返回老家的。。 最好的txt下载网

刘禹锡传 八 声实之辩B
八 声实之辩B

  宋州、梁州、亳州、颖州外出逃荒的农民为什么摩肩接踵地返回原籍呢?是董晋到他们原籍一带做地方官了。

  董晋在贞元五年至九年间做过一任宰相,宰相任后,又为东都留守。今年七月改授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汴州刺史兼宋毫颖观察使和宣武军节度使。

  董晋到达任所才刚刚一个月,外出逃荒的农民听到消息就争先恐后地返回老家。那么,是董晋发布了奖励乡民恢复生产的文告吗?不是。是董晋推行了减轻赋税和免除劳役的条例吗?不是。是董晋实施了种粮补贴和流亡救济的方案吗?也不是。

  没有具体原因,只是百姓们知道董晋做宰相的时候,推行减轻赋税、罢停徭役的政策,与民休息,百姓的日子过得平安宁静。这次董晋来做地方官,必然会让百姓过上轻松富裕的日子。百姓们还听说董晋还指示长安郊县的官员打击欺压乡邻的土豪,惩办祸害社会的恶霸,这次董晋也必然会严格法令,保护农桑,让百姓过上和谐安宁的日子。

  农民还没有看见事实,是两个推断吸引他们回老家的。

  两个“必然会”,推动了老百姓的还乡潮。

  在洛阳一带,刘禹锡也看到了类似的情形,他走到路途上的百姓身边,为他们送上一杯水,跟他们交谈,听他们的言语和心声,记他们的故事合期望。

  刘禹锡深有感慨,并通过这件事引发了关于“声”与“实”的政治思考。

  有的官员人还没有到达新的任地,名声就已先期响在那里了,何其快速啊。执政者的惠民行为实行在别的地方,而声望的影响却传播得很远很远,真正的政绩还没有出现,良好的名誉却先传扬开了,这说明经帮济世的名望有很强的感召力。

  然而,在百姓中有声誉仅仅是个开始,要紧的在于看他能不能将继续实行善政,把惠民措施落到实处。

  百姓看事情,眼睛是明亮的,愿意到他们认可的地方生活,执政者应当顺势为之,使政令更好地贯彻执行。

  刘禹锡于是论述“声”与“实”的辩证关系说:“民黠政颇,须理而后劝,斯实先声后也。民离政乱,须感而后化,斯声先实后也。立实以致声,则难在经始;由声以循实,则难在克终。操其柄者能审是理,傅先后终始之不失,斯诱民孔易也。”

  由是,我们可以这样阐述“声”与“实”:

  假若政令松驰,导致农民违法现象增多,就必须先加强法制,然后再进行劝导,这就需要先有实际行动,而后方能得到声誉;倘使政令混乱,引起农民逃亡,则必须先安定人心,然后再进行教化,这就会先有声誉,然后拿出实际行动,就会收到好的成效。

  想先做出政绩来,以获得声誉,难的是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已经有了声誉,要做到名副其实,难的是要坚持下去。

  执政者如果能够清楚地明白这个道理,使得政治声誉和实际行动二者之间的先后关系有序不紊,这样引导流亡的农民回乡生产,服从政令,就不是难事了。

  刘禹锡的“声先实后”和“实先声后”论,阐述的是中国千年来的官民关系,深入浅出,反正互辩,不失为身怀兼济之志的士人为官牧民的好教材。

  “声”与“实”的关系,实际上,也是中国千年文化思辨中“经”与“权”的关系,“体”与“用”的关系,剖析得这么有意思,难怪刘禹锡一生无论在朝内辅政,还是在和州、苏州、同州等地任刺史时,都在百姓中有很高的声誉,他明白啊。

刘禹锡传 九 戎马体验
九 戎马体验

  刘禹锡丁忧期满的时候,担任淮南节度使和徐泗濠节度使的杜佑请他就职。

  杜佑和刘绪是好朋友,他在苏州做副使的时候,跟寓居嘉兴的刘绪多有交往,刘禹锡称其为叔叔。刘禹锡中进士后,成为闻名的青年才俊,杜佑便邀请刘禹锡做徐泗濠节度使记室参军,即机要秘书,秩级略高于七品。

  杜佑是当朝重臣,也是著名学者。性格敦厚,为人宽和,但做官很有魄力,也很有政绩。杜佑特别嗜好读书,读书中思考富国安民的方法。

  开元末年曾经担任阆州刺史的刘秩,写了三十五卷的读书笔记,号曰《政典》,非常受人推崇,杜佑看了这套笔记,悉心寻味,觉得言犹未尽,于是动手加以扩充,变成了二百卷,谓之《通典》。

  刘禹锡到任的时候,杜佑的《通典》已经完成,尚未进献朝廷。

  刘禹锡作为青年幕僚,在杜佑身边学习,受到杜佑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政治经验的熏陶,长进很快,自然也成了《通典》这部学术巨著最早的读者之一。

  二百多卷的《通典》卷帙过于浩繁,杜佑又编了个缩写本,即将其中要点辑录出来,自成一套《理道要诀》,利于阅读。

  刘禹锡刚刚走上仕途,谈不上资历和经验教训,研读杜佑的《通典》,更有价值的是随侍杜佑,借助观察体悟《通典》中所谈的收发轻重之道和宽猛迭用的施政之法,得其精华,认识尤为深刻。

  在杜佑幕府期间,跟好友柳宗元的书信往返未有间断。柳宗元得到一品宝砚,谓之叠石砚,长尺余,前面有拇指般大小的山峰三十六座,左右为“高原”,中间被艺匠凿出一方砚池。柳宗元将这件宝贝寄给了刘禹锡——

  常时同砚席,寄砚感离群。清越敲寒玉,参差叠碧云。烟岚余斐亹,水墨两氛氲。好与陶贞白,松窗写紫文。

  贞元十六年,徐泗壕节度使、检校尚书右仆射、徐州刺史张建封病故,部下推举其子张愔为留后,德宗不许,致使军乱,朝廷派的行军司马韦夏卿被拒之门外。朝廷命杜佑出兵讨伐徐州乱军。

  杜佑平乱期间的重要文告和表章,都出于刘禹锡的手笔。

  杜佑命部将孟准渡过淮河,进击张愔,却吃了个败仗。

  杜佑杖责孟准,之后上《请赴行营表》,请求朝廷批准他,亲赴行营,带兵作战。“今则幸遇殊奖,委之专征。以身率先,是臣素志。况闻徐州士众,本无叛心。苍卒之间,危疑至此。臣请自临疆场,亲领纪纲。”

  杜佑积极筹集粮饷,亲自统兵,增设营垒,命泗州刺史张伾率兵进攻埇桥,又动员蕲县的地方兵力助战,尽了很大的努力,但朝廷未再有命令下来,战争终因朝廷的缺乏决心而宣告失败。

  朝廷则在不久后发布诏书授予张愔右骁卫将军同正,兼徐州刺史、御史中丞,充本州团练使,知徐州留后等一系列头衔,使战争成了一场闹剧。

  刘禹锡在这段短暂的戎马生涯中,一直跟随杜佑,早晚在行营之中,参与杜佑讨徐战事的重要军机,负责起草文书公告,很受杜佑的器重。

  杜佑*徐州乱军没有成功,请求卸职,朝廷去掉了他徐泗濠节度使的兼职,让他专任淮南节度使。刘禹锡也随之改任淮南节度使机要秘书。

  贞元十七年的一年间刘禹锡在杜佑的扬州幕府,廉洁奉公,勤于职守,增长了才干,提高了水平。这年,刘禹锡还跟同僚段平仲及南游扬州的文士李益等人交游唱和,诗文影响也越来越大——

  寂寂独看金烬落,纷纷只见玉山颓。自羞不是高阳侣,一夜星星骑马回。

  飘飏南陌起东邻,漠漠蒙蒙暗度春。花巷暖随轻舞蝶,玉楼晴拂艳妆人。萦回谢女题诗笔,点缀陶公漉酒巾。何处好风偏似雪,隋河堤上古江津。

  然而杜佑总是责备自己,感到惭愧,认为是自己作战失败,朝廷无奈,才迫不得已诏书张愔作了留后。他让刘禹锡代为起草《请朝觐表》,说“窃位时久,妨贤愧深”,请求召回长安,“退归旧里,沐浴皇风”。

  杜佑请求提前离休,刘禹锡感到在扬州已经无所作为,也希望回到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