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走出豆豆溪(王地山 著)-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已。

  车队在百丈和雅安又停了两次,时间都很长,但不准下车走动,令人烦躁难耐。车队又前行了一阵,忽见山崖陡峭,一面是险峻雄伟的奇峰,一面是汹涌奔腾的江水,波涛咆哮,浪花飞卷,声若雷鸣。有人悄声说:“这就是飞仙关。”忽然想起李白的《蜀道难》:“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车队迅即向右转向一条更狭窄的公路,如在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路口设下岗哨,人们几乎插翅难飞。苗溪茶场在飞仙关背后的山岭选址,显然是大有深意的。

  抵达县城,日已偏西。小城在河对岸,河面无桥,卡车要靠渡船缓缓划向彼岸,这就耽搁了很长时间,只觉喉咙冒烟,口渴难耐。驶进县城时,也只见到一片低矮的房屋,广场一侧堆着木料,像是一座小学。不到5分钟便驶出场口,又转了一个大弯,终于到达目的地——苗溪茶场。我们慢慢下车,双脚麻木,鼻塌嘴歪,疲惫不堪。茶场对我们的到来似乎没有做好准备,交接进行得十分缓慢,也许是有关干部正在用餐或休息吧,天慢慢昏暗下来。又一次集合点名,一批刑期在15年以上的被送往不太远的13队,其余被押解到灵鹫山4队。在暮色苍茫中我们开始爬山,背上是沉重的行李,手上又拎着包,头颅昏晕,步履蹒跚,前面的干部连喊“跟上!”队伍却拉开了距离。走着走着,我觉得自己的背包散了架,只好在黑暗中摸索着捆好。队伍七零八落,越走越慢,好不容易走到一个稍平坦的地方,有人招呼休息一下。这时,只见一群打着电简的人从山上下来,原来是4队年轻力壮的劳教前来接应,帮我们扛起行李就走。

  走到灵鹫山4队时已近半夜。在油灯的微光映照下,这群饥渴难耐的囚徒草草吃过晚饭,便在拥挤的统铺上呼呼入睡,似乎忘掉了记忆。

  这真是短促生命中漫长的一天,一次最不堪回首的人生之旅。翌日被刺耳的哨音唤醒,已是灵鹫山的清晨,窗外落着滂沱大雨。
  作者题外话:走出豆豆溪(王地山 著)(连载08)第四章 荆竹坝苦斗

走出豆豆溪(王地山 著)(连载09)第五章 苗溪风雨
第五章 苗溪风雨

  33茶场贱民

  苗溪茶场地跨芦山、天全的丛山峻岭,始建于l954年,总面积43.24平方公里,合64860亩。l957年茶园超过万亩,号称万亩茶园的万人茶场,后来一直保持6000余亩可生产茶园。茶场地辖苗溪山区、大坪山区、纱帽山区和金龙山区。苗溪山区又分为苗上区和苗下区。灵鹫山为苗上区最高峰,海拔l575米,清代曾在此建造恢宏的庙宇大殿,后来拆除建厂,片瓦无存,只留下望乡台等遗迹,这便是4队。苗上区还有15、16两队,中上部有23队,腹部有2、3、5、14、17队,均为茶叶中队,其中2、14为女队。每个中队的驻地均有围墙,如中世纪的城堡。各中队除了种茶,还需种菜养猪以保证供应,为此还建了一些简易工棚。此外,还有24队,为茶叶科学研究所。场部位于苗下区,地势较平坦,周围1队、l3队为农业中队,另有基建队、机修队、担任警卫工作的解放军某连部和位于净智寺的医院。

  大坪山区有6、7、8、9、18、19等茶叶中队,辖区山峰如林,冈峦起伏,环境险恶,最高的擂台山海拔1400余米,均归天全县管辖。

  纱帽山有ll、12、20、22等中队,全系茶园中队,犯人刑满就业后多移居于此。最高的尖峰顶海拔l771米,这里茶叶长势最好。

  金龙山有l0、21两个农业中队,茶园较少,周围系村民。这里与纱帽山又合称金沙区。此外,茶场还拥有不相连属的双石煤矿与铜头河水电站。

  苗溪茶厂和动力厂一样为省属劳改管教支队,但地势险峻宽阔,位于飞仙关内,俨如与外界隔绝的独立王国。其干部配备和政策水平,在全国众多劳改农场中颇具代表性。我们所在的4队当时还不通公路,交通不便,粮食要从县城背回,距离十多公里,鲜茶从队部背往茶房也有五六公里。早晚山上浓雾缭绕,我们就生活在云雾山中。

  这里原来是个劳改中队。劳教来自四面八方,长年在山里干活,少与外界接触,许多人衣衫褴褛,破旧的衣裤上补着五颜六色的补丁,腰间束一条草绳,形像如同乞丐。一个个扛着锄头,挎着茶篓,蓬头垢面,在羊肠小道穿行,打饭时端个木凳子,随便蹲在一个角落里狼吞虎咽,惨不忍睹。他们集合时却高唱着:“太阳红,太阳亮.春风送我回故乡……”这就是我们的新家吗?

  队部设在最高处,院坝中间是晾晒茶叶的走廊。最低处是劳教与犯人宿舍。干部从办公室或寝室便可将劳教与犯人的行迹尽收眼底。这里的干部因山高皇帝远而显得特别威严,喊你干什么你就得干什么,动辄训斥,甚至绳捆索绑。劳改干部一旦拥有不受约束的权力,什么恐怖行为都施展得出来。

  刘中队长是个大块头,一个膀阔腰圆的北方汉子,经常以睥睨一切的凌厉目光审视周围,灵鹫山上,都是他说了算,他所到之处,人们都低头尽量回避。他常在办公期间背上猎枪到山中游猎,一次把犯人当作猎物,欠下命债,居然未受处分,更增添了几分杀气。管教干事肖世泽则是个更厉害的角色。他善于揣摩犯人心理,自以为心细如发,明察秋毫,如果盯住某人,那人就难逃厄运,被他整治过的人无不咬牙切齿,但初看上去,却极难发现其凶残狡猾。我们的带班干事姓宋,气质较忠厚朴实,张世花在成都与他相识,如今他乡遇故知,却是专政与被专政的特殊关系,宋任命他为组长以示关照。张从未领导过人,受宠若惊,集合清点人数甚严谨,不像以前那么随和了。

  连绵的秋雨,粗劣的伙食,饥饿的折磨,使来自大城市的人一时难以适应。我们常在雨中出工,戴着草帽,不久便淋得透湿,不吹哨休息就不能停止。清理茶园算不上重活,一个个爬上山头,从上而下割茅草,稍一疏忽,手掌手背便被茅草根部的荆棘刺破,血水从伤口沁出,疼痛不堪。成天勾着腰,更觉腰酸背痛,不慎还会从坡上滑下来。只有暴风骤雨,我们才能到望乡台暂避一下,秋风把淋过雨的人冷得瑟瑟发抖。中午回队,排着长长的行列到伙房窗口打饭,用木升子蒸的米未经淘洗干净,米饭呈浅灰色且有谷壳,蔬菜数量少,水煮后撒一把盐,一股潲水味,宛若猪食,难以下咽。带班干部一般都不去工地,指定一两名劳教作监工。夜里我们在大统铺上入睡,门口也由劳教轮流把守,出门解溲要喊报告,我们实为贱民中的贱民。

  芦山县本是个风调雨顺粮食丰足的宝地,极少干旱水涝。1935年红军路过这里,张国焘、徐向前率领的红四方面军曾在思延坝组建四川省苏维埃.迄今这里仍有不少健在的老红军。大跃进时期芦山县成了重灾区,患水肿死人逾万,尸体草草埋葬,灵鹫山百姓绝迹。l964年秋,芦山老乡开始走出饥馑,但对囚禁在灵鹫山上的劳教,“打肿肚皮”仍是个严峻的课题。

  劳教们生活在底层,每月有少许工资,因而受到老乡的倾慕,有些女子宁愿嫁给他们,希望将来带自己离开这苦寒之地远走高飞。而犯人只有两元生活费,衣物早巳卖光,还有什么办法打肿肚皮呢?漫山云雾,前景茫茫,满刑还得8年,到那时莫非找个棕包脚的女人作上门女婿,“上山砍柴,下河背水,如有不从,乱棒打死”吗?我的内心实在无法接受。

  34再次逃亡

  9月8日傍晚学习前,老田示意我去一趟厕所,路上悄悄对我说:“今晚12点左右准备行动,刘子友在我床下的壁头划开两块砖,从那里可以钻出。我第一个出去,你跟进,老刘殿后。出去的路已弄清楚,从二五丫口直达飞仙关。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不要再犹豫了!”

  到4队以来,我一直情绪低落,烦躁压抑,找不到出路,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冒一次险。猛想起《布尔什维克的地下年代》,那些地下党员从事秘密活动,被捕,流放,逃亡,活动,又被捕,再逃亡……周而复始,前仆后继。列宁、斯大林、托洛茨基、布哈林和许多不知名的革命志士都有过类似经历,我又何不铤而走险呢?终于下了决心。入睡前。在昏暗的灯光下,写了一张纸条,无抬头,也无落款:

  “我们走了,对革命者来说,越狱斗争是平常事,请理解,望珍重。”

  我把纸条悄悄放在邻铺周钦烈的大口盅里,翌日清晨洗漱,就会发现。

  兴奋、紧张、激动、惶恐,越想睡越难入寐,周围一片鼾声。大概临近午夜,听到劳教在交班,我刚迷迷糊糊,见一个人影过来拉我的铺盖,我随即悄悄起身,环顾周围,大统铺上挤得如沙丁鱼似的伙伴们均在梦中。老田伏身朝他的铺位下面钻了进去,悄无声息。我跟着钻入铺下,果然在一片漆黑中看见微光,那是被撬开的小洞口。他嘱我脸朝上,呈仰泳姿态,慢慢使劲蠕动。他大概已试过一次,出去并不费力。我胸部比他宽些,头钻出去后上身被卡住了,欲出不能,缩回无力,顿时十分紧张惊恐,只有奋力挣扎。大约经过十多分钟不断蠕动,周身汗湿,全身终于退到墙外,稍事喘息。瘦小的刘子友也从洞中出来,紧握我的手。在黑暗中,老田已不知去向。

  刘子友虽系惯逃,视力却不大好,路也不很熟悉。我们匆匆走上通往茶园的小路,企图下山直奔飞仙关逃命。这晚天阴,没有月亮和星光,也没有雾,小路依稀可辨。我俩牵着手,走过一座座黑黝黝的茶园,谁也没有出声。我们徘徊在通往长溪和短溪方向的小路上,头上悬崖壁立,猛虎一般森严,不远处有瀑布轰鸣,我俩却意识到亡命迷路,处境危险。大约半个多小时,不过走了三四里路,隐约听到后面有急促的脚步声和手电的光亮,“不好,追兵来了!”可能追兵不只一路,刘子友紧握住我的手说:“我们兄弟俩今夜死在一起罢!”瞬息之间,追兵逼近。他躲在路旁,我伏身在另一侧的茶行中间。追捕的干部用手电仔细搜寻,他先被发现,我屏住呼吸,赓即也被发现。

  我被押解回队后,重新五花大绑,双臂捆得很紧很紧,血液几乎难以回流,感到揪心的剧痛。我竭力忍受着,坚持着,不吭一声。

  翌日清晨,田成义也被捕回。这是4队从成都调来的犯人中发生的第一次集体逃跑事件,队部拟作重点处理,杀鸡猴看,惩一儆百。在这三个人中又以我为重点,对田刘两入未予深究。经向场部请示,当日下午令我捆好行装离队。把我送到高墙围绕的l3队,接纳我的是13队管教干事陈代富。此人与我年龄相近,个头不高,打一双赤脚,双目自有一股杀伤力,能作重刑*队的管教工作显然非寻常之辈。他搜查我挎包中的东西,见《日语读本》的扉页上有一首小诗:

  也许有一天,

  一群红领巾在我的基前

  凭吊,说

  为了祖国的幸福

  他承受过人间的一切苦难……

  他微笑了一下:“这是你写的吧,大概反映了你的思想吧!”

  我未作答。他意识到此刻和我谈不出什么,便派人把我锁进小墙内的5号监房,房内只有我一个人。

  夜逃未遂,换了一个更狭窄封闭的角落,更不幸的命运等待着我。我无怨无悔,只有选择勇敢,横下一条心,看你们怎样收拾吧。我不能长久做一只任人宰割的羔羊,兔儿逼急了也还要跳墙呢l

  35“二进宫”

  一条清澈的小溪在山谷丘陵中奔流,夏日水涨,携带着泥沙而有些污浊;冬日水枯却从不干涸,像在低声倾诉着什么。苗溪l3队的城堡就座落在豆豆溪畔。

  茶场的一个中队在国家统计局的报表上,只相当于农村人民公社的一个生产队,但其范围要大得多。以13队而言,就拥有七百多亩土地,包括两百亩水田和五百亩旱地和果园。此地有年代久远的历史。从管家窝、胡家坪、万家山、高家山、磨房沟、酱园房等地名判断。解放前曾有农家居住。1954年划拨给茶场,农民迁徙,才由长刑犯在这里从事农业生产。这儿距铜头场、万家山生产队都不远,常有社员在路上行走,他们弄不清劳改中队的番号,仍称此地为豆豆溪。

  当我被整个世界遗弃,多情的豆豆溪就成为了相亲相知的伴侣。

  五号牢房除了木板床和一只马桶,徒立四壁,我再次产生社会弃儿的孤独感。而当我开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