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仁爱和真诚构筑人类精神家园:中国人的信仰-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的人,一位好老师,在思想上不容我们闪躲,这又是一次真实的交谈,我们对郑也夫先生表示感谢。
  智怀:郑老师,您是一位“有思想洁癖的人”,您说过“在功利滔滔的国家中,信仰已成稀缺。寺庙已经高度世俗化了。”您又说:“我是一个活得很高兴的悲观主义者。”今天的机会很难得,我们想听您谈一谈信仰。
  郑也夫:你问这个问题出乎我意料,现在还有人谈信仰。这是一个高度世俗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首当其冲。我们生活在世俗社会,所以普遍的中国人不信教,或假信教,拜佛,烧香,哪是信教,连纪晓岚都嘲笑,说那些人把佛当贪官了,你给我小好处,我给你大好处,这是侮辱佛。中国古代也基本上是世俗社会,现在更是世俗得一塌糊涂,所以我不敢谈信仰,信仰高不可攀。
  智怀:但我认为您是一位有信仰、有良知的学者。
  郑也夫:谢谢您。那是您的理解。老实说,扪心自问,我不觉得我有信仰,但我也不觉得我跟很多人一样,我还有一点信念,我不觉得那是信仰。比如我觉得一个人想把自己选择的工作做好,我不觉得这是信仰。如果说这就是信仰,我觉得是把信仰矮化了。但这样的念头我有,比如说一个人要是教书,就把书教好,但我认为哪怕这样的念头多数国人已经没有了。好比你要是喜欢写文章,就把文章写好了。但我仍然不认为这些追求可以叫信仰。我没有信仰,我只有一些执着、顽固的念头。我只有这点东西。
  王少农:郑老师您对信仰的这种看法表面上有距离感,其实也是您对信仰的不苟且。您不随便谈信仰,说明您真有信仰。
  郑也夫:那是你的看法。
  智怀:您肯定有自己坚持的东西。
  郑也夫:谁都有自己坚持的东西,做鞋的把鞋做好,这叫信仰吗?
  智怀:这是基本品质。从浅层次讲,也叫信仰。
  王少农:郑老师您是很多学生与年轻朋友都尊敬的社会学家,我希望您谈一谈“人”的概念,什么叫人?
  郑也夫:人的定义非常难下。人是一种动物,人先别把自己神化了,人身上有动物性。谁不把自己身上的动物性解决谁也不踏实。自己得先承认自己身上有巨大的动物性,和别的动物还不一样。后来人的智能打开后,人就成了具有可能性的动物。别的动物的可能性不大。什么叫“可能性不大”?比如你是个狮子,一岁、两岁、三岁会怎么样,老了会怎么样?几乎都是注定的。但人具有可能性,一个人一岁、两岁、三岁的时候能看出什么样子吗?看不出。比如一个青年(指智怀)一边工作,一边还要写诗,还要写一本谈信仰的书,这些在小时候都看不出来,这就是我说的可能性。
  王少农:这种可能性是社会赋予我们的呢?还是人赋予社会可能性?
  郑也夫:这种可能性说到根本,已经不是社会赋予我们的,应该说是天赋。天赋的前提是我们具有可塑造性,人有潜在的可塑造性,乃至有人有信仰、有人没有信仰。我认为所谓人,首先要承认人有动物性,要说人没有动物性,那是胡扯。
  智怀:那肯定是有的。
  郑也夫:作为人,还具有可能性,但也不会可能到不具有动物性,假装是神,那是胡扯。

十五 郑也夫:呼唤人的尊严(2)
智怀:成了“超人”。您觉得在当下,对我们人类有什么期望或者寄托?
  郑也夫:对人类有什么期望?不敢谈。
  王少农:刚才您接受了央视的采访,谈到了约束的问题,法律约束那些应该被约束的人,目前的社会需要一种约束。
  郑也夫:你们要让我谈期待,人到了不敢期待的时候就不能照着期待谈了。
  智怀:那么请您谈,在期待之外是什么状态?
  郑也夫:我有什么权利期待?我做了什么?我争取过什么?我博弈过什么?
  王少农:关于人,您说到了动物性与可能性,除此以外您可能还有其他的归纳。民族性的缺失,或说丧失,是否就是动物性多了一点?
  郑也夫:尊严在很多人心里没有位置。哪怕是地位很高的人,为了升迁,他也不会考虑尊严。
  王少农:人的尊严。
  郑也夫:没尊严,没底线。
  智怀:您的一系列著作都是在呼唤一种尊严。
  王少农:良知。
  智怀:社会上很需要这个。
  郑也夫:我并不期待有什么改变,这么多年我不吐不快。
  智怀:您一直这么做下去,我想对我们的民族性是有益的。
  王少农:客观讲,是塑造民族性的一个工作。
  郑也夫:有的事很难说,靠着这样的民族性我们活了五千年。这不是能忍耐的伟大功效吗?有时我们看到,不要尊严的人比要尊严的人还合适,这叫人怎么说呀。不要尊严的社会有不要尊严的活法,玩法,游戏规则。我们不是一个人不要尊严,而是大批人不要尊严,导致出现不要尊严的玩法,这就让要尊严的人很难办。
  王少农:您觉得要塑造中国人的尊严,我们的传统文化可以提供哪些营养?如果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足以提供营养、动力,有没有其他途径?难道让我们丧失民族性的正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吗?我感觉这是说不通的。
  郑也夫:从很早起,上古的特征消失了,再往后走,就是巨大的忍让性占据主流。上古是很要尊严的,再后满族一彪人马把汉人打得落花流水,不可思议,怎么就这么轻易就把汉人给拾掇了?随便把江山让出去。当时的知识分子与做官的大多是软骨头,极好拾掇,无论胡萝卜还是大棒,哪样都好使。
  智怀:那您认为什么是民族性?
  郑也夫:民族太大了,盲人摸象,闹不清。
  王少农:其实刚才郑老师谈到的人的尊严就是民族性。
  郑也夫:我们没有汉唐的民族性。
  王少农:您比较倾向,或者说亲近,或者说喜欢,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哪一部份?比较符合您个性?
  郑也夫:其实先秦的东西看哪家都不像现在这样,儒家、法家都挺生猛。
  王少农:您说到法家,刚才您对央视的朋友也谈到了法治。法家对我们国家的塑造是有作用的。
  郑也夫:我不谈做人,不谈功利,就谈审美,先秦各家都有一种精神。
  王少农:走在北京街道上,大家都很忙碌,也有目标,但似乎就缺那么点东西。
  郑也夫:都是忙于蝇头小利,见小利忘命。
  智怀:这正反映出我们信仰建设的紧迫和重要。
  郑也夫:你可以这么说。但我还是说,信仰高不可攀。
  智怀:确实“高不可攀”,正因为他高不可攀,所以我们才向往。
  王少农:我们离真正的信仰还有一段距离,而我们又不能不去追求,不去喜欢,不要信仰。从本性上讲,信仰对我们做人是有好处的。这就是您刚才说的人的尊严。
  郑也夫:你这是一厢情愿。
  王少农:但是我们能做的工作只能这样,总比不去做好。
  郑也夫:如果一个人看不起你,就不必跟他说。没缘份就不要说了。没有意义。
  智怀:无缘。
  王少农:但我们的工作并非只针对自己人,而是面向天下人传播信仰。
  郑也夫:现在嚷嚷这个,你觉得能影响社会吗?
  王少农:凡事当顺势而为。我感觉您是一位科学工作者,理性,务实。但不等于说您没有精神上的追求,刚好相反,您不愿意接触的那部分可能是您最隐秘的那部分,最宝贵的那部分。您的著作其实传达的还不是知识,而是传达了一种精神劲。
  郑也夫:你说的有道理。就拿先秦人来说吧,有气魄,不萎缩。对学生我也谈做人,就拿你刚才说的,“精神劲”。不能惟利是图。
  王少农:能不能简单介绍您最近要出的书?
  郑也夫:有一本叫《神似祖先》。
  王少农:相似的似?
  郑也夫:相似的似。
  王少农:什么意思?
  郑也夫:就是说精神要像祖先。
  王少农:哦,真好!“神似祖先”这个词是您提出来的,有一位王静心先生也提倡过“神传文化”。您说的“神似祖先”有中性意味,但也传递了肯定祖先的信息,否则就没必要去“似”了。
  郑也夫:我是指身体与行为,不是说文化。
  王少农:行为就是文化。
  郑也夫:行为不一定是文化,动物也有行为。
  王少农:目前中国人种是否还有你说的动物性?
  郑也夫:有。人要想告别这种动物性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说要神似祖先。
  王少农:恢复动物本性,野性。
  郑也夫:我们的祖先被迫过半饥半饱的生活,今天我们要有意地过半饥半饱的生活,这样最健康,有益身心。
  智怀:您这是以动物的生存生活方式教化人。
  王少农:非常好,非常好。今天就到这里吧,谢谢郑老师。
  智怀:谢谢郑老师指导。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十六 黄慧珍:通过信仰建立心灵的秩序(1)
题记:2009年11月12日晚,智怀、王少农在北京采访了中国社科院的黄慧珍老师。这是一个积雪的傍晚,我们约了黄老师在餐厅一边就餐,一边交谈,在温馨的氛围里得以尽情交流。我们感觉黄老师是同道中人,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信仰上,都是我们的老师。对黄老师的支持,我们表示深深感谢。
  黄慧珍:很多讲信仰的书读了我都不解渴。
  王少农:我们不是先知,我们一直在寻找定位。
  智怀:我们没有可参照的。
  黄慧珍:其实只要写出内心想法就很好。包括你(指王少农)写的《心灵的盛宴》,我看了这本书的大概介绍。只要写出自己想写的就可以了,按自己的想法走挺好。我也不能提供什么帮助。
  王少农:您的认同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
  黄慧珍:你写的《心灵的盛宴》,写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这太重要了,我要写的是中国人的灵性生活。我把生活概括为灵性,深度挖掘,不是现象。我们有一样的想法,但是切入点不一样,这跟我们各自的经历与知识基础有关系。
  王少农:您说“灵性生活”,这挺好的。任何提法都有陷阱,但我们不能不提。
  黄慧珍:每个人心里头都有自己的感官、感觉方面的信仰,你所说的信仰指的是社会稳定、核心的东西,比如共同构建和谐社会。但我不同意你仅仅弘扬儒家文化。西方向全球输出的是“自由”,基督教提倡的是“上帝”,都是很大的东西,不会具体化。我们要输出中国文化,仅仅去建孔子学院是不够的。要提供中国的价值观,抽象的,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观。我不赞成你用儒家的概念,太狭窄了,容易引起反抗情绪。过于中国痕迹了,不和谐。有人说和谐提得挺“空”的,其实深入挖掘,这个“和谐”有可能是中国可以向外输出的、与“自由”对等的东西。
  王少农:理论要“空”才能装东西,老子说:“当其无有,车之用也。”“自由”与“和谐”组成“自由和谐”,预示了东西方的拥抱。我完全赞同黄老师的观点。
  黄慧珍:你(西方)向我(中国)输出价值,我也向你输出价值,而这个理论可能恰恰就是和谐。真理往往是通过简单法则发现的。
  王少农:和谐是自然法则,已经升华为真理,并成为人类价值。
  黄慧珍:和谐世界观不仅对中国,对西方同样有益。它也是“空”的价值体系,不同国家强调不一样,但他都会选择和谐与稳定。所以我倒觉得和谐更具有说服力,比儒家的观念更好。
  (两天后,王少农与智怀继续就此问题进行讨论,王少农说:和谐是儒家文明的精华,但“和谐”一词不是中国词汇,是外来词汇。按照传播规律与人接受信息的规律,任何外来词汇都不可能真正进入中国人内心,统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只有本国词汇才有号召力。是母语的力量。从历史看,与和谐是同义词的仁爱已经被中国人接受了几千年,仁爱是和谐理论的有力支撑。现在说的“和谐”就是孔子说的“和”,但“和”是中国词,“和谐”不是中国词,意思一样,区别很大。中国词“仁爱”流行中国,并且流行《圣经》;与仁义是同义词而又终将结合在一起的“和谐”、“仁爱和谐”将流行世界。)
  王少农:您说的对。具体化了就不是道了,道是不执一的。
  黄慧珍:对。越抽象越丰富。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十六 黄慧珍:通过信仰建立心灵的秩序(2)
王少农:让人自己去填。
  黄慧珍:比如自由,有英美的自由,有法国的自由,有别的自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