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平民生活的幸福本质:幸福课-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城市,蹲在路边卖,开了自由市场的先河。虽说刚开始,却是观察中国经济的一个很小的镜头,从这里可以看到中国的经济要走哪一条路。”。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一头扎进四合院(2)
在南开他有一帮中国朋友。“ 他们对我很好,很欢迎我到中国来,到现在我们还保持来往。我当时就体会出中国文化里边人情味非常浓,这个也影响我要留下来。”
  龙安志留在中国,当起律师,做律师业务、咨询业务,包括帮助一些大的跨国公司进行投资论证。“ 美国柯达公司在中国建立的第一个、第二个合资企业,我就做了法律顾问,参加了谈判,起草了协议书。爱立信公司最开始进入中国,和南京熊猫电子集团谈合作意向,我参加了谈判,起草合资的合同。全球最大的维他命医药公司也想进入中国市场,我鼓励他们把主要投资中心移到浦东,最后他们把亚太研究中心从香港挪到了上海。”
  1990 年的一天,龙安志到一个住北京东四史家胡同的中国人家里串门,这人住四合院,家旁边有个外国专家宿舍,也是四合院。知道专家宿舍可以租,龙安志马上就搬了过来。 那时,住这儿的外商不多,东四也不热闹。“ 整个一条街像睡着了一样,非常安静。”他在史家胡同住,在国贸大厦上班。
  ● “写写我亲眼看到的中国。我在书里预计的一些事情,现在都发生了”
  这座四合院保护得非常好,里边很空,没什么豪华的东西,还是六七十年代的样子,装修得也不厉害,只在木头上刷了一层白漆。
  “据说1976 年,就在这个院子里作出了逮捕‘四人帮’ 的决定。随后而来的一系列重大变革,以此为起点,使中国走到了今天,这也是我选择住这儿的原因之一。”龙志安很迷恋这个传说,“我对中国现当代历史特别感兴趣。等我了解到那些
  事情,了解到那些人曾经住过这儿,就觉得挺有意思。我还听说中南海里的一些领导人,就住四合院,住在像西花厅、丰泽园里,四合院就更加吸引我了。
  “再后来,我对四合院建筑本身有兴趣了。四合院为什么是这样的?建筑是人的思维在空间上的表现,四合院是这个样子的,肯定是有原因的。”他找了些书看,还认识了一些古建专家,听他们讲一些东西,再就是窜胡同。
  “四合院很能代表中国的文化。你走到一个胡同里,从外边看都是灰墙,灰墙是非常严肃的,你不知道墙里边都有什么东西。要是走在西方的洋房外头,你可以看到花园,可以看到房子,房子多大多小,人有没有钱,豪不豪华,站在路上就可以看个明白了。
  “可在北京的胡同里,人走在路上,看不到院子里头是什么样儿的,墙都是一样的,就那个门,能让人感觉里边住的是什么人。不同的四合院有不同的门,像广亮门、如意门。在清朝,门是有级别的,你不能随便用广亮门,你得有部级以上的官位才行。如意门就是一些学士家的门。看四合院的门,可以了解主人的身份。
  “然后你进了大门,对面有影壁,你必须拐弯儿,不能直走。西方的洋楼,一进大门,马上有梯子,上了楼就可以到主人的卧室。你进洋房,没有拐弯儿的,都是直走的。进四合院,你得拐弯儿进,想进主人的卧室,可能还要拐几个弯儿,有前院后院,可能还有多重院。
  “这就像进中国的市场一样,你不能直走,得拐弯儿进。
  “进了四合院,里头会很静、很密切、很透明。不过这种感觉只有你进了院儿才会有。一旦你进了这个门儿,你就成了自家人,大家一起享用这个空间,什么话都可以说,亲密无间。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一头扎进四合院(3)
“四合院,能让人了解一些中国文化,比如说,你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社会,那么讲‘圈子’。你一旦成了圈子里的人,得,什么事儿都好办了。” 美国人龙安志,慢慢在北京的四合院里住出了滋味:“ 住四合院,给我的感觉是精致、文雅,这种感受很深刻。特别是在晚上,感受更深。四合院儿的晚上最有意思,比白天还有意思,特别静。在这种安静里,你会比较放松。在放松的状态里,可以把问题想得比较清楚。我经常晚上不睡觉,写东西。”
  1996 年,龙安志在四合院里写出《中国第一》这本书,书的第一段这样写道:“枯叶伴随着子夜的微风落在门外台阶上的声音清晰可闻,这是北京中秋之夜。
  过去5 年里,我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这座清代的院落度过的。冬天,来自蒙古的寒风干燥而多沙,在庭院外的胡同里呼啸,北京城区就是由这些胡同构成的迷宫……”
  好几年前,我就买过、读过中文版的《中国第一》, 记得书的封面是一双中国筷子夹起一张旧美钞。我对龙安志说:“ 你在书里说了不少乐观的话,你对中国的发展,好像比一些中国人还乐观。”
  他听了“哈哈”地乐:“我不是在说乐观的话,我是在帮外国人了解中国的变化。
  “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因为当时我很生气。一些西方的记者和政治家老挑中国的毛病,说邓小平以后的中国会怎么怎么样,我觉得他们根本就不了解中国,中国的变化已经挺大的了。我觉得我该写,写写我亲眼看到的中国。我在书里预计的一些事情,现在都发生了。
  “当时一些外国人说我‘左’,但一些常住或常来中国的商人很同意我的观点。我刚刚从新加坡回来,那里的人说我写的是实情。事实证明,现在的中国,是商业投资和金融管理最安全、最不出事儿的地方。我当时的观点,现在成了主流。”
  我问他:“这20 年,有那么多中国人,‘忽忽’跑美国去了,你就没想着回美国?”
  “回美国?没多大意思。我回去过,感觉美国就那样儿,变化不大。但中国一天一天地变,我在中国过得挺有意思的。”他又摸着肚子,喜眉乐眼地道:“我现在回美国,吃不饱饭了。我天天中午、晚上都得吃米饭,不吃米饭,我就吃不饱肚子。”
  他送我一本不久前出版的新书《中国的世纪》,书的序是朱镕基总理写的。
  ● “梅兰芳唱过戏的台子有几个?要拆梅兰芳的戏台,是神经病!”
  搬出史家胡同后,龙安志自己买了座四合院。“ 现在,从东堂子胡同到史家胡同都拆了。有时我经过那儿,心里挺难过,可惜了,那里的四合院特别棒。”
  他曾爬到自家房顶观察周围的民居建筑:房子后边是一个一个院子, 他家的四合院,是原来大院儿的第一进。而这种保存比较完整的三进四合院,在北京已经不多了。
  “我住那个街道西口儿,是梅兰芳在北京的故居之一,院里还有个戏台。现在那个房子已经拆平了,戏台也要拆。
  “当时政府的人也想了解这儿到底是个什么建筑,我一看就知道是个戏台。我说,你不知道戏台是什么样的?那你到颐和园看去吧。除了颐和园、故宫外,现在北京还有几个老戏台?最多也就四五个。我了解过,这个戏台是梅兰芳唱过戏的,非常值得保留。北京的大楼、商场多得是,可梅兰芳唱过戏的台子有几个?要拆梅兰芳的戏台,是神经病!”。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一头扎进四合院(4)
他跑到街道办事处跟人家嚷嚷,街道上的人说这事儿他们管不了。
  “北京的老房拆得太多、太快了,不考虑它的文化价值,乱拆。”
  媒体报道说曹雪芹的一处旧居给拆掉了,我问他知不知道这事儿。他说那个地方他去过,连开发商也承认那儿就是曹雪芹的家。“世界不管哪个国家,都认《红楼梦》的。但还是给拆了,太可惜了!”
  我问:“在国外,有没有可能把这样一个作家的房子给拆了?”
  “不可能!”他把每个字,都咬得很用劲儿。“俄国人把托尔斯泰的房子给拆了?不可能!美国人把海明威的房子拆了?不可能!英国人把狄更斯的房子拆了?不可能!”他不停地摇晃着头。
  随后他又摊开两只大手说:“ 可是在中国,在北京,为什么会是这样?我无法理解。”
  一位作家曾这样描述自己待在巴尔扎克故居时的感想:“ 故居是有灵性的。无怪乎世界上一切名城,都保留着世人皆知的名人故居,它对一座城市的意义,不仅仅是提高城市的知名度,也不仅仅是为了旅游,它的终极意义是显示一个城市人文的高度和精神的深度。”
  “真悬,如果那夜不赶过去,第二天,这些门梁就会被人当破木头给扔掉了”
  现在,龙安志把自己的家、办公室,接客待友的地儿都安在四合院。他说四合院给人小花园似的感觉,非常安静、舒服,是很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他连续收购了几座四合院。每买一座院子,都自己装修,一点儿一点儿恢复原有的样子。我去的这院子,龙安志接手时只剩四分之一的回廊,现在让他给补全了。
  “这上头画什么样的彩绘,涂什么色儿都很有讲究,不能乱来。我请的工人,整修过故宫、颐和园、雍和宫。”
  临街的大门太旧太破,是重新做的。门口的俩门墩儿是从河北找来的,新门上方的小门楼,装有四根刻着精致木雕的老木头。
  住史家胡同时,他就发现一座明代四合院,有个广亮门,门上有四根精雕细刻的门梁,非常喜欢。等他整修四合院时,也想修这么一座漂亮的门。工人去了那座明代的院子,依样把木雕画下来,但做不了,那种手艺已经失传,没人会做。见他失望,工人说: 刻不成,我们给您画门儿上吧。
  不料,门儿还没做好,那座明代的四合院却给拆了。当夜,他喊上几个人,把拆下来的四根木头抢回来,直接安到自家的门上。
  “真悬,如果那夜不赶过去,第二天,这些门梁就会被人当破木头给扔掉了。”
  我想起报社周围那片快速消失的老房子,就问他:“你把房子倒腾得这么漂亮,就不怕哪天来了拆迁令,把它给拆了?”
  他说:“ 如果按照北京的法令,我住的这片地儿,算是北京25 片保留区之一。按法律说应该是保护的,但问题是法令够不够硬?在我们附近,有一座高层建筑正在建,就是违法的,是突破规划的。”
  他觉得要想保留四合院儿,其实不难。把拆迁的钱花到郊区盖新房子就行了。
  “建筑专家也认为,如果北京在三环以外建新城,比改建老城还便宜,拆老房子再盖新楼反而更贵。可为什么还要这么做,为什么还要拆迁?因为有人从拆迁中可以赚大钱。”
  他说北京的拆迁业里流传这么个笑话: 政府要做个项目,让三家公司投标,这三个公司分别是香港的公司、美国的公司和中国大陆的公司。

一头扎进四合院(5)
香港公司投标300 万。问他为什么是300 万,他说:100 万是原材料,100万是劳工费,100万是利润; 美国公司投标600 万。问他为什么是600 万,他说美国的原材料贵,劳工也贵,所以200 万原材料,200万劳工,200万利润; 最后是中国大陆公司投标,要投900 万。问他怎么可能是900 万,他说这很容易理解,我给你个预算:300 万给你,300万给我,300万包给香港公司让他们干。
  “说是个笑话,可实际上许多公司就是这么干的。他们不考虑自己城市的文化,不考虑城市的历史,也不考虑下一代。腐败分子是不爱自己文化的,他们只爱钱。” 他直截了当道。
  这个美国人又说:“ 中国,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腐败。我觉得共产党如果不解决好腐败问题,那么中国未来的发展,还会有很大的难度。”
  我说拆四合院,叫“危房改造”。有人说了,北京的四合院不好保护,因为房子都是木头和灰砖建的,跟西方的不一样。
  “胡说,有什么不一样的。你去法国、英国看看,那些老房子,也是老木头的,只不过砖不是灰色的而已。技术并不复杂,就看你想不想做。我自己已经修过几座四合院了,有什么难保护的。” 他依旧认为,北京的四合院儿拆得这么厉害,其中有腐败的原因,有太多的人想借拆迁捞钱。另外还有一些人,太崇洋媚外了。
  “我曾跟一个大学教授到电视台做节目,他说故宫以外全拆,全用水泥、钢筋、玻璃盖高楼,跟伦敦一样。我问他你去过伦敦没有?他说我从来没去过。我说对不起,你最好还是先去看看,伦敦的老城区基本是保留的,新城市是在郊区建的。”
  “毁了那么多四合院,建了那么多高楼,我不明白,这能代表中国文化?用水泥、钢铁做玻璃楼,中国永远也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