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策-第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来政治文明的发展与演进,主要是以宪政*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为标志的。因而宪政*被看成是衡量现代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

民主之困局与出路:对中国政治改革经验的反思(4)
*化的双重任务:控制政府和规制民意
  有了以上对于*的理论分析和把握,我们可以试着来回顾和审视中国的经验。在开始这一工作之前,我认为有必要简要说明我对*化的理解。
  控制国家与规制民意,这是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史上的两大主题,也可以说是现代*历程中的两个伴侣。在君主和家族统治的时代,因为国家为一个君主或家族所掌控,所以,人们集中智慧来控制国家。此时,控制国家被理解为限制王权和君权,保障个人自由。后来,随着君主和家族统治的衰亡,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国家成为人民的公意机关,国家机构——政府掌控在人民选举产生的代表手中,因此,控制国家体现为限制公权,实行有限政府和责任政府。但同时,由于人民的作用在“人*权”的理念下大有无限扩张的趋势,因而在制度上如何限制*、规制民意,又成为一个新的议题。所以,今天的宪政*制度既可以看做*意识不断强化的结果,也可以看做对*的限制不断完善的产物。据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来表述:*化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的工作,即控制政府和规制民意。
  我的上述观点可以从美国立国者那里得到支持。读过《联邦党人文集》的人都知道,美国联邦党人想建立的是一个自由的强国家(有效政府),这也是今天许多人的政治目标。他们坚持认为,政府的组建应当以自由为原则,但他们也知道,“滥用自由与滥用权力一样,都可能危及自由”;“在组织一个人统治人的政府时,最大困难在于必须首先使政府能管理被统治者,然后再使政府管理自身。”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希望建立的政府既是有效的,也是有限的:有效政府即“使政府能管理被统治者”,有限政府即“使政府管理自身”。换句话说,美国联邦党人的立国诉求有两个:一是赋予政府以足够的权力,控制(管理)人民;二是通过对政府的外在的和内在的双重约束,控制(管理)政府(或国家)。采取共和政体(代议制政体)和地方分权的联邦制,赋予总统以较大的行政权力,设置国会两院制,实行法官终身制等等,主要是为了防止“暴民政治”,对社会实施有效管理;实行*选举,实施以野心对抗野心的分权制度,制定权利法案,规定司法独立等等,无非是为了控制政府,防止“*政治”。
  近代以来,中国人对于“人民*”有一种近似狂热的感情和冲动,把“人民当家做主”奉为政治理想,因此,一直倾向于把*视为目的,历来把扩大*和大众参与视为政治实践的目标,而很少能够接受限制民意的公开主张。我们曾经以*为诉求,把弘扬和扩大*以便实现“人民当家做主”作为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目标。*制度和方法是解决合法性危机的最终方案,也是控制国家和政府、限制公权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贯彻和落实“人*权”原则当然是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但是,“人*权”的至高无上以及人民行使主权的方式必须得到严格的法律和制度安排的约束。换句话说,哪些属于“主权”管辖的范畴?人民如何行使“主权”?如何确定“民意”?这些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和制度约束。
  基于上述分析,我认为,通过国家制度的理性化改造来更加合理地限制政府权力、规范政府行为是宪政*建设(*化)的重要内容;通过制度化建设来规制民意、约束公民行为、疏通民意表达渠道、发展协商*(deliberative democracy),从而使“人*权”得到有效控制,这也是宪政*建设(*化)的重要内容。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民主之困局与出路:对中国政治改革经验的反思(5)
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展国家,具有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特点。中国政府面临许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化的挑战。要应对这种挑战,就需要确立长远的国家发展战略。具体来说,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是:(1)就政治发展的目标和路径达成基本的社会共识;(2)在既有的社会结构条件下,寻找现实政治的发展空间。通过发展协商*机制,尽可能达成广泛的政治共识;通过推动政府创新来拓展有效的政治发展空间,寻找和培育宪政*制度的生长点。
  中国的经验:以政府创新来回应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一直面临多重挑战,这些挑战主要来自3个方面:(1)*化的要求;(2)社会发展的要求;(3)国际趋势的要求。这些问题和挑战互相交织、相互影响。中国政府一直按照自己的思维和发展逻辑来推行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的渐进改革,这些改革基本上围绕规范社会行为(社会治理)和规范政府行为(政府治理)这两个方向而展开。
  我认为,社会的“善治”包括良好的“政治”和良好的“治政”。前者侧重于“治民”(即社会治理),后者侧重于“治官”(即政府治理)。中国的改革实际上是沿着这两个方向展开的。在“治民”方面,中国走的是放松管制、还权于民的路子,努力探索一条活化社会的治理模式。在“治官”方面,中国走的是规范政府管理、限制公权的路子,努力探索一种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政府模式,希望打造一个文明管理的公共政府。
  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改革的主要任务和成就在于实现整个社会发展的拨乱反正,特别是在国家发展方向上,实现了重大转折。此时,中国改革的主要举措被一般概括为下放权力、开放搞活。从政治学的角度讲,就是还权(权利)于民、放松管制,最大限度地使社会和个人获得自由发展的空间。应当承认,这些改革举措都是在经济市场化的目标下实现的,而且这条线路的改革还在继续。沿着这条线路,我们看到了90年代开始的村民自治和“草根*”试验,也看到了城市居委会的改革和社区建设运动。
  如果说80年代的改革主要是政府放权,也就是政府“割让领地”,改变管辖方式,以便给社会自主和个人自由发展腾出更多的空间,那么,90年代中国政府则开始针对自身进行改革。先后推出了人事制度改革——实施了公务员制度,行政机构改革——从机构精简和裁员到职能转变等。这应该说是旨在打造现代政府的积极努力。今天,这条线路的改革也还在继续。沿着这条线路,我们也可以看到后来的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司法制度改革、行政问责制的逐步推行和公示制度及听政制度的实施等等。
  应当承认,在中国政府面临的所有挑战中,*化的挑战是最根本的。中国政府也一直在努力进行政治改革,通过自己特殊的方式化解来自这方面的压力,推进着*化的进程。这些努力包括:(1)用“自由”来释放*之压力,即放松政府管制,给个人以更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利益实现渠道的多样化来分解公民诉求的压力;(2)用良好的经济绩效来缓解民众需求的压力,即谋求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巩固合法性基础;(3)用基层*试验来启动*化的步骤,即通过社会基层单位的自治和自主运动以及*试验,疏导民意和压力,舒缓来自社会底层可能造成既有体制的紧张;(4)用制度和政策创新来确立民意的回应机制,即通过微观领域的制度变革和政策创新(如完善人民代表制、问责制、公示制度、听政制度、协商*等),克服既有体制的结构性障碍,弥补其民意回应机制的不足。 。。

民主之困局与出路:对中国政治改革经验的反思(6)
不同于第三次*化浪潮中大多数政党的做法,中国的执政党很少公开明确、大张旗鼓地宣示自己要推行什么*改革,它所主导的改革所追求的目标不过是要实现治理模式的转型改造,而这项改革总体上沿着保障“私权”和限制“公权”这两个方向展开。应当肯定,这成就了中国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变革,也完全符合宪政*的发展方向。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体制的变化是多方面的,诸如废除了领导职务的终身制,开启了任期制;放松了管制,扩大了个人自由和社会自主的范围,即从农村到城市,市场化改革改变了中国原有的“单位”制度,释放了社会自主和个人自由的空间;在党政关系方面,从一开始追求党政分开,到目前贯彻执政组阁方式,通过共产党领导方式的变革,试图减少政党对于政府管理过程的干涉,保证政府依法行政;在立法体制上,加强人大的地位,完善人大制度,充分发挥其立法作用;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扩大地方的自主权限;鼓励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的居委会和社区组织的发展,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等等。
  当然,变化还有很多方面,这些变化都是积极的。但是,这些变化的每一个方面都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权力结构问题:党政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还需要调整。
  (2)责任政治问题:虽然废除了终身制,但基于选举和组织政府的责任政治还远未真正建立起来。
  (3)民意体系问题:人大的立法权得到了较大的体现,但人民代表的质询权、监督权、罢免权还没有完全发挥应有的效力;民众的利益表达机制也需要健全和完善。
  (4)社会管制问题:虽然扩大了社会自主和个人自由的范围,但政府垄断和管制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还依然比较严重。比方说,户口管制最近一直受到批评;电力、电信、石油、航空、金融、媒介以及其他影响百姓日常生活的行业的非市场或不完全市场化的管理模式,不仅制约着行业的发展,而且也制造了社会的不公。
  (5)社会自治问题:一方面,自治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得到了肯定,人们希望“第三部门”能够加入到政府管理中,以减轻政府的负担,提高政府管理绩效;但另一方面,自治组织的“政治化”又可能对政府权威构成挑战和威胁。
  解决这些问题是中国今后进一步改革的任务,也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人们就中国今后的改革方向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但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行党内*、加强公民社会建设被认为是深化改革的基本路径。
  燕继荣,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本文选自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大国策》丛书。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执政党党内民主发展的意义、路径与策略(1)
执政党党内*发展的意义、路径与策略
  ——基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政党的启示
  汪永成 黄卫平
  *同志曾说过:“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十六大报告也提出,中国的政治发展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是人类政治文明的结晶,中国共产党党内*的建设,也要吸收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既不能脱离自己的党情、国情去发展党内*,也不能以不适合党情、国情为借口把其他政党的*经验拒之门外。只要有利于保持自己的生机和活力,有利于提高自己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从而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就应该大胆吸收和借鉴西方政党加强自身建设、发展党内*的一般经验。
  人民的要求和最终选择是一个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外在动力,作为非竞争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持续开发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
  任何政党都要不断地强化和完善自己,才能保持生机和活力,才能获得一定的政治权力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同的政党自身建设的动力、方式是不同的。
  我们知道,西方政党的多数活动是围绕选举而展开的。对西方竞争性政党来说,来自定期的竞争性选举的外部压力是其加强自身建设的强大而稳定的动力源泉。由于在竞争性政党体制下,竞选的成败,直接关系到能否执政,关系到政党各项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自己所代表和维护的社会群体、阶层或阶级的利益,因此,竞选过程实际上是争夺执政权的过程,是维护或扩大自己(所代表的社会阶层)利益的过程,同时也是接受人民挑选的过程。而关系竞选成败的主要因素,在于自身的政治竞争力。西方主要政党为了在竞争性的“政治市场”上提高自己的政治理念、政治纲领、政策主张以及本党候选人的竞争力,都必然自觉不自觉地以“政治市场”为导向(实际上是以选民的意愿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