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巴菲特忠告中国股民-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那个时候,你后悔也来不及了。
  对此,巴菲特的经验是这个人一定要优秀,并且乐意留任,否则他就不会收购该企业。
  巴菲特介绍说,伯克希尔公司长期投资的罗克福德银行(Rockford)的创始人杰因·阿贝格(Gene Abegg)1980年7月去世了,终年82岁,他就是这样一位非常值得信赖的人。
  巴菲特回忆说,当初他们两人第一次见面时杰因·阿贝格就非常坦诚——他把公司的所有不利因素都全部摊在桌面上,即使几年过去后,他还会谈到当时交易时漏掉的细节。
  要知道,当初杰因·阿贝格把银行卖给伯克希尔公司时已经71岁高龄了,可是依然是那样辛勤工作。他在工作中极少发生失误,一有失误就会立刻报告,因为他永远记得自己是为别人处理钱财。对于像他这样的为人,伯克希尔公司还能要求什么呢?果然,这家早在1933年持有现金便足以立刻清偿所有客户存款的银行,业绩表现一直位于全国前茅。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3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强调说,伯克希尔公司很少负债,如果真的要负债,也会比较保守,宁愿放弃一些非常吸引人的投资机会,也不愿意过度融资。其衡量标志是,每一元钱要至少能发挥一元钱的市场价值。从历史经验看,每当银根收紧时,非常吸引人的投资机会会更多些。
  【巴菲特智慧结晶】
  巴菲特认为,在全社会资金面紧张的背景下,企业举债所面临的投资机会会更多。伯克希尔公司的原则是,宁愿保守一些也不愿意过度负债。而对于旗下的那些子公司,他则倾向于通过人品来加以把握。
   。 想看书来

检验经营管理层的一杆标尺
伯克希尔的经营团队在许多方面都与众不同,举个例子来说,这些先生女士大部分都已经相当有钱,靠着自己经营的事业致富。他们之所以愿意继续留在工作岗位上,并不是因为缺钱或是有任何合约上的限制,事实上伯克希尔并没有跟他们签订任何契约。他们之所以辛勤工作,完全是因为他们热爱自己的事业,而我之所以用“他们”这个字眼,是因为他们对这些事业完全负全责,不需要到奥玛哈做演示文稿,也不需要编预算送交总部核准,对于任何开支也没有繁复的规定。我们只是简单地要他们像经营自己祖传百年的事业一样来对待即可。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现身说法】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购买的股票其负债率一定要低;公司负债率越高,那么你的投资风险就越大。他认为,企业负债究竟是因为业务发展所需不得不产生的,还是带有某种个人恩怨和企图不负责任地大肆扩张,实际上是检验管理层的一杆标尺。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9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伯克希尔公司的经营团队在许多方面与众不同。例如,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已经相当有钱,之所以愿意继续留下来工作,并不是为了要养家糊口或者不得不这样做,恰恰相反,他们完全是因为热爱自己的事业。正因如此,伯克希尔公司对他们的要求是,要把自己经营的该企业当作是自己祖传百年的宝贝一样来对待,并且完全负责,而不需要到公司总部去汇报。
  在巴菲特看来,如果经营管理层能够把企业当作“自己的”企业来对待,就一定能尽心尽力。相反,如果总部通过各种各样的“制度”来加以制约和规范,总有百密一疏的地方,反而没有前者好。
  所以,巴菲特和查理·芒格与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那些明星经理人经常保持这种互动方式,这种互动方式与他们和伯克希尔公司股东之间保持的互动模式相一致,归根到底一句话,就是要站在对方立场上看问题。巴菲特认为,经营管理层如果总是从股东角度考虑的话,就不会出现赌博行为式的负债经营,负债率就会降到最低。
  俗话说:“冷,冷在风上;穷,穷在债上。”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不必要的负债,相反还有充裕的现金,这个企业的业绩就差不到哪里去。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9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伯克希尔公司1995年收购了犹他州家具行业的龙头老大公司。原来的经理人Bill以及该公司大部分经营团队都是摩门教徒,根据他们的宗教习惯星期天是不做生意的。按理说,星期天正是销售旺季,Bill继续领导该企业后依然坚持星期天不营业的惯例,这让巴菲特多少有些不爽,可是巴菲特又不能过多地进行干涉,因为归根到底该企业是由Bill在具体负责经营管理的。
  但是,让巴菲特感到欣慰的是Bill真心实意把企业看作是自己的来经营管理,不但负债很少,而且业绩蒸蒸日上。一个最有说服力的数据是,自从1954年Bill接手管理该公司以来,年销售额从当时的25万美元一直增长到1999年的亿美元。
  Bill认为,既然能够在犹他州取得成功,那么也应当会在其他地区成功开拓市场,所以他1997年在Boise设立了一家分店。巴菲特说,说实话,当时他是为这一举措捏一把汗的,他非常怀疑这种星期天不营业的做法怎么能去抵挡对手全年无休的竞争?不过他还是坚持不干预原则,心里虽这么想,嘴上依然没有说出来,因为他必须尊重Bill的商业判断和宗教信仰。
  为了打消巴菲特的顾虑,Bill主动提出了一个非常特别的方案——Bill愿意自己先投资900万美元以个人名义买下这块土地、建造建筑物,等到生意走上正轨后,再以成本价卖给伯克希尔公司;如果生意没有原来想像的那么好,那么将由他个人承担全部损失,伯克希尔公司不必承担一分钱损失,更不用说背上巨额负债了。
  巴菲特很感激Bill的提议,但明确表示,既然伯克希尔公司想要获取投资报酬,理所应当承担可能造成的风险,没有理由让他一个人承担风险。但Bill坚持认为,如果是因为他个人的宗教信仰问题而使得企业经营不善,那么就应当由他个人来独自承担这个苦果。
  后来,这个分店于1999年8月顺利开业,立刻当地造成轰动。而Bill也信守诺言,完全以成本价把两年来建造的该物业移交给伯克希尔公司,不收一分钱利息。
  巴菲特感慨地说,从来没有哪一家上市公司的经理人会这样做,至少他从来没有听说过。他说,与这样的公司管理层进行合作,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值得一提的是,当一个月后这家分店正式开业时业务就已经十分火爆了,规模成为当地首屈一指,把同行远远抛在了脑后。
  读者知道,企业中有一些负债是因为财产损失引发的,然而优秀的公司管理层却能有效避免这种无谓的财产损失。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9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1989年9月他邀请波仙珠宝公司的埃克·弗里德曼为一个聚会讲解珠宝知识。为了加深印象,埃克·弗里德曼特地从奥玛哈携带2000多万美元的珠宝到现场。当天晚上,巴菲特表示为这些价值不菲的珠宝如何过夜的安全问题感到担忧,埃克·弗里德曼悄悄地把他拉到一边说,你看到这个保险柜了吗?这里面放的全是假的,真的早已调包了。
  【巴菲特智慧结晶】
  巴菲特认为,公司负债率的高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公司管理层的为人、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如果公司管理层真正为股东着想,把企业当作是自己的,就不会过度举债、把公司推向危险边缘了。
  

两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奇迹之一就是在伊索寓言里。那历久弥新但不太完整的投资观念,也就是“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要进一步诠释这项原则你必须再回答三个问题:你如何确定树丛里有鸟儿? 它们何时会出现,同时数量有多少? 无风险的资金成本是多少(这里我们假定以美国长期公债的利率为准)?如果你能回答以上三个问题,那么你将知道这个树丛最高的价值有多少,以及你可能拥有多少鸟儿。当然,小鸟只是比喻,真正实际的标的还是金钱。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现身说法】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购买的股票其自由现金流要持续充沛,这是考察该股票是否值得投资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他最喜欢引用的一句格言是伊索寓言中的“两鸟在手不如一鸟在林”,翻译过来就是中国人通常所说的“现实惠”、“现到手”。在他看来,企业产生的自由现金流,才是投资者所能拥有的最实在的东西。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0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伯克希尔公司评价股票和评价事业的方法没什么两样。而实际上呢,从古到今这个评估所有金融资产投资方式的方法就从来没有改变过。追根溯源,还要回到公元前六百年前的伊索寓言那里去。
  他说,伊索寓言里有一个历久弥新可是又不是很完整的投资观念,那就是“两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为什么这么说呢?要弄懂这个简单道理,你必须回答三个问题:首先是这个树林里究竟有几只小鸟?其次是它们什么时候会同时出现在你面前?最后是捕捉这些小鸟你需要投入多大的成本?
  巴菲特在这里说这个寓言故事的真正含义是,在上市公司这些“树林”里,只有搞清楚一共有多少只小鸟,你才能知道该股票具有多大的投资价值;只有搞清楚同时会出现在你面前多少只小鸟,你才能知道你能获得多大的投资报酬;与此同时,你还应当用美国长期公债利率来比较你的投资成本,看能否超过平均投资回报率。否则,即使你能捕捉到这些小鸟,可是由于投资成本过高、最终所得报酬率甚至要低于长期国债,这样的“捕鸟”行为依然是不合算的。
  巴菲特说,这一投资理念不但适合于股票投资,还可以扩大到农业、油田、彩票、企业投资等方面,即使是蒸汽机的发明、电力设备的运用、汽车的问世、互联网的应用,都无法改变这样的定律。
  他说,你无法想像有谁只要在电脑上输入正确的数字,就能轻轻松松地获得资金运用的最佳途径!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一定要注重自由现金流这个指标,这才是投资者能够实实在在拥有的东西。至于其他的投资原则如股利报酬率、本益比、成长率,除非能够提供该企业未来现金流流入流出的任何线索,否则这些指标就和股票内在价值的评估没有一点关系,有时候甚至还要起反作用。
  为什么会起反作用呢?他解释说,许多证券分析师和投资家把“成长型”、“价值型”列作两种截然不同的投资类型,这简直不可思议。在巴菲特看来,成长是股票的基本要素之一,如果不“成长”还要投资该股票干什么呢?但是“成长”并不一定就会增加企业内在价值。
  巴菲特的意思是说,某家企业在成长,当然它会获得相应的业绩增长,可是这应当和伊索寓言中捕捉这只小鸟所付出的成本相比较。更不用说树林里有多少只小鸟、什么时候会出现其中充满变数,谁也无法精确计算出来。可是,如果真的根本无法精确计算出来,尤其是那些变化大的行业和企业,要做到这一点更不容易,无论如何最终得出的数据都很玄乎。既然这样,自由现金流就是一个比较容易衡量的指标。
  巴菲特说,虽然现在无论该股票的价格是否物有所值、只关心别人会不会以更高价格把你手中的股票买走这样一种“投机主义”广泛盛行,看起来也没有违法,也谈不上不道德,并且这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可是这却不是巴菲特和查理·芒格喜欢玩的游戏。
  他们的观点是,如果自己两手空空地参加聚会,又怎么能希望聚会结束后自己满载而归呢?
  巴菲特的意思是说,投资股票必须考察该公司的自由现金流有多大,而不是盲目投资。如果该股票根本没有投资价值,你又怎么能希望它能给你创造丰厚的业绩回报呢?
  巴菲特说,许多投资者对股市回报给予不切实际的想法。与之相应的是一种荒唐的说法叫“价值创造”。他说,打死他也不相信,那些从来就不赚钱甚至是亏钱的企业能够创造出什么价值来?
  就好比说,在这个树林中根本就没有一只鸟,你又怎么能从中捕捉到鸟儿来?那些利用市场泡沫创造出来的泡沫公司,最终的目标不是让投资者赚钱,而是赚投资者手中的钱。说穿了这是一种过去“连锁信”骗局的现代版,因为这些企业根本就不产生自由现金流。
  巴菲特实事求是地说,他从来没本事从一堆不成气候的上市公司中找到幸运儿的超能力,而是学着从2600多年前古老的伊索寓言中所教导的方法,从比较保守的角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