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钱统治-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县城的人说,全县的人都会往县城里挤……
  以此类推,村里大致只有一两个小卖部,小卖部本身可是区域商业中心,所以,小卖部周边房子的价格应该照样飙升。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章 金融,谁主沉浮(8)
最后一个逻辑荒谬吗?如果荒谬,凭什么又认为前面几个逻辑不荒谬?莫非中国有钱人实在是太多了,连乡镇的房子都被有钱人炒起来了?
  中国房价飙升的背后,另有其因。
  房地产,尤其是所谓高端楼盘、中心地段应该高价,这没错;甚至多数人都不应该在繁华闹市区购买房产,这也没错。不过,如果连县城、乡镇的房价都在飞涨,中国人口再多,也没到这个份上吧?
  推动房价上涨的,不仅仅是开发商,开发商要有这么大能量,早改行当强盗了。只是开发商在前台表演,更为刺目罢了。
  中国土地市场分为两级,唯一能控制一级土地市场流转的,只有地方政府。地价高涨,最大的受益者,不只是开发商,还有地方财政。只有财政收入提高才能有政绩,才能推动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在领导面前倍儿有面子……
  不过,政府有很多种,比如,中央和地方。
  都是政府,差别其实很大,中央政府的角度是全局,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政治家更关心民生,需要考虑的最基本因素根本不是财政收入,而是获得全民支持。虽然,中央政府政策也是地方政府力量博弈的结果,但如果一件事搞得民生鼎沸,就是再赚钱,也必须整顿。
  地方政府的激励其实很傻、很天真:地产涨价,既可以增加收入,又可以搞搞面子工程。
  地方政府也是政府,不是个体工商户,在关注城市面貌的同时,更要关注地方产业竞争力,只有各地产业有所突破,全国才能有所突破。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全国各地都是地方,如果大家一起改行做地产生意,虽然很有“钱”途,却会毁掉国计民生。
  搞搞城市建设也不是不可以,但必须依靠经济发展带动城建,而不是把这个逻辑反过来。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建并不绝对成正比,如果城建过度消耗财政资金,楼能起多高,经济发展就有多缓慢。
  无论国家还是家庭,很显然,钱就这么多。都去买房了,其他的所有事情,就必须排队。中国的房子再漂亮,也只能是本地人买、本地人住,指望全国各地住满外地人甚至老外,还不如指望变形金刚莅临中国更现实。
  说穿了,土地还是原来的土地,并无半分创新,房价涨跌不过是财富分配游戏,在贫者和富者之间、在政府和公众之间,获益的永远是富者和政府。“天下之利,不在官,便在民”,指望地产创造辉煌还不如去印刷货币来得实在。
  然而,对国人来说,家,是缠住你心的根,是远离时永远的回程票。如果一个社会,尤其是绝大多数人都要为房产付出几代人的积累、背负几十年的债务,整个民族莫非都在为地产这一个行业而负债?
  年轻人,尤其是刚刚进入城市的年轻人,他们没有过多的积累,也就必然会对整个城市望而却步,如果对任何一种希望都望而却步,整个城市、整个国家的希望又在何方?
  然而,他们,才是未来社会的中坚。
  有人说,住不起市区,可以住郊区,住不起郊区可以住廉租房,廉租房都住不起,还可以住地下室……
  毕竟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精英。高房价把年轻人压进了地下室,如果所有人都终日为栖身之所在打拼,那国家还能有多少未来可言?
  普通人的未来才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不是恰恰相反!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之所以是礼仪之邦,是因为我们有着自己的文明准则,而维系儒家文明的,说到底是每一个国人的家庭。 。 想看书来

第一章 金融,谁主沉浮(9)
如果多数人、多数家庭,都游离于整个民族文明底蕴之外,会有什么结果?
  说好听点,叫做“江湖中国”;说难听点,就是乱世之源。
  虽然西方也始终在为地产泡沫头痛不已,虽然地产泡沫早就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但中国全国性地价飙升,恐怕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第一次。
  不同的是,制造西方地产泡沫的是失去创新投资途径的资金,我们还加上与民争利的地方财政,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地产泡沫才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沉疴。
  争论其实已经没有意义,必须让地产业恢复理性,把经济增长和财政增收的动力还给创新,不要再把国民的未来牺牲在非制度性的江湖。
  这样,民族和国家才会更有希望。
  寻找失落的启蒙
  很多人认为,论及金融与文明,我们比西方落后。这么说,从现在来看,确实也是事实,只是有效期不足200年。
  我们落后的原因,其实很奇怪,是因为过去牛得有点过头。
  这么说,倒不是想追溯自己祖上有多阔,更不想说明国外的月亮有多圆,只是想明晰一个概念。
  与其他物种相比,人类很辉煌,中有孔子,西有阿基米德。不过,辉煌的背后是整个古代地球人都在饿肚子。银行、证券交易早就存在,但这些玩意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在古代西欧信贷也是给王室打仗准备的。
  活着,才是最高理想。这种生存底线,决定了人类对吃饭的需求弹性无穷大,我们姑且称之为“生存经济”。
  因为,不吃饭会死人。
  如果使用经济学语言描述:生存经济时代不存在个人偏好,没有偏好,谈何市场?
  用市场、交换的概念去理解古代经济,是彻头彻尾的偷换概念。
  面对自然和异族的双重挑战,皇权的优势很显然,既可以应对暴虐的自然,也可以抵御外族侵袭。生存经济时代,是不需要竞争的,市场越发达败得就越惨:商业发达的齐楚败于农耕立国的强秦;雅典败于罗马,罗马败于蛮族(日耳曼民族),蛮族则败于匈奴。
  而匈奴,是被汉武帝打到匈牙利去的。
  从春秋列国到隋唐,千年传承形成了中国的统一皇权,在当时这本就是最先进的体制,于是我们有了辉煌的盛唐。
  皇权具有剥削性,没错;皇权压抑个性,束缚*,也没错。
  条件是,在当代。
  正是这种剥削性将资源控制力集中于皇族,才有了对抗自然和外敌的可能,领主就算联合起来不过也就是修个石头城堡,修万里长城,想都不要想。
  今天,我们知道浪漫的多瑙河,雄浑的黄河、长江。然而,“水火无情”,水在火前。在中国,正是集体的力量遏制了频发的水灾,各自为战的西欧,古代水灾数量几乎是中国的一倍。
  如果形成分权,汉族就算能应对频发灾害的黄河,也未必能对付得了倏忽而来的游牧民族,没准早被黄河或者异族赶到长江以南了。谁也不知道制度变迁后能不能活下来,拒绝制度变迁本身就是理性的。
  由此,中国开始了周而复始的长循环,本卷中你可以看到货币体制中的权力斗争。然而,历史是残酷的,任何事物都是强者的工具,何况是代表财富的货币。
  皇权确实残暴,但也要具体看跟谁比。与终生不出城堡的西欧农奴制比,封建皇权文明多了。
  在皇权交替演进过程中,我们不仅曾经有世界上最强的经济,也继承了千年传承的启蒙,形成了独特的汉文化。五千年传承的是寻求人类内心超越,睿智的朴学(原始儒学)、诚心正意的朱程理学、知行合一的宋*学……凡此种种无不昭示着一个永恒的主题:信任人类。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章 金融,谁主沉浮(10)
这种精神体现到货币金融制度上,就是鲜明的集体主义。盛唐开元通宝终于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摆脱了计重货币的宿命,而宋朝则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币——飞钱,从元朝开始,纸钞就不设“钞本”……
  这些,在西方是绝对不可想象的。
  无情的生存法则,让西欧一直到11世纪都不敢以家庭对抗自然,唐宋小农围炉夜话的时候,欧洲还在北欧海盗的侵扰下胆战心惊。城堡、领主也是西欧集体对抗自然的方式,只是落后的农业生产根本维持不了一支常备军,在这些方式中我们何尝看到一点文明的痕迹?
  不是欧洲人不想用刀把子解决问题,实在是养不起刀把子。
  正是由于欧洲的落后,才使得它在生存经济期间走入了一条试错路径,新制度、新体系的尝试是性命攸关的,再按老路走下去就灭族了,与亚洲不同,欧洲制度变迁同样也是理性的。
  十字军东征抢劫来的财富缔造了香巴尼信贷市场,但法国王室却连续砍掉了几任财政大臣的脑袋。
  一个人抢劫难免被人干掉,荷兰人就为出海抢劫设立了股份制公司,结果是形成了现代人为之疯狂的股市。
  之所以英格兰银行率先确立金本位,实在是当年被剑刃银行和东印度公司欺负得太厉害,最终使用金本位也不过是为了为王室出门抢劫方便。
  ……
  两者货币金融体制的区别是,中国古代是皇权集中资源的手段,西欧则是王权明刀明枪地抢劫。
  最恨这些强盗了,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
  现代,金融体制以繁花似锦的表象迷惑了人们的双眼,汇市、股市、期市……银行、保险、证券……似乎金融已经成为点石成金的魔杖。
  金融变了吗?
  金融确实是点石成金的魔杖,只是,魔杖没有掌握在你手里。与原始金融体制相比,当代金融体制在本质上并没有任何改变。
  千万不要以为买点基金、股票甚至保险,或者弄张信用卡就可以去理财了。艺术地说,金融只做锦上添花,从不雪中送炭;现实地说,金融将永远为强者服务。
  存款等于借钱给银行,你什么时候向银行要过抵押、质押、担保、贷款呢?即使是房贷,会不会让你把腿跑断?
  这才是金融的本质,用经济学语言说,叫做有效配置资源。用你不愿意听到的话说,金融永远用你的钱为比你更有钱的人服务。
  也正是这种本质决定了西方金融危机的必然,因为西方文明本源是理性,经济向好时期,交易、契约都可以执行。一旦信心丧失,既然不信任对手,如何能执行交易,一旦这种趋势蔓延,就是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
  正是这种本质决定了我们克制危机的必然,因为华夏文明的本源是信任,经济萧条时期,我们可以不信任对手,但是,我们可以信任集体、信任国家。西方经济理性只有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才想到集体、想到国家:150年前,西方船坚炮利打破了旧中国的大门;150年后,信奉自由的美国大踏步走上“美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希冀国家的力量可以挽回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心。
  究竟哪条路径是金融、经济发展的最优路径,说实话,亚当·斯密说不清楚,或者经济学只能诠释已经存在的,却不能预测没有发生的。
  然而,这并不是一条未知的路径。每一个产业、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其实都能看到自己的未来,因为,正是昨天的文明底蕴决定了明天的未来。 。。

第一章 金融,谁主沉浮(11)
昨天并未远去,它始终就在你我身边;知道昨天,才能看到明天;知道自己的明天,明天也正因此而改变。
  我们的昨天是……
  货币祖先
  大致在公元前500 —公元前300年(在具体时间上可能不一致),亚欧各地逐步向封建城邦体制过渡,随着青铜及人类技术积累,人类生产能力有所提高。有人生产粮食,有人干手工活,分工造成交换,交换需要媒介……
  于是出现了分工,于是产生了私有制,于是产生了货币。
  在这段历史中,虽然金融与武力征伐相比实在不算什么,但后世金融都深深打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因为,货币虽然简单,却是时代的结晶,物质、技术和文明发展的点点滴滴总要在货币上有所体现。
  最初的中国货币是贝壳、珠玉或者黄金(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从考古学来看,出土的陶器图画中古人把贝壳挂在脖子直到腰间,一挂为一朋(当时的货币单位),大概二十朋贝壳可以换三亩田。最初贝壳的用途可能是王侯、贵族的装饰品,可能他们在交换中率先使用了贝壳,带几朋贝壳总比几麻袋粮食轻松,而且贝壳总比粮食容易储存。
  当时用作货币的贝壳是海贝,产地集中于今山东和马尔代夫群岛,指望在河道里弄几个河蚌壳蒙事是不行的。即使你很有诚意,到海边弄几车贝壳也照样不行,因为,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