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玄奘精神-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肉食一律不吃,所以就让龟兹国王觉得有些不快。在向国王进行了一番解释后,玄奘才吃了一些别的食物。由此可见,同样是佛教国家,高昌跟龟兹在风俗上大相径庭,玄奘也没有因为对方的权势和地位而轻易改变必须坚持的戒律。   

  与国王〃会餐〃结束后,玄奘便前往位于王城西北一座名叫阿奢理儿的寺庙内拜会当地的佛教领袖,西域著名高僧木叉毱多。〃阿奢理儿〃是龟兹语,意为〃奇特〃。   

  龟兹语属于印欧语系中Centum语组的吐火罗语方言B,用印度的婆罗米文字(Brahmi)书写。在语言学分类学上,吐火罗语与其近邻……印欧语的主要东方分支Satem语组的印度-伊朗语(Indo-Iranian)的距离较远,反而与分布于欧洲的Centum语组的拉丁-凯尔特语与日尔曼语关系较近,所以它在印欧语分类学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龟兹也因此成为古印欧语在东方分布最远点的标志地名之一。   

  关于这座阿奢理儿庙也有一个传说,相传曾经有个信奉佛教的龟兹国王按惯例离开王城出巡佛迹,国王在离开之前把他的亲弟弟叫到跟前,请他代理国政。王弟没有拒绝,却在国王临行前交给他一个黄金匣子,并且叮嘱他一定要等礼佛归来后才能打开。国王收下匣子就上路了,谁知等他回来后,朝中一些大臣就来告密,说王弟在监国期间行为不检、秽乱后宫。国王暴怒,立刻派人将王弟抓来要论罪惩处。谁知王弟一点都不觉得意外和害怕,只是让自己的哥哥把那个黄金匣子打开看看。国王打开匣子后,发现里面有一样东西,仔细一看,顿时什么都明白了。原来,王弟早就预料到国中有居心叵测之人会借着国王出巡的机会来挑拨兄弟关系,让国家陷入内乱,进而篡夺王位。就在国王离开的前一天,王弟咬牙将自己的生殖器割了下来,封在一只黄金匣子里让国王带走,这才用行动化解了一场阴谋。         

→虹→桥→书→吧→。  

第41节:第六章 无须畏惧貌似强大的对手(5)         

  在处理了那些心怀不轨的贵族大臣后,因为不用担心王弟秽乱后宫,国王就邀请王弟住进了王宫,但是一段时间之后,王弟搬出了王宫,原因是在他身上发生了一件更加奇特的事情:   

  有一天,王弟在途中碰到一个赶牛人,这个人准备把五百头牛全都阉掉。王弟看到这些牛,就想起自己的遭遇,于是就动了慈悲之心,花钱把这一大群牛全都买了下来,让它们免遭阉割之苦。不久,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王弟的残疾的身体居然开始自己慢慢恢复了。为了避嫌,王弟只好搬出王宫。国王得悉原委后大为感动,这才专门为王弟建造了这座阿奢理儿庙,用来纪念发生在王弟身上的传奇故事。   

  参观完阿奢理儿庙后,玄奘依礼数前去拜访龟兹高僧木叉毱多。不过这一次,玄奘并没有受到初到王城时的那般隆重的礼遇,庙里的僧人们只是把他当作普通的客人来接待。庄严宏伟的阿奢理儿庙,仿佛并不欢迎这位来自东方的僧人,木叉毱多的傲慢与淡漠,让玄奘感受到了深深的敌意。就连玄奘自己都没有想到,从踏上阿奢理儿庙的那一刻起,他就将面对平生第一次重大的挑战。  

  木叉毱多曾经在印度留学二十几年,各种经文均有涉猎,尤其擅长梵语,回到西域后受到龟兹国王和民众的极度崇敬。有才之人大多都自负,木叉毱多也不例外,之所以对玄奘倨傲淡漠,很可能有两个原因:  

  第一,觉得你一个不到三十岁的年轻僧人能有多少佛学修为,费不着花大力气应付;   

  第二,玄奘受到的推崇和礼遇让他心理不平衡,因为嫉妒而敌视,有意要给玄奘脸色看。   

  见到玄奘后,木叉毱多也不客气,直截了当的说:  

  〃此土《杂心》、《俱舍》、《毗婆沙》等一切皆有,学之足得,不烦西涉受艰辛也。〃   

  意思是说:像《杂心论》、《俱舍论》、《毗婆沙论》等经书我这里都有,你在这里把它们学完就足够受用一辈子了,没必要多此一举继续西行前去受罪。木叉毱多的话显然是一种居高临下不可一世的口气,不过玄奘没有动怒,此时他对这位龟兹高僧还存着几分敬意,于是问道:  

  〃此有《瑜伽论》不?〃   

  玄奘这一问看似莫名其妙,牛头不对马嘴,实则既让自己摆脱了回答有没有学过那些经书的被动,又杀了木叉毱多一个措手不及……怎么突然问到《瑜伽论》了?《瑜伽论》是一部佛经,全名叫《瑜伽师地论》,又名《十七地论》,是由弥勒菩萨口述的一部佛经,而玄奘前去印度求法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寻找这部真经的梵文原版,因此对这部经书格外看重。那么,玄奘为什么会突然这么问呢?   

  其一,也就是字面的理解,玄奘的确是想问木叉毱多有没有研究过《瑜伽论》,因为他自己对这部经书很感兴趣,如果能在这里学到一些相关佛理,对西行求法肯定有帮助。  

  其二,面对木叉毱多的盛气凌人,玄奘已经开始不动声色的反击……跟当初在第一烽反问王祥:〃校尉大人这些日子以来难道没有听从凉州来的人说起有一个名叫玄奘的僧人要去西天求法吗?〃的方法一样,是一种跳出既定思路的抢白。   

  玄奘是一个既谦逊又刚毅之人,既虚心求教,又不会轻易示弱,所以两层含义应该兼而有之。面对玄奘突如其来的抢白,木叉毱多仍然是一副傲慢不屑的态度:  

  〃何用问是邪见书乎?真佛弟子者,不学是也。〃   

  意思是说:你为什么要对这样一部连观点都是错误的书感兴趣呢?真正的佛门弟子根本不会去理会这部书。这完全是一种强词夺理的口吻,木叉毱多这样说,可能是有两个原因:  

  其一,作为一位小乘佛教的高僧,他对这部大乘佛教奉为经典的佛经并不熟悉;   

  其二,木叉毱多打心眼里就看不起大乘佛教的经书,根本不屑一顾;  

  木叉毱多的回答让玄奘感到既意外又愤怒……他没想到一个堂堂高僧居然会用这样的态度来对待一个虚心求学者;更没想到木叉毱多的胸襟是如此狭窄,容不下别派学说。玄奘对木叉毱多的印象也因为这句话而产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一下子从〃深敬之〃变成了〃视之犹土〃。         

。§虹§桥 虫 工 木 桥 书§吧§  

第42节:第六章 无须畏惧貌似强大的对手(6)         

  忍无可忍,无需再忍,一个人的态度一旦发生转变,便不会再畏惧那些貌似强大的对手:   

  〃《婆沙》、《俱舍》本国已有,恨其理疏言浅,非究竟说,所以故来欲学大乘《瑜伽论》耳。又《瑜伽》者是后身菩萨弥勒所说,今谓邪书,岂不惧无底枉坑乎?〃   

  意思是说:《杂心论》、《俱舍论》、《毗婆沙论》这些经书我们中土都有,遗憾的是我认为它们所论述的佛理粗疏浅显,并非最透彻最完备的理论。正因为这样,我才打算西行前去学习大乘佛教中的《瑜伽论》。再说,《瑜伽论》是后身菩萨弥勒佛亲口所讲,您现在居然认为这部经书是歪理邪说,难道就不怕死后被打入十八层地狱里吗?此时的玄奘已不再把木叉毱多看成是一个需要去敬仰和尊重的前辈高僧,而是把他看成一个普通的学术对手,两人的交锋就此正式拉开。  

  这段话前面一半是说事实,清清楚楚的告诉木叉毱多此来的缘由,并且一针见血的指出木叉毱多所推崇的那些佛经的不足之处,后面一半便是针锋相对的反击,一下子命中木叉毱多的要害:由于玄奘的突如其来的抢白,木叉毱多准备不足,而又不能示弱,仓促之下只好信口对答一句。这一仓促,就打断了原有的思路,并且亵渎了弥勒佛。对佛家弟子来说,你可以有不同的派别信奉不同的菩萨,但万万不能亵渎神灵,如果否认,众目睽睽之下,那就等于打了诳语,同样是佛家大忌。不过木叉毱多毕竟是见过风浪之人,也不跟玄奘纠缠会不会下地狱,而是又来一个反问:  

  〃《婆沙》等汝所未解,何谓非深?〃   

  意思是说:《毗婆沙论》这几部经书你都还没有完全弄明白,又怎么能说它们不高深呢?木叉毱多的反击也是十分犀利,直接把话题引到自己最熟悉最擅长的一部经书上,就好比比赛前的口水仗打完了,你要是有本事,就来我的主场较量较量。这样说可能是基于两个原因:  

  其一,发现自己很难在的外围兜圈子讲气势上占得上风,玄奘的口才和反应让他有了忌惮;   

  其二,对自己某一方面的佛学修养很有自信,就算玄奘天资聪慧,我二十多年的专业修养总不可能敌不过你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小子吧!   

  这个时候,玄奘确实有些犯难:一个学识天分再高,在面对学术前辈的时候总会心里没底,担心自己一口血气过后对方的后招层出不穷;再者,我们在之前也提到过,玄奘的求学生涯不同于大多数僧人,他不是跟从一个师父学习某一部经书,而是游学天下广泛涉猎,这就导致他对整个佛学理论有比较全面的把握,但对《毗婆沙论》这样具体的经书研习不深,没有在〃客场〃必胜木叉毱多的把握。  

  所以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一不小心就会落入木叉毱多下得套子里面去。玄奘怎么办?老办法,跳出去,兜回来,继续反问:  

  〃师今解不?〃   

  不说我解不解,而是问你解不解,而且还是用一种尊师重教的语气来发问,给木叉毱多一顶高帽子戴,看你怎么回答。不难发现,从见面开始,木叉毱多和玄奘的对话几乎都是在发问和反问中进行,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谈话技巧:发问是试探,谁老老实实的回答,谁就会被对方牵着鼻子走,所以双方都不回答,都以反问来继续,是规避陷阱,也是施展反击。  

  木叉毱多抛出《毗婆沙论》是想回到主场掌握主动,没想到却被玄奘巧妙的将了一军,成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另外,在众人眼里,玄奘接二连三的跳出去以反问做答是聪明机智的表现,但木叉毱多不能这么做,他是主场,又是高僧,如果连一个简简单单的问题都回答不了,显然有失身份,所以玄奘是占了年轻的便宜,而木叉毱多只能老老实实的回答:  

  〃我尽解。〃   

  史料没有记载当时木叉毱多是何种神情,但是不难想象,当时他肯定是在极度无奈的情形下才说出这三个字。从那一刻起,玄奘一举扭转战局,彻底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并且从《俱舍论》开始发问。        

。▲虹▲QIAO书吧▲  

第43节:第六章 无须畏惧貌似强大的对手(7)         

  所谓〃一子定胜负〃,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老将,木叉毱多也许在当时就已经预感到了战局的不可挽回。  

  两军对垒,气势是关键,谁能掌握战场的主动,谁就已经赢得了这场战争。   

  木叉毱多英明一世,一直被人们高高景仰,而今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僧人驳得气势尽失,心理上便产生了巨大的波动,再加上年纪大了,没能很快让自己从被动的情绪中走出来,继而一溃千里。据史料记载,玄奘刚开始引用《俱舍论》的开篇内容发问,木叉毱多就出现了错误。辩经不分尊卑老幼,再加上玄奘对他已经不存有多少敬重之心,于是乘胜追击,难题一个接着一个。  

  老虎不是病猫,辩经犹如战场,既是学问的较量,也是胆气和战术的对决,不可存有半点仁慈之心。   

  木叉毱多大惊失色,但是仍然不肯认输,让玄奘再问别的地方,结果越乱越是出错,居然说《俱舍论》里没有玄奘问得这句话。不肯及时认输已经大失风度,现在又口不择言,木叉毱多显然已经气急败坏到了狗急跳墙的地步。不过这是在龟兹,在场之人尽管非常震惊,但还是没有人贸然起哄指责木叉毱多。  

  但是有一个人看不下去了,这个人就是龟兹国的王叔智月。就像大理段氏王族在天龙寺出家一样,西域佛教国家中的王族出家也非常普遍,智月当时就已经出家,而且在佛学上有着很高的修为,所以也参加了这次会见。由于世俗和沙门的双重身份,智月地位实际上要比木叉毱多更高。智月没有给木叉毱多留面子,当场指出玄奘问的话经书里面确实有。木叉毱多还是不肯认输,为了挽回败局,竟要求把经书拿出来核对,结果经书之中果然有玄奘问得那句话。铁证如山,木叉毱多只得无奈的说自己老了,记不清了。  

  一场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