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玄奘精神-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信念,他愿意在钢刀下化灭,   

  为了理想,他可以坦然面对生死。   

  当奇迹发生时,他选择用宽容和博爱去感化别人……   

  在迦湿弥罗国,玄奘开始了一年多的〃预科班〃生活,是什么让他停下了西行的脚步?   

  恒河遇险,玄奘遭遇到了一生当中的最大劫难,险些成为异教徒献祭的〃人牲〃,   

  直面生死,是苟且偷生,还是坦然以对?   

  迦湿弥罗国(故都在今克什米尔印度控制区的斯利那加)地处健陀逻国东北,喜马拉雅山南麓,其领土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印度西北部和巴基斯坦东北部,这个国家历史悠久,也被翻译成羯湿弥罗国、个湿蜜罗国、个失蜜,是玄奘西行路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国家,玄奘在这里停留了一年多。   

  西行、游历、学习、辩经,玄奘离印度越来越近,名气也越来越大,他的取经队伍刚刚到达迦湿弥罗国的边境要塞石门,国王就派大队人马前往迎接,保护玄奘一行顺利通过石门,并且亲自在一个名叫达摩舍罗的地方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国王和大臣高僧们带着一千多人的队伍手持鲜花等候在大道旁,玄奘一到,大家就开始撒花,还请玄奘坐上一头大象,簇拥着这位大唐高僧浩浩荡荡的往王城进发。   

  来到王城后,国王把玄奘一行安置在一处寺庙内,然后把玄奘请进宫,举行了盛大的宴会,接下来就开始请玄奘讲经。迦湿弥罗国有一位名叫僧称的高僧,博学多才、修为精湛,七十多岁的他与玄奘一见如故,当即决定为玄奘开课,把自己的全部所学传授给这位亦徒亦友的年轻僧人。由于年事已高,僧称法师平时很少亲自讲经,所以开课的消息一经传开,顿时在国内引起了轰动,原本为玄奘一人准备的授课,一下子吸引了远近周边的数百位高僧前来听讲。在僧称的亲自指点下,玄奘如鱼得水,学业大为精进,不但学得又好又快,而且还提出了很多自己的见解,令僧称法师大为感慨:   

  〃此支那僧智力宏瞻,顾此中者无能出者,以其明懿足继世亲昆季之风,所恨生乎远国,不早接圣贤遗芳耳!〃   

  意思是玄奘的才智实在太高了,我看在迦湿弥罗没有人能够超过他,他的学识修养足以继承世亲法师的风骨,只可惜他出生的国家太遥远了,没有机会早点感受到大德圣贤的风采点化。   

  人的名,树的影,僧称法师对玄奘的夸赞让不少已经在迦湿弥罗国求法修行多年的僧人们觉得很不服气,这些僧人们的学识虽然比不上僧称,但在当时都已经算的上小有名气,于是纷纷前去向玄奘挑战。面对挑战,玄奘从容应对,将这些挑战者一一驳倒,终于让整个迦湿弥罗佛教界为之折服。   

  那么,玄奘为什么会在迦湿弥罗国停留一年多呢?是因为国王的盛情款待和僧称法师的孜孜教诲吗?   

  恐怕不仅仅是这样。迦湿弥罗国本身就具有悠久的佛教历史和深厚的佛学底蕴……只有这些,才是玄奘停下脚步潜心学习的最重要原因。与其它的佛教国家相比,迦湿弥罗国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这得从印度历史上著名的迦腻色迦王说起:   

  迦腻色迦王是阿育王之后对印度佛教影响最大的一位国王,他在位时,贵霜王朝国力强盛,为了教化四方,迦腻色迦王大力推行佛教,但是当时的佛教已经分成很多流派,各派之间互不服气,相互攻击,给佛教的传播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有人就向迦腻色迦王提出建议,利用王国的权威召开一次佛教大会,用以正本清源。迦腻色迦王接受了这个建议,立刻下令召集全印度的高僧,集结的地点恰恰就在迦湿弥罗!   

  大会召开后,高僧云集,盛况空前,问题也随之出现:那么多僧人汇集在一起,鱼目混珠良莠不齐,每天吵闹争执,使得整个大会混乱不堪。为了让大会继续下去,迦腻色迦王决定从数千名僧人中挑选真正有才学的高僧来进行佛典集结。经过繁复而严格的选拔,四百九十九位僧人被留下,但由于阿育王时期的第三次佛典集结是由五百位高僧来完成(这可能就是五百罗汉的原型),所以还需要再找一人凑足五百之数。   

  这时,有一个衣衫褴褛的僧人来到国王专门为集结佛经修建的寺庙门口。那些已经被选上的高僧看不起他,让他回去好好修炼修炼再过来,谁知这个僧人却不屑道:   

  〃我顾无学,其犹涕唾。志求佛果,不趋小径。掷此缕丸,未坠于地,必当证得无学圣果。〃   

  意思是:我看起来确实不学无术,但是想要证得圣果就跟打喷嚏吐口水一样容易;我立志追求佛果,但不会像你们那样用一些雕虫小技,我现在就把这个锦囊抛上天,在它掉下来之前,我就能修成圣果。   

  众僧不信,于是这个僧人就把锦囊抛向天空,结果锦囊果然没有落下,神灵还在天空中显灵,说此人当在今生证得圣果,然后在来世接弥勒的班,岂能在此追求这样的小果呢?那些看不起他的僧人们顿时对他刮目相看,引为上宾,这个僧人就是著名的世友法师。   

  此后,世友就与其余四百九十九位高僧一起编纂了《大毗婆沙论》,将原本纷乱繁杂的佛经整理集结完毕。迦腻色迦王随即下令将佛经镂镌于铜牒上,再封存于石函中,还专门建造了一座佛塔用来保存经典。   

  相传,迦湿弥罗国是由药叉神保护,为了不让外道窃取损坏千辛万苦完成的的经论,国王规定,如果有人想要学习,就必须在这座塔中受业。从这个角度看,第四次佛教集结让迦湿弥罗完成了印度佛教历史上的一次壮举,也让当地陷入了一种保守自闭的风气中。当月氏、安息、康居等西域诸国的高僧纷纷前往中原译经传道时,号称佛教鼎盛之地的迦湿弥罗国却无一人东行弘法。   

  迦湿弥罗国以小乘佛教著称,但是公元四世纪后,其所传经典也包含了一些大乘佛教的内容,并且在态度上逐渐开放:十六国时期的著名僧人佛图澄在来到中原前就曾在迦湿弥罗修学佛法;一代高僧鸠摩罗什也曾在迦湿弥罗师从盘头达多研习小乘经典。鸠摩罗什回到龟兹后,反而宣扬起了大乘佛法。盘头达多得知后,不顾年高体弱,长途跋涉来到龟兹会见鸠摩罗什,聆听大乘教义,最终转信大乘佛教。         

▲BOOK。▲虹桥▲书吧▲  

第59节:第九章 人生无常,唯有把握当下(2)         

  这些都是发生在玄奘之前的故事,玄奘到达迦湿弥罗的时候,虽然当地的佛教已不如当年那般兴盛,但依旧保留着由世友等五百高僧编写集结的完整佛经。这一点对玄奘来说非常重要,就好比给了他一次在正式前往最高佛教学府那烂陀寺深造之前进入预科班学习的机会。   

  我们知道,在当时,佛教经典都是由梵文书写,人们交流佛典甚至辩经也都是用梵文,玄奘的梵文虽然不错,但那都是在中原和沿途游历时陆续积累而来,或者可以说没有经过系统学习,想要在那烂陀寺与那些高僧交流学习,就必须具备相当熟练甚至是精通的梵文水平。   

  所以这一次玄奘没有急着赶路,而是在迦湿弥罗国停了下来,就像当年在高昌国逗留一样,他需要为接下来的旅程和游学进行知识上的准备:   

  其一,当地的国王非常热情,愿意供奉玄奘,这是物质保障;   

  其二,玄奘需要系统学习梵文,在印度,交流学习的主要形式就是辩经,辩经一靠学识二靠反应三靠说话技巧。这里的说话技巧,就与梵文紧密相关……同等修为,一个口齿伶俐一个结结巴巴,高下立现。   

  其三,迦湿弥罗收藏了大量珍贵而完备的佛典,玄奘需要在这里对印度佛学进行一次系统学习和全面了解,为接下来的求学和译经提前做准备。   

  人生是一段长长的旅程,不可能每时每刻都保持高昂的状态,要懂得适时给自己放松、充电,也许只是一两天身体的休息,也许需要长时间的沉心静气,为的是用更加饱满的情绪和积极的姿态去面对未来。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秋,玄奘带着大量亲手抄写的佛经离开了学习生活了一年多的迦湿弥罗国,在经过几个小国后离开北印度,进入了中印度境内。   

  中印度河网密布,玄奘决定改走水路,坐船沿恒河顺流而下,准备前往另一个国家……阿耶穆佉国。  

  秋风徐徐、水声潺潺,两岸林木繁盛,河上水鸟成群,水中鱼虾嬉戏,船行一百多里,一直风平浪静,可以说是玄奘西行以来最舒服、最惬意的一段旅程。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所有人都陶醉在恒河美景中时,河两岸的密林中突然冲出十几条船,一下子就挡住了玄奘大船的去路。这显然是一伙早就埋伏在水边的强盗,上面的人一边举着刀棍大声叫嚷,一边驾船向玄奘的大船靠近。   

  水上不同陆地,在岸上遇到强盗还能逃跑,在水上要是被强盗截住,那就只剩下死路一条。惊惶失措下,几名同伴当即跳河逃命,把玄奘等人丢在了船上。这是玄奘西行以来第一次在水上遭遇强盗,不过他还是跟往常一样十分镇定,还让船上的人不要荒乱……强盗无非求财,把财物给他们就是了,一旦自己慌了手脚把船弄翻,损失的就不止是财物,还有那些无比珍贵的经书了。   

  在强盗们的胁迫下,船工不得不按指示将船靠岸。船靠岸后,强盗们把所有人都赶到岸上,还命令他们脱掉衣服,一边搜查随身钱财,一边仔细打量每一个人的身材面容。   

  长途跋涉和丰富的阅历让玄奘有着超乎常人的直觉和观察力,他发现这些人不像是普通的强盗,他们的一言一行似乎是在按照一种既定的流程行进,而且在搜得钱财后也没有放人的意思,好像在等待一件什么事情。最后,玄奘从他们的对话中得悉,这些人并非强盗,而是一伙突伽天神的信徒:   

  〃然彼群盗素事,突伽天神,每于秋中觅一人质状端美,杀取肉血用以祠之,以祈嘉福。〃   

  也就是说,每到秋天,这伙突伽天神的信徒们就要根据教义寻找一个身体强健、样貌端庄的人来献祭,然后把他杀了,用他的血肉祭祀神灵,祈求天神的保佑和赐福。   

  印度古代宗教纷繁复杂,突伽天神是印度教中一个重要的大神,因为是女神,所以才译成难近母。难近母是印度教神话中湿婆的妻子雪山女神的多种形象之一,也是性力派崇拜的主神之一,在印度被当作降魔女神而受崇拜,名字取自她所消灭的罗刹〃难于接近〃。在大多数绘画和雕塑中,难近母皮肤黄色,坐骑是虎或狮,有8、10或者18臂 ,持诸神所赐的各类武器,其中有长矛或一条毒蛇。每年9、10月举行的难近母节是印度东南地区最隆重的节日,信徒们将特制的难近母像供奉9天后沉入水中,并举行大规模的游行和庆祝活动。         

虫工木桥◇。◇欢◇迎访◇问◇  

第60节:第九章 人生无常,唯有把握当下(3)         

  性力派同时是印度教三大派别之一,主要崇拜时母,难近母和吉祥天女。玄奘到达印度时,正好是这个教派比较兴盛的时期。在这个教派的众多祭祀仪式中,人牲是最为残忍,也是最为虔诚的一种,就是拿活人的血肉献祭。在这些突伽信徒看来,杀人献祭不但不是犯罪,还能洗刷自己前世今生的罪孽,让女神把祺瑞降临到自己身上,所以完全不会对此感到害怕和愧疚。守在恒河岸边的密林中劫掠,不但能获得钱财,还能解决人牲来源的问题,可谓一举两得。不过性力派对人牲的要求很高,并不是随随便便抓一个人就能用来献给女神,所以搜索钱财只是其次,挑选人牲才是关键。玄奘的出现无疑让他们喜出望外:   

  〃我等祭神时欲将过,不能得人,今此沙门形貌淑美,杀用祠之,岂非吉也!〃   

  意思是说,当时正好到了夏末秋初要杀人祭祀天神的时间,而这伙信徒还没找到合适的〃祭品〃,眼看着祭祀时间就要到了,绝对不能再错过。现在这个沙门(僧人,指玄奘)姿容伟岸、气度不凡,而且身材健壮皮肤细嫩,显然是绝佳的人选,把他杀了来祭女神,是最合适最吉利的事了!   

  信徒们很高兴,这一趟活儿,不但抢到了大量财物,还解决了迫在眉睫的人牲问题,于是一把将玄奘从人群中拉了出来,亮出了早已准备好的绳索和钢刀。   

  这时的玄奘恐怕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即将成为对方献祭给女神的〃贡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