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玄奘精神-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玄奘所处的时代,佛教在中国方兴未艾……佛教在东汉时传入中原,经过魏晋南北朝四百年的动荡融合,随着隋唐大一统盛世的出现,已经逐渐形成了极具东方特色的佛教体系。虽然这个体系在玄奘看来并不完善,很多经文在传播和翻译过程中出现了巨大的偏差(这也正是玄奘决意西行取经的最主要原因),但从总体上看,佛教在中原地区还是呈现出整合向上的趋势;同时,西域和吐蕃(今青藏地区)的佛教也在以不同形式发展着。与之相反的是,在发源地印度,经过四次大规模经典集结的佛教却呈现出盛极而衰的态势……玄奘一路走来,极少碰到能够让他长时间停下脚步求教的高僧大德,他看到的大多是荒废破败的庙宇寺院,抚今追昔的先贤往事,充斥世间的异教外道……         

。←虹←桥书←吧←  

第66节:第十章 学海无涯,自胜为疆(3)         

  也许,玄奘已经感觉到了仅凭他的力量和那烂陀寺也难改变佛教在印度的命运;也许,他的本意只是学习,但是现在,他觉得自己不能坐视那些珍贵的佛典因为印度佛教的衰落而流失散落。   

  玄奘相信,一切事皆有因果循环,人们无法改变结果,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尽力而为……所以,他决定把佛典中最精华最核心最重要的那些经卷尽可能的运回中原去,是传道,是授业,也是保护。   

  不难想象,玄奘当时一定是怀着一种既迫切又犹豫的心情在那烂陀寺附近〃游荡〃:   

  佛教在中原的混乱缺失和在印度的萎靡衰败加重了玄奘肩头的责任,每经过一个地方,每看到一处荒废的寺庙,前往那烂陀寺的意念就愈加强烈……只有在那里,才能找到最完整最精深的佛典;只有在那里,才能遇到最博学最有才华的高僧贤者;只有在那里,才能完成肩头担负的使命,了却心愿。   

  然而,当距离那烂陀寺只有区区数十里路的时候,玄奘又犹豫了。这种心情并不难理解,学生在考试前会觉得什么都没准备好,运动员在开赛前会紧张……把一件事情看得越重,准备的时间越长,当真正要面对它的时候,心情就越复杂。这是人的天性,哪怕心理素质过硬如玄奘者也难以避免。   

  不过这九天的〃游荡〃也不是没有用处:它既能让玄奘〃脚踏实地〃的去感受佛祖传道授业到过的地方,也是一个放松心情,调整状态的过程,这跟考试和比赛前尽力让自己放松下来是同样的道理。   

  到了第十天,那烂陀寺派来迎接玄奘的人到了。玄奘当时在印度已经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因此那烂陀寺毫不吝啬自己的诚意,直接派出四位高僧前去迎接玄奘。这是何等的礼遇啊!也说明那烂陀寺绝非关起门来做学问的地方,作为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它有着自己的信息渠道和人脉网络,很可能在玄奘进入印度之初,他们就已听说有这么一个来自东土大唐的高僧要来求法学习,甚至连玄奘一路上所经历的传奇故事都知道得清清楚楚。否则,又如何会对玄奘的行踪把握得如此之准?   

  四位高僧先把玄奘请到一处庄园里吃饭休息,才到不久,又有二百多名僧人和一千多位那烂陀寺的施主带着华盖、鲜花、香料,组成庞大的欢迎队伍前来迎接。热情的僧人和居士们一边赞美玄奘,一边浩浩荡荡的簇拥着他前往那烂陀寺。   

  当欢迎的队伍到达那烂陀寺时,所有僧人早已等候在寺院外的广场上,热情的向玄奘示以最诚挚的问候和祝福。随后,玄奘被安排在寺主座位旁坐下。玄奘入座后,众人才依次坐下。一个名叫维那的管事亲自击响犍椎(一种古印度乐器)……从这一刻起,玄奘就正式成为那烂陀寺的一员,可以平等享受寺内僧人的一切待遇。   

  玄奘前往那烂陀寺的最大心愿当然是拜见寺主戒贤法师,不过即便是最出色的留学生,也不可能一进校门就见到校长。拜见戒贤法师是一件十分庄严隆重的事情,当然需要一定的仪式和程序:   

  〃乃差二十人非老非少,闲解经律、威仪整齐者,将法师参正法藏。〃   

  就是说,那烂陀寺派了二十位年纪与玄奘相仿(这一年玄奘三十二岁,正是壮年),精通经律,长相威严端庄、仪表整齐的僧人陪同玄奘前去拜见参正法藏……即戒贤法师。之所以要派二十个人陪同玄奘一同前去,一方面是表示对玄奘的重视,一方面也是在显示那烂陀寺的实力……先是四位高级教授,然后是二十位学问精深就连相貌都不逊于你的博士后,好让求学者收起傲气。当然,玄奘始终是以非常虔诚谦逊的姿态前来求学,并没有半点倨傲之心。   

  经过一番繁琐而隆重的礼节后,戒贤法师开口了,问玄奘从哪里来。玄奘回答:   

  〃从支那国来,欲依师学瑜伽论。〃   

  就是说:弟子我从支那国(即东土大唐)来,想要跟着法师您学习《瑜伽师地论》。这原本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回答,没想到却让戒贤法师突然放声大哭起来,这让在场的所有人摸不着头脑。在众人眼中,戒贤法师一直是一位法相庄严的得道高僧,为何会在听到玄奘的回答后一把鼻涕一把泪,不顾形象的大哭起来呢?         

虹桥书吧。  

第67节:第十章 学海无涯,自胜为疆(4)         

  此时的玄奘也非常奇怪,不过他并不觉得自己的回答有什么不妥,也不便去问戒贤法师为何要痛哭,只是十分平静的坐在那里,静观其变。戒贤法师没有多说什么,而是让坐在一旁的亲侄子觉贤法师给大家讲一下发生在三年前的那段痛苦往事。   

  觉贤法师也是那烂陀寺中一位以博学多才、能言善辩著称的高僧,请他来讲这段往事有三个好处:   

  第一,戒贤法师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当时已经106岁),刚刚又沉浸在背痛之中,担心自己一边流眼泪一边喘气讲不好故事;   

  第二,由别人来讲自己的故事可以增加可信度;   

  第三,觉贤法师口才好,更能生动再现当时的场景,打动众人。   

  觉贤点点头,又叹了口气,垂泪给众人讲述了一段三年前的往事:   

  原来,戒贤法师一直患有痛风病,每次发作,都会手脚抽筋,关节像火烧刀割一样疼痛,服药缓解一阵后又会发作,足足折磨了他二十几年。三年前,痛风病已经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戒贤法师觉得再这样痛苦的活着也没什么意思了,就打算用绝食来了结生命。就在绝食的某一天夜里,戒贤法师做了一个梦,梦里出现了三位神仙,一位黄金色,一位琉璃色,一位银白色,其中一个神仙就问戒贤法师:   

  〃汝欲弃此身耶?经云,说身有苦,不说厌离于身。汝过去曾作国王,多恼众生,故招此报。〃   

  就是问戒贤法师:你打算就这样放弃自己的生命吗?佛经上讲,人生是由苦难组成的,但是佛经上并没有讲,因为人生苦难就可以用自杀来逃避。因为你前世是一个国王,给众生带来了许多烦恼苦难,这才招来今生的报应啊!然后,这位神仙又劝戒贤法师,应该好好反省过去的罪孽,真诚的忏悔和改过,才能减轻痛苦。只要一边忍受痛苦,一边宣扬佛法,身上的痛苦自然而然就会消除;如果仅仅只是想以自杀来了解,那只不过是治标不治本,苦难还会继续传到来世中去。   

  戒贤法师听完后,连忙参拜这三位神仙。金色神仙指着琉璃色神仙对戒贤法师说,你认识他吗,这就是观自在菩萨;又指着那位银白色的神仙说,这是慈氏菩萨,也就是弥勒菩萨。由于戒贤法师所精研的《瑜伽师地论》正是由弥勒菩萨所口授,所以他当即跪倒在慈氏菩萨面前,表示来世想投胎到他身边。慈氏菩萨回答,只要你广传正法,来世就能生在我身边。   

  黄金色仙人又道,我是文殊菩萨,我们见你准备白白放弃自己的生命,而不打算忍受痛苦,用有限的生命去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所以才来劝你;你应该听从我们的劝告,好好把《瑜伽师地论》这部经书发扬光大,你身上的病痛就会慢慢好转。最后,文殊菩萨又告诉戒贤法师,说支那国会有一个僧人打算前来印度跟从你学习佛法,你一定要等他前来。   

  从这以后,戒贤法师听从三位菩萨的教诲,一边忍受痛苦弘扬佛法,一边等待着支那国僧人的到来,慢慢的,他身上的病痛确实减轻了不少。   

  这是戒贤法师第一次公开讲述这段故事,这种跨越时空的宿命因缘一旦得到实现,当然会让所有人惊叹不已,也让戒贤法师感慨不已,这才有了那场不顾形象的嚎啕大哭。   

  戒贤法师的梦原本跟玄奘没有关系,但是当他听到菩萨在梦中居然提到了自己将要前来印度求法学习之事,自然是又意外又激动,再次礼拜戒贤法师,并表示:   

  〃若如所说,玄奘当尽力听习,愿尊慈悲摄受教诲。〃   

  戒贤法师非常高兴的答应了玄奘的请求,不过他还是有点不放心,又问玄奘在路上走了几年,玄奘回答说三年。如此一来,三年前的梦境全部应验,戒贤法师愈加高兴,当即安排玄奘在那烂陀寺入住。   

  那烂陀寺座落在今印度比哈尔邦中部都会巴特那东南90公里处,规模宏大,曾有多达九百万卷的的藏书,历代学者辈出,鼎盛时曾有上万僧人学者云集于此研习佛法,盛况空前。那烂陀在梵文里的意思是施无厌,即永远不知疲倦的施舍。         

虫工木桥◇BOOK。◇欢◇迎访◇问◇  

第68节:第十章 学海无涯,自胜为疆(5)         

  那烂陀寺并非单独一座寺庙,而是由一组寺庙组成的寺庙群。在漫长的岁月里,先后有六代帝王先后在此迎建寺院,不过那烂陀寺之所以成为举世闻名的佛教最高学府,不只是因为它建筑规模和建筑造诣,更在于它的藏经数量和学术水平。那烂陀寺有三座藏经阁,分别是宝云、宝海和宝洋,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其藏经的丰富程度。   

  玄奘到达那烂陀寺的时候,虽然整个印度的佛教大环境正在衰落,但那烂陀寺依旧保持着全盛时期的规模,常住在那里学习的僧人就达四千多人,而且学风极其开放,古印度的各种学派,只要你有真才实学,都能在这里找到一席之地,因此很多非佛教徒也在这里学习,数量比僧人更加巨大。   

  当然,衡量一座高等学府不单要看其藏书多少和学生数量,更重要的是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在这一点上,那烂陀寺在当时也能够算是首屈一指……寺内高僧大师无数,几乎云集了世界各地的顶尖佛学研究者,因而也吸引了无数〃留学生〃前来观摩学习。   

  玄奘不是第一个来到那烂陀寺学习的中国人,也肯定不是最后一个:先后来此留学的中国僧人就有义静、慧业、灵运、玄照、道希、道生、大乘灯、道琳、智弘、无行等人,玄奘则是其中名气最大、成果最多、最具划时代意义的一位,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留学生。   

  正因为前来留学的中国僧人实在太多,为了方便生活和学习,他们就固定居住在了位于那烂陀寺东面五十里处的另一座寺庙里,这座寺庙的名字就叫汉寺。不过在那烂陀寺的僧人们看来,玄奘决非寻常留学生,也不存在交流困难的问题,所以没有安排他入住汉寺,而是直接将他请到了本院。   

  为了让这位来自东土大唐的高僧能够在寺中安心学习,那烂陀寺在各个方面都给玄奘以特殊的照顾:   

  作为外国留学生的玄奘一进学校,并没有和同学们一起住进普通的僧舍,而是直接入住戒日王院的四楼,也就是觉贤法师的楼上。一般来说,住在楼上要比住在楼下尊贵,玄奘一来就能住在觉贤法师楼上,可见那烂陀寺对他的重视。但是过了七天,那烂陀寺校委会觉得这样还是亏待了玄奘,于是又把他安排到戒贤法师的老师,也就是法护菩萨故居北面的精舍里,让他独自居住,以便进行学术研究。   

  玄奘在那烂陀寺不但住得舒服,而且吃得也好,那烂陀寺不但提供给他丰富的食物,而且每种食物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几乎可以与国王的膳食相媲美(不包括肉食)。此外,那烂陀寺校委会还专门派了一个婆罗门〃净人〃(并不一定是阉人)前去照顾玄奘的饮食起居。如果玄奘要离开寺院外出游历,学校还特地提供给了他一部〃专车〃……大象。在印度,只有最尊贵最富有的人才能乘坐大象,可见玄奘在衣食住行上享受的都是最高级的待遇。   

  对方给你开出的条件越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