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玄奘精神-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都是最高级的待遇。   

  对方给你开出的条件越好,别人对你的关注就越多,你肩头的责任和压力就越大……玄奘很清楚这一点,因此那些物质上生活上的享受对他来说根本不值一提,等待他的,将是充实而艰巨的求学之路。   

  从玄奘的记载来看,那烂陀寺在建设综合性国际大学上具备三个突出的特点:   

  一、管理水平高。想要维持一所高等学府,光有钱去聘请大量专家教授、维持日常开销还不够,还需要有一支出色的管理队伍去安排教学日程、打理日常事务、协调各方关系,让教学计划能够顺利落实。我们知道,文人相轻,越是有学问的人,越是觉得自己了不起,尤其是像那烂陀寺这样的开放型大学,从各地来的求学者,或者说是挑战者特别多,如何应对这些看似学术问题实则牵扯各方面关系的事务就显得犹为重要。但是在那烂陀寺,每天开讲的讲座有百余处,所有的僧人们都有自己选修的课程,数千人过着紧张而充实的求学生活,整座寺院被管理得有条不紊,足见其管理体系的完备和管理队伍的能力。   

  二、学术风气好。学术风气好又分三个部分:其一是整个学校的风气好……戒行清白,律仪严制,要求大家严格约束自己,在各方面都起到模范标兵作用。其二是〃使人向善〃……有的学校,表面上正气凛然,实际上却是制度和规矩强迫的结果,学生即便遵从了,也会产生极大的逆反和不屑心理;然而那烂陀寺却有一种让人从心底里〃折服〃的氛围,如果你不努力学习,如果你不虚心求教,你就会觉得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自己觉得羞愧。其三是〃路子正〃……任何拉关系走后门摆资历学术造假的行为在那烂陀寺都会遭到鄙视和唾弃,想要出人头地,就只有靠真才实学一条路。         

。§虹§桥书§吧§  

第69节:第十章 学海无涯,自胜为疆(6)         

  三、教学态度开放。这一点在介绍那烂陀寺的时候也曾提到过,整个那烂陀寺不仅有数千名僧人,还有数量更为庞大的求学和游历者。这些〃居士〃和〃外道〃有的是慕名而来真心求学,有的则是心怀不服想来挑战一番,甚至不乏居心叵测有意攻击佛教之人。面对这些形形色色的〃求学者〃,那烂陀寺秉承〃海纳百川,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以开放、包容、竞争、自由的态度来对待,不但赢得了大部分〃求学者〃的尊敬,也让那烂陀寺声望日隆。   

  不过我们的玄奘法师却是那烂陀寺中最特殊的一员,学校一边给你提供最好的物质待遇,一边给你充分的自由……不给你安排具体课程,你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学习。   

  那烂陀寺校委会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原因可能有两个:   

  一、玄奘来到那烂陀寺之前已经具备极高的佛学修养,相当于现在的博士水平,那些普通僧人所要学习的基础课程在玄奘身上可以全部免去,剩下来的就是由他自己来挑选导师、教授和研究方向的问题,不需要根据惯例来按部就班;   

  二、对于玄奘这样的〃天才〃学生,校委会觉得任何课程安排都只会压制局限他的进一步深造,只有让他在那烂陀寺这片沃土上自由发挥,才能培养出另一位佛学大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生活中的所见所悟,才能让所学的知识得到升华,才能开阔眼界和胸襟。没有压力才是最大的压力,杰出的人才往往具有高度的自律性,玄奘决不会让自己浪费半点光阴。   

  因此,玄奘再次选择游历作为自己求学生涯的开始。在这次游历即将结束的时候,玄奘来到一座山前,这座山的东北方有一座庙,梵文名字叫鸽子庙。就像迦毕试国的质子伽蓝被称为〃洛阳庙〃一样,古印度很多城市和寺庙都是以人名或发生过的故事来命名。这座庙为什么会被称为〃鸽子庙〃呢?   

  相传有个捕鸟人,在山上张了一张网,整整一天一夜都没有捕到鸟,因此迁怒于正在附近寺庙传法的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牟尼的传法把鸟全都吓跑了,害的他全家人都没有东西吃。释迦牟尼让他回去生一堆火,问题自然就会解决。捕鸟人就照做了。这时,释迦牟尼突然变成一只鸽子,然后投火而死。捕鸟人把鸽子烤熟了拿去给妻儿饱餐一顿,后来才知道鸽子是佛陀变的,于是出家成了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所以,如来传法的那座伽蓝就被人们称为鸽子庙。   

  在鸽子庙的东面还有一座塔,名叫大雁塔,也是因故事得名:   

  相传这里的僧人原来都修炼小乘佛教,吃三净肉。有一天负责找肉的僧人因为找不到肉而围着塔团团转,一抬头,看见一群大雁正从天上飞过,于是就很无奈的说:菩萨啊,今天僧人都已经没有肉吃了,你知不知道啊!话音刚落,就有一只大雁离开队列掉了下来,活活摔死在他跟前。僧人大惊,连忙把这事告诉了同伴。众人觉得这是佛在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愿意牺牲自己帮助众生,这只大雁一定是佛的化身,而〃舍身成仁〃正是大乘佛教所弘扬的内容之一。僧人受到了感化,不但没有去吃这只大雁,而且从此改信大乘佛教,还把这只大雁埋起来,为它修了一座塔,名字就叫大雁塔。   

  这座塔给玄奘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它的故事也远远没有结束,当然,那都是发生在二十年后的事了,让我们重新回到玄奘在那烂陀寺的求学生涯上来。   

  游历完周围的名胜和佛迹后,玄奘回到了那烂陀寺。不过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离开那烂陀寺期间,那烂陀寺的寺主,当世最杰出的佛学大师,一百零六岁的戒贤法师,已然决定为这位来自东方的学生亲自授课,授课的内容正是玄奘梦寐以求的佛学巨著……《瑜伽师地论》!   

  听到消息的那一刻,玄奘热泪盈眶,甚至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怎样的敬意去表达心中的感激之情,他能做的,只有打起精神,用全身心去聆听戒贤大师的教诲,不辜负大师的一番心意。   

  戒贤法师亲自授课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那烂陀寺,对前来求学的僧人来说,能够听戒贤法师讲经,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到了开讲授课的那一天,足足有数千人云集到露天的讲坛周围,场面空前壮观。         

◇欢◇迎◇访◇问◇BOOK。◇  

第70节:第十章 学海无涯,自胜为疆(7)         

  万众瞩目之下,戒贤法师开始讲述《瑜伽师地论》。谁知授课开始不久,戒贤法师刚刚讲到序篇时,就有人在人群外面放声痛哭,之后又放声大笑,引来全场侧目。   

  戒贤法师觉得很奇怪,以为是故意来捣乱的外道,于是就派人前去询问。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这是一个来自东印度的婆罗门,此人曾经在观自在菩萨面前发誓要成为国王。发完誓后,菩萨居然现身了,还对他说:   

  〃汝勿作此愿!后某年月日那烂陀寺戒贤法师为支那国僧讲《瑜伽论》,汝当往听。因此闻法后得见佛,何用王为!〃   

  菩萨的意思是:你不要在我面前发这种可笑的愿望,某年某月某日,那烂陀寺的戒贤法师要为一个来自支那的僧人开讲《瑜伽师地论》,你可以前去听讲,听完后就能了解佛法,就等于见到了佛,还用得着去当什么国王。这个婆罗门等啊等,终于等到了玄奘来到、戒贤法师开坛讲经的这一天,所发生的一切竟然与昔日的亲身经历完全吻合,所以悲喜交加,先是大哭,然后大笑。   

  佛家特别相信因果循环之说,先有戒贤法师三年前忍痛布道只为等待玄奘到来的故事,而今又有婆罗门外道现身说法,使得所有人都相信这是上天注定要由戒贤法师为玄奘开讲《瑜伽师地论》,是大大的吉兆,因而欢声雷动,第一次讲经也在欢乐的氛围中得以继续。   

  《瑜伽师地论》,戒贤法师一讲就是十五个月,讲完之后,戒贤法师见那位婆罗门外道学习得十分认真刻苦,为人也谦逊友善,就派人把他送到了当时印度权势最大的国王……戒日王那里。戒日王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对戒贤法师也非常尊重,于是就赐予那位婆罗门三个村庄,成全了他当〃国王〃的心愿。   

  这位大名鼎鼎的戒日王和那烂陀寺关系密切,他和玄奘之间也会发生一段波澜壮阔的传奇故事,我们在后面还会详细提到。   

  《瑜伽师地论》是玄奘前去印度学习的最主要目的之一,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玄奘认认真真的把这部经玄奘从头到尾学了三遍。然而关于他学习这部经书的经过,史料并没有过多的记载,但是不难想象,玄奘一定是用全部的心思和精力在用心听讲,潜心专研,如饥似渴的汲取着这部大乘佛教里规模最大,体系最完备,组织最严密,说理最透彻的权威著作。   

  由于那烂陀寺是一座开放型的综合大学,因此玄奘在那里接触到的不光有佛教经典,还有其它教派的学说和诸如天文、数学、农学、建筑、水利等实用类著作,这些学说著作不但拓展了玄奘的知识面,也让他更加全面透彻的了解了印度的文化科学与风俗民情。   

  就这样,从贞观六年到贞观十年(公元632~636年),玄奘在那烂陀寺度过了五年紧张而充实的留学生活,在印度的声望也越来越高,几乎成了与戒贤法师齐名的旷世高僧。   

  岁月如梭,五年时间很快过去,玄奘在那烂陀寺顺利完成了自己的学业。人的知识就像画圆,圆圈越大,接触的东西越多,就越觉得所学太少,因此玄奘并不打算马上回国,而是想继续留在印度深造。然而戒贤法师对此却抱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学习佛法不仅需要自我精研完善,更需要传道授业,人生苦短,不能为了一味追求知识而放弃了弘扬佛法的机会。   

  玄奘虚心接受了老师的劝告,但是他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觉得既然在那烂陀寺的学习已经告一段落,何不在回国之前抓紧时间去印度别的地方游历学习呢?那烂陀寺毕竟不能囊括全印度的佛学思想,所以,玄奘拜别了戒贤法师,开始了全新的南巡之旅。         

§虹§桥书§吧§。  

第71节:第十一章 胜任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色(1)         

  第十一章 胜任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色   

  于危难时方显英雄本色,勇气与责任,玄奘挺身而出!   

  一个人只有为自己的事业、国家、民族感到自豪,才能赢得全世界的尊重;   

  是顶峰,也是刀刃,是圣僧,也是幌子……命运很无奈,而他选择了坦然;   

  人的一生总是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一个角色都需要我们做到最好。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结束南行游学的玄奘再次回到曾经生活过五年的那烂陀寺,并决定东归大唐,然而正是因为这一去,让玄奘陷入了一次又一次的辩经论战中;   

  挑战那烂陀寺的人越来越多,玄奘的对手越来越强,辩经的规模越来越大,最后竟引出一场巨大的风波,使得他的回国计划再一次搁浅……   

  一位东土高僧,竟能让两位在当时印度最有权势的国王险些兵戎相见;   

  立下生死状,玄奘选择了义无反顾,没有人能理解他当时的心情;   

  面对一场从头到尾的政治秀,玄奘选择了从容淡定……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这一年玄奘四十一岁,离开曾经学习生活过的那烂陀寺已经五年,正在跟随印度另一位著名的学者胜军大师学习。中国人骨子里都有落叶归根的情结,玄奘也不例外,尤其人到中年,这种情绪就会变得越来越强烈,也促使玄奘下定决心准备东归。   

  这时,玄奘做了一个梦,在梦里,那烂陀寺一片荒芜,不但没有一个僧人,还成了一座庞大的牛圈!接着,玄奘又看见曾经出现在戒贤大师和自己梦里的金色文殊菩萨就站在自己曾经住过的四楼房间门口。文殊菩萨说,因为你身上还有业报,所以上不了楼,又指了指那烂陀寺的围墙外面。玄奘抬头望去,只见寺外火光冲天,一切全都化为灰烬。文殊菩萨又道,你应该回去了,十年后戒日王就要驾崩,印度将会陷入战乱,还会有很多恶人相互攻击,你要想明白啊!说完,文殊菩萨就不见了。   

  古人对梦的态度十分认真,不但要解梦,还会把梦境看成是对真实生活的预兆,所以玄奘醒来后就把这个梦原原本本地告诉了胜军大师。胜军并没有明确表态,只是说:   

  〃三界无安,或当如是。既有斯告,任仁者自图焉。〃   

  意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