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楼兰阴谋-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门竟然不带任何信符?你究竟是什么人?怎么来到这里的,莫非汉军的奸细?”匈奴首领的质问一声高过一声,拔出短剑压在方品奇肩头。

  “宋某担保,这位方公子绝不是汉军的细作……”宋钧又挺身而出,却被匈奴首领一掌掴在脸上。“废什么话,给我跪下,全部跪下!”

  慑于淫威,宋钧和赤朗等人只得纷纷屈膝,莫敢仰视。方品奇的身子也不由自主地矮了一截,从小生长在久已废除跪拜礼的年代,他难免产生奇耻大辱的感受,但更多的还是悚惶和畏惧,暗暗猜测,匈奴人是不是要血洗全船?自己是不是即将化作剑下的一缕冤魂?

  深深地低着头,甲板上的木纹清晰呈现,他的意识却逐渐模糊,忽然听到一下尖锐的口哨声。根据位置推断,似乎是旁边的匈奴首领把两指塞入口中发出的啸叫,难道是开始动手的号令?方品奇的惊恐达到极致,心底也涌动着一股求生的本能,就想振臂而起做最后的拼争。但不等他有所反应,又听到一阵杂乱的脚步声,紧接着是唏聿聿的马嘶不断响起,竟象是离船远去的样子。

  船上的沉寂又持续了片刻,不知是谁率先抬头,颤声喊道:“看,匈奴人都不见了。”

  大家相继起身,这才发现四条船上的匈奴人果真全部撤退,而且纵马向北疾驰,此时只能看到一片腾起的尘烟。检点损失,赤朗的惊喜溢于言表,除了几坛美酒,匈奴人居然什么也没有带走。

  从命悬一线的关头倏尔解脱,人们的心情不言而喻,但激动之余又产生疑惑,匈奴人来去如风,却没有大肆劫掠,莫非只为了虚张声势?那么,当初何必穷追不舍截断水道呢。

  “真是太幸运了,原以为这几船货都保不住了呢。”赤朗笑逐颜开,“看来乌孙国的‘关传’还是顶用的,匈奴人也不得不给面子。”

5…2
喋喋不休引起了方品奇的反感,忍不住说:“你的面子不见得有多大吧。一名艄公惨死,六人中箭受伤,难道你心里就没有一点不安的感受?”

  “你大概没听说过匈奴人屠城的事情吧,相比那些血流成河,玉石俱焚的场面,今天就算是秋毫无犯了。”赤朗冷笑,“再说了,如果我们避免不了更加深重的灾难,也是因为你的神秘身份引起匈奴人的怀疑而造成的后果。凭这一点,你就没有资格在我面前指手画脚。”

  “赤朗先生误会了,方公子并没有冒犯您的意思。”宋钧连忙过来打圆场,“他的‘过所’在途中遗失,想不到差点给诸位带来祸患,为此宋某深表歉意,还望先生见谅。”说着冲着对方作了一揖。

  “不必多礼,”赤朗摆了摆手,说:“你能明白我的营生艰难就好,也不会为了刚才的花销耿耿于怀了。不过,这条道上多年没有出现过匈奴人的身影了,忽然卷土重来,是否昭示着以后的日子不再太平?细想今天的情形也实在蹊跷,匈奴人已经拦截成功,却又莫名其妙地空手而归,真不知他们玩得什么把戏?宋公,你见多识广,能不能说说这是怎么回事?”

  “唔……”宋钧似乎颇费踌躇,思索了一会儿说:“我想不外乎三种可能,其一,如今匈奴人还不愿与乌孙为难,赤朗先生的‘关传’起到了保护作用;其二,他们确实在追捕所谓的‘细作’,经过搜查,并没有发现目标;其三,这支匈奴小队另有要务,不便携带大批辎重,所以只能对满船的货物弃之不顾。”

  赤朗的眼珠骨碌碌转动了几下,说:“嗯,有些道理,但似乎应该补充一条。”

  “什么?”

  “此处距匈奴人的领地相去甚远,他们孤军深入,不敢滞留,以免遭遇时常沿河巡逻的汉军,而且那个年轻首领看起来身份尊贵,更不能久居险地。”

  “哦,赤朗先生认识那个首领吗?”宋钧说。

  “不认识,”赤朗缓缓道,“只是看他的相貌、服饰,以及行事作派,很像是传闻中的日逐王的大儿子。”

  “啊,”宋钧神情骤改,“你是说……那个嗜血成性的伊都王子?”

  赤朗沉重地点点头,仿佛心有余悸。方品奇不明所以,小声问朱兴。“伊都是什么人?”

  朱兴也似谈虎色变,说:“伊都是匈奴日逐王的长子,性情暴烈,天生神力,据说每餐必饮人血,最多时可达一斗。”

  方品奇顿感毛发直立,回想起刚才匈奴首领添吸剑上血迹的行状,不觉得朱兴是在危言耸听。于是倒吸一口冷气,暗自庆幸,遇到这样一位凶残角色而能安然无恙,也算是一次难得的小概率事件了。

  周围诸人犹自后怕,赤朗大声说:“咳,既然逃过一劫,何必自己再找不痛快呢。好了,大家赶紧收拾东西,准备开船,总不想等着那些匈奴人去而复返吧。”

  众人如梦初醒,随即各行其事。有的归拢行李货物,有的替伤者包扎,处理遇害艄公的遗体,也有的下船移开断树,疏通河道。忙过了将近半个时辰,一切才算安顿就绪,木船在赤朗的调令下重新向前行驶。

  方品奇身无长物,不必清点收束,又无心找人攀谈,就独立于船舷旁,望着远方的白草黄云,默默整理着自己的思绪。他对匈奴人的了解不是很多,这个《汉书》记载为夏后氏苗裔的游牧民族大约在公元前三世纪崛起于中国北方,其民“逐水草迁徙,无城郭常居耕田之业”,而“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秦汉交替之际,匈奴的伟大首领冒顿单于完成了统一大业,开始频繁地南下入侵中原地区。而随后的几百年历史,也如同在演奏一支时断时续的汉匈之间战争进行曲。起初,汉朝国力薄弱,且奉行“清静无为”的黄老之学,对于匈奴的挑衅只能忍气吞声,采取了“和亲”等妥协举措。这种局面到了武帝即位后发生转变,随着国库充盈,武备修整,雄心勃勃的刘彻从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持续对匈奴用兵,先后启用了卫青、霍去病等军事天才,并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汉军横穿戈壁,深入匈奴帝国中心,袭击了伊稚斜单于,消灭俘获了两万匈奴人,从此直至西汉结束,匈奴再也没有对长城脚下和漠南地区产生过威胁。

  不过,匈奴人是不甘雌伏的民族,之后和汉朝的争夺又围绕着西域诸国的宗主权展开。汉廷在轮台、渠犁等地设置屯田校尉时期,匈奴也于西域设立了日逐王及僮仆都尉,双方互有攻守,此消彼长。方品奇判断,自己降临的年代正是这个风云变幻的时段。

  和“寻梦之旅”最初确定的目的地长安比较,形禁势格的西域无疑充满更多的风险,本来无须和异族人正面接触,在此却已经领教了匈奴的凶悍野蛮。他感到无所适从,对来时同伴的期盼越发迫切,又越发觉得难以指望,不得已惟有暗自祈祷,但愿这是最后一次见到匈奴人,至少再也不要碰上那个残忍变态的伊都王子。 txt小说上传分享

5…3
第二天船开的时候,方品奇还倚在货堆旁酣睡,不久被一阵啾啾的鸟鸣声吵醒,张开双眼,环顾四周,立刻困意全消。

  这是个晴朗的暮春天气,湛蓝的空中漂浮着大朵的白云,孔雀河两边草木葱茏,视野开阔。岸北的芦苇足有一人多高,摇曳生姿,宛若少女的腰肢。晓露初干的碧草像是被净水仔细洗涤过一样,映入眼帘,惬意舒畅,熨贴无比。虽已过了繁花似锦的季节,绿茵之间依然朱朱白白,芬芳馥郁,仿佛不肯迁就时令的步伐。向后有大片的胡杨、桂香柳、梭梭柴,以及许多不知名的树木,枝繁叶茂,蔚然成林。三五成群的麋鹿或羚羊在林下嬉戏,欢快的追逐中惊起一对百灵,拍打着轻盈的翅膀从船头掠过,留下一连串悦耳的啼叫,与岸边行旅的驼铃声呼应成趣。水面渐宽,过往的舟楫也多了起来,人们隔船相望,颔首致意,脸上挂着恬适的微笑。南岸河网密布,波光辉映,其间点缀着桑竹良田,阡陌交通,远处隐约可见城郭庐舍,炊烟袅袅,还有耕者渔夫,以及头顶陶罐沿河行走的姑娘,无不举止从容,如同画中人物。

  看惯了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方品奇简直难以置信,世上竟有一方这么美妙的天地。回忆起自己曾参加过的所谓“生态之旅”,任凭如何矫造堆砌,也无法比拟眼前清绝秀丽的景致,倘若陶渊明有缘来此,不知会不会另写一篇《桃花源记》。骋目流眄,留恋不已,方品奇只觉得心旷神怡,昨日积压胸中的烦躁和恐慌也被一阵徐来的轻风吹荡的散失殆尽。

  “宋公,”他问,“是不是快到楼兰了?”

  “我们已经在楼兰国了,”宋钧遥指,“看,绕过那座烽燧,就是我们要去的地方。”

  看似在望,仍有小半日路程,直到午后,赤朗的船才驶入孔雀河下游的一处港湾。这里有一座规模颇大的码头,台基呈长方形,夯筑土芯上紧密平铺着整条圆木,附近有门楼、库房、道路等配套设施。河里有几十条形状各异的木船,有的摇桨待发,有的停泊靠岸。岸边有不少夫役在搬卸货物,也有官员模样的人在旁边调度指挥,虽然忙碌,却也有条不紊。

  巍峨屹立的楼兰城垣就在正南面,水旱两路均可入城,由于赤朗的船体较大,按照规定须换成形制稍小的木舟方可通过水门。勘核登记和倒腾货物还需费一番周折,宋钧没必要虚掷工夫,便提出先行上岸。

  毕竟是恺悌君子,即使曾饱受刁难,宋钧也没有对赤朗报以怨恚,依旧以礼相待,温婉辞别。方品奇则显得嫉恶如仇,昂首上岸,不肯稍加词色,反倒是赤朗笑嘻嘻的提醒。“嗨,方公子,不愿理睬我没关系,别忘了拿上你的两坛酒,耽误了正事就不划算了。”

  方品奇略作犹豫,早见朱兴等仆从代为效力,担起酒坛,于是不再顾念,陪宋钧一齐下船。刚走了不远,迎面过来三名男子,身材魁梧,深目高鼻,都留着浓密的胡须,土黄色的锦袍样式大致相同,鹿皮腰带上佩带铜牌,像是公府官吏的打扮,为首一人带了顶高而尖的毡帽。

  “尊驾是宋公宋医士吧。”戴高帽的人冲着宋钧施礼,说一口地道的汉语。

  “鄙人正是,请教足下……”宋钧问。

  “下官阿盖达,是楼兰国师黎贝耶长老的属员,奉命特来迎请宋公大驾。”那人恭敬的说,向后看了一眼。“我们已经等了两天了,喏,车子就在那里。” 。 想看书来

6…1
“有劳三位了,请前面带路。”宋钧客气地说,招呼同伴跟随阿盖达分别上了两辆朱轮蒲裹的马车,御者牵动缰绳,依次向南驶去。

  楼兰城由夹杂着芦苇杆和红柳枝的黄土砌成,也是典型的汉代筑墙形式,城高三丈,周围约四十里。不足半个时辰,来到楼兰北城门。八名手执斧钺的卫兵分列两边,戎装鲜明,仪态威武,大概认识车子是国师所遣,没有进行盘问就顺利放行。

  “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默诵着《史记》里对楼兰的概述,方品奇兴奋莫名,万万没想到,对于这样一个神话般的西域古国,自己竟将会比两千年前的太史公有着更切实的体验。同车的宋钧过去曾来过楼兰,故地重游,自然成为很好的向导。

  “和星斗状的帝都长安不同,楼兰城大致呈正方形。”宋钧在车上替方品奇讲解,“一条运河将全城一分为二,城东由北而南有王宫、贵族府邸,各级官署;城西北是僧侣居住的迦蓝,供奉着西方传来的佛陀,瞧见没有,那座‘窣堵波’高约五丈,安置着舍利、经卷和法器。再往南是著名的楼兰集市,聚集着四面八方的商旅,周围有客舍、店铺以及大片民居……”

  话里有一些初兴的梵语译音,“迦蓝”即僧院,“窣堵波”指佛塔,车子恰好从附近经过,仰视之下,更觉雄奇壮观。方圆三丈的塔身呈八角形,由台基、覆钵、平头、杆、伞五部分组成,带有古印度阿育王时代的风格。塔座四周是精雕细刻的坐佛像,前边摆放着饰有莲花图形的长柄香炉,另有坚实的土坯阶梯,可供信徒近前膜拜。

  车子在鹅卵石铺成的路面上平稳行进,方品奇边听边看,尽情领略。楼兰城的房屋排列疏密有序,建筑形式也各不相同,有些前堂后宅的院落接近中原汉族传统,也有一些圆形城堡类的明显受到古希腊文化的影响。运河里轻舟游荡,络绎不绝,街道上车马穿梭,行人如织。楼兰男子多身材高大,白皙多须,女子则体态婀娜,面容姣好,服装以无领束袖的长袍为主,平民穿麻,富者衣锦,但无论贵贱,都喜佩戴饰品,至不济在腰间悬挂一枚玉坠,随步摇摆也凭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