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初唐逍遥王爷-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夏天增置降温冰盆,冬天设取暖水箱,让顾客常年有温暖如春的感觉。很多酒楼用的都是金银酒器,甚至贫下人家到酒店买酒,也用银器供送。

    歌妓招徕生意

    尽管宋朝士大夫阶层崇尚“男治外事,女治内事”,女人不能随便出入家门,但在下层百姓中,很多女人进入商业圈活动在市井中,尤其在酒店业中。酒楼往往用歌女、妓女吸引客人、招徕生意。官吏的升迁奖惩也要与其酒课税收直接联系,因此大量妓女受官府雇佣从事酒业促销。据记载,北宋初年,京都的酒店门前装饰豪华、艳丽,酒店楼上长廊有数百个浓妆艳抹的歌女、妓女,或招揽客人或等待客人召唤,远远看上去像一排仙女。宋朝流行“歌伴宴”,往往权势阶层边喝酒边赏乐,高兴时还会即兴做诗赋词。歌妓也有才学冠绝的,色相好、技艺高,且才智、学识和艺术趣味都非常出众,她们的雅趣、婉约让权势阶层、文人雅士为之倾倒,和这样的绝世美女加才女同桌共坐齐续佳话,岂不非常浪漫而又惬意?据记载,“浪子词人”温庭筠、柳永等就与歌妓交往甚密,歌妓成了词人合作者、演唱者和传播者。所以很多“有闲阶级”终日泡在酒楼饮酒作乐,促进了酒楼、酒肆的发展。

    除酒业外,妇女在饮食业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她们不仅参加生产,还从事管理和经营。很多店铺甚至以她们的称谓命名,如曹婆婆肉饼、宋五嫂鱼羹等。此外,宋代城市中出现了大批从事歌舞、戏剧、游艺、杂耍、说书等行当的女艺人和瓦子、勾栏等娱乐场所。北宋汴梁最大的演出场地象棚,可容数千人,风雨寒暑,各棚观众日日爆满。南宋临安的瓦子以北瓦为最大,有勾栏13座,女艺人较北宋更多。

    服务“现代”、价格合理

    两宋饮食业最大的特点是,服务周到、价格合理、从业人员众多,惠及不同的社会层。一般情况下,顾客登门,便有人“提瓶献茗”,入座后,先饮酒一杯,付几贯钱,叫“吏酒”。然后,端上“看盘”(类似现在的菜谱),让顾客看看样菜,并报菜名,一人拿纸张,遍问点什么酒菜,一一记清,唱念报与厨房。厨房里有“铛头”,记录在案,依次烧菜。过一会儿,行菜者(类似现在的传菜员),左手端几盘、右手持几碗上菜。如有差错,必遭“叱骂”、罚工钱,严重的“逐之”。如顾客有急事,要快速上菜,酒店就先上盖浇饭之类,再上细菜,近乎现在的“快餐”。有的顾客胃口小,还可以叫半个汤面(即半碗面条)。

    根据不同的经济条件和消费水平,高的可以近百两银子一席,低的几十文铜钱一顿,不同的阶层都有不同的消费去处。

    酒店里,除了主要从业人员厨子外,还有街坊妇女,腰系青花布手巾,头梳高髻,为顾客换汤斟酒的;有不呼自来,到筵前吹弹歌唱,靠顾客给小钱物打发走的;有自动献上果子、香药之类,供顾客醒酒的。总之,只要使顾客称心如意,无所不有,也无奇不有。顾客如果在家里宴客,则有“承包人”,租赁器具,供应酒菜,包括下请书,安排座次,尊前执事等等,都有人承揽备办,主人只要出钱,不用费丝毫力气。更重要的是,无论在汴州还是杭州,饮食业都有夜市,通宵服务,从天明到五更,供应的饭食品种不同,对顾客来说,真是方便极了。

    既有“茶坊”,又有提壶叫卖人

    宋朝,喝茶也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饮茶场所也有茶楼、茶肆之分,不同身份的人自有取舍。除了固定的饮茶场所“茶坊”外,还有提壶往来叫卖的人。在杭州城内亦有一种流动的茶担、茶摊,称为“茶司”,服务对象为普通民众。在宋朝,最上品的龙凤团茶,一斤售价黄金二两。北宋以前的城市,一般是坊、市分区,即居住区与商业区严格分开。宋朝时,随着城市的发展,彻底打破了坊、市界线,市内出现“瓦子”(娱乐场所),内有“勾栏”(演出场所)、酒肆和茶楼。宋代都城茶肆茗坊遍及大街小巷,而且由都市普及到乡村。

    宋代茶坊实行雇工制,茶肆主招雇熟悉烹茶技艺的人,称为“茶博士”,进行日常营业。茶博士是城市中职业专业化较强的技术雇工,是市民阶层中有特色的人群之一。为了吸引顾客,宋代的茶肆十分重视摆设,到了南宋,更是精心布置。据记载,当时杭州茶肆是:“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大茶坊更是富丽堂皇,讲究文化装饰,营造品饮环境。苏东坡也有“尝茶看画亦不恶”的诗句。

    为吸引不同层次的顾客,茶肆提供的服务亦日益多样化,各样娱乐活动应运而生。娱乐活动中较为普遍的是弦歌,茶肆中的弦歌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雇用乐妓歌女,这是茶肆用以招揽顾客的重要方法之一。二是茶客专门来茶肆学乐学唱;再是安排说唱艺人说书,还有博弈下棋等活动。茶馆除供应茶水外,也开始供应糕点。茶在中国最早是作为药用,用以佐餐和解渴。经过漫长的过程,才开始有了清饮,即用开水冲泡,茶中不加任何佐料。但调饮的方式一直存在,唐代流行煎茶法,煎时用姜、盐。这种习俗到宋仍然存在,不过人们更为喜爱清茶。

    一般茶坊中都有各种茶和汤供应顾客。南宋临安的大茶坊“四时卖奇茶异汤”,所卖的冷饮有甜豆沙、椰子酒、豆儿水、鹿梨浆、卤梅水、姜蜜儿、木瓜汁、沉香水等。妇孺皆知的《水浒传》中提及的茶汤亦是多姿多彩,潘金莲四次到隔壁王婆茶铺,便提到四种茶汤:梅汤(茶中放几粒乌梅煎制而成)、合汤(一种甜茶)、姜茶和宽煎叶儿茶。宋代有的茶肆在卖茶业之外还兼营其他生意,比如旅馆或浴室。

    宋时出入茶馆的人很广泛,王公贵族、文人雅士、乡野村民,甚至天下至尊的皇帝也会一时兴起,来光顾一下。虽然众多的人喜欢出入茶馆,但在宋代士大夫看来,茶馆仍旧是鄙俗之地。士大夫饮茶与普通百姓饮茶有区别:普通百姓好调饮,所以茶馆中备有多样茶汤;士大夫则尚清饮。普通百姓饮茶,添加佐料,味厚香浓,重实用,可解渴疗饥;士大夫饮茶,重在品,在于玩味茗、水、器、境、人所构成的意境。



………【唐朝、宋朝的茶文化】………

    唐代,茶叶已经很普及;因茶味甘而香,能振奋精神,当然大受欢迎。唐玄宗时有一位名叫封演的进士,在‘封氏见闻记‘上说:‘玄宗开元中,泰山灵严寺之降魔大师普及禅教,当他坐禅时,祗喝点茶。於是一般人竞相仿效,都把茶当作饮料用,遂成风俗。‘嗣後从山东传到唐代国都长安,而长安城内开设茶馆者,不问道俗,凡是付钱的都可以饮用;至於茶叶的来源,都从江淮一带用船车运过去,种类繁多。

    此外,‘杜阳杂编‘载有唐文宗常请学士们进入内廷,研讨经义典籍,下令宫女准备茶饮赐予学士。由上二例可知,在唐朝,不管是朝廷文武百官,或是贩夫走卒,茶是普遍的饮料了。正如陆羽六之饮上有一段:‘茶随时代之不同而使用日广,世俗浸润,国朝盛行,两都、荆州、渝州诸地,已成每家之饮料。‘

    事实上真正使茶由药用、饮用变为品饮,并且由一种习惯、爱好、生理需要升华为一种文化、一种修养、一种境界的,应该归功于一位伟大的人物和一部伟大的着作,这就是陆羽与他的。的出现是茶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它造就了唐人热烈的生活情调以及丰富浓郁的社会风采。从此以後,唐代的茶业充满活力,气象万千;茶产日兴,名品纷呈;饮茶之风,遍及朝野;茶叶贸易,十分活跃;封建茶法,应运而生。不惟如此,它也开启了以後茶文化异彩焕发的局面,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茶税是从唐代开始,至宋代则将茶税改称茶课,并且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份。云:‘自唐建中时,始有茶禁,上下规利垂二百年。‘又宋史记载:‘程之邵主管茶马,市马至万匹得茶课四百万纸‘

    ‘自从陆羽生人世,人间相学事新茶。‘两宋时期茶叶生产飞速发展‘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胜造其极。‘茶叶着作也是空前活跃,大约有三十多种茶较具代表性的茶书,详细记载了这一时代茶叶生产的兴盛和品饮艺术的探索。

    由相对开放、相对外倾、色调热烈的唐代文化向相对封闭、相对内倾、色调淡雅的宋代文化转型,有其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动因。宋代在思想文化领域展开多样化地全面开拓,创造出‘郁郁乎文哉‘的文化气象。面对历史提供的大好机遇,宋代茶业和茶文化自由伸展,形成昌盛的局面。

    饮茶之风‘始於唐,盛於宋‘。随着茶业的兴盛,饮茶风习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从皇宫欢宴到友朋聚会,从迎来送往到人生喜庆,到处洋溢着茶的清香,到处飘浮着茶的清风。如果说,唐代是茶文化的自觉时代,那麽,宋代就是朝着更高级阶段和艺术化的阶段迈进了,如形式高雅、情趣无限的斗茶,就是宋人品茶艺术的集中体现。斗茶又称茗战,是以竞赛的形态品评茶质优劣的一种风俗。斗茶具有技巧性强、趣味性浓的特点。斗茶对於用料、器具及烹试方法都有严格的要求,以茶面汤花的色泽和均匀程度、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没有水的痕迹来衡量斗茶的效果。要想斗茶夺魁,关键在於操作:一是‘点‘,即把茶瓶里煎好的水注入茶盏;二是‘击拂‘,即在点汤的同时用茶筅旋转击打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而斗茶时所出现的白色汤花与黑色兔毫建盏争辉的外观景象,茶味的芳香随茶汤注入心头的内在感受,该给心态更为内省、细腻的宋代人士,带来多少的愉悦和慰藉啊、宋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家学范仲淹曾以满腔的激情、夸张的手法、高绝的格韵、优美的文字,写下《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描述了当时的斗茶风俗和茶的神奇功效。这首脍炙人口的茶诗,被人们认可与卢仝的《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相媲美。斗茶艺术至迟在南宋年随着饮茶习俗和茶具等一起传入日本,形成了‘体现禅道核心的修身养性的日本茶道‘。现代日本茶道文化协会负责人森本司郎先生认为:中国的斗茶‘哺育了日本的茶道文化‘(《茶史漫话》)。

    宋朝的茶,朝廷已想国营,并且用茶来控制敌人,不使茶来资敌;同时为了要维持财政,所以实施茶叶专卖。北宋因要防备辽、西夏、金的侵略,在边疆驻扎很多军队,於是就派商人负责运送军粮,做为补偿,就交给他们一种贩卖茶叶的特权。这种作法以后却成为重要的问题。



………【中国制茶史】………

    中国制茶历史悠久,自发现野生茶树,从生煮羹饮,到饼茶散茶,从绿茶到多茶类,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制茶,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各种茶类的品质特征形成,除了茶树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影响外,加工条件和制造方法是重要的决定因素。本文就制茶历史做简单介绍。

    (一)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茶之为用,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羹饮。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如云南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茶”习俗,鲜叶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大蒜,辣椒和盐等作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匀;茶作羹饮,有《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习惯。

    三国时,魏朝已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萌芽。

    (二)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

    初步加工的饼茶仍有很浓的青草味,经反复实践,发明了蒸青制茶。即将茶的鲜叶蒸后碎制,饼茶穿孔,贯串烘干,去其青气。但仍苦涩味,于是又通过洗涤鲜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使茶叶苦涩味大大降低。

    自唐至宋,贡茶兴起,成立了贡茶院,即制茶厂,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

    唐代蒸青作饼已经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即此时完整的蒸青茶饼制作工序为: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宋代,制茶技术发展很快。新品不断涌现。北宋年间,做成团片状的龙凤团茶盛行。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述“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