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从百家到一家-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子出身于士大夫家庭;是史官世家的后裔;自幼好读,学识渊博,大约在公元前550年前周灵王后期,也就是在孔子出生前后,任周王朝守藏室史。当时各诸侯国逐渐强大,表面上听命于周王室,实际上由齐、秦、晋、楚、吴等国称霸,周王室把握政权的诸公卿士也结党营私争夺王朝的权利,致使周王室衰微。老子看不惯这些明争暗斗的行为,无意中得罪了掌权的甘简公,被免去了史官职。
  公元前530年,甘简公已死,甘平公继位。甘成公、甘章公从形式上把老子看作是甘筒公的对立面,又把老子召回周守藏室(《左传。昭公十二年》)。老子在任守藏室史期间,掌管典籍史册,熟悉夏商周社会变革的历史和古代帝王的立身处事的经验,又亲身经历了这一场政治事变和被罢官以后颠沛流离,见识更多了,思想也更成熟深沉了。公元前520年,周景王驾崩,又因子丐之党与王子朝争夺王位,王子朝带了大批周朝的典籍逃到楚国。老子蒙受了失职之责,又丢了守藏室史之职。
  老子生活在变革###的社会现实中,历经坎坷;后来被迫隐居,探求天道,世人不知其所终。
  老子其人到底有多大本事,当时无人知晓,因其留下的《道德经》太过玄妙,后世众人景仰之余,相互传诵,越传越奇,遂将老子捧为寿与天齐的神仙,并以神话的方式描述。
  在《西游记》中,老子又被称为太上老君,连玉皇大帝也让他三分,当初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太上老君掷出金圈,将孙悟空打晕。后来唐僧西天取经时,太上老君的炼丹童子和青牛都可以到下界横行无忌,孙悟空虽然自称齐天大圣也奈何他们不得。
  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文明流传下来的遗产,尽管汗牛充栋,但论及能总括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思想与精神“一言以蔽之”者,无容质疑,当首数老子的《道德经》。其精炼的九九八十一章,仅以简洁优美的五千文字,洋洋洒洒,深邃博大,构造出了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宏大框架。影响所及,不但融会于儒、释、道铸成三位一体的华夏文明基本肌骨,随着中华民族的走向世界,《老子》也被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所推崇。若比《老子》为我们的《圣经》,想必绝无过誉之嫌。
  

老子的思想:
老子任守藏室史工作;给了他极好的学习机会,对他影响最大的可能是《尚书》。
  这本书里记载着从尧到周初历代最高统治者的讲话和文诰;其中渗透着上述各个时代的精神和许多精深的道理。
  《尚书。大禹漠》记载着一段话,意思是说:人有私心是很危险的;道心是很微妙的;人们只有精诚专一;把握中正之道;才能够处理好人生,治理好社会。这段话对老子的影响最为深刻。
  老子在隐居期间;把对现行社会制度的批判和救世方略的思考逐步升华为对宇宙生成本原问题的探讨。从《帝王世纪》中可以看出;古代帝王就是用把握中正之道的办法来管理天下。在春秋末期对巫史传统文化的理性再认识中;老子认为“礼教”的产生是社会和人性堕落的结果;进而把母系氏族原始宗教文化沿着理性认识的路子上升到哲学的层次;提出“道”的范畴;建立了一整套宇宙本原论的认识论和辩证思维的哲学体系。
  “道”是老子宇宙观的核心,“道法自然”是老子宇宙观的基础。老子有时指“道”是物质实体,有时指“道”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老子“道”的物质属性及运行法则都属于自然的范畴,故老子哲学体系“道”的本性是自然。
  老子宇宙观的核心是他哲学体系中的“道”。“道”的本体是自然,是无意志、无目的的自然现象。“道法自然”是老子宇宙观的基础,也是宇宙如何生成演化的过程。老子有时指“道”是物质实体,有时指“道”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究竟是老子把道的属性和道的作用没有说清楚,还是老子认为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同一体,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老子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有无相生;正反相倚;都有两个方面。它们也都在不停地变化转换着;人们很难去把握住他们。人们往往认识到这一点;却忽略了另一点;讲的道理再多;也只是在某一点上有些体会;这就是“道心惟微”、道心难明。现在有办法了;就要是“允执厥中”;把握中正之道,破除偏执;防止片面;就可以认识无穷的宇宙。他把这个方法归纳为八个字:“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老子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被后来的人常常引用。这就是说,祸是福产生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它们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
  汉朝有一部叫《淮南子》的书,这部书的内容很多是根据老子的思想写成的。其中有一个“塞翁失马”的故事,很生动地说明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
  故事是这样的:
  从前有一个人,住在距离塞上不远的地方。有一天,他养的一匹马忽然逃到塞外去了。邻人们都替他惋惜,他的父亲却说:“怎知道这不会成为一件好事呢?”
  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又跑回来了,并且带来了一匹匈奴的骏马。邻人们又都来庆贺,他的父亲说:“怎知道这不会变成一件坏事呢?”
  家里有好马,他又是一个喜欢骑马的人,结果堕马跌折了脚骨。邻人们都来慰问,他的父亲却说:“怎知道这又不会成为一件好事呢?”
  过了一年,匈奴兵大举入侵,附近的青壮年大都被征去当兵,在战争中牺牲了。他却因为跛脚未能出征,和父亲一起保全了性命。
  这就是后来人们常常说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一成语的由来。
  这个故事里所说的好事和坏事,都是从个人和家庭狭隘利益的角度出发来衡量的。但是,它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和古代思想家从实际生活经验中,初步臆测到好事和坏事可以互相转化的辩证法原理。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说明老子没有把对立物的双方看作死的、凝固的东西,而是看作生动的、可以变动的东西。
  老子的理想社会和政治是“小国寡民”。老子描绘的社会图景是:国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人民不用拿生命去冒险,也不用向远方迁移。虽有车船用不着乘坐它,虽有武器装备也没有地方用它。人民安居乐业,国家之间和睦相处。他怀恋那种结绳记事简单原始的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由于当时各诸侯国间连年战争,生活动荡,民不聊生,人民迫切希望社会安定的愿望。但老子不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这种“小国寡民”的主张违背人类进步,是社会的倒退,只不过是一种空想,反映了没落阶级对现实斗争的无可奈何,逃避现实的消极态度和思想。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用虚无的本体“道”代替商周以来的天命论,否定客观世界的物质本源。他看到自然界的盛衰消长、社会上的对立和斗争,认识到事物的对立方可以互相转化,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他把这种变化认为是循环往复,看不到事物不断向前发展变化的本质,因此具有很大的保守性。他教人无为、居下、自然、柔弱、愚鲁,从反面看问题,他的这一思想,扩大了人类文化的广度和深度,增加了韧性。同时也抹煞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导致消极的宿命论。老子的思想丰富而深刻,既有唯物主义倾向又有唯心主义的成分,对后世的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文化遗产:
  太清宫:亦称“下宫”;位于崂山东南部下宫湾畔;前临浩海;背依七峰。太清宫是崂山规模最大的道观。据史料记载为西汉建元元年道教弟子张廉夫为纪念供奉老子而建。
  东汉桓帝时,尊老子为道家鼻祖,在太清宫镇建老子祠。李唐王朝建立后,尊老子为李姓始祖,对老子祠大加修缮。唐玄宗天宝二年,将老子祠更名为太清宫,建老子母亲李夫人祠名洞霄宫。北宋祥符七年,宋真宗亲赴太清宫、洞霄宫拜谒,并勒刻宋真宗为老子母亲所作的赞文,即《先天太后赞》碑。该碑高8米余,乃真宗御制、御书并篆额,俗称“三御碑”,保存完好,至今仍立于洞霄宫前。金代的《续修太清宫碑记》,详细记载了太清宫历遭兵焚、水患及金代重修的情况。大量的文献、碑刻及发掘的实物资料表明,从汉代以降,官方和民间一直把鹿邑太清宫作为老子的诞生地和老子故里进行祭祀。
  太初宫:为春秋末期老子过函谷关时,关令尹喜拜留老子著写《道德经》的地方,后人又称老子故宅。
  据元大德四年、清顺治十年《重修太初宫》碑文记载:周,昭王二十五年,关令尹喜望东方有紫气,知有异人通过,整日恭候,果见老子驾青牛自东而来,即迎邀留居,著《道德经》五千言以传于世。意为先天一气浑成者,名为“太初”,后人即宅而观曰“太初观”。   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更名“天宝观”。宋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更名“太初宫”。现址上的太初宫正殿保留有唐、元、明、清建筑构件。院内原来古柏参天,碑石林立,殿宇辉煌,殿内老子一气化三清像栩栩如生,均遭破坏。
  现在正殿为元代建筑特点,存有唐、明柱础。殿内塑有老子著经坐像、关令尹喜和牛童徐甲站像。院内有元、清两代重修太初宫碑石两块。太初宫偏殿东、西药王庙之间有回音现象。
  
  

庄子
——千秋一梦迷蝴蝶
  人物介绍:
  庄子(约前369一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中期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
  学派:
  道家主要代表人物。
  庄子,当为天下第一旷达大师,他兼容哲人的睿智、诗人的灵性、隐士的飘逸、仙家的风骨,是道家、道教、文人共同仰慕的鼻祖。
  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号称《庄子》。其间涉猎各家学说,但以老子之言,志在攻击儒、墨。鲁迅指出: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而郭沫若则认为:“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指庄子)的影响下发展。”
  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庄子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庄子与老子齐名,并称道家之祖。
  中国文人愤世嫉俗的批斗精神,同庄子思想一脉相承;而乐天知命、随遇而安的思想,也大体渊源于老庄哲学。
  而“庄周梦蝶”的典故千百年来仍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到底是庄子化作了蝴蝶还是蝴蝶化成了庄子,引无数文人遐想,苦思不已。
  生平:
  庄子一生隐默无闻,却著述甚丰,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以及各艺术领域都有极大的影响。老、庄与孔、孟共同构成了国民精神的源头。但是,庄子作为一个沉思默想、不求功名的隐士型思想家,他基本上没参加过任何重大的历史事件,他的很多生平事迹无法确定先后顺序。
  庄氏是“楚庄王之后,以谥为氏”,是楚国的贵族后裔。在公元前387年,楚国发生了一件重要历史事件: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吴起变法中有一条就是对楚国贵族的三代以下闲散子孙统统贬为庶民,让他们自食其力。然后用节省下来的财政收入养精兵以与中原各诸侯国争雄。
  楚庄王于公元前613年即位,卒于公元前591年。从前591年到前387年吴起变法已有二百余年,三十年为一代,到庄子父祖辈上,早已过了三代,所以无疑是被贬谪的对象。
  楚悼王在公元前381年逝世,吴起失去了王权的庇护,变得孤弱无靠,被他打击的达官贵人立即联合起来,攻打王宫追杀吴起。吴起抱住悼王的尸体被乱箭射死,那些参与作乱的显贵们却因此而犯了伤害王尸的“夷宗”大罪,继位的楚肃王因此而诛灭“七十余家”。庄子的父祖辈大概就是这时为避“夷宗”之祸而越境迁居宋国蒙地的。
  “据公认的推测,庄周在楚国公族作乱十二年后即公元前369年出生于宋国。从一个养尊处优的贵族家庭一下子落魄为平民,流亡异国,自食其力,必然是一个相当难以适应的艰难过程。
  为了生存下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