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论语 讲义-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之书,欣之,喜之,不愿独享,故草此数语,以荐读者,亦庆圣人之道有所传也。天不丧斯文欤?天不丧斯文也!
  丁亥孟春刘力红书于南宁青山序论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序论(1)
《论语》是我国儒家经典中的一部重要著作。为了使大家对经典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讲《论语》之前,先谈谈何为经典。《说文解字》讲:“经,织也。”注解《说文解字》的清代大学者段玉裁讲,“经”就是织布的纵丝,大家看“经”字左边一个绞丝旁,象征绳子的形状,右边的“”表示绳子的质地,因为古代人用树皮、树茎搓成绳子,所以“经”的本意就是丝线、绳子一类的东西。那么“经”又是怎么引申为“经典”的呢?中国古代在纸张没有发明之前,书籍都是刻在竹简上。竹简本身是一块一块的,要把它们连在一起成为一部完整的书,就必须在每一块竹简之间穿上绳子。每一块竹简都有绳子经过,所以“经”就引申为经过的意思。又因为每部竹简做的书都有绳子经过,“经”又引申为书。先秦的书都可以称经。到了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时只有儒家圣人修订的书才能称经,经就成为官方认定的具权威性的书。这以后“经”由一般意义的书发展为具有权威性的经典著作。经典的权威性除了官方的认定,更主要的还在它自身所具有的重要价值。经典的重要价值体现在它所具有的深度、广度与永恒性上。深度指经典有认识社会人生、把握宇宙规律的深刻性;广度指凡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能在经典中找到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思路;永恒性是指经典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通俗地说,就是经典能够超越时间、空间长期存在,而不是流行三年五年,畅销某地某区。任何时代的人,任何地域的人读了经典都会觉得有价值。春秋时候的人读了觉得好,唐代的人读了觉得好,今天的人读了觉得好,未来的人读了觉得好,这就是超越时间;四川人读了说好,河南人读了说好,中国人读了说好,美国人读了说好,亚洲人读了说好,欧洲人读了说好,这就是超越空间。各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经典。比如西方的《圣经》,印度的佛经,我们中国的四书五经,等等。这些经典凭借自身的价值,并借助政治或宗教的力量影响着本民族乃至更多的民族、更广的区域。经典往往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宇宙观、世界观、价值观。我们要深刻认识和理解一个民族,就必须从这个民族的经典入手。因此,要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理解中国文化,重建民族精神,发掘中华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与未来世界的意义,就必须认真审视影响了我们中华民族两千余年的儒家经典。但是儒家经典卷帙浩繁、内容庞杂,从汉朝到宋朝被官方逐渐认定的就有十三部,称为十三经,再加上历朝历代的读书人对十三经的注解,使这类书更是浩如烟海。即使古人皓首穷经也难以尽观,生活节奏加快、信息爆炸时代的今人,自然更不可能一一解读。所以必须从中选出最能代表儒家思想,并且对我们当代人的现实人生最有帮助的经典来读。
  那什么叫“儒”呢?“儒”字一个单人旁,旁边一个“需”,冯友兰先生说,“儒”就是人所需要的,与需要的人。人们需要什么呢?人们需要生活在地球上,人们需要群居、生活,人们需要心情愉快,儒家思想就是讲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心的和谐,这就是人们所需要的。而对人们所需要的,儒家学派的人都懂,所以儒家学派的人就成了人们所需要的人。儒家兴起很早,《说文解字》讲:“儒,柔也,术士之称。”“儒”指性格柔和而有学问的人。胡适之先生讲,这种人实际就是商朝的没落贵族,他们虽然丧失了爵位,但精通古代典籍学问,遂以教授古代文化为生,所以“儒”就是最早的教师,教师则是人们需要的人。而真正将儒家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一个学派的是孔子。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后,才在继承古代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建立了人们所需要的儒家思想。儒家与诸子百家最大的不同就是,诸子百家都只是思想家,而儒家既是思想家,又是精通历代文化的学者,这也是儒家为什么能从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中华文化正统的重要原因。而对我们当代人最有用,又最能集中展现儒家思想的经典莫过于《论语》。在解读《论语》前我们必须对《论语》中记载的主角、儒家哲学的创始人孔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孔子是中国文化中承上启下的最重要的一个圣人。唐朝的大文学家韩愈在他著名的文章《原道》篇里讲到中国的道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说在孔子以前,尧把道传给了舜,舜传给了禹,禹传给了商汤,商汤传给了周文王、周武王,周武王传给了周公,周公传给了孔子,孔子传给了孟轲,孟轲死后不得再传。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上古两千年的文化,赖孔子以传,近古两千年的文化,赖孔子以开。上是传承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圣人之道,所以孟子说“夫子之学,集大成者也”。孔子是他那个时代最博学的人。他的学问集历代圣王学问之大成,他修订的儒经也是历代圣王集体智慧的结晶。诸子百家各有智慧,但都是个人的智慧,儒家的智慧则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下是开启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与长治久安。孔子在继承了历代圣王思想的基础上又创立了以人为本的仁爱思想。这思想在以后的中国文化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并至今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孔子建立的儒家文化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基础,所以孔子是我们中华文化人格化的象征。中华文化若用一个人来代表,那就是孔子。以前我国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县都有孔庙,就是文庙。每一处孔庙里面都有一块匾,上书“斯文在兹”。“斯”作代词,当“这”讲,“兹”也表示这里,意思是这个文就在这里,孔子在这里,中国文化就在这里,孔子就是文的代表。古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说如果老天爷不生下孔子的话,万古都像长夜一般。孔子在黑暗的长夜里为中国人指引了光明,这就是孔子的伟大。孔子是中国文化人格化的象征,孔子的精神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所以从前中国人供奉孔子,每年都要三次祭孔,一次在孔子的生日八月二十七日,另外两次分别在每年二月、十月。孔子的生平主要记录在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里面。孔子名丘。据说孔子出生的时候,头的正中有一个肉球,看起来像一个土丘一样,因而取名孔丘。但根据《史记》的说法,孔子是“圩顶”,头顶中央下陷,四周突起,如同山丘,故名丘。不过我们看历代的孔圣人的图像,都是头顶突出如山丘。圣人一般天生有奇异之相。老子出生的时候没有耳郭,所以老子的名字叫老聃,聃就是耳郭的意思。传说释迦牟尼出生的时候,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发海潮音,作狮子吼。所以圣人出生都与常人不一样。孔子,字仲尼。古人取字的时候常常把这个人在家里的排行取进去,古人按伯、仲、叔、季排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孔子排行老二,故有一仲字。而孔子的家乡山东曲阜有座山叫尼山,古人取字的时候通常把家乡地名也嵌在里面,所以孔子字仲尼。在有的古书里,对孔子不称孔子也不称孔丘,而说仲尼,或者说尼父、尼山,都是指的孔子。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序论(2)
古人的名和字是不一样的,现在的人只有名,古人是有名、有字、有号的。名是出生的时候父母亲取的,到了二十岁要取字。古人把二十岁称作弱冠之年。十五岁束发,束发就是把头发绾起来。古人三至八岁“垂髫”,头发披散,九至十四岁“总角”,头发分左右两半,各扎一结,十五岁束发,将总角解散,扎作一束,表示他半成年了。现在半成年是十六岁,领身份证表示半成年了。古人认为二十岁以前的生命是自然意义的生命,只知道吃喝,从二十岁起,社会意义的生命就开始了,人就要承担起家庭的、社会的责任。古人在成人这一天要举行一个大典,给刚成年的人带上帽子,称为“冠礼”。这时家里面要请很多客人来,然后由你的老师或者家族的长辈给你取字,二十岁时就有了字。古代的习俗是有了字以后,平辈的人再来叫你的名,就是对你的不尊重,只有父母师长才能称你的名,同辈之间一般称字。号就是自己取的了。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住家的地点、个人情操,可以取很多号。有的人一辈子取了几十上百个号。张大千号大千居士,齐白石一号白石山翁,一号白石老人。欧阳修号六一居士,他有六个“一”:一万卷书,一千卷夏商周三代以来的金石遗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外加一个欧阳修老翁,就是六个“一”的六一居士。苏东坡家背后有个坡叫东坡,他就号东坡。号可以取很多,自己取。这就是古人的名、字、号。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是鲁国的一个小官。孔子三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他就跟着母亲一起生活,他母亲姓颜,叫颜征在,孔子从母亲那里接受了他的启蒙教育。
  国学大师杜道生先生讲,中国传统教育有五教,第一教就是母教。母亲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历史上凡是有成就的人一般都有一个很优秀的母亲。如孟母、岳母、鲁迅先生之母、胡适先生之母、丰子恺先生之母。第二教是家教,家庭教育,家庭中诸成员之共同教育。第三教是行教,古人要学手艺,七十二行,行行都有行规行教。第四教是名教。读书人有名教,名不正则言不顺。第五教是帮教,不读书,不学手艺,在社会上混的人,都有帮教。帮会、袍哥大爷,都有帮教。凡是浪迹在社会上的人都有帮会去教育他。帮会里供的是关公,关羽讲忠义。读书人讲仁,不读书的人讲义。中国社会就靠这五教来维系,几千年来的社会安定都离不开这五教。
  圣人从小就显出和常人不一样的地方,其他小孩子都在打梨吃,在疯玩的时候,孔子在摆弄祭祀的礼器。古代祭天地鬼神都有不同的礼器。孔子就把这些礼器放在桌子上,像过家家一样摆过去摆过来。中国成为礼仪之邦和孔子好礼有很大的关系。《论语》第二篇《为政》篇里记载: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孔子十五岁开始立志求学,学人生的大道。三十而立,现在所说的成家立业并不是孔子的原意。孔子十九岁娶了宋国的丌官氏为妻,二十岁生了儿子孔鲤。孔子得儿子时,鲁昭公送鲤鱼为贺,所以孔子为儿子取名孔鲤,字伯鱼。孔子的“立”是立于礼,礼仪是人的行为规范,站有站之仪,站的时候要有一种浩然之气。坐有坐之仪,正襟危坐,人看起来端庄典雅。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这是最起码的标准。此外还有待人接物。对待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应该行什么礼,和不同的人应该说怎样的话,说到什么程度,都有一套严格的礼仪。孔子说三十而立,三十岁才懂得了做人的规范,才能堂堂正正地立于天地之间,才成了人。四十而不惑,孔子在二十岁到四十岁这个阶段,在鲁国做过几任管理仓库、管理牛羊的小官,都不受重用。四十岁以后,孔子在一棵杏树下面讲学。在孔子以前,中国的教育是在官府里面进行的,孔子以后才有了民间私家讲学之风。孔子是第一个在民间私人讲学的老师,他是中国第一个平民教育家,将文化学术普及到民间,让老百姓受教育,这是相当伟大的。当时全国各地的学子陆陆续续都来向他求学,孔子门下有门人三千,贤人七十二,他们散布在各个诸侯国,是各个诸侯国的外交家、军事家、学者、政治家。这些人都是孔子的弟子,三千弟子就是当时的精英,孔子实际上就是当时的精神领袖。孔子五十一岁后又在鲁国做了大司寇,五十四岁以后,带着弟子用了十四年的时间周游列国,向各个诸侯王宣讲他的思想,但都不见用,孔子于是在六十八岁这年回到了鲁国,开始著书立说,修订六经。即修诗书,正礼乐,赞易传,著春秋,这是孔子平生最伟大的功绩,是他对中国文化做的最大贡献。六经就是诗经、书经、礼经、乐经、易经、春秋。诗经、书经都不是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