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烽火智囊-第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支,竟在通过挹江门时,因拥挤而被踩死。
  当时混乱的情形便是如此不堪形容。
  教导总队中,青年学生军人最多,他们是各军师中最后知道撤退命令的。总队长桂永清命令烧毁文件及抛弃辎重,然后招呼参谋长邱清泉一起走。这时紫金山主阵地的战斗还很激烈,邱清泉站着处理文件,冷静地说:“你先走吧,我暂留下,再和各团营通话,研究撤退的办法。”
  桂永清带着几名卫士匆忙离开地下室。邱清泉一边处理文件,同时静坐在电话机旁,一支接一支地抽烟,若有所思。没有接到撤退命令的小炮连连长严开运来报告,说他们打下了一架日本飞机。刘庸诚烧完地图后,邱清泉对他说:“你受过伤,先走吧。”这时,地下室内,只剩下邱清泉和他的两名卫士了。暗淡的光线中,只有他的烟头在一闪一闪地发光。教导总队撤退的那一夜,邱清泉心事如潮涌,充满了别绪和离情,那是肝肠寸断的一夜。同时那浩然之气也由此定型,使薪尽而仍能火传。刘参谋到挹江门时,人马拥挤,喘不过气来,走到三叉河,根本找不到总队集合的地点。沿江拥挤着成千上万的人,叫骂声不绝于耳。
  南京投入的部队还不如上海会战的兵力多。但从全面战争考虑,是要赢得时间,以拖住敌人,使后方部队迅速调整,也不能在此一役中将精锐部队拼完。所以,虽然投入十余万部队,实际上形同孤军作战,而对方则来势凶猛,并有源源不断的后续部队和压倒优势的火力。
  文天祥的名句:“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烈士型的道德楷模,贯穿古今志士的胸臆,养护他们藐视抗击黑暗的自由精神。
  所谓“板荡识诚臣”,受苦受难的程度上,则风浪越烈,越加凸现考验的程度。这就是菩萨修行的难行道,也是军队转型后,新一代军人文化人格的最高境界。
  暗夜如磐,风雨交加。 夜,勾起一些特别的感觉,然而,又令人扼腕。一个长夜未尽之际,呈现出一个生命中有凄凉、坚忍中有悲壮之夜;以社会治世理想为己任,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逢乱世则不惜以身殉道,他们是争取民族独立、捍卫民族自由的代言人。
  幕僚作业及参谋意识的延伸
  古人讲究的文章,思想宏富,开一代风气,则文字的敏感和讲究也有独在的时代意义。文句的泊漾,虚词的迤逦,种种回环的空间,潆洄水抱,颇有积雨空林的畅朗幽谧,英词盘郁,可润金石,这实在不在战斗性之外。实际上就连纯写景的山水田园诗也暗含一种态度,况乎战斗的闪避旁逸,颠跌反射与文章技法屡有本质契合,邱雨庵(邱清泉)论兵,说“三层火网,子母连环,立体三层,平面三层,上下掩护,内外策应,缩小正面,加大纵深”(《教战一集》)。挺拔与遒劲,自在其中,只要不和贱肉横生的文奴文佣把臂入林,则文字的讲究只会增益思想的深度,而兵法的深郁自然加重志士的分量。 。 想看书来

抗战烽火的浇铸之三(3)
他出国深造的心曲,乃因国际形势渐趋险恶,尤以日本帝国主义者进迫日甚,对日作战,必不可免。邱清泉以民族解放任重道远,乃决心在军事方面再求探索。陆军大学为德国军事学术宝库,教授均系第一流军事学家。当时校方歧视外国学生,最新讲义多有保留,邱先生向学心切,软磨硬泡取得后,连夜打字抄录,秘为保存,预备再作研究。三年求学,他所集中致力者,就是战术战略及国防建设,尤其对于巴尔克、老毛奇、施利芬及克劳塞维茨的战争理论详加比较研究,于古德里安之装甲骑兵战术,亦多用心。曾谓“如果世界第二大战爆发,则将为机械化部队出风头之时代矣”,他对于鲁登道夫的全民战争论兴趣亦浓,尝于课余翻译,寄回国内杂志发表。
  昆仑关大战时,邱先生为第五军新二十二师师长。他一面教授军事理论,一面实践德国机械化战术。
  1939年3月,军委会校阅组评定,第五军居西南各军第一,新二十二师又为第五军第一。这年9月,该师自长沙会战后,移防广西,年底在昆仑关以南的五塘附近,阻击进攻柳州、桂林的日军部队,邱清泉先以奇兵突袭,占领五塘、六塘,佯与日军周旋,诱其深入,主力则在山坳隐伏,12月下旬,日军推进迅速,19日夜,邱清泉炸毁五塘、六塘大桥,截断日军退路,以机械化部队兜头打击,日军惨败。创国民党军队攻坚战之新页。邱氏的战略战术都与年龄长于他官阶高于他的刘峙、汤恩伯等有所不同。
  1944年他又以“火烧背阴山,水淹龙陵城”的策略,配合盟军陈纳德将军,收复龙陵等数十据点。两个月后,又协同盟军攻占畹町城,滇缅公路随之打通,尝自述其战术思想:“乃深受克劳塞维茨影响,即使用无限暴力歼灭敌人战斗力。”“现代的战斗,无论攻防,火力总是第一。”
  “火烧背阴山,水淹龙陵城”之策略,乃是邱清泉在1944年攻克滇西龙陵之役所提出并施行。当时策应滇西远征军以收夹击之效,第五军增援,邱先生一面与史迪威所部密窦顿上校及飞虎队陈纳德将军等协商密切配合事宜,一面亲自飞赴前线实地视察,检讨得失,策划应战,滇缅公路敌军被截成数段,归路断绝,乃狼狈溃退。国民党民队11月初克复龙陵,继之以锐旅续向上寨推进,连克双坡、于隆、邦打、拱撤、河边寨等地,同月下旬又克畹町北面之象鼻山、罐子山、冷山诸要点,盟军于1945年1月下旬进占畹町,至此西南国门以内已无敌踪。缅北方面,驻印军自1944年10月由密*向南进攻,滇西缅北两路大军在芒友胜利会师。次年1月,全长1566公里的中印公路,得以完全打通,而同时维持我抗战时交通的中印油管也开始通油。
  从大战中不难看出其明显的德军用兵特色,即亚历山大大帝所惯用的“打铁战术”,或曰“锤砧战术”,即拨出部分兵力充当铁砧,再以合成精锐部队当作铁锤,兜头打击敌人侧背,促令敌军在双面夹击之下崩灭。
  在艰苦的抗战当中,邱清泉几度濒临死神的召唤。昆仑关战役时,日军投下的炸弹在距他数十步之遥爆炸,同样毕业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亲侄当场在眼前阵亡。
  龙陵战役他的总结是:
  一、火力重于兵力:现代的战斗,无论攻防,火力总是第一。如果火力强大,一连人担任1000米的阵地是毫无问题的。不仅非常坚固,而且纵深可以配备得很大。 。 想看书来

抗战烽火的浇铸之三(4)
二、搜索重于战斗:搜索分战斗搜索与威力搜索,威力搜索就是战斗。我们知道火力固然重于兵力,但是发扬火力,一定要搜索得确实。我们必须先把敌人的炮兵阵地,机枪阵地……横广纵深等搜索准确,然后才可分配各种枪炮火力,以充分压倒敌人。
  三、补给重于作战:补给是战斗力量的源泉,如果弹药送不上,用什么力量去打呢?如果米盐送不上,饿着肚子还能作战吗?因此军师部的军需处,团部的团附及军需,营部的营附及副官,以及连上的特务长,在作战时应该特别注意部队的补给,同时第一线的官兵,应该尊重后方勤务人员。
  邱清泉着重拈出中国军队训练不足的问题,特别是通信、工兵等特种部队,由于长期缺乏器械与训练,因此无法在战场上发挥专业。邱清泉认为,这些军直属部队在战场上对各师处于协助的角色,应该发挥小单位独立作战的功能,格外重要。
  这是刀架在脖子上的反抗,甚至是受到致命打击后的反抗。当他醒过来,包括他所保卫的祖国,在一次次的战争中,此时已有技术上的优先、谋略上的率先、毁灭性打击即力量上的领先,战役中先下手为强,得一先字,即战略先机。这可解释他的投入战争是为了胜利,终局是为了胜利。从而避免被宰割,被奴役,被铁幕笼罩折磨。
  他的反抗是基于一种被迫的理念,他在进行的过程中则异常地投入。
  1943年他在昆明城郊的时候,远征军一部退回在此编练,得以从经验中淬练出可贵的军略智慧。他提出养兵重于训练,命令各单位在驻地饲养家禽,种植瓜菜,以辅助副食,增加营养,并以中医中药补西医西药之不足,为官兵调摄治疗。其有病亡者,视宗教信仰之不同,召僧人、道士、牧师、阿訇为其祷祝安葬。不到半年,不仅官兵体力大增,情感亦亲如手足,部队团结力益趋强固。补给与后勤问题的重要性,在军事与组织管理的领域当中,常常未被赋予足够的重视,这和蒋纬国在西北的用心是一样的。据《一个将领的养成与形象反思》介绍,邱清泉从细节入手,各连组织伙食委员会,采买账单逐日公开,此为*程序化之要端,在当时恰是解决贪渎与官兵营养不良的良方;在与美军接触的过程当中,美军重视官兵福利与休闲的风气,也逐步影响了中国军队,第五军军长希望各营部与连部都要建设花园,美化营舍,官兵每周办理会餐与娱乐节目,这些观念在当时都是异常新颖的。
  第一流的幕僚,其人格、头脑、心胸、智略等,俱应有相当的独立意识。
  除在教导总队任参谋长,为幕僚生涯精彩之一笔,在其留学报告中建议我国现代化国防军之建设,洋洋二万余言,深受器重。1940年秋又任军委会委员长侍从室参议,复任幕僚。当然,1934年出国前,任陆军官校政治训练处少将处长,也可看作幕僚时期。
  次年春上,短期调任军训部第十六补充兵训练处处长兼重庆第三警备区司令,旋为胡宗南请到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任副主任,主任为胡氏自兼。盖以当时胡氏所部在全军校阅成绩低下,特聘邱清泉为之训练提高。
  著作有《教战一集》《教战二集》《军队生活教育》《建军论丛》等。这些著作较之蒋百里的书,焦点似更集中于战术方面。

抗战烽火的浇铸之三(5)
1943年春,就任中国驻印军军长的郑洞国在上任前赴重庆告别,才知原来的人选是邱清泉,邱清泉已经选好幕僚班底,准备赴任。不料军中大佬建言,说是他脾气暴躁,和美国人合作时怕他不买账,事到临头才忍痛将郑洞国来替换他。郑氏的脾气较为温和,但后来的事实是郑洞国被史迪威等人骂为白痴,反而留洋的廖耀湘等慢慢和美国人相处和谐。如果国民党军委会不临阵换将,则邱氏以其独到的兵学修养,以及他的外文水准,可能更早和美国人打成浑融的一片。
  他的兵学思想,无论治军、作战与训练,尤其战略战术之指挥运用,常有突出惊人表现,此与留学德国,深受德国军事教育之影响与熏陶关系极大。
  东征打陈炯明的时候,军校第二、三期学生及两个教导团组成校军,任粤军前锋。邱清泉任班长,对于造桥、筑城、安置炸药等工兵任务,贡献甚多;而对于实地经验与心得,收获亦大。
  在昆明第五军期间,他的练兵方式大略是注重沙盘教育,图上作业,兵棋演习,半实兵演习,实兵演习,对士兵先授以步兵战斗技能,步战协同及营以下战术,然后再施以美式教育。
  其基本战术思想,深受克劳塞维茨的影响,即使用无限暴力以歼灭敌人战斗力。他认为达到此一目的的方法,唯有机动力与火力综合的冲力。所以第五军参与抗日各战役,大都使用冲力的战法,而战术的细节,则根据实战经验不断改进。
  至于他的指挥艺术,没有半点留学生的教条或僵化。他亲自编有战斗歌诀,供士兵记诵理解。譬如战斗口号:找敌人,瞄准打。向前进,死不退。不惊慌,不突围。硬打到底,三天成功。攻防要领——攻击:吃少打多,攻弱抵强,主动索敌,把握战场。防御:三层火网,子母连环;立体三层,平面三层。上下掩护,内外策应。缩小正面,加大纵深。一堡三枪,交换射击。侧防反射,埋伏逆袭。沉着勇猛,硬打到底;子弹缺少,设法代替。三天苦战,马上胜利。
  他尊重士兵的人格,关爱其生命,使全军产生一种团队精神。他与幕僚研究战法,改进战法,随时改进,使敌莫测高深。他善于把握战场心理,在一鼓作气攻城略地之前,或艰苦作战坚持最后五分钟之时,常枪笔并用,连夜振笔直书信札或文告,以激励士气,每使将士衷心感动,乐为效命。他选拔干部的唯一条件就是“能打仗”。
  邱氏的无限火力的理论是他任幕僚时期酝酿的,一是军委会参谋时期,一是教导总队参谋长时期。吴佩孚投军时因瘦羸文弱未入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