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仙宋-第2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旦那些文人想要夺权闹事,那对不起、就算你是皇亲国戚都可能被一个七八品的武官随时先拿下、然后送到军法司去。无论最终的结果如何,至少那个敢闹事的人休想再回到军队中了

    其三,武备律中明确地规定出来,凡日后退转的老兵、武官,即便不再提供转职担任其他官职的机会也会得到一笔丰厚的退转金。

    这笔退转金有多大呢?起步是十五亩良田外加依据其行伍年资给的年资安置金,一个正常五年军旅生涯结束的老兵都可以在十五亩良田的基础上额外再得到六十个龙元。

    六十个龙元,在龙元还未正式开始流通的时候。对于很多人并不知道其实际价值。刘行还在这一点上特意做出了标注:一个五口之家,以后每个月最多需要一块半龙元中的银元。便能满足一日三餐的需要。

    得到六十个龙元银币,等于可以让一个五口之家什么也不做、坐在那里吃上整整二十个月。

    一日三餐,当刘行这项阐述出来后,却是意想不到地又引起一阵波动。但这波动是好的,因为习惯了一日两餐的军民百姓都很清楚只吃两餐实际上他们都经常挨饿,这下刘行在律法里规定出来要三餐以后至少从此后他们真的可以饱暖之后想其他了

    在这三项之外的最后一条,刘行还额外给了退转老兵一个文人没有的恩惠:凡役满八年者退转经商者免税一年,凡役满十二年者免税二年、凡役满十五年者免税三年。凡有战功者,也给予一到五年免税的待遇。

    儒生经商、无论是官督商办的店铺,还是那些不愿意与官府合作那些自家拥有祖传手艺的做根本的店铺,依照刘行前段时间颁出的政令都需要缴纳各种税款。虽然很低,但毕竟得交。

    可是武备律中这一条一出来,好了,过去不是文人牛吗?以后在来看一看,武夫不再继续在军中以后,晚景上至少要比文人好上太多。

    为什么呢?因为文人得缴税呀。一缴税就算钱在少,同等经营收益情况下也不会比武夫结余多。天长日久以后,定然在财富上就无法再与武夫们抗衡了。

    至于公平不公平上,刘行、宗泽和张所也怕那些文人以此为据说新朝对儒生不公平、偏向武将。所以呢,在这一条的后面,刘行还特意标准了一行字:文官可终身、武将难终老,为保公平待、特定此项规。

    这啥意思,刘行就是在告诉那些儒生:你们寒窗十年苦,可以当上父母官。一旦入了仕,只要不出大错基本上都可以终身做官到老了。

    可是武将不行呀,到了一定年限就得滚蛋回家,不可能有一辈子的将军。所以呀,别来跟我闹、这是公平的。谁敢来闹,那就是无理取闹咯!

    邪狂是本性,疯狂是最近以来的常态,刘行这样一条标准出来后不要说朝野间那些还没有资格跟来与刘行正面争辩、议定朝政的儒生,就连朝中几位内阁大臣也被连哄带吓得弄到不敢说半个“不”字了。

    因为谁也不想让刘行的邪病发作以后朝他们出手,所有人都怕刘行狂起来以后天王老子都不认的那股子劲头,没有人敢跟一个一发疯就要人命的刘行再来唱对台戏。(。。)

第295章 武备律(中)() 
武备律,自然不可能只是为了老兵们利益而立的律法。

    在侧重照顾了老兵群体之后,武备律之中还有更多的内容,使得这部律法一颁行便让举国上下位置欢欣鼓舞、人心振奋。

    什么原因,能让举国上下如此呢?

    主要还是因为刘行通过这部律法,正式将常备预备兵役制、边军与禁军两军分职常备制给明确了下来。

    按照这部新律法的规定,凡是年满十六岁、在乡塾及一下学堂读玩十年书的男丁都是厢军、预备兵。遇战时,只要朝廷征招、无论谁家的男子都必须无条件应征入伍去参军。

    逃避军役者,其本人至少面临三年以上的监禁。包庇、帮助其逃避军役的人,也得被判上一年到五年不等的囚禁。

    在被判监禁的同时,这些人还会面临被查没田产、加处罚金,甚至要被监管者严禁其在而立之年前成婚。

    谁敢逃避兵役,武备律中体现出来的就是定然会让他生不如死。

    有此种规定之下,举国上下全明白、全清楚地知道不要去逃避兵役。只有不断强大自身适应这种全新的兵役制度才能好好活下去、活得很好。

    如此一来,根据徽宗在位的户部户籍统计,只是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山西、东川和西康这几个省,信王朝的领地内便有九百二十一万户、整整五千一百三十多万人。按照二十分之一的比例来计算,每年必须去服兵役的壮丁就要有少说百万人。

    这样庞大的兵员基础,谁会不知道其结果是什么?那定然是四海之内无人敢来在打扰信王地的宁静。各个番邦听到少说百万大军的数字时都会吓得不敢再招惹大宋朝。

    国安宁则民间才能百业兴的道理。是个人就懂。所以对于这一点上是举国欢庆的。

    只是进行兵役改革,刘行认为还不够。

    与人员数字相比兵器更重要,信王军正是靠着刘行带来的一系列火器和新式兵器,以及从西夏引进的“对垒”战车才让金狗接连惨败,才使得吴玠、吴璘和刘子羽那样轻松地将康王兵从信王地上赶出去。

    所以在武备律中,刘行又多出一条章法来:凡制出新式兵器、用于沙场时见效者,授其三代专营、供输权。凡献策改进兵器成功者,优先授其专营、兵器供输权。

    何意?许多百姓起初看到这一条时。并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意思。但是那些工匠、匠户们看到这一条后,却险些在一座座城门前用欢呼声给城门楼上的屋瓦都掀翻下去。

    匠人们为何这样欢呼呢?原因很简单,刘行这不只是给了当兵的特权,也要给工匠们特权了。

    只要你搞发明创造,搞出来实用性能高、真能够在战场上杀敌时派上大用场的兵器来,那信王这朝廷就会让你拥有生产兵器的特权、而且是专权经营,一家独有的。

    这意味着过去只能日夜累死累活为别人扛活的工匠们,只要多动动脑筋、真为武备事做出贡献来,他本人都不用再去做低贱的打工族、直接摇身一变成为拥有专营权的老板了。

    而且这样的老板,无论是不是官督商办体制下。都将受到北朝官方庇护三代。

    背靠大树好乘凉,靠上了朝廷这颗大树。那些工匠们几乎看到了他们本人、他们的子孙三代每年将要通过为朝廷大军加工、生产由他们创造出来的新兵器获取源源不断的财富,从而让他们也过上人上人生活的场景了。

    有了这样的未来,想不让匠人们欢呼都难。匠人们一欢呼,其产生的后果更加振奋人心、因为几乎全国没一座城中的匠人们从武备律颁行的当天开始便全都进入了一种疯狂地状态中。

    匠人的疯狂不是闹事,也不会对其他人产生任何伤害。他们只是在下工之后将自己关见房间里,各种奇思妙想、各种诡异花招全都用了出来开始不断研制各种新型兵器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每一个读过书的人都懂得这句话的含义,刘行自然也不例外。

    有了庞大的兵员基数,有了全国工匠群起、群发性地去绞尽脑汁研制更犀利的新式兵器,下一个可能会影响到武备诸事的就是粮草之事。

    确保军粮,刘行在天枢阁上与宗泽、张所商讨时,想到的办法让两位老元帅又一次赞佩不已。

    刘行想到了什么办法呢?第一个办法,效法三国时的曹操,大搞屯田制。不过时代不同了,人口数量不同了。中原人口现在远比三国时代人口要多太度,所以不可能全国范围内全搞起军吞来。

    那怎么办呢?武备律中刘行策定的屯田法是做出了与时俱进的改进:凡新征之地,十年内为军屯田,不外分、不转租更不会卖。

    凡无主之地、荒蛮无人愿去之地,征募新兵去建立军屯、勾调重刑犯去补充军屯。军不的与民争田、军屯所产全部归兵部和枢密院官吏与勾调

    如果说只是搞屯田去增加军队粮草自身供应能力,对云普天下的百姓并没有太直接地好处。可是当“军不的与民争田”的字眼出现后,整个信王朝的百姓才开心起来。

    他们为什么开心呢?那是因为所有军屯只允许占用那些田地十年,十年之后那些田地会怎样?还不是被刘行下令去分配给当地没田的百姓,或者包租给那些人口多却地不够种的家庭。

    如此一来,十年后那些田地还是归于民间,无数新增田产的机会就摆在那里,才让百姓们欢呼雀跃起来。

    军田归民法只是刘行让宗泽和张所,以及朝臣们赞佩的第一点而已。

    武备律中刘行定出来的第二条规矩,才是真正使得朝野称赞、万民欢呼的真正规法:军屯之兵所产两成储下、做当地灾年赈灾之备粮。军屯所产的两成当年分出、交当地衙门均分给贫苦家庭。

    当兵的去种地,种出来的粮食要存下两成给当地做以后发生灾难时的赈灾之用,还要拿出两成来白白分给那些贫困的家庭。

    这是什么做法呀?这是刘行所宣称要还富于民、全民富足的具体执行做法之一。

    试想某一个贫困的家庭,因为各种原因即便是有田地也吃不饱肚子。如果换在过去,那肯定不是卖儿卖女、至少也得把家中孩子送人几个,弄得骨肉分离、伦理受伤。

    可是这样一条规定出来后呢?至少那些人家不用再去卖儿卖女了,至少能在军屯帮助下吃饱饭了。

    这是何等的恩泽、何等的惠顾呀!宗泽从前不敢想、也想不到,张所过去想都没想过的规法被刘行正式写进了武备律,其结果就是直接将全**民的欢欣鼓舞、庆祝连连的活动推向了一个沸点。(。。)

第296章 武备律(下)() 
一个沸点的到来,只是武备律带给信王这个北朝的兴奋点,却不是**。

    真正让举国上下庆祝**到来的,还是武备律中最后一项最为重要的新律法。

    有了兵员、有了武器,也有了粮草长久、稳定的供应体系,刘行在天枢阁上当日便将重点又一次锁定到了转运事上。

    有再多的人、再多的兵器和粮草,没有一个完善、健全的转运体系,也无法将这些兵员、武器和粮草以最短时间,最快速度地送抵到战场上。

    在这一点上,从王命德开始做转运使那一刻开始,他就为从前的红巾军,后来的信王军打下了一个快、稳、强的转运体系。

    但如今刘行已经决定将转运全面下放、撒手放给民间去做,去用官督商办的体系来做。这样一天,王命德从前打下的基础必然会做出许多改变才能使用和平时期民办转运、战争时期全面调归朝廷使用的新转运体系。

    那么在这个新转运体系上,刘行是怎样规定的。

    具体的做法,刘行采取了朝廷补贴、官督商办与转运衙门协调管理的三策齐施手段。

    第一项朝廷补贴,根据武备律的规定,从此以后凡是在信王地内搞转运事物的,只允许官督商办。

    所有货场由各地衙门优先辟地协助建设,所有车马也由各地转运使以官方身份出面去帮助协调,全力帮扶转运行的发展。

    官方出面支持,只是货场和车马还不够。武备律中还明确地标注了这样一段话:凡官督商办转运行遇事所需时。各地转运使、有司衙门应无条件助其解除所遇困难。帮其拆除阻碍。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只要开了转运行,不再只是被衙门管着、相反还可能是让转运使和当地衙门变成转运行的帮手。转运使依然拥有管理、协调、监督转运行的事,可是同样也要随时做好为转运行做帮手的准备了。

    如此一来,转运行业无疑等于拥有了调用当地一切相关人员、包括官吏的权利。虽然是间接的,但是对于从前根本不被人看上眼、地位比当兵的还低那些商人们而言,这是地位又一次被法定形式的提升、也是让他们真正翻身的机会。

    有了这种法定规则在,当武备律颁行后,各地商人中掀起了一阵竞夺转运合办权的风潮

    官督商办利于商人们。刘行却不想真的让商人变成这个国家的主宰。万民之利才是朝廷的根本,那些贩夫走卒一般的基层苦力才是转运的根基。

    保障从事转运行业的基层劳工,便成为武备律大得人心的第二项规定。

    如何规定的呢?刘行在武备律中是这样规定的:凡转运行内从业的丁壮,每月都由供职转运行向各地官办银号缴纳一部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