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仙宋-第4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官渡之战筹划粮草供给及回信坚定了曹操的意志。最后得已击败袁绍统一中原。这都是荀彧的计划。

    时董昭劝曹操称魏公。荀彧表示反对,曹操深感不满,遂将其招入军中,从征孙权。荀彧因病留于寿春,不久在曹操的暗示下服毒自杀。

    荀彧为什么死呢?他是死因是与他个人的性格有很大原因的。

    荀彧从小就被人认为有王佐之才,董卓入京后辞官回乡带领族人迁到冀州。

    荀彧认为袁绍终不能成大事,便去东郡投靠曹操,曹操非常欣赏他。把他比作张良并任他为司马,那年荀彧二十九岁。

    曹操攻打陶谦时吕布袭取了兖州,荀彧临危不惧单身前往说退豫州刺史郭贡的数万人马,并与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

    不久吕布败走,荀彧又劝说曹操迎接汉献帝,因此被升为侍中、尚书令。

    因为荀彧多次推荐优秀人才如戏志才、郭嘉等给曹操,所以曹操更加敬重荀彧,每有大事都先与他商议。

    袁绍势力强大,曹操对是否与他开战犹豫不决。荀彧就用四胜四败之说开导曹操,使他终下决心抗袁。

    我们可以设想。假如没有荀彧支持曹操攻打袁绍、坚定曹操的信心,或许曹操就将永远没有之后的那些赫赫战功。只能永远屈服于袁绍之下,也许也就没了之后“三国鼎立”的局面。

    即使有的话,也是袁绍、刘备、孙权的争夺,没了曹操的份。

    官渡之战的胜利,为曹操之后的一系列成功打下了基础,这也是曹操一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而这一切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荀彧。然而,一件看似平常的事情却改变了荀彧的一生。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劝曹操即公位,荀彧私下表示反对、因此遭到曹操的忌恨。随后就在并在征讨孙权时带他出征。

    因为以往曹操出兵,荀彧都是留守后方。因此荀彧又愁又怕,终于在寿春病亡,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

    是因为他太强了,曹操嫉妒他而要杀了他吗?

    不会。曹操是一个善于重用贤才的人,就是因为他的强曹操才会看中他。

    曹操的利益,而且是对曹操来讲很重要的利益,不然,他不会为此而害死对他忠心耿耿、为他带来很多利益的荀彧。

    其实荀彧的死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他的性格造成的:一是太直白,二是太忠心。

    先说他的直白。他向曹操提出他的观点太直白,假如他向曹操提建议时话语能够委婉一点、态度能够和蔼一点,他或许还能幸免一死。

    或许不能继续做他的官,但至少留下了宝贵的性命,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生命是最宝贵的,是应该珍惜的啊。

    再说他的忠心,他的忠心一是对汉室,二是对曹操。

    他既对已经不可挽救的汉室抱有恢复的希望,希望能在他或者说他和曹操的努力下能够得到延续和恢复。

    其实这都要怪他太固执,或者他读书太少、不懂得朝代的更替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而且任何人也不能阻止社会的进步,汉王朝的灭亡是必然的,是不会因为他一个人的聪明和努力能够改变的。

    他太忠于他的汉室,假如他能放弃对汉室的忠心而不管曹操做什么,那么他的一生又将改写。或许会是一帆风顺的一生,令人羡慕的一生。

    他对曹操太忠心其实也是为了曹操好,他才表述他的观点,希望曹操能够改变既定策略。

    可是荀彧没有想到人是会变的,随着曹操的功劳越来越大、他的权力也越来越大。随着他的权力越来越大,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

    对于荀彧的建议,一个“宁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曹操不仅没有采纳,还要干掉手无缚鸡之力的荀彧。

    使出了荀彧的计策来,刘诜自然知道荀彧的本事和结局与其中那原因。

    刘诜不想做荀彧第二,他不忠于宋室钟相是知道的,他忠于钟相却是连他自己都不敢确认的。

    谋士者,荀彧之辈是少数。刘诜不是那种谋士,在为钟相谋事时他是首先要为自己做好谋划的。

    所以在听到钟相再次提出疑问来,他竟不继续深说,直接将他所想到的下下之策说了出来。

    刘诜的下下策是什么计策呢?那就是让钟相放弃海内称王、交趾不是蠢蠢欲动想要来攻打广南西路吗?

    在熙宁战争中,交趾人采取了先发制人的套路、才在战争开始阶段打了大宋王朝一个措手不及,让大宋王朝颜面扫地、白白地死了很多人。(。)

第722章 交趾欲动、刘诜三计(下)()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刘诜这下下策就是让钟相上奏刘行、然后带兵直奔着交趾国都升龙府开打。

    此计如果执行,刘诜给钟相也做出了最后的归宿行定位、那就是挥师扫灭交趾现在那个王朝,然后取而代之。由钟相去做那交趾国的皇帝,那样相信即便是刘行,也不会再过多来纠缠。

    “取代交趾李朝,这下下之策很不错。”刘诜才停住话,钟相脸上露出了狡黠的笑容来,盯着刘诜说道:“将军是不是将这三条计策说错了顺序、摆错了位置呢?我怎地感觉你这下下之策,才是上上之选呢?”

    听闻此言,刘诜无奈地笑着摇了摇头:“我明白大帅你惧怕刘行那厮手下的精兵强,但我说此计是下下之选的原因,您却全然没有领悟才会有此错觉。”

    “哦?是何原因,将军请说明。”钟相闻言,饶有兴趣、一脸期待地问道。

    刘诜仍然是直来直去、毫不含糊地说出了原因来。

    刘诜将此计定义为下下之策,主要是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交趾李朝虽是神农氏之后,可是人家是数千年前便已经扎根在交趾、如今也能算成是原住民的一族。

    正如大宋一样、所有的汉人和中原人马上会抱成一团去合力抗击金狗。

    原住民之间可以内斗,可是如果遇到外地入侵,那些交趾人也是一样的。也会在钟相这样一个外敌入侵时去选择摒弃成见,暂时搁置其各部族、种姓之间争议来调头齐抵钟相军的入侵。

    这是一个人间道上主宰者、人类群体的一种深植在骨子的特性。这种特性形成的原因是自身安危受到威胁时,必然会同族联合、相帮相助的特性。

    而钟相的军队呢?虽然看上去很强大,可是自身问题其实有多少,钟相自己知道、刘诜也十分清楚。

    远征之军往往都是一支绝对团结、绝对服从于单一领袖的军队才能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钟相军内部,如今却不是这样的。

    在其内部如今有三大股势力存在着。其一是绝对忠诚于钟相的,以刘诜与刘衡兄弟为首。其二是遥遥受命于刘行、既忠于刘行也忠于钟相的双重忠诚派,以夏诚、金琮为时。

    还有一派,就是以黄佐和钟相之子钟子昂为首的不对任何人效忠,一心只想攻城略地、去做流寇的一群人。

    三派之中,刘衡、刘诜兄弟二人虽是足智多谋。可是有才自认多孤傲,其手下实际掌握的兵权只能占全军的两成左右。

    夏诚、金琮,实际上更多愿意听命于已经带兵杀入江西的杨幺,对钟相的命令经常是应付聊、并不尽心。

    然而那两个人手中实际掌控着的兵权,却是钟相军的一半左右、而且多数火器都在二人掌控的那些兵士手上,是实力最强的一派。

    而钟子昂和黄佐,因其做法无法让更多当初参加起义的来兵士们得到那些他们想要早日得到的利益。

    支持那二人的是以少壮派为首、一心只想大发战争财的年轻人为主,这让那二人的手上掌握了另外三成、也是战力最强那些兵力的实际控制权。

    以这样一支看似强悍、庞大的军队去打交趾,为了让钟相异域称帝去打交趾。在遇到交趾人各部族联合起来、应该人数上很众多。又都是殊死顽抗的大军后,必然会先在内部因想法不同产生无法预料、层出不穷的矛盾。

    一旦那些矛盾爆发,钟相明白、刘诜更知道,南征未成事、怕已先自乱

    刘诜定义此计为下下之选的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在钟相军中,绝大多收的兵士都来自荆湖、尤以湖南为多。

    荆楚故地的人,最重乡亲乡情。当初他们追随钟乡揭竿而起,是因为看到了北朝迅速富足、走向复兴的景象后。那些兵士也想要过上和北朝百姓一样的生活。

    为了一个相同的目的,大多数的兵士加入到了钟相的军队中。但是如今呢?钟相要称王、要自立,如果是在广西这片土地上那些兵士还敢对未来打回湖南去抱有幻想。

    当初的相同目的只是为了让大家一起都过上好的生活,如今你钟相一声令下、却是要让那些兵士去一片一直被中原人认为是蛮荒之地开疆拓土,为你建立一个新的王朝来先满足你个人的权欲。

    那么那些兵士即便不敢当面来问,只会绝对少不了私下里声声哀怨地去想你钟大将军、或者可以说是钟王爷何时能带着他们打回湖南去呢?

    衣锦还乡、落叶归根,兵士们不会愿意一辈子留在他乡之地去给你钟相当打手。他们人到中年以后。便会开始去思考衣锦还乡。待人近不惑时,绝大多数人便会开始想要落叶归根。

    将人心、比自心,刘诜相信他能想到的这些,基层那些官兵也不乏有人会想到。只要有人想到,那么钟相南征交趾的战争一旦开打。其大军士气自身必会先降到最低。

    一支火器不算真的很犀利,士气又低落到冰点的队伍,刘诜不认为还有实力可以迅速灭掉交趾的李朝去取而代之,所以这是他将此计定义为下下之选的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想要南征交趾,首先要有充足的战争准备、尤其是钱粮的准备必须要充足。

    可是如今钟相的大军自从进入到广南西路以来,没有再从湖南得到一粒米的补充,完全是在依赖于攻取城池后洗劫地主豪强和各地官府储下的粮食在维持。

    广南西路不是中原、也不是鱼米丰足的荆湖南路。刘诜相信这种以战养战的做法继续下去,用不上多久广南西路原本自储的粮食便会全部被抢入军营来。

    而即便全部抢上来,也不足以支撑二十万大军对交趾发动一场至少要半年以上才能结束的大规模战争。

    在此等情况下,指望刘行从北方勾调粮草来支持钟相不现实。因为北方需要的粮草已经数目巨大,再加上吴玠正在对淮南西路、杨幺又抗了刘行的命令正对江西用兵,刘行绝对不会再给可以劫粮在广南西路的钟相再去调拨更多钱粮来。

    指望攻入交趾以后去继续以战养战,那也不现实。

    人生地不熟是首要原因,抢粮怕是多数时间是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抢到的是九牛一毛。其次就是当的民情与民风,也注定会让钟相抢不到足够支撑大军打完、打胜那场入侵之战。(。)

第723章 兄弟反目、杨幺卖钟相() 
听完刘诜的阐述,钟相全然明白了他这三天计策为何如此排序。,

    上上之策,钟相也认为杨幺依然是他的兄弟、虽然如今的杨幺已经抗命行事兵入江西,直接扫荡得康王任命的那位江南西路副总管程昌寓一路奔逃,已经退缩到了江南西路东北一角的几个州城。

    但是杨幺不可能独占江南西路,因为抚州如今掌握在社党军的手中。在杨钦成功奇袭兴**的第二天,江南西路又突然间冒出了三四股强大的会党和以摩尼教为基础的教众反抗康王统治。如今,那些会党军、教党军分别控制的江南西路的东南和西南诸州。

    以刘行一贯的行事风格,谁打下的地盘多,谁就可能被直接授予从二品甚至是正二品以上的管官职。

    显然,如今江南西路虽然大部分也已经落入到了北朝的控制下,杨幺也是名义上北朝在江南西路军阶、官职最高的人。可他还是接到了宗泽在病倒前发给他的斥责令、令他立即向淮南西路进击。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无论是宗泽、还是刘行,无论怎样都不会将实际上只以杨钦之计奇袭夺取了半个江南西路的杨幺视为亲信。

    同样的情况,如果抗命夺取江西的是吴玠、是杨沂中、是吴璘和岳飞,再或者是刘子羽与刘行的那个兄长刘錡。

    刘行不会怪罪、反会吹捧一番。宗泽不敢斥责强令,仍然逼着杨幺放弃江南西路去想淮南西路进攻。

    亲疏明见,从起兵之初,钟相一直都视杨幺为他的手足、将杨幺树立为他军中二号人物。在钟相这里,钟相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