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道祖师爷-第3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元珏冷声道,“就算他元守势大通天又如何?”

    “难不成皇室还会包庇一个谋害主君的凶手不成?”

    元启也道,“正是!”

    “我天国向来严明律法,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元守若当真是父皇之死的凶手,我等便是粉身碎骨也要将他扳倒!”

    殷明闻言一怔,脸上露出若有所思的神色。

    只听他道,“天国律法很严明?”

    他当真不知天国的律法如此严明。

    元珏点头道,“我天国皇室乃古皇朝嫡系血脉,若无严明律法,何以有脸自诩?”

    “元守这些年一直未曾得逞,想必也是害怕律法严惩,所以才等得父皇死去。”

    话到这里,元珏的眼中不禁浮现一抹狠色。

    她越想越觉得刚才殷明所言很有道理。

    父皇身中剧毒多年,一直未见起色。

    可也未见毒性加重。

    而在自己与元启回来后不久,父皇怎么就毒发身亡了呢?

    这其中难道当真没有可疑的人为之处?

    若是有,那便一定是元守所为。

    因为只有他才有如此动机。

    他给父皇下毒,把持朝纲,霸占皇权,未曾登基为帝却已经得到皇帝之权。

    而后在国内不断培养自己的势力,再让父皇毒发身亡,而他顺理成章登基为帝。

    细细想来,如果是元守所为,那么这所有的一切便都合情合理。

    其实殷明之前也是如此猜测的,整个天国内只有元守才有这般动机。

    殷明道,“既然如此,你们便去安排一下,明日我进宫吊唁之时,会与元守面谈。”

    祝明飞还想说点什么,但话到嘴里却又咽了下去。

    元启与元珏同时点头,而后离开了。

    一直在旁静听却从未开腔的白彦,此时却忽的说话了。

    只听他道,“倘若当真是元守所为,那此事就太蹊跷了。”

第606章 天国制度() 
白彦对殷明和元启的事了解甚多。

    当初元启与元珏,霍玖刀前往唐国寻药,那时候的殷明还只是一个在洪京城中任人欺负的小子。

    也就是说,从一开始,元启就与殷明相识。

    殷明还为此专门兑换了牵蛇花。

    可是牵蛇花并未解了天国老皇帝身上的毒,这让殷明有些意外。

    于是在这些年里,他也一直在寻找能够解读的药物。

    但可惜的是,仍旧一无所获。

    白彦所说的蹊跷,乃是元启因为老皇帝身中剧毒而与殷明相识,而今殷明却又来到天国处理老皇帝毒发身亡的后事。

    想来,这不是因果关系吗?

    如果当初元启与殷明并不相识,殷明也就不会为元启兑换牵蛇花,后来元启也就不会跟着殷明学文。

    如果没有元启这一层关系,殷明对天国皇室的动静也就不会如此关注,甚至亲自前来处理老皇帝毒发身亡的后事。

    这很像一个轮回,更像是有人故意设计好的,因为太蹊跷了。

    殷明也有这种感觉。

    可是他转念一想。

    老皇帝的死倘若当真与太子元守有关,那他自然不能坐视不理。

    因为他要在天国立下道统,就必须要将此事弄个清楚明白。

    第二日,在元启与元珏的带领下,殷明与白彦堂堂正正的进入了帝都皇城。

    在灵位前一阵祭拜燃香之后,便有内侍前来相请。

    元启与元珏相视一眼,而后均是对着殷明微微点头。

    众人随着内侍来到一处宫殿,只见浑然如墨的宫殿甚是庄严,殿门之上高悬,“浊清”二字。

    元启解释道,“此乃东宫,浊清宫。”

    殷明微微点头,进入殿中。

    “夫子远道而来,本宫未曾远迎,还望夫子见谅。”

    殿内迎出一人,大约二十岁的模样,黑瞳如墨,脸若刀削,眉如斧刻,生得极其俊朗。

    殷明猜到来人身份,当即拱手道,“太子殿下国事繁重,在下岂敢劳殿下亲迎。”

    元启与元珏也是先后见礼,“见过太子。”

    元守摆手示意众人不必多礼,当先引路在前。

    众人行入殿中,各自落座。

    看茶内侍很快将天国独有的“白水团”端了上来,茶香四溢间让所有人紧绷心神为之一缓。

    但众人却都是静静品茶,谁也未曾开腔。

    殿内气氛不由得显得十分尴尬。

    众人沉默良久,最终元守率先打破沉默。

    只听他道,“未知此次夫子前来,所谓何事。”

    闻言,元启与元珏都是白了他一眼。

    殷明前来还能为了什么事?

    这不是明摆着的?

    明知故问,装模作样,实在令人恶心。

    其实元启与元珏之前便对元守有些厌恶,主要是因为他在天国的各种行事,让两人很是看不顺眼。

    可他毕竟是老皇帝亲自立的太子,元启与元珏虽然看不顺眼,但却也无计可施。

    而今得知元守很有可能与老皇帝之死有关,两人在心中更是对元守憎恨万分。

    但这件事毕竟还未查出真相,所以两人也仅仅是白了他一眼罢了。

    殷明闻言道,“早就听闻太子殿下乃是辩才,号有鬼辩之称。”

    “在下学文多年,对辨士多有了解,很想一睹殿下鬼辩风采。”

    对于元守,殷明所知道的,仅限于鬼辩。

    辨士是天国独有的职业,形如名家之士。

    只是天国的辨士尚未发展成熟,很多地方残缺不全,对于哲学逻辑的追求也不并十分热衷。

    这源于天国的门阀制度,等级制度森严。

    因为天国皇室乃古皇朝嫡系后裔,所以皇室本身自诩尊贵。

    而朝中一众臣子,也因为侍奉皇室而自诩贵重。

    由此导致整个天国的等级制度异常森严,也就是元启所言的律法严明。

    其实天国并不是真正的律法严明,只是在等级制度上严明。

    殷明昨日之所以刻意问到,便是因为如此。

    而随着的等级制度的苛刻严明,也就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变得异常滞涩。

    甚至出现了百姓闭口不言家国之事,朝臣不得妄议皇室之事。

    可就是在这种言路闭塞的情况下,辨士因而产生。

    最开始辨士只是针对天国国内的等级制度执行小范围的讨论。

    当然,这遭到了天国朝廷的大举剿杀灭口。

    但辨士却如离离原上草一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朝廷自然不能大范围剿杀无辜百姓,这点基本的政治立场他们还是要要的。

    因此随着辨士的发展愈发壮大,朝廷干脆插手辨士的辩论内容,加以指导与疏通,甚至是派入卧底,买通。

    最终让辨士形成天国独有的一个派别,但却不再妄议朝政。

    这个过程很是曲折,但天国皇室毕竟是古皇朝后裔。

    他们在群众心目中的威望仍在,所以导致即便百姓们知道而今的辨士已经不复当初辨士的初衷。

    但时至今日,天国的百姓也未曾觉得有什么不妥。

    这就好比天国百姓以往过的都是殚精竭虑的生活,忽然有一天朝廷对百姓们好上一点,百姓自然乐得睡不着。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朝廷的这种“恩惠”深入人心。

    自然而然也就不会有人再去提及当初的辨士初衷。

    至于元启所言,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那自然是皇室用来麻痹百姓们所说的空头大话。

    且不论天子会不会犯法。

    就算会,难道天国朝廷当真还能将天子拖出去斩首吗?

    这不现实。

    元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理所当然的以为天国乃是律法治国的制度。

    但他却从未想过这种律法对于百姓的束缚。

    元守见堂堂文道祖师都夸赞自己鬼辩之才,脸上当即露出得意之色。

    可是他却很是恭谦的道,“虚名而已,不足挂齿。”

    殷明笑着道,“是否是虚名,在下未曾亲眼得见,不敢妄论。”

    元守闻言抬头,盯着殷明道,“亲眼所见也并非事实也。”

    殷明闻言,脸上不禁露出一抹淡然之色,“亲眼所见之事虽并非事实,但亦是事实之根本。”

第607章 鬼辩() 
事物存在于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的之中,事物的差别只是相对于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而言。

    这种理论在殷明的记忆里被称之为合同异派。

    他们主张一切现实差异都只有相对的意义,提出人们在认识中应该否定差异的界限,直至承认一切对立都为无条件的头同一。

    “毕异”的本是“毕同”的。

    刚才元守言,亲眼所见并非事实。

    其实他便是在说,眼见的事物并非固定,很有可能只是相对于现在而言,很有可能只是相对于过去而言,此时此刻的事物是这样的。

    也就是说,亲眼所见的事物只是在亲眼看到的瞬间是这个样的,并非是永恒固定的。

    而殷明的反驳,说的是亲眼所见虽然并非事实,但实则是事实之根本。

    换句话说,亲眼所见的事物虽只是在这一瞬间是这样的,但在这之前,或者之后,都可以由此刻所见的模样进行推论。

    所谓根本,便是如此。

    其余众人闻言皆是沉默。

    元启和元珏虽也会一些辨士之道,但却并不精熟,不似元守那般拥有鬼辩之才。

    而白彦向来不擅长辩解,他从来信奉的都只是自己手中的剑。

    只听元守道,“所见亦非真,何来根本?无非是假想与假设,无法触及事物的本质。”

    “倘若夫子亲眼见到本宫鬼辩之才,是否证明本宫当真鬼辩?”

    “倘若夫子并未亲眼见到本宫鬼辩之才,那是否又证明本宫并非鬼辩?”

    “见与不见,只是一瞬间,并非根本。”

    “所谓根本,实则是本宫才学,至于旁人是否需要亲眼见到,并不重要吧。”

    最后一句话,他像是在问殷明。

    不过从殷明的话里,他倒是听出了一些不同于合同异派的味道。

    元守所言,见与不见,都无法证明元守的鬼辩之才。

    这其实是唯物主义论。

    但也与名家的另一派离坚白派很相近。

    那就是事物和名称的差异,独立和稳定,在不同名实,不同质的规定性和发展的中断性,乃是不一样的存在。

    这一派认为万物都是各自独立的,互不相同的,甚至一物之中的各种属性也是互不相关的。

    因而离坚白派否定了事物与概念只见的相互联系。

    正如刚才元守所言,他的鬼辩之名,并不需要旁人去证明,见与不见也无法证明。

    这里便有一经典的著名论题,白马非马。

    马是命形的,白是命色的,命色者非命形也。

    而元守的鬼辩之才,鬼辩是命形的,见与不见是命色的,见识过了就能证明元守的鬼辩之才吗?

    不曾见过就能否定他的鬼辩之才吗?

    无论殷明见与不见,马就是马,白马就是白马,而白马非马也。

    殷明略微有些意外的是,这元守居然身兼两派之所长。

    并不是说元守就当真懂得这两派的理论,只是元守的思维逻辑很顺畅,也很跳跃,几乎可以在这两派理论中游刃有余。

    于是,殷明缓缓道,“诚然如是,殿下才学乃是鬼辩根本。”

    “然若无旁人证明,殿下也无法获得鬼辩之名。”

    “由此可见,鬼辩之名来源于旁人所见,并非殿下生而便有。”

    “再者,鬼辩之名多由旁人相互比较而来,若只以才学而论,那在下也可称之为鬼辩之才,天国诸多辨士都可称之为鬼辩之才。”

    “可事实是并没有,因为大家与殿下相比,鬼辩之名理应由殿下所得而已。”

    殷明所谈及的乃是唯物主义中的物质第一性。

    有与无的区别。

    元守有鬼辩之才,这是他的有。

    而旁人没有,这是旁人的无。

    因而元守的鬼辩之名是来源于旁人的无,而并非他的有。

    倘若天国诸多辨士都有元守的才学,那他们是否也可以称之为鬼辩之才?

    如果如此,那元守这鬼辩之才又到底鬼辩于何处?

    所以殷明刚才道,才学的确是根本,但也建立在旁人有与无的差异之上。

    元守闻言一顿,脸上露出思索神色。

    片刻后他道,“旁人之有与无,并不能干扰本宫才学,本宫有则有,本宫无则无。”

    “倘若因为旁人的有与无来区别与本宫的有与无,是否太过苛刻?”

    “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