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棣注意了一下四周,淡然说道:“有些事我们暗地里做就好了,不要说出口。回到大明,那些腐儒又会盯着我们,像这样不符圣人仁义的话,还是要少说。”

    朱瞻基双腿一夹马腹,手中的马鞭轻拍马臀,他胯下的阿拉伯马就飞快地蹿了出去。“皇爷爷,那是你的事啊,孙儿我还是个什么事都不管的孩子呢!”

    朱棣看着他的背影,忍不住笑了起来。

    八月初七,大军抵达了张北,经过这段时间的统计,各军卫的战功也都被统计了出来。

    大军将在张北最后一次集结,然后论功行赏。

    让朱瞻基意外的是,刚到张北,朱瞻基连屁股都还没有坐下,庄敬就通过杨章德求见。

    再过几日他就回到北平了,连这几天都等不了,说明肯定是有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

    “让他进来。”

    杨章德出了大帐,不一会儿就带着庄敬进了大帐。跟在他们身后的小太监刘万的手里,还抱着一大叠大明写报告用的竹纹纸。

    这些递上来的情报资料,都会先经手这些小太监,才会递到朱瞻基的手上。

    这倒不是让这些太监涉及政事,只是让他们检查送上来的资料有没有被下毒。在朱瞻基还没有登上皇位之前,大明也没有让太监识字的习惯。

    像郑和,王彦他们都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这是因为他们从小就跟着朱棣,在朱棣潜邸时期就被朱棣当心腹培养,所以才有不俗的才华。

    而应天府皇宫中的太监,除了少数得到允许才能识字,大部分其实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

    庄敬躬身抱拳行礼:“参见太孙殿下!”

    朱瞻基坐在文案后问道:“再过几日孤就回到北平,有什么事需要庄佥事专程奔赴张北?”

    庄敬从北平来张北的目的就是想要跟朱瞻基先通气,不敢隐瞒禀道:“卑职此来张北,有两件事需要回禀殿下。其一是将后续送来的天下富商的清单送过来,其次是因为赵王殿下。”

    “说……”

    “自殿下北征,赵王殿下屡次打探锦衣卫与殿下之间的关系,虽然吾等尽力掩饰,但是赵王殿下在各界也有自己的渠道,知道了殿下在调查天下豪商底细,并且知道了殿下有意扶持大明商业的对外海贸。殿下依靠海贸获利不菲,拿出了近五百万两白银支持陛下北征,天下震惊,也让所有人看到了海贸带来的利益。所以赵王也有意涉及海贸,卑职怕殿下返回北平后再告知殿下,就少了斡旋的时间,所以提前告知殿下,希望殿下能早作准备。”

    朱瞻基第一次给了朱棣一百万两白银,还不算让人眼红,但是第二次又拿出近四百万两白银的财富,这就影响甚大。

    虽然他没有特意宣传,但是朱棣一下子多了几百万两白银用于战争,不管是内库还是户部相关人等,都是知道这件事的。

    特别是这次北征,后期又多调集了无数粮草。如今三十万大军驻扎北元腹地,朱棣没有让户部调银,自己先垫了这些耗费,也让所有人都知道了朱瞻基拿出五百万两军资这件事不假。

    财帛动人心。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个天下也许有不爱财之人,但是那些人绝对都是出身大家族,不缺财货,并且数量极少。

    朱高燧虽然贵为赵王,但是亲王俸禄有限,为了养跟随赵王府的数万人,他的家里也没有余粮。

    如今大明的外贸被內监垄断,所有人都没有外贸的权利,只能通过內监来交易。

    实际的垄断者不是內监,而是皇室。

    以前他不知道海贸的利润,可能还不会动心,但是现在看到朱瞻基四年就赚了四五百万两白银,要是不心动,那才奇怪了。

    皇室是谁?可不仅仅是朱棣一家,也不仅仅是朱瞻基一人,而是天下各王,只要有这个资格的,又有谁能不心动呢!

    所以,朱高燧的行动并没有出乎朱瞻基的意料,他笑了笑说道:“庄佥事以为,孤应当怎么做呢?”

    庄敬精神一振,大声说道:“天下皆知殿下深得陛下喜爱,又以海贸获利支持陛下北征,此乃大利大明之举,也是殿下巩固陛下钟爱之大业。微臣以为,殿下应当说服陛下,以一己之身,独揽海贸大权。”

    朱瞻基哈哈笑道:“你的心意我已知道,你却不知我的心意。海贸之利获利虽丰,却非我所在意。如果赵王叔有意发展海贸,我只会为此开心。我一己之力有限,大明举国之利,才是我所追求的。”

    庄敬偷看了一下朱瞻基的表情,有些不敢相信地说道:“殿下,若大明海贸为殿下所辖,就连陛下都要仰仗殿下,请殿下三思。”

    朱瞻基站起身来,绕过了文案走到了庄敬面前。“你能为我着想,我很欣慰,你却不懂我之追求。我在意的非是海贸之利,而是建立大明海贸之规矩。只要规矩是我建立,人人遵从我之规矩,所有获利,都不会超过我的控制。”

    庄敬有些不明白了,他不明白,为何一年获利超过百万两,朱瞻基都不在意,偏偏在意什么规矩。

    有利而不得,却分给他人,这是他落后的经济思维根本不能理解的。

    朱瞻基又问:“你可知何为规矩?”

第五十九章 种子() 
庄敬虽然不懂朱瞻基的意思,但是仍然抱拳说道:“夫之见为规,矢之距为矩。”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以我的理解,夫之见,乃古往今来之学说之见,矢之距,乃大明兵锋控制之距。我大明的规矩,变成天下的规矩,那天下皆为我大明所有。若人人遵从我大明之规矩,天下既为我所有,我何苦与民争利?”

    庄敬硬着头皮低声劝道:“殿下,天下是大明之天下,大明却非殿下之大明。”

    虽然明知道对方是历史上有名之奸臣,但是这一刻,朱瞻基还是对他有了欣赏之心。不管他的人品如何,最起码这个时候,他是全心全意为自己着想。

    他的身边绝对有朱棣布置下的棋子,将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汇报给朱棣。庄敬这句话,冒的风险可不是一般的大。

    身为锦衣卫指挥佥事,这是朝廷四品官员,却不站在朝廷的立场,而是以朱瞻基家臣的立场说出这样的话,朱棣要是一不高兴,就能砍了他的脑袋。

    虽然这是他已经知道自己如今处境危险,所以搏一把,但是他能冒这个风险,朱瞻基也就不介意给他一条活路。

    何况,在朱瞻基看来,酷吏远比那些只会吟诗作对的文人们更好用。

    “吾知尔意,此言以后不必再说。吾胸怀天下,岂会畏惧眼前的些许阻碍,在历史的车轮下,所有的阻碍都会如同螳臂当车,被碾碎。”

    如果朱瞻基穿越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普通人,那么他必须要学会圆滑和世故,因为这是一个成熟男人的标志,也更有利于他与这个世界的融合。

    但是他不是,他穿越成为了一个太孙,一个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合法继承人,还是如今这个强权皇帝最宠爱的孙子。

    那么,圆滑和世故就不符合他的身份。

    身为一个领导者,一个未来的国家统帅,他必须要有鲜明的个性和明确的方向。

    只有这样,才能让下面的人明确地理解他的想法,来贯彻他的思想和意志。。。

    一个世故和圆滑的人,或许会是一个很好的团队成员,但是绝对不会是优秀的领导者。

    如果想要让下面的人认真贯彻自己的思想和意志,他必须要让下属知道他想要让他们做什么,而不是让他们自由发挥,甚至是来猜测他的想法。

    因为前世的经验,所以朱瞻基已经习惯了作为一个领导者的身份,也知道如何当好一个领导者。

    所以,他要给庄敬强烈的信心,明确的方向,然后庄敬他们这些人才能知道如何做来迎合他。

    看了看庄敬有些兴奋的表情,朱瞻基又说道:“锦衣卫的权力不会受到制约,反而会随着大明势力在疆域之外的拓展,需要承担更重要的责任。草原,大漠,西域,南海诸岛,蕞尔小国,这些地方都需要遵从大明之法律,大明之习俗,大明之文化。在大明的军队还没有发展到那些地方的时候,锦衣卫应该更早地走出去,让大明的光辉照耀天下每一寸土地,每一个民众。”

    庄敬有些不明白朱瞻基为什么要跟他说这些,但是依旧激动不已,躬身道:“微臣愿为殿下效犬马之劳。”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我知道如今的锦衣卫不论在民间,还是在文武大臣之中都不受欢迎,纪指挥使,包括你这个指挥佥事,都乃众矢之的,饱受指责。我已经跟纪指挥使谈过这些事,以后的锦衣卫不仅不能松开套在文武大臣脖子上的枷锁,反而应该勒的更紧。但是,如果不想激化矛盾,锦衣卫必须要找到一条安全的后路。你只需知道,锦衣卫的未来在外而不在内就够了,只要你们忠心做事,我保你有一个大好前程。”

    走出了朱瞻基的大帐,庄敬仍然有些茫然,仿佛失去了奋斗的方向,但是又似乎看到了光明的前景。

    但是,他再也没有之前的担忧。以前的他完全看不到未来的路,现在他起码知道,他对太孙还是有用处的,在他们还有利用价值之前,太孙绝对会保着他们这些人。

    他也知道他如今参与进来了一个庞大的计划,哪怕只是露出来的冰山一角,他参与进来的一部分,已经是惊人的庞大。

    整个计划,恐怕只有太孙和皇上才清楚,就连指挥使大人,恐怕知道的也不全。

    他现在只庆幸,幸亏指挥使大人弃汉王而投太孙。

    在太子和汉王之间,他们只能选择汉王,但是多了太孙这个选择,才是他们真正的生机所在。

    庄敬见过汉王多次,反倒是跟太孙的接触更少。可是,只有在太孙面前,他才能真正感受到像朱棣一样的皇权威仪。

    虽然他仅仅十六岁,虽然汉王早在太孙还没有出生之时就已经闻名天下。但是,他在汉王面前根本感受不到汉王对未来的明确筹划,也感受不到汉王应对未来的信心。

    皇家的威仪,权力的逼迫,激昂的信心,这些都是年仅十六岁的太孙直接带给他的。

    跟太孙相比,汉王就像是一个孩子挥舞着他根本举不起来的大棒,权力将他压的不能自己,他却偏偏要装作一副轻松的样子。

    而太孙才是真正的举重若轻,挥洒自如。

    他现在唯一担心的,只有皇上那边的意见。

    他不是纪纲,他也根本没有机会直接觐见朱棣,所以他把握不住朱棣对他们锦衣卫的态度。

    朱瞻基当然也不会跟庄敬来解释,让他看到希望,却又有畏惧之心,本来就是他想要营造出来的。

    中军大帐,朱棣听了李谦汇报上来的信息,沉吟了半晌才问道:“太孙此时在干什么?”

    李谦见朱棣并没有追究庄敬逾规的想法,笑着说道:“太孙如今被一帮将军给缠住了,他的幼军如今可成了香馍馍,谁都想吃一口。”

    朱棣也忍不住莞尔一笑,说道:“庄敬这个佞臣,太孙既然要用,就暂且把他的脑袋留在脖子上。不过,关于锦衣卫的一举一动,都给我盯紧一些。不要让他们蒙骗了太孙。”

    李谦暗想,太孙年纪虽小,却老奸巨猾,走一步看三步,谁能蒙骗了他。不过他仍然恭恭敬敬地应道:“奴婢晓得,不会让锦衣卫失去了控制。”

    朱棣却叹了口气说道:“纪纲,还是很好用的啊!”

    朱瞻基这个时候却没有心思去猜朱棣的想法,因为他现在一个头三个大。一帮年纪比他大了一倍有余的元帅大将,都将目光盯到了幼军身上,他的幼军还没有能成军,就面临被瓜分的结局。

    这也是因为,这次北征,幼军斥候营的表现,实在有些太显眼了。

    从朱元璋起兵造反,如今也不过只过了五十多年。这几十年来,大明也一直在对四海用兵,如今的大明军队,除了在速度上比不过北元骑兵,战斗力丝毫不差。

    但是,大明的军队依旧是老式军队,更注重整体力量而非个人能力。

    军队里不要说士兵了,就是大将们,还有许多大字不识一个。

    但是朱瞻基培养的幼军,文化课,算数课,天文课,包括野外生存技能,都要超出这个时代的士兵一大截。

    他们或许没有太高深的文采,但是能识文断字。他们或许不会九章算术,但是却个个都会根据日光,通过固定的方程式来计算定位,绘制地图。

    这些士兵所学习的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