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是货币发行权,也就是经济控制权。

    一个是信息流通权,也就是人心控制权。

    还有是政治管理权,也就是暴力统治权。

    只要牢牢抓住这三个方面,不论这个社会如何发展,都不会脱离皇帝的控制。

    当然,这个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因为控制,是整个社会最复杂的技能。

    朱高燧原本以为自己会受到朱瞻基的推脱,因为他也想要参与海贸,就等于是从朱瞻基的碗里抢食。

    但是他没有想到,朱瞻基似乎对这能赚几百万白银的生意毫不在意。一点推脱没有,就跟他详细说了去高丽和东瀛做生意的一些诀窍。

    以至于出了别院,他都还有些心神不定,猜不透朱瞻基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如果说朱瞻基愚蠢,他是绝对不相信的,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赵时春也猜不透朱瞻基的想法,不过现在人多嘴杂,他强忍着疑问,一直跟朱高燧回到了赵王府,才忍不住叹道:“老朽活了四十多年,今日却看不懂太孙的心思。他还承诺可以让人去宁波市舶司联络余先,介绍门路,这跟我们开始所想的,完全不同。”

    朱高燧本就是个武人,不善谋划,也不善阴谋诡计。听了赵时春的话,他苦笑道:“我这个侄儿真不简单,让人摸不透深浅啊。不过他既然答应了帮我开拓商路,应该不会有变。只是这出一成,进三成的税,要的可一点也不少。”

    “有赚才有税,即使交了三成,我们还能赚的更多。只是这么多银子,难道太孙真的一点也不在乎吗?猜不透啊……”

    朱高燧这个时候笑道:“他既然舍得给我们一条商路,先把银子赚到手才是正理。既然猜不透,就不猜了,我不相信他敢蒙骗我。你安排一下,让赵全跟着大军回应天府,争取早日把这件事给确定下来。”

    赵权是赵时春的侄儿,替赵王府管着不少的商铺,也算是赵王面前的红人。

    不过开拓商路事关重大,赵王能把这件事交给赵全,也是看了赵时春的面子。

    赵时春谢过之后,才又问道:“那汉王那边……”

    “该怎么应付还是怎么应付,不过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我们还是不参与的好。在没有摸清我这个侄儿的底细之前,还是不要站在他的对立面。”

    行在所里,朱棣一直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

    这次的北征,也让他真实体会到,自己已经老了。靖难之役之时,连续行军,恶战,他都从来没有感觉到累,但是这次只是行军,就已经让他觉得力不从心。

    不过,这次的大胜还是让他精神焕发,昨日回到北平,还跟随军北行的昭懿贵妃大战了三百回合。

    见朱棣醒来,偎依在他身边的昭懿贵妃才坐起身来,招呼了旁边值守的宫女和太监们来伺候起床。

    王彦抱着一叠奏章进来。“陛下,今日一早,随驾的大臣们就已经恭候在行在所大殿,恭候陛下大驾。”

    朱棣摇了摇头说道:“昨日迎驾时,朕不是已经讲过。今日中秋,先欢庆佳节,有什么话,明日大朝会上再说。去,让他们散了,朕也是人,也想享受一下天伦之乐。”

    这些都是借口,只有朱棣自己心里清楚,他的身体疲惫不堪,需要好好静养一天,才能应付明日的大朝会。

    徐皇后大行之后,朱棣再也没有立皇后,昭懿贵妃虽然是张玉的女儿,但是朱棣也只是立了一个贵妃,让她以贵妃的身份管理后宫。

    张氏家教甚严,虽然出身名门,却并不娇纵,是个省心的人,也备受朱棣宠爱。

    伺候了朱棣吃过早饭,她不让朱棣躺回床上,而是娇缠着朱棣到行在所里走了一会儿。

    行在所也就是后世的紫禁城,只是因为没有迁都,所以规模远不如后世规模宏大。

    而且现在这里绕山环水,绿树成荫,可以说是北平景色最秀美的地方。

    在树荫里走上一小会儿,朱棣也觉得精神活泛了许多,这才问起了张贵妃。“最近北平可有什么趣事?”

    张贵妃想了想笑道:“大军北征,行在所整日都是为大军服务,有一些趣闻也都是跟北征相关。妾身身处深宫,你问妾身,岂不是问道于盲?”

    朱棣也笑道:“正式因为你身处深宫,所以你知道的事,才是真正的大事。”

    见朱棣这样说,张贵妃止笑说道:“陛下这样说,妾身倒是觉得有一件事比较蹊跷。最近一段时间,太孙在草原连斩四十三人,已经传遍了北平,甚至大明各地。太孙是陛下最器重的后辈,连斩四十三人,虽然勇武过人,但是如今传播太广,于名声有碍啊!”

    朱棣笑着摇了摇头,不以为然地说道:“基儿肖我,岂会在意这些风言风语。只是背后推波助澜之人,其心可诛。”

    (中断了一周,状态一直没有调整回来,现在终于写出来了,希望下一章更顺一点。)

第六十三章 选妃() 
话虽然这样说,但是朱棣很清楚,这件事绝对不是哪一个人,哪一方的推波助澜。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他们全都是背后的推手。

    武将宣传朱瞻基,目的是为了标榜朱瞻基的尚武之心,拉近他们跟太孙之间的关系。

    文臣宣传朱瞻基,目的则是为了提醒所有的读书人,对朱瞻基要警惕。

    一个敢直接冲上战场,杀死四十三人的太孙,可不是一个文臣理想中的皇帝。

    跟他的父亲朱高炽相比,这个皇位的继承人有些太能干了。

    但是,即便是知道这些,朱棣也不能因此治任何人的罪,因为那些文臣也能迅速地转变立场,标榜自己是因为崇尚朱瞻基才宣传他的。

    他扭头问道:“太孙今日在做甚?”

    李谦躬身说道:“太孙今日倒也起的不早,醒来就吩咐李少监为侍女准备避孕药,想必是因为内力小成,肾水已固。”

    朱棣点了点头说道:“此事甚好,太孙也到了该娶妻的时候了。诏……”

    听闻此言,李谦并一众随行太监立即跪拜下来。

    朱棣想了想说道:“如今大胜归来,且给民间四月庆祝时间。着内宫监,印绶监,都知监,以李谦为首,组建选妃仪仗,分赴各地为太孙选妃。自明岁一月起,全国停止婚娶,为太孙选妃五千,准予发放来回路费,着其父母护送入京。”

    “是!”

    朱棣又扭头跟张贵妃说道:“如今后宫以你为尊,这件事你也要操心一二,与太子妃把好关,为太孙选一门好亲事。”

    张贵妃笑道:“太子妃这几年就一直在操心此事,妾身会帮她打好下手,拾遗补缺。”

    “选妃以温顺敦厚为优,不过太孙主见分明,你们也多问一下他的喜好。”

    张贵妃忍不住笑道:“陛下胸怀天下,这种屋内事还是让我们这些女人来操心吧。”

    朱棣拍了拍她的手,又问李谦:“可曾有太孙今日行程安排?”

    李谦回禀道:“今日休整,太孙却闲不下来,准备前往煤山考察烧炭一事。都知监已经协同李少监做好了安排。不过,今日一早,赵王殿下就去见了太孙殿下……”

    他回头看了一个小太监,对方立即递过来了一份报告,他看了看,又递给了朱棣。

    朱棣接过来一看,纸上面记录了今日朱高燧与朱瞻基的谈话重点,让朱棣一看就明白了朱高燧的意思。。。

    不过他可不像朱高燧,摸不清朱瞻基的心思。只是想了想,他就明白了朱瞻基为什么会不在乎手里控制的商路,愿意转让给朱高燧一部分商路。

    因为朱瞻基根本不在乎这份产业,他在乎的是整个大明,整个天下。

    一个胸怀广阔的朱瞻基,是极其符合朱棣的期望的。同时,他也对小家子气的三儿子,更看不上眼了。

    “这件事你们不要管了,让太孙自己处理。待王彦回来,让他过来见我。”

    王彦是司礼监大太监,在他之前,司礼监也只是十二监中一个稍微重要的部门,真正的权力最大的部门是内宫监。

    内宫监除了负责所有木、石、瓦、土、塔材、东行、西行、油漆、婚礼、火药十作,及米盐库、营造库、皇坛库。掌宫室、陵墓营造及铜锡妆奁、器用与冰窖等工作。

    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统管所有太监,总管所有宦官事务,内宫监是名副其实的“第一署”地位,而且实际上也居于总管、统领其他宦官机构的地位;

    但是内宫监大太监郑和一直四海扬威,不屑于管理这些蝇营狗苟之事,所以太监总管一职,才落到了司礼监的头上。

    也是从王彦之后,司礼监才真正变成了太监第一监。

    李谦知道,朱棣这样说,肯定是吩咐司礼监,要在海贸事务上配合太孙了。

    而这个时候,朱瞻基一行则被一帮工部官员和工匠迎进了煤山。

    今日虽然是中秋节,但是煤窑可不能随便熄火,即使是中秋节,也仍然有不少工匠在这里忙作。

    “殿下,请小心一点,有什么事你吩咐一声就好了,何苦来这腌脏地方。”

    朱瞻基用一块丝绸手帕,捂住了鼻子笑道:“皇祖父将这件事务交给了我,我当然也要尽心一些。这里虽然腌脏,但是这么多工匠都能忍受,我也没什么忍受不了的。”

    踩着厚厚的煤灰,李亮小心地跟在后面,帮朱瞻基提着外袍的下摆,生怕蹭脏了朱瞻基的新衣。

    如今的煤山还是真正的煤山,除了清理出来的三海的污泥,这里堆满了从西山那边拉来的煤炭。

    这些煤炭烧制了建设燕王府的墙砖,废渣又被堆在了煤山这里当地基。

    而在煤山北侧,就有一排八个砖窑,其中六个是烧砖的,两个是烧炭的。

    这个时代根本没有什么环境保护思想,人们连填饱肚子都艰难,没有人会有闲心关心环境问题。

    所以,这里的环境的确有些恶劣,那些煤炭工人,砖瓦工人们,一个个脏的看不出本来面貌。

    朱瞻基哪怕有与民同乐的思想,也受不了漫天的煤灰,所以只能拿一块手帕堵住鼻子,最起码也能过滤一下。

    朱瞻基的目的是想要来查看一下如今大明烧炭的技术到底发展的怎么样,能不能将技术分级。

    如果能分级,就把最好的技术保留下来,只向兀良哈人输送次一等级的技术。

    但是眼前的一切有些让朱瞻基失望,哪怕是技术最好的烧炭师父,他也只是靠经验来烘烤焦炭。

    这也是大明大部分技术工作者的通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大环境如此,朱瞻基也没有办法。

    汉朝时期,儒家霸占的话语权,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就已经完全固化了。

    工匠比农民还不如,只能算低等人,他们又没有商人有钱,所以他们自己都看不起自己。

    整个社会看不起这些搞技术的,他们更多是把这当无奈的命运。没有向上的通道,他们也从来没有想过通过技术革新获取社会地位的提高。

    除非是真的理想主义者。

    这些烘烤焦炭的师傅,他们知道该如何把煤经过高温烘烤变成焦炭,但是你要让他们说出为什么,他们也不知道。

    一切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他们也只是遵循经验的指导,从来没有考虑过,为什么煤经过高温烘烤之后就会更耐烧,烧的温度也更高。

    在后世,高温炼焦只是基础工业,并且还把焦炭分成了冶金焦炭、铸造用焦和化工用焦三大类。

    但是这个时代,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工业基础。他们唯一掌握的,只是简单去除煤炭的杂质,进行简单的煤炭焦化。

    朱瞻基在前世也没有接触过这些基础的产业模式,哪怕是炼钢的平炉,高炉,他都还亲眼见过,但是炼焦从来没有接触过。

    所以,他也根本给不出任何提示或者建议,只能利用目前的技术。

    在这里耽搁了一个时辰,那些工匠在朱瞻基面前一个个哆哆嗦嗦,恨不得把心掏出来。

    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能解决朱瞻基提出的分级的问题。

    这样一来,炼焦这方面,也就卡不住兀良哈人。

    不过,技术上控制不了,并不代表经济上控制不了。

    只要大明掌握了定价权,只给兀良哈人留下不多的利润,他们永远就只能给大明打工。

    朱瞻基有些失望地离开了煤山,离开之前,他又回头看了一眼如今并不起眼的煤山。

    没有建设紫禁城,这里的规模就不会扩大,几个海子也都没有清理淤泥,不知道还会不会有后世的景山了。

    不过,如果大明解决了草原问题,也根本没有必要建设北平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