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南明当皇帝-第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领定虏镇的是三等顺昌伯,正三品昭武将军,统制刘体纯。

    领灭虏镇的是三等广昌伯,正三品昭武将军,统制党守素。

    新军制中,李赤心和高必正的军阶,勋位不管是在京营还是在厢营中都是最高,而且因为达到“战卒”和“守卒”标准的战兵数量多,军饷军粮十分可观,军心大慰,军改满足了他们名义上和物质上的利益,不过唯一一点不爽的大概就是,忠贞营的兵马被拆分成四镇后,兵权有所分散,每镇首脑之间不再有隶属关系了,不论是谁,在忠贞营中都难以一呼百应了,当然,这也是李赤心和高必正微有些不爽,党守素和刘体纯还是很爽的,他们不管是军阶还是实权在军改后,与同期其他军镇相比都有所提升,已经不在天子嫡系的京营武官之下。

    最不爽的大概要数湖广其他七八个大小军阀了。

    如宜章伯卢鼎的军队战、辅兵数量直接从两万压缩到了五千,额定五千余人的战、辅兵的兵额,其他都被勒令解散,卸甲归田,五千人被编为一个混成营,称为“鼎字营”,其散阶也从原来的从一品降级成为从三品宣武将军,勋位变为三等宜章伯,其不管是品级还是实权都在军改后大幅度下降,好在其爵位没被撤掉,总算保住了一点面子,而且军队整编后,看似人数少了大半,军力也没有降多少,留下的都是精锐老卒,那些被裁撤掉的散兵游勇他知道是没什么战力,大多是拉着充数的,之所以留着不过是为了虚张声势,吃空饷罢了,军改之后,一下子被打回了原形,以后想吃空饷却是千难万难了,卢鼎心中有些不满。

    相比卢鼎,何腾蛟的督标中军更惨,一万五千余人全部被裁撤,各级军将全部降级,只保留新军制对应军阶待用,总兵董英直接被清算老账,剥夺军职,拿下治罪。

    郝永忠的两万五千余兵力被压缩到了一镇,一万两千余战、辅兵。其他被勒令解散卸甲归田,充实湖南丁口,鉴于其部战力不俗,为了安抚其心,朱由榔赐他三等顺义伯,正三品昭武将军衔,所部称为“归义镇”,这样郝永忠部一下子成为湖广继忠贞营后保留军力最多的军镇之一,郝永忠的军阶和勋位也是同期数一数二的,兵员虽被裁撤,军力却未降低,总算平息了郝部的不满。

    袁宗弟的两万兵力也裁撤了接近一半,留下一万余人。为安抚其心,朱由榔亲赐其三等定北伯,正三品昭武将军,所部一万余人编为一镇,称为“定北镇”,袁宗弟衡量再三,接受了朝廷的安排。

    其他的如黄朝宣部,所部一万人被压缩到了三千余,编为一个混成营,称为“宣字营”,统领官黄朝宣秩从三品宣武将军

    曹志建部一万余人被压缩到了三千余,编为混成营,称为“建字营”,统领官曹志建秩从三品宣武将军

    滇将胡一清,赵印选部六千余人被压缩到了三千余人,编为“清字营”正副统领官胡一清,赵印选秩从三品宣武将军,正四品定远校尉

    马进忠部一万余人被压缩到了三千余人,编为“忠字营”,统领官马进忠秩从三品宣武将军。

    其他被灭掉的王允成、张先壁、刘承胤、还有何部督标中军剩余的数万兵马中,堵胤锡从中选了五千精锐并入他原来的三千余人的抚标中军“君子营”中,编为一个不满编镇,号为“荡虏镇”,直属于总督衙门,堵胤锡举贤不避亲,镇统制是其子堵正明,其余全部被裁撤。

    这样经过一番翻天覆地的大调整后,湖广总共留下平虏镇、破虏镇、定虏镇、灭虏镇、归义镇、荡虏、定北七镇、鼎字营、宣字营、建字营、清字营、忠字营五营,共计战,辅兵十万的总兵力。原来的二十余万大军裁掉了一半多,精兵简政大计初步成形,湖广的财政压力顿时减轻了六七成。

    这次改革,利益受损最大的就是除忠贞营和顺军余部外的湖广十三镇兵马,军中对此颇有怨言,堵胤锡将湖广的军情汇报给朱由榔后,朱由榔果断下令,对几个战力不高,又削得比较狠的,战时倒戈可能性大的如卢鼎部、黄朝宣部、曹志建部三营人马全部调离湖广前线,其中卢鼎部五千人马调到川东,听候四川总督文安之节制调遣。

    黄朝宣部和曹志建部两营马步军六千余人马全部调往云南,听候云贵总督杨畏知道调遣,用来制衡孙可望部,避免孙可望打败沙定州后趁势割据云贵。

    这样湖广前线就只有战、辅兵九万左右的总兵力了,分别屯驻在长沙北部湘阴、益阳辰州北部辰龙关、岳州西部永定卫一代,防备常德、岳州慈利各地的清军。

    此时湖北的清军数量并不多,以总督湖广、江西等地八省军门佟养和汉八旗和投降改编的绿营兵为主,总数不到三万,以长沙镇总兵徐勇、武昌镇总兵马蛟麟部最强。

    徐勇,铁杆汉奸,作战勇猛,原为左良玉部下,顺治二年1645年在九江随左梦庚降英亲王阿济格,檄署九江总兵,调长沙,隆武曾派人游说他反正,徐勇斩杀了隆武使者,1648年元年,金声桓反正,派使者游说他反正,徐勇再次斩杀了明使,

    1649年,迎郑亲王师击破明大学士何腾蛟。调任辰常总兵。顺治九年1653年,桂王遣白文选来攻,驱象为阵,破城,徐勇力战而死,可谓给满清流尽了最后一滴血,顺治皇帝倒是感念他的忠勇,赠太子太保,进世职二等男,谥忠节。可惜到了乾隆朝,被乾隆翻案,定为贰臣,真是莫大的讽刺。

    马蛟麟,祖籍甘肃固原,固原在明朝属于陕西,所以也算陕西人。因为他是回族人,信奉教,所以外号马回子。

    马蛟麟的祖上是明朝勋贵,武将世家,早年和农民军作战,后来依附左良玉,左良玉死后又辗转投靠何腾蛟。他手下都是西凉子弟,彪悍凶猛的回族骑兵,战斗力很强。

    在真实的历史上,马蛟麟在岳州投降清军之后,一直为满清冲锋陷阵,屡立战功,被永历朝廷视为湖广清军的第一强敌。他最大的功劳就是攻占桂林,平定广西,俘获永历朝廷的兵部尚书瞿式耜,礼部尚书方以智等重臣,并因此被满清任命为广西提督。。

第140 军工生产(上)() 
布置在湖南前线的九万总兵力能不能抵挡得住三顺王的大军难说,挡住湖北的两万多汉八旗和绿营是肯定够了。

    行都肇庆城东新建的征兵处和新兵营新近招募了两万新兵,新兵首选的是各地有着满腔热血,与满清有血海深仇的义师军民,其次是各地铁矿徒,最次也是广西的农民。广西穷山恶水,民风剽悍,好勇斗狠,自古出强兵的地方,这些都是好兵源,强军的好苗子。

    当下的军改并不算彻底,妥协之处比较多,湖广和京营都有大量私军抱团存在,并未打散重组,对中枢,对皇帝始终是个威胁。即将到来的战争肯定会伴随着大量军士的伤亡,正是逐步淘汰各镇私军的良机。

    朱由榔未雨绸缪,建了个独立的征兵处,不再给行都京营、两广和湖广各地的明军镇将独立的征兵权,征兵及操训新兵事宜全权由兵部负责,兵部将新兵编练洗脑合格后再打散分配到各镇,补充战损缺额,直到全部替换完毕,这是一招釜底抽薪之计,需要一个缓慢地过程,变革不一定要全部采用激烈的手段,这种方式朱由榔觉得就很不错。

    湖广大裁军,淘汰了近十万散兵游勇和青年壮丁,这些被裁撤的兵员如果就地解散,卸甲归田留在湖广,始终是个隐患,三顺王南下的时候要是趁机里应外合,夺占城池就坑了。

    再有湖广未来一年肯定处处战火,想要好好屯耕是肯定不可能的,战争必然会伴随着大量的杀戮,与其留在湖广被清军屠杀,还不如送到川南,充实一下文安之辖区内的丁口,补充守兵的兵力,四川百姓现在的处境也实在太惨了。

    自从被清兵和张献忠轮番蹂躏过后,上千万丁口死了九成九,剩下的蜀人都逃进了深山老林,草衣木食,时间一长,浑身长出了白毛,变成了野人。蜀中千里无人,遍地荆棘,城乡一片荒凉,看不到人烟。

    清军无粮,只好退出蜀中,由吴三桂镇守陕西,遥控四川。甲申之后,三年左右,四川境内无人治理。川陕总督王应熊,虽刚愎自负,倒有些本事,曾是周延儒,温体仁的利斧,为他们砍倒了许多的政敌。

    张献忠占了四川,遵义就成了明军的大本营。王应熊在遵义开府,料理军政事务。亲兵王祥很是聪慧,深得王应熊的信任,王应熊死后,王祥利用手中的印信号令陆续兼并了各营,收复了川南。拥兵四五余万,成为了事实上的川陕总督。

    曾英的部将杨展也在川南,驻军嘉定。另有皮熊,将女儿嫁给了韩王,曾打算拥立韩王在川南监国,没有张罗起来,这三股势力经常自相争斗。

    三股明军不下十万大多是强拉的壮丁,专靠抢掠为生,无人屯田。川南斗米十金,军营中不缺少金银,就是缺少粮食。饿的不行就向西藏牧民采购荞麦,相距千里之遥,去的人多,回来的少。川北干脆无粮,三股势力都在川黔一带活动,自行劫掠,成了乌合之众。

    等新任川陕总督文安之到了川南后,三镇在辖区内割据称雄,觉得朝廷没有了过去的威望。根本就没把文安之这个朝廷命官放在眼里。

    文安之遵照朱由榔指示,密诏石砫宣抚使,二品诰命夫人秦良玉入卫总督行辕。秦良玉疾病缠身不能成行,遣其子马祥鳞率三千白杆兵前往总督行辕听令。

    白杆兵一到,人数虽然不多,三镇却都成了惊弓之鸟,也不敢再烧杀抢掠,无视总督行辕的军政号令,诸事大都予以有条件的配合,文安之至此终于在川南立下了脚跟,开始有条理的整顿清理各地的军务内政。

    堵胤锡遵照皇帝指令将湖广裁撤下来的十万左右的壮丁都送到他那后,文安之在巴巫之间找到一处群山围绕的旷野之地,唤做九莲坪,群山环绕,易守难攻,土质肥沃,正好适合屯田。就把十万散兵壮丁安排在那里屯垦,这样既解决了他们的吃食问题,又避免他们无事生乱,可谓一举双得。

    在清军即将大举南下的压力之下,五镇四万多京营劲旅在城东、城西、成南各地的兵营内热火朝天的训练着就,积极备战。

    城东的一处打靶场上。

    朱由榔在几十个定霸都的锐士护卫下,在一旁观看军士打靶实练。

    上百个火铳兵分成两列站定,都将火铳靠在肩膀上。

    旁边一个军令官一声喝令:“取枪!”

    两列火铳兵同时吼道:“取枪!”

    哗的一声,一齐将火铳拿在手上。

    军令官喝令:“竖枪!”

    唰的一声,两列火铳兵一齐将火铳竖在地上。

    军令官:“装弹!”

    两列火铳兵一齐将定装纸筒弹药内的火药连同铅弹塞进了火铳口内。

    军令官:“取搠杖!”

    两列火铳兵一齐抽出通条,往铳口内捅了三下,将火药铅弹捅实,然后将通条插回。

    军令官:“持枪!”

    两列火铳兵又是一齐将火铳架起做射击姿势。

    军令官扬起小旗,猛的一挥。

    火光大作,烟雾腾起,啪啪声响起。

    前方九十步一排靶子中,木屑横飞,靶子大多被击碎。

    朱由榔满意的点了点头,喊了声“停”。

    然后走到了火铳兵队列前,随意的示意后排一个火铳兵将手中火铳交给自己,火铳兵遵令将手中火铳小心递上。

    朱由榔看着这支火铳,乌黑厚实,通体都用精铁制成,铳管直长,前后都有准星照门,铳后用螺栓密封,木托略向下弯曲。一看就是一门制作精良的火器,再不是以前那种稍一用力,铳管和铳托就能分开的垃圾火器了。

    朱由榔据匠营火器作坊的枪匠师傅介绍,知道这种火铳名为斑鸠脚铳。

    斑鸠脚铳为明代内径最大火铳,也叫扳钩铳,铳身长5。5尺每营造尺约3132厘米,内径0。6寸折算约19,用药1。3两,铅子重1。5至1。6两约56克,大斑鸠铳弹重1。8两68克,恐怖,枪身甚重,需要脚架支撑,形似鸟脚,由此得名,威力远胜普通鸟铳。

    与鸟铳和鲁密铳管细弹小的风格全然不同。在明末时只有澳门及广东能制造,海盗中有使用此种火器,官军也有少量装备,崇祯八年熊文灿运到北京的一批火器中,便包括此种火铳一百门,松锦大战后,兵部议调郑芝龙水师守觉华岛,郑芝龙怕死不去,拒绝的理由之一,便是只有广东能制造斑鸠脚铳。

    斑鸠脚铳是火绳枪系列中难得的精品,可惜受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