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第5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赵昺很快发现自己似乎过于紧张了,起初几日各地送上的消息如雪片般的送到他的案头,其中既有地方官员表忠心,要求严惩陈宜中的上书;而事件传开后,地方上倒是议论纷纷,舆情所反映的民意却更多是以看热闹的心态来传播和议论此事,并没有明显的政治倾向。而京中大小报纸在深挖了陈宜中这些年的所作所为后,也很快对这件政治事件兴趣寥寥,转向了更为吸引人的家常里断去了。

    不过这件朝廷发生的大事,就如同现代的热点事件一样,几天后便逐渐冷却,像阵风吹过一样少有人在提及,消失在人们的闲谈中,还不若张家的牛生了只大象这样的新闻有持久力。赵昺想想也是,陈宜中已经消失在人们视野中多年,而皇帝都换了好几个,哪里还会有人对一个早已过气的宰相感兴趣,若非其作出了这件‘大事’,恐怕已经没有人再想起其是谁了。

    对此赵昺颇为感慨,想想陈宜中在宋末也是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曾意气风发的与众太学生上书弹劾丁大全,后投靠贾似道平步青云,后又‘顺从’民意将其打倒,登上了相位。主持朝政后,蒙元已经兵临城下,他诱杀了一意迁都的禁军都统韩震,却在最后关头逃走。行朝成立后更是一时无两,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可就这么一位人物也很快被人遗忘了,但这也表明一个时代已经结束了。

    民间的声音已经逐渐冷却,但是朝堂上对于如何处置陈宜中还是有分歧的,这是在他的意料之中。陈宜中勾结蒙元、行刺陛下已是坐实的事情,现在争论的无外乎是杀与不杀的问题,即便是在宰执之中也存在这样的不同意见。有人以为应遵从祖制,不可杀;有人以为其犯下的乃是十恶不赦之罪,早已超出祖制的范畴,理应处死。

    几次集议后,因为争论不下,一直难以定罪。但是赵昺知道这件事必须速决,否则争论的范围会随之扩大,必然会引发‘大讨论’,而结果仍不乐观,反倒会引发新的朝争。可就在这个时候,太后突然颁下懿旨,称陛下征战多时,引发重疾,虽已痊愈,但是仍需静养,因而暂由她主持朝政。

    赵昺十分纳闷,自他七岁监国主持国政,这么多年来太后基本不再过问朝政,即便遇到大事需由其御准,也往往照准。但现在刚回临安怎么就要夺权呢?难道真的想要在他亲政之前罢黜他,另立新君。可他琢磨一番又不像,若是真有此心,在陈宜中当堂发难时就应该就势将自己拿掉,而不必百般维护。

    百思不得其解之下,赵昺本想前往西宫‘请罪’,但是很快又有一道懿旨给他,让自己前往城外御苑延祥园休养。这更加让他迷惑,难道这是要将自己赶出京城,便于其行事,可太后是想做什么却怎么也想不透。略作准备后,他辞别太后前往城外的延祥园,随扈的除了侍卫营外,还有亲卫旅一团。

    赵昺这时候觉得更加不对,亲卫旅是由倪亮兼任旅长的,可这一团却有些特殊,其统领乃是杨亮节的三子杨世隆。当年蒙元南下,杨亮节护送妹子及两个外甥南奔,并参与拥立亲外甥赵昰为帝,成为国舅。后来随驾至泉州,因军务别往,及归,少帝一行已至潮州。遂携三个儿子世昌、世耀、世隆追到漳州,但是未能赶得上崖山之战,前往琼州后不久病死,被追封为郡王。

    此后杨亮节长子世昌袭其爵位,次子师耀归乡守陵,三子世隆投入军中,累功至统领。组建亲卫旅时,应太后要求调任一团统领。赵昺想想毕竟大家是亲戚,让自己人担任内宫的防卫也比较放心,太后也能安心。没想到这次居然仍让他随行,使他心中不免犯了嘀咕,而事情也变得更加迷雾重重,难以琢磨……

第823章 她要干啥() 
尽管心存疑虑,赵昺还是奉太后懿旨来到城外‘疗养’。延祥园位于孤山,是西湖景观最好的一处皇家园林,观湖景一览无遗。旧名四圣堂,原是林和靖故居。可能许多人与赵昺一样都不知道这林和靖是何许人也,但是提起‘梅妻鹤子’大概都听说过。

    林和靖是本地人,出生于儒学世家,恬淡好古,早年曾游历于江淮等地,终身不仕,未娶妻,与梅花、仙鹤作伴,自谓:然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四十多岁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

    其以湖山为伴,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相传二十余年足不及城市,以布衣终身。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丞相王随、杭州郡守薛映均敬其为人,又爱其诗,时趋孤山与之唱和,并出俸银为之重建新宅。与范仲淹、梅尧臣有诗唱和。

    真宗闻林和靖之名,赐粟帛,并诏告府县存恤之。逋虽感激,但不以此骄人。人多劝其出仕,均被他婉言谢绝。终生不仕不娶,无子,惟喜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时人称梅妻鹤子。既老,自为墓于庐侧,六十一卒,其侄林彰、林彬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州为上闻,仁宗嗟悼,赐谥“和靖先生”,葬孤山故庐侧。

    宋室南渡后,在孤山建皇家道观四圣堂,并修建了御园。高宗、孝宗和理宗都曾临幸,理宗时期将四圣延祥观改建为西太乙宫。但这个时期国力下降,理宗本不热衷于建园,只因太史上奏太乙真君临梁、益分,请用天圣故事,于国城西南别建新宫,以顺方向,于是择八角镇地,建宫奉安,遂析延祥观地为宫。

    西太乙宫与四圣延祥观并建一起,成为孤山的主要建筑群。当年高宗建四圣延祥观时,孤山一带的寺院、陵墓皆迁往它地,只留下林和靖墓没有迁走,留下了孤山赏梅的杭州一景。唐时白居易称孤山为蓬莱宫在水中央,因此御园具有湖上仙境的意境,可见这块地风水绝好,也是临安皇家宫观中景观最好的一处,并不逊于其他游赏类御园。

    太后将这里选做赵昺的休养地,一是此处修建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主要建筑都尚完好,不需要进行大的整修;二者风景不错,正可修心养性,杀杀他连续征战身上沾染的煞气;三者这里离城不远,便于相互往来。另外就是不可告知的原因了。

    清晨即起,已经成了赵昺的生活习惯,当然也有例外的时候。他围着孤山跑了几圈,而身后当然少不了一帮侍卫陪着。虽然江南已经入夏,但是比之琼州还算是凉快,可十里路跑下来也是浑身上下已经没有了干地方,看着比之前世不知道清亮多少倍的西湖水,他有种想跳进去的冲动。

    “陛下千万不要想不开!”陈墩看小皇帝眼睛直勾勾的看着湖水,急忙挡在他身前道。

    “胡说什么呢?我不过是想到西湖中洗个澡,凉快凉快罢了!”赵昺将其拨拉到一边道。

    “陛下万万不可,这周围人来船往,被人撞见岂不难堪!”陈墩又赶紧挡在小皇帝身前,指指海上往来的渔船道。

    “呵呵,我忽然想回琼州了,你呢?”赵昺看着湖上的渔船和待客的游船干笑两声道。这里的一湖清水,如何也比不上浩瀚的大海,这湖中的孤岛,又如何与琼州相比,他感到了一股莫名的憋闷。

    “陛下怎么会生出这种心思?不过陛下去哪,属下就跟着去哪!”陈墩看到小皇帝似有些失落,又有些迷茫的样子言道。

    “我觉得这临安城太小了,不及琼州放眼望去,四周皆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比之这一潭波澜不惊的湖水让人有更多的豪情!”赵昺指指西湖言道。

    “陛下是想学林和靖梅妻鹤子终老在这孤山之上!”陈墩听了心里一惊,自从小皇帝奉旨移居延祥园以来情绪一直低落,今天又说出这种话来,让他觉得有些不妙。

    “陈墩,你可知道我当初在疫船上的想法是什么吗?”赵昺笑着问道。

    “陛下,我那时候并不在船上,怎么会知道呢?只是听他们说陛下当时一心治好了众人的病,且一路寻找行朝船队!”

    “那都是别人所言,当时大海茫茫只有我们三只船飘在海上,还可能随时碰到蒙元的战船。我就想若是寻不到行朝,就带着这些人去当海盗,抢够了钱财再到海外寻一处平和之地,重新打造一番乐土!”赵昺笑笑道。

    “陛下,海外就有乐土吗?”陈墩有些好奇地道。

    “当然,世界之大绝非你所能想象,终极我们一生也难踏遍万一。蒙元号称第一大国也不过是这个世界的一隅之地罢了,朕即便贵为天子也只是世界上的一粒尘埃而已。”赵昺看着远方言道。

    “陛下,这个世界真的有那么大?”陈墩听了有些向往地道。

    “在我们的脚下,也就是东边就有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那里是黄金、珠宝遍地;在我们的西方有非洲,那里生活着你们从未见过的动物和树木,人都黑色的皮肤;而在极南极北之地,则是终年被冰雪覆盖,夏季只有白日,冬天只有黑暗,但是有美丽的极光!”赵昺笑笑道。

    “陛下,天下竟然有如此之大?”陈墩兴奋地道,“过去总言我们大宋乃是泱泱大国,世界的中心,可听陛下言之却不过仍是世界的一隅,属下愿意随陛下踏遍天地!”

    “呵呵,这话我爱听,世界之广袤超出我们的想象,我们生活的浩渺的天空之下比之宇宙仍如海中的一粒沙,没有人知道它的尽头在哪里!”赵昺苦笑着道。

    “陛下,那天上的神仙也不知道吗?”陈墩只道陛下是天子,才会知道这么多,依然天真地问道。

    “神仙?!世界上就没有神仙妖怪,只有靠我们自己去探索、去征服。”赵昺冷哼声道。

    “啊?那道观**奉的不都是神仙吗!”陈墩想了想指指山上的那片宏伟的建筑道。

    “若是他们真的存在,又为何听不到苍生的祈告,让江南饱受屠戮,让世上的小人兴风作浪,这些不过是让人自我麻醉的东西,寻找个精神寄托而已,其实就是几尊泥胎罢了!”赵昺不屑地道。

    “……”陈墩有些迷糊了,小皇帝的话彻底颠覆了他以往固有的观念,一时转不过弯来了。

    “别想了,这些东西不是你一时间琢磨不透的,还是先凉快凉快吧!”

    “噗通!”

    “陛下……”陈墩一愣神的功夫,小皇帝已经跳到湖里,他大喊一声也跟着跳了下去……

    赵昺终归还是双拳难敌四手,很快被众人从西湖中捞了上来恭送回殿中,不过经过这么一折腾心中的闷气似乎也少了些。不过猛地一闲下来,他还是有些不适应,过去批不完的奏章,现在案头只有几张报纸供他解闷。且由于出来的匆忙,他的‘工作室’也没来得及带出来,而心里明明知道有许多事情继续处理,可又不愿意去想,仿佛身上的劲头儿都被抽空了一般,吃过早饭后就找了个亭子,慵懒的躺在那里似睡非睡的假寐。

    “陛下,城中传来消息了!”王德看陛下的样子知道他没有睡着,凑过来轻声地道。

    “什么消息?”赵昺睁开眼睛,拿起身边的茶杯喝了一口道。

    “官家,太后昨日主持集议,已经下懿旨罢免了姚良臣和魏天中两人的尚书之职,送交三司议罪,两人皆已被关进天牢。另外命刑部严审陈宜中行刺一案,通缉抓捕其同谋。”王德禀告道。

    “哦,太后这是想要做什么呢?”赵昺直起身子有些惊讶地道。他当了这么长时间的皇帝,可以说宫中上下皆布有眼线,再有行走于灰色地带的事务局在握,朝野有个风吹草动他这边都会很快得到消息。

    “太后替官家除去两个大恶,岂不是好事吗?”王德接过小皇帝手中的杯子笑着道。

    “还有什么事情吗?”赵昺微微点点头,似乎有些明白太后将他‘赶’出城的意思了。

    “听说陈宜中接连向太后写了几封悔过书,希望太后念在当年的拥立之功能饶过其罪,另外还有件好事……”王德笑着道。

    “看你笑的贼兮兮的,肯定也不是什么好事!”赵昺推开其凑过来的脸道。

    “官家,是大好事。”王德依然笑着凑到小皇帝的耳边道,“窦兴遣人传来消息,太后前日召见了陆相、应知事、刘知事和徐尚书,要为官家选后。”

    “选后?!”赵昺听了又是一激灵,惊讶出声道。太后回来没几天,却是接连做出让他极为意外的事情。

    “对啊,太后让他们在朝中众臣中择选适龄女子登录待选,这岂不是好事。”王德连忙扶住小皇帝道。

    “太后到底这是要做什么呢?”赵昺向后一仰又靠到榻上,摆摆手让众人全部退下喃喃道。

    赵昺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