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第6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浮舟,随着水位提高浮箭逐渐上升,显示时刻,所以又称“刻漏”。

    宋朝之后燕肃又发明了另一种方法,被时人成为‘莲花漏’。他在中间一级壶的上方开一孔,使上面来的过量水自动从这个分水孔溢出,让水位保持恒定,在北宋时曾风行各地。所以赵觉得陈普不过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直接仿制,或是在细节上进行了改进,说是其发明的便言过其实了。

    而赵以为若是自己仿制一台多级漏壶,这件事情对于他并没有多大难度,他自可通过精确的计算便能完成初级设计,然后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校正就能投入使用,即便时间长些,也肯定用不了三年时间。从这些也可以看出陈普的数学和物理知识水平有限。

    “陛下亲政之后事务日渐繁杂,被琐事缠身,难以一心二用。陈普既然又些本事,何不试试看?”应节严看出小皇帝皱着眉头,显然对这个人选并不满意,话语中也多有推辞之意,于是劝道。

    但他也知道,小皇帝对技巧之物及算学、天文、地理皆涉猎甚深,所知之渊博当世恐无人能及,不过他仍然以为皇帝应以政事为主,那些东西终是偏门,不应沉浸太深,以致荒废了政务。而陈普也算是名儒,必会从中劝谏,以其从旁辅佐,至少不会使皇帝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陛下,应知事所言甚是,当下既然无合意的人选,可先以陈普代行教导,待日后有了胜任之人再行替换即可!”徐宗仁也随之劝道。

    “唉,陈普乃是名儒,以其主导研究这些事务,恐其会以为朕慢待,不但不肯赴任,反而引出麻烦!”赵还是有些不愿。可也觉要是欲寻到自己这样的‘大才’,恐怕只有同为穿越者了。而这个时代还活着名家只有郭守敬了,但其身居蒙元,正为敌所用。

    “陛下,陈普既然以忠君标榜,自当为国为君效力,其若拒绝征辟,则是徒具其名的伪君子。臣愿前去一试,劝其归朝效力!”徐宗仁施礼道。

    “好吧,但是不要强迫和诱惑,也不要许下什么诺言。”赵沉吟片刻言道。

    “是,臣遵谕!”徐宗仁再施礼道。

    这个插曲之后,众人对三榜的排名又讨论了一番,其实三榜之中甲榜最重,甲榜之中前三最重。现下已经遴选完毕,应节严等三人也再没有更多的异议,基本上便敲定了各榜人选和人数。其中甲榜计二十人,乙榜一百四十二人,余者为丙榜。

    榜单一出,当然也有人颇有微词,三榜之中报考的吏员有五十余人之多,他们自此摆脱了一辈子为吏的命运;此外琼州举子虽然没有出现在甲榜之中,但是其余两榜合计也有三十人之多,这可以说是琼州破纪录的成绩。

    对于这种‘意外’,有些落榜的举子自然不满,质疑其中有弊,称考官偏私。想想江南已经十余年未开科,积累众多的士子,结果却不尽人意,使自己失去了晋身的机会,他们当然觉得自己受到了愚弄,因此准备集体上书,要求查清弊案,严惩涉事官员。

    正当群情汹汹,欲要爆发之际,小皇帝在琼台宴上的一番话顷刻让他们没了脾气。据经历者称,陛下对士子们质疑舞弊之说专门予以澄清,言:吏员身处底层,不仅收入微薄,且要承担最重的工作,也因而最为熟悉国家法度和处理各种公务的程序。而这种人正是国家所需的人才,而非只会背诵圣人之言,不通公务的书呆子。

    对于录取的琼州士子超额,那也是琼州百姓们应得的。在朝廷最为危险的时刻,他们与皇帝共患难,可谓休戚与共。为保卫朝廷,重建大宋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为收复江南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而那些叫嚷不公之人,又在国家危难之时做了些什么?他们苟安于蒙元的淫威之下,却不思抗元复国,此时有何面目来谈公平。

    再说朝廷在琼州十年,建学施教,又有众多名家大儒的执教,即便是荒蛮之地也能培养出无数栋梁之才,录取二十余人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那些忠勇之士的子弟,忠君爱国的士子理应优先入选,他们比之那些只会哀叹不公的可怜虫要强之百倍。

    若是再听不明白那就是傻子了,皇帝这是表明了他的立场和态度,如此做就是他授意的,其就是主谋。而且态度也很强硬,朕就这么做了,就是偏心了,你能怎么样?要怪也只能怪你们胆小怯懦,屈从于蒙元的淫威,没有早日投奔朝廷,又没有本事,如今也怪不得谁!

    平息了质疑声后,赵依照琼州旧例,甲榜之人直接授官,却只从八品起授,就是三鼎甲的状元韩信同也只是七品,到礼部任员外郎;榜眼林青却去了吏部,担任从六品的案头;而探花郑思肖则去了御史台,做了个巡殿御史。其余人等则多授八品,分赴临安府或朝廷各部自初级官员做起。其余两榜人员则入太学带薪学习,但是能不能真正出仕做官,还要看他们的学习成绩,一旦不合格则面临着重回原点的境地。

    皇帝如此可谓让人感慨。社会上从庶民百姓到达官显贵,无一不坚定地认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的直接功利目的就是入仕。自孔老夫子起,“学而优则仕”成了亘古不变的知识分子的奋斗之路。因而苦读寒窗数十年,为的就是金榜题名,为的就是以文入仕,为的就是跻身宦臣,光宗耀祖。

    状元及第,不但是天下读书人的毕生追求,而且在百姓心目中也具有“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的巨大殊荣。一旦殿试第一,马上就由吏部考试任其官位,或翰林院修撰,或著作郎、秘书郎,或掌修国史,或做天子侍讲,从此也就步入了仕途,开始了宦海沉浮荣辱的漫漫人生。但现在他们发现天变了,即便成为状元也不一定仕途就是一片光明。

    而赵却不这么想,他作为后世来人,对于状元并不十分感冒,别说历史上的七百多名状元,即便是现代社会年年出现的状元们,又有多少人在步入社会后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古代的状元们以文得名,可在文学艺术上有较高成就者同样了无几人,很少有人步入大家之列。他们身为状元,诗赋词文,无所不通,亦有诗书传世,有的甚至著作等身者。

    所以从状元整体来说,却是名不符实的,其中的大多数虚有其表,相当平庸,其中的绝大多数人自高中之后,从此潜心仕途,无意文字,热衷于官场得意,专注于富贵得失,已经艺术加以执著探索,他们多文绩平平,难传千秋。形成了一种状元难入大家之列,而大家又很难高中状元的怪象。

    如此悬殊的比例,足以证明科举考试可以选拔人才的说法,在赵看来是不大靠谱的。别看状元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可谓是人中之龙、天之骄子,其荣耀、其显赫、其尊贵,简直登峰造极。可即便文章做得好,考试也未必能把一个人的学识水平测验出来,未必能做好官。

    而那些靠背古书扒古书考出来的官员们,多是被洗了脑,没有思想的机器人,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也不过那些圣人之语,可要成为大人物必须要有对世界有清醒的认识才行。更何况绝大数人中了状元之后,也就掉进了荣华富贵的陷井,并且为此在官场上争名夺利。这也是绝大多数旷世奇才被科考拒之门外的缘由。所以赵以为还是得以观后效,而不能一考定终身2k网

第980章 宽进严出() 
    文考尘埃落定已经进入三月,武举考试开始。不过比之文考,武举却要简单的多,且转由兵部负责,而选拔的条件也要比从前宽松的多。申请者只要有籍属地里、县初具的无犯罪证明及家中直系亲属无叛国行为,年满十八岁,未到二十三岁的证明就可报名,但在开考前要接受体检,以保证其身体健康,一般只要无伤残和重疾、视力良好就可通过。而报名的时间也截止到开考前的三日,以便吸收那些文考落榜的举子们参试。

    考试的内容分为文试和武试两场。先进行文试,试题很简单,包括算学和策论一篇,一般只要答对半数的算题,写出一篇五百字的策论都能进入下一场考试。这让许多人觉得这并非是考试,只是审验参试者是不是傻子和文盲,所以只要读过几年书的人都能通过。

    至于武试对前朝而言也要容易的多,即没有开强弓、拉硬弩和舞关刀、举石锁这些考察蛮劲的内容,也无需骑马、射箭、舞刀弄枪。只要在设定的时间内徒手完成百步跑、三千步跑,还有跳高、跳远及投掷等简单项目后,基本上便已经入榜了。

    除了简单之外,武学的待遇也不错。在校期间免费发放冬夏两季服装、鞋帽,膳食免费,每月还有三贯的零花钱。而京中的人对于武学的伙食向来是羡慕不已,不仅味道好,且标准高,即便是小康人家也赶不上。另外只要能够顺利修完学业,便能直接授官,领取薪俸。

    此外从军后,也不同于从前要终生服役,直至致仕。只要在达到相应的服役年限后,不但可以退出现役,还能转资为文官,并获得相对应的品级待遇;若是无意仕途,还可领取一笔不菲的补偿金,或是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若是排出战争期间可能会有伤亡的不利因素,可以说再没有比之更好的出路了。

    赵之所以将武学科考条件放的如此之低,除了考虑到当前的武器已经不是冷兵器为主了,而热兵器在对体力要求降低的同时,威力却要强大的多;再有社会上对于从军依然存在偏见,尤其是战争时期,而大多数士子们对于当兵更是嗤之以鼻,所以只要通过良好的待遇和较低的门槛来吸引士子们加入;不过军中也确实需要有文化的士子们担任军官,他们比之军中选送的士兵在见识和接受能力上要强的多。

    此外宋朝的科举曾经屡次爽约,周期很不稳定,并不是我们熟悉的“三年一考”。有时候呢,一年就考,有时呢,十年才考,直到宋英宗即位,才把规矩定下来。而后又因为战争变得再度不稳定。此次科考就是十余年的来的第一次,这样不稳定的周期,导致了很严重的社会问题杭漂。

    当前的交通状况太过落后,士子们赴京参加考试往往要长途跋涉,不仅浪费了时间,一路所费也让家庭状况不好的士子不堪重负,还有的是落榜后觉得无颜回乡。于是种种原因导致落第学子们,懒得回家了,就漂在临安等着不知音讯的下次考试,这虽然极大地繁荣了当地的房屋租赁市场,但也是不稳定的社会因素。将他们收入军中,不失为一举两得的办法。

    但不要只看门槛低,被‘骗’进去就不由你了,不脱几层皮,不被洗了脑是无法毕业的。当下不要只看负责招考的兵部官员们一个个的笑的跟花儿似的,和颜悦色的给你解答各种问题,并不厌其烦的大谈从军的好处。可只要仔细瞅瞅就能发现笑容后隐藏的‘阴险’,待你签上大名后,掉到坑里的时候,更是一个个的在背后偷偷‘幸灾乐祸’。

    所以赵针对这种情况,制定了宽进严出的武学招生政策。进入武学的经过初考和检查,身体虽然弱些,但也非不堪。只要进了武学后,好饭好菜的喂上一阵儿,再加上半年的初训,估计一个个都从豆芽菜变成了棒小伙儿,两年学习之后保证就被训练成军队的人了。再说,他也没有亏待他们,该给的都给了,还有什么可抱怨的

    到四月初,武举考试也已经结束,但是今年并没有武状元产生。此次武学共招收了学员五百人,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可也让赵欣慰,从身体素质上讲,这届可以说是最差的。而从文化素质上说,却是历届学员中最高的。他们中的有些人,很可能在十年后成为军中的骨干……

    连续忙碌了一个月,赵已经有些疲惫不堪,可他却依然难以偷闲。这时已经进入夏天,天气变得潮湿闷热,太后出宫搬入南屏山凉宫避暑,而他却不能离京,便再搬到宫中的冷泉堂居住。

    杭州最为著名的避暑胜地在冷泉山,那里有激瀑从山上流下,在山中形成凉爽的小气候,城中的达官贵人纷纷在此建园用于夏季避暑。但好地方总是最抢手,有的人得不到,便仿照冷泉山的形势建园,而北宫中的冷泉堂就是这种产物,依靠引来的泉水,利用飞来峰形成飞瀑,再注入湖中,从而达到降低温度的效果。

    “诸位不要拘束,可摘去冠帽,脱去朝服,这样凉爽些!”这日赵在冷泉堂中召见诸位宰执议事,看着众人都是大汗淋漓,不等他们施礼便笑着道。

    “还好,还好……”在皇帝面前衣冠不整那是极为失礼的事情,虽然陛下有谕,却也不敢袒臂露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